四川话为什么这么统一?
优质回答:很多地方的方言甚至会出现隔壁两条村,不说一个音的情况,但是四川话就没有,这是为什么呢?
关于“四川话为什么这么统一?”这个问题,小编整理了多个来源的用户回答,供大家更全面的了解。
1、以下观点被435人点赞、并有100个交流讨论:
四川话语意丰富,比如说, 央视记者问公交车失火的幸存者:车上有锤子吗?幸存者:有个锤子!记者:有锤子?你们怎么不用来砸窗子呢?幸存者:莫得!有个锤子的锤子!记者:什么?还有两个锤子?幸存者:哎呀,有个铲铲!记者:铲子?那也可以用来砸窗啊!幸存者:砸个锤子的窗子!记者:是砸窗子不是砸锤子……幸存者:哎呀我跟你说个锤子!记者:我说的窗子!幸存者:锤子!记者:那车上到底有什么?幸存者:有个毛线!记者:哦,怪不得燃的这么快!总结:出门一定要带锤子,没的锤子要靠近锤子,有锤子要紧握锤子,锤子在人就在,锤子都没的了,人就锤子了。
2、以下观点被408人点赞、并有240个交流讨论:
人口最密集的成都府路地区,是南宋唯一一个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 100 人的地区,与临安所在的两浙路、同在四川的梓州路并列为人口最集中、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很明显,这种语言和现代四川的西南官话处在谱系树的不同枝桠上,没有直接的传承。整个元代四川的人口都没有得到恢复,大量唐宋旧行政区划因为“地荒民散”被降级或省并。突袭重庆成功,在四川站稳脚跟后,明玉珍多次在鄂东招徕移民,据《中国人口史》考证,明夏从鄂东引入的移民累计多达 40 万人,和当时残留的四川土著总人口相当。不过,新的四川方言并不是当时鄂东方言的简单移植,更类似于当时南京江淮一带的方言。明朝大移民对人口语言的影响远不止四川,整个西南的民族语言分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云南新的汉语社会正是围绕这些军籍移民建立起来的,可能因为这个社区的人口来源和军事属性,形成的方言在明代一直和南京标准非常一致,当时的文人经常赞叹云南的语音非常类似典雅的南京话。正因为方言相近,云南汉人中出现了祖先来自南京柳树湾的移民传说。
3、以下观点被231人点赞、并有197个交流讨论:
四川话是四川一代说的方言,这种方言跟普通话很像,与桂柳话也很相似,但是四川话会有他们特有的调调。也正是因为四川话像有点像变了音的普通话,很多人都能听得懂四川话。也有不少的人喜欢四川话,还不特意跟随着周围的朋友亲戚同学去学。其实四川话在四川的不同地区有的词语表达的或是说出来的音也还是有差别的。口音仅仅一个四川都分有12中呢。语言学家认为,四川话并不等同于“四川方言” ,因为除四川话外,四川省境内较为常见的汉语言还有土广东话(属客家话)和老湖广话(属湘语)等,其都以方言岛的形式分布于四川各地 。同时,四川省境内还拥有大量藏语、彝语、羌语的使用者。
4、以下观点被167人点赞、并有763个交流讨论:
个人认为是,这四个方面的因素共同影响了目前的汉语方言的地分布以及其内部差异。自然地理环境是客观因素,从目前对于汉语方言的研究来看,平原地区方言差异反而比较小,丘陵和山丘地区,方言差异很大,即所谓的『十里不同音』。历史人口结构变动和行政区域的变化对于汉语方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现在的杭州话与周围差异大,以及您所听到的东北官话和西南官话的形成,都与之有重要的关系。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对应的官话的演变有个非常明显的案例,就是目前汉语方言的发展,当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文化发展迅速的时候,方言区内部的差异会被大大缩小。