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顿河简介(再读《静静的顿河》)
〔札记〕李建学
差不多一个半月,再次读完了四卷本的《静静的顿河》。
第一次读前苏联作家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维奇·肖洛霍夫的这部传世经典,是在1989年的长庆石油学校。读书馆借来的三卷本,觉得很不错,却并不知好在那里,也记不住俄国人啰嗦的名字。
1998年5月,第一次到兰州,参加石油科研系统的政研启动会。离开前特意找到一家书店,选购了两套书留念。一套《静静的顿河》,另一套是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未来之路》十分抢手,没读完就被人顺走了。《静静的顿河》跟着我从庆阳迁入西安,二十多年很少打开。
买这部经典的时候,陷于人生的困顿。4月19日选房的当天,油田对媳妇在地方工作的人员突然叫停搬迁。工作过8年的单位要走了,有些甩包袱的意思。怎么办?高考失利后的另一个为难,摆在女儿两岁半的我面前。
彷徨中,想到葛利高里。他在这个年龄,比我更难。
跟着走,夫妻两地分居;留下来待转岗,前面就白干了。到哪里去呢?哪个单位会接收?度日如年的三个多月,真不知道咋办?
拖到7月15日才争取选房,其间也闹腾过,看到了组织的真面目。终于连滚带爬的随迁了,也就从一个意外的深坑跳入另一个意料中的深坑。
紧接着是重组改制带来的下岗分流,还有人多岗位少的你死我活。再往后,就是一个人带孩子的手忙脚乱。好些年,《静静的顿河》都压在箱底。
今年腿脚不便,阅读的时间多。
再读这部小说的时候,还是坑里的老毛病,却是意料不到的难。
半年未愈的膝关节病让人忧心忡忡,五年前出现的心脏不稳,再次敲响警钟。没啥好办法,也没地方说。说了,惹人笑。
活着活着,不知道咋活了;甚至活成了不知所措的样子。酷热的盛夏,靠《静静的顿河》熬过来。
在国家动荡和民族命运风雨飘摇的年代,葛利高里东突西冲,终究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从少女的悲剧开始,以少妇的悲剧结束;阿克西妮娅就像风雨中的一枚树叶,爱恨如梦。10口人的麦列霍夫一家,两三年内死亡7个;葛利高里活下去的理由——阿克西妮娅,最终死在他的怀里。想想主人公的苦难,庆幸活在好时代。
读《静静的顿河》,参悟人性的善恶,体验活着的无奈,读出诸多言外之意。
关于这部长篇的好,定论太多了。重读的中,时常被作家不可逾越的文学品质震撼。这才是好小说;急着要往下读,又怕读完。如此阅读感觉,几十年都没有了。
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给肖洛霍夫的颁奖词:“在描写顿河的史诗般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
可谓精辟至极。我等再穿鞋戴帽的谈论《静静的顿河》,只能鹦鹉学舌。
肖洛霍夫以厚重的生活体验和精湛的文学手段,给读者描绘了一幅顿河哥萨克的丰富生活图景。十年左右的时间,几十个人的生离死别,成千上万人的湮灭;其间的爱恨情仇,其间的理想追求,特别是主要人物性格,比任何小说都贴近生活,都更具文学性。
读《静静的顿河》,对小说和写小说有重要意义,对活着和如何在动荡不安中活着,更有现实意义。
《静静的顿河》所描写的生活细节,文学美之外,更多的是现实的残酷和大背景下人的无奈。所描写的人物,在民族生死存亡和阶级斗争无法调和的情况下,真实到有点身临其境。
《静静的顿河》的语言,可以当散文来和诗来享受。慢慢读,仔细品。特别是那些细节描写和环境涂抹,堪称大师风范。
《静静的顿河》结尾:
“他(葛利高里)站在自家的大门口,手里抱着儿子……这就是他生活中剩下的一切,这就是暂时还使他和大地,和整个这个在太阳的寒光照耀下,光辉灿烂的大千世界相联系的一切。”
我这样的失败者,还有什么?往后数,能剩下什么?
2021年8月9日晨于西安•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