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历史上的和珅是一个才高八斗的人,那么怎么会被演绎成了才疏学浅之人?
优质回答:和珅被演绎成一个不学无术的坏人,这才符合老百姓的想象啊,因为老百姓都盼望坏人不学无术。
这就要说到小说和戏剧中人物的塑造问题,小说家和编剧的任务就是要编出暗合大众想象的人物。比如坏人,就一定要歪瓜裂枣肥头大耳,或是不学无术,要么就是忘恩负义那种,这样的坏人老百姓才容易接受,然后故事也才说的下去。
如果故事里的反面角色,才高八斗,为国为民,还痴心一片,不能引起观众们的反感,那么就说明编剧塑造角色失败了。
历史上和珅是个大贪官,这个身份怎么改也不能改变他一定会在各种故事和影视剧中扮演反面角色的结局。
即然是反面角色,肯定要把和珅塑造成一个只会拍马,没有真材实料的一个人。要是真的按历史中的和珅来描会角色,历史中的和珅才高八斗,外形英俊,而是为了大清国的运转的殚精竭虑,对乾隆是忠心耿耿。
历史上的刘墉和纪晓岚见了和珅吓的和鹌鹑一样,还敢智斗首席军机大臣,给刘墉纪晓岚十万个胆子他们也不敢。真要这么拍电视剧,人物形象和老百姓熟悉的套路差距这么大,没人会爱看的,电视剧一定扑街。
电视剧为了好看,就要安排刘墉和纪晓岚两个人智斗一下大贪官和珅,刘墉纪晓岚才高八斗,和珅不学无术,这个套路老百姓喜欢看,有收视率,所以电视也爱这么拍。
老百姓喜欢的是正义战胜邪恶,坏人没有好下场,而不是坏人只手遮天,还善始善终。
所以和珅必须不学无术!
其他网友观点无聊文人很多。
为了演绎所谓刘墉、纪晓岚等人的才智,那就只能把和珅搞成弄臣奸佞。否则,和珅如果很能干很聪明,怎么轻易死在嘉庆手上?
其他网友观点影视剧难免丑化历史人物,至于和珅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具体往下看:
一 、家庭、出身与学历
“和坤”是他的“满语”名字的音译,如果译成汉文应为“三纲之纲”之意,其乳名叫“善宝”。他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二甲喇人。祖籍在长白山英额峪(今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英额门地区)。和坤的先祖叫噶哈察鸾,很早就归顺了努尔哈赤(后金),过着平时狩猎、耕作,战时出征作战的生活。其五世祖尼牙哈纳,因作战英勇,为他家挣得了一个“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
他的父亲名叫常保,也是八旗军武官出身,除了继承“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外,还因为他的堂弟阿哈硕色,在跟随康熙皇帝亲征准噶尔部的战争中,在西北地区阵亡,追叙军功,他家又获赠了个“一等云骑尉”的官职,后来也由其承接下来了。常保一生最高做到“福建副都统”(正二品)的官位,相当于今天的军队中的“中将”级别的军官,这在当时也可以算是个“高级武官”了。常保的妻子(即和坤的亲生母亲)是河道总督嘉谟的女儿,其继妻是吏部尚书伍弥泰之女,都是有头有脸的人家。和坤的妻子冯氏是清乾隆朝名臣大学士英廉的亲孙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正史(如《清史稿》等)、野史和传说中说和坤家庭出身“低微”、“贫贱”、“少贫无籍”……是不准确的。
和坤全家于顺治元年(1644年)随龙入关,住居在京师(今北京)内城;按照严格的八旗旗分制度,他家住在正红旗领地西直门内的驴肉胡同(民国后改为“礼路胡同”,今“西四头条”,离“广济寺”和“历代帝王庙”很近)。
和坤与比他小三岁的胞弟和琳(1753——1796)一起,开始在家塾中接受启蒙教育。在十二三岁左右,他们就一同进入了咸安宫官学。当时这是一座重点学校,坐落在皇宫西华门内,与武英殿比邻,它最初由雍正帝提议,内务府负责筹建,创立于雍正六年(1728)十一月的一座官办学校。在乾隆年间,大约在校学生90人左右,学生全部是内务府官员和八旗官员的优秀子弟;教师则多由翰林院翰林充任。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满文(清文)、骑射和儒家的“四书”、“五经”等,此外,也还学习一些诗文、书法、绘画、蒙古文和藏文等等。
在校学生由政府发给一定钱粮,作为学习补助。他们的前途无量,除了参加科举考试作官外,修业期满后,还可以充当“笔帖式”(满语为“巴克什”,即今天的“文秘”、“翻译”之意)、“库使”等工作,也是一条入仕的捷径。在此期间和坤由于聪明伶俐,才思敏捷,刻苦用功,经“童生试”被录取为文生员(即秀才),成为官学生中的佼佼者,他除了精通满文、汉文外,还掌握了蒙古文和藏文等多种语言文字;诗词、绘画也算不错。乾隆三十三年(1768),他又参加了戊子科顺天乡试,可惜没有考中。
二、君臣相遇,官运亨通,以文获得赏识
乾隆三十四年(1769),刚刚20岁的和坤承袭了他家“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不久就入宫当差,先后在“尚(上)虞备用处”和“銮仪卫”充当“执事人”(皇帝出行时的服务人员)和侍卫(亦称校尉,负责皇帝在皇宫、行宫等处以及出行时的警卫)。乾隆三十七年(1772)提升为三等侍卫;在此期间,虽然工作、生活比较艰苦一些,但可以不时接近皇帝,有讨得君主青睐的机会。这正如他自己在一首诗中所说:“莫嗟行役苦,时接圣人欢”。
在经过三年小心翼翼的“三等侍卫”生活后,到了乾隆四十年(1775年),和坤终于等到了在乾隆皇帝面前一展才华的机会。关于乾隆帝发现和坤 ,传说有几种。有一种说法是说:有一天,乾隆帝“大驾将出”,仓促中怎么也找不到“黄盖”(皇帝出行时仪仗队用的一种“伞”),于是皇上生气问道:“这是谁的过错呀?!”
只见底下的人都个个瞠目结舌,不知所措地相互对望,一下子都傻了眼。这时和坤赶忙跑上前去应声答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乾隆帝抬头一看,好一个“仪度俊雅”的美小伙,不觉怒气顿消。于是问道:“是何出身?”答对:“生员”。又问:“你参加过乡试吗?”答曰:“戊子(一说庚子)曾赴举。”又问:“何题?”对曰:“孟公绰一节。”乾隆帝说:“你能把你的文章背下来吗?”于是和坤便滔滔不绝地背诵起来,且声音洪亮,字字清晰,乾隆帝听后,龙心大悦。说道:“可以呀,完全能够中举啊!”于是君臣知遇便由此开始。由此可见和珅文采还不是很不错的,不然皇帝也不会赏识。
更多精彩回答与文章,请关注鉴史以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