就东北官话来说,1. 平原地形的关系,交通便利,人口流动便捷,不易在内部形成大的方言差异。就西南官话来说,地理环境不可不说是恶劣,交通并不便利,但在这里依然形成了内部极具统一的方言,它主要还是来自于历史上的人口迁移,以及后期的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明初之后,西南平定,又由川向云贵两省增加了大量的移民,之后一直到清朝也有大批的移民,这些移民都是来自传统的官话区域(现陕西、湖南、湖北、河南一带),这几次移民奠定了西南地区的人口结构,西南官话也是这个基础上形成的。
5、以下观点被155人点赞、并有223个交流讨论:
四川话比较明显的区别应该有乐山宜宾话,自贡话,和成渝话。乐山话是完全懵逼,听不懂,它应该是明朝以前的四川土话。自贡话重平翘舌,是四川话的异类,这应该是明朝的四川话,因为明朝也是移民四川,所以和乐山话不一样。成渝片,包括了重庆,达州南充巴中广元遂宁等大部分地方,这些人在清朝移民较多,语言也较为统一。有些人会问,为什么各地的移民和四川土著,后来会用一种语言。我觉得这里与语言歧视和传播的方式有关。清朝移民,大部分是从两湖两广,江西等地过来的,两湖最近,他们大多移民重庆和川东地区,给四川话带来了他们的方言。后来的移民也是从重庆入川,他们只能越走越远,直到成都附近。这个途中,他们会去刻意的学习途中的方言,因为你不说方言,别人就看不起你,等同于在上海说上海话,别人高看你一眼。四川话就是这样统一和传播开了。至于成都话和重庆话的区别,更多的是和地形有关,成都慢,说话平缓温柔,重庆山多,走路都累的气喘吁吁的,哪个有心情跟你慢慢说哟!我是达州的,山也多,一般走一会就边喘气边说话。
其他网友观点这是一个伪命题,实际上任何一种方言都有好几种口音,就以四川话为例,成都、南充、重庆(达州)、自贡、西昌这几个地方的口音就有显著区别。成都话比较软,又感觉今爪爪的,有点嗲,代表人物是凤姐;自贡主要是卷舌音,听起来相当搞笑,代表人物是朱一群;达州地区儿发音比较多,代表人物不知道,电视剧山城棒棒军,听起来有点牛气哄哄的;南充和西昌代表人物我不知道,但南充的口音比较硬,西昌的语言(以小渔村为主)完全听不懂,我在西昌呆了八年,还是没听懂。终上:四川话基本上听口音你就知道他是四川哪里人了。
其他网友观点大家好~
我是坊音~
街坊邻里的声音奥~
看到很多评论都说这个问题没水平,其实可能题主也是没有太多的了解。
任何一个地方的方言差别都是很大的。
十里不同俗 百里不同音这句话很常见,适用于全国任何一个地方,特别是乡村。可能十里就不同音,三里就不同俗了。
任何语言/方言都存在地域差异,就连一向被人看作比较一致的官话方言内部也不例外。另外,差异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平原地区的差异会相对小一点,山区、海岛则分歧更大些。
所以了解了这个前提,题主就会明白为什么这么多答主会群起而攻之。
陌生化的听觉就好比我们听其他国家的语言一样【排除我们经常听的英语、日语、韩语等】。
就说西班牙语好了。如果听得不是很多,或者没有专心的去研究,我们都会觉得都只是一些很简单的听不懂。也听不出什么方言。
不同语言片区成都片区;四川话以成都为中心,成都人说话的方式比较中性化,带an字母的词汇音,嘴巴发音呈扁平状态,突出了成都话的个性。使用成都话的地方主要包括(成都市辖区、郊县、县级市,资阳代管的简阳市,眉山市北部少数乡镇,德阳市中江县等5个地带)
广安片区;四川话以广安为代表的广安片区口音,辐射半个川东北地区,但相对于临近的重庆而言,广安人说话属于比较爽快的那种,口音也比较易懂,广安作为小平家乡的门户,自然也承载了小平从江西移民过来的江西风味语种,比如说糍粑,广安人就说成麦糍粑,在广安市岳池县,很多90后的学生则以“我儿哄”来表达对对方的话质疑询问,在这方面则形成了岳池县的一个代表性词汇,“我儿哄”这词汇使用地还包括武胜县极少数地区的学校。使用广安口音的地方包括(广安市辖二区除广安区协兴镇外的其他地方、岳池县、武胜县、华蓥市北部、遂宁市船山区)南充片区;四川话以南充人为特色的代表,形成了南充片区口音,南充,作为川东北经济中心,其语言上也有相对的带动作用,南充口音与广安口音分界线位于高坪区阙家镇地带,与广安市嘉陵江一江之隔形成了二江语言风格,南充人说话比较高调,方言中各种词汇比较重音。使用南充口音地区有(南充市辖三区、高坪区除阙家镇外,蓬安县、西充县、阆中市南部)巴中片区;四川话以巴中市为代表的巴中口音,音调特别的好辨认,在交流方面巴中人比较偏重音调的后音,卷舌音比较重。比如说吃饭,巴中人与达州人则说成“启反”。巴中口音使用人口辐射大半个川北地区,人口大约在600万左右。使用巴中话的地区有(南充市仪陇县、阆中市北部,巴中市辖区、通江县、南江县、广元市昭化区、苍溪县、青川县)泸州片区;代表地区(泸州市辖区、县,宜宾市辖区、县)内自片区;代表地区(内江市辖区、县,自贡市辖区、县、眉山市仁寿县)达州片区;代表地区(达州市除万源市、开江县外的其他地区)绵阳片区;代表地区(绵阳市除北川县外、德阳市除中江县外、广元市除昭化、苍溪县、青川县外)雅安片区;代表地区(雅安全市)凉山州片区;凉山州,全称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集地,该地以民族语言为主,融合了四川方言,其音调听起来比较细腻,柔润的感觉。代表地区(凉山州全州、攀枝花市)阿坝州片区;代表地区(阿坝州、北川县)甘孜州片区;代表地区(甘孜州)不同地方的口音和语调以及一些特殊的词汇的不同还是能分辨清楚的。
发音特征变调
连读变调现象在四川话口语中十分常见,但各地略有差异,以成渝片为例,大致来说四川话中的变调可以分为4类。 一是重叠词中的变调,一般而言如果组成该重叠词的字声调为阳平或去声,则第二个字变调为阴平;同时,如果组成该重叠词的字声调为上声,第二个字变调为阳平。 二是儿尾及儿化词中的变调,如果儿尾名词为阳平,儿尾变调为阴平;如果儿化词的最后一个字为阳平,该字变调为阴平。 三是特定字的变调,如“去”、“头”、“面”、“上”等虚词在多数情况下都变读为阴平。四是二字词及三字词的第二个字在很多情况下变读为阴平。
儿化
儿化是四川话(除岷江小片小部分地区)中的一种常见的音变现象,四川话的儿化内部较为一致,但与北方官话的儿化存在很大差异,特别是在儿化韵的数目上,四川话中的儿化韵仅有[ɚ]、[iɚ]、[uɚ]、[yɚ]4个,而北方官话有26个。 四川话的词汇主要由承自中上古时期蜀语的词汇、由明清时期移民带来的移民语言的词汇、承自古代汉语通语的词汇三部分组成。2005年以来也有大量的来自普通话、英语等语言的外来语词汇进入四川话,同时也有诸如“雄起”、“勾兑”、“假打”、“洗白”、“冒泡儿”等四川话新词汇在成都产生,并迅速通行全川。四川话的词汇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反映了蜀地区独特的民间文化和风俗习惯。 四川话的词汇与其它汉语的相比具有十分巨大的差异,与四川话关系较为密切的云南话也仅有58.3%的词汇与四川话相同,同时由于四川话在形成期更多的受到了由移民带来的湘语、赣语等南方汉语的影响,从而使四川话的词汇与北方官话拥有很大差异。因此,虽然四川话通常被归为官话的一支,但北方官话中与四川话相同的词汇仅有47.8%,远不及湘语的54.9%和赣语的49.4%。
特殊词汇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词汇,四川省很多地方都在使用。
雄起、幺儿、幺妹儿、娃儿、MMP、爪子等。
了解了这些就大概了解了四川话,但是纸上谈兵终觉浅。
所以大家想要了解四川话还是要去实地去看看~交一些四川的朋友~
我是坊音~
街坊邻里的声音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