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这样的行为在指挥权上是否存在矛盾?

网友提问: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这样的行为在指挥权上是否存在矛盾?

优质回答:

原话是“君命有所不受”,和本题所问意思基本相同。从古至今,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所以这样的行为只适用于极特殊的情况下,并且战场主将这样做的结果,可能是胜则无奖,败要担责。因此除非有极大的把握,否则一般不会有人以身犯险。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喊得也是震天响,但最终敢做的人,其实微乎其微,少之又少。

1948年2月,毛泽东电告林彪准备率军攻打锦州,以实现对东北之敌“关门打狗”的战略。但林彪认为锦州有15万重兵把守,城防坚固,不但不易攻取,而且有陷入敌人重围的危险。相反,长春守敌较弱,且便于集结兵力,所以认为打长春为上策,所以他无视命令,按兵不动,一心琢磨打长春。

到4月中旬,林彪发电请示攻打长春,这让毛泽东雷霆震怒,大为不满,后在周恩来的劝说下,才勉强同意林彪的想法,让他放手一试。

结果林彪围着长春打了十余天,却进展不大,精于算计的他,最终在没有绝对胜算的情况下,又电请改变作战方案,用部分兵力继续围困长春,大部队去攻打锦州。从而结束了这少有的一次不成功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尴尬经历。

1940年,叶飞率新四军挺进纵队对日伪军打了一场胜仗,之后到苏北郭村休整,但却遭到当地鲁苏皖游击总部的挑衅驱离,虽然敌众我寡,力量悬殊,但叶飞决定在郭村实施保卫战,但报告到了陈毅处被否。

陈毅认为一方面过于危险,另一方面着眼共同抗日大局,不宜武力相向。并且连发三封电报,命令叶飞撤退。但叶飞主意已定,冒着失败担责的危险,决心用这一仗换取新四军在苏北的立脚点。

他随后复电陈毅,坚持保卫郭村。接到电报后,陈毅气得跳脚大骂,一面组织部队增援郭村,一面动身亲自前往郭村坐镇。

面对着多出自己十几倍兵力的敌人,郭村保卫战过程一波三折,颇有戏剧性,最后经过多方的努力,偷袭的偷袭,起义的起义,叶飞硬是奇迹般的把这场战斗打赢了。

这场战斗的胜利,具有很高的战略意义,为新四军站稳苏北打下了基础。陈毅到来后,气得那叫一个心花怒放。

叶飞把“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精髓发挥到了极致。

所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指挥权上并无矛盾,重要的是结果。只是对于战场主将来说,应用起来是极不容易的,实施起来,要见机行事,根据具体情况,执行自己的作战方案,并要为后果负责,因此具有极大的风险性。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其他网友观点

李云龙同志的亲身遭遇已经用事实告诉大家,这是个伪命题!八路军总部给新一团下达的命令是:在772团的接应下从俞家岭方向突围,李大脑袋团长根据战场情况临机决断,全团向当面之敌发起反冲锋,从日军坂田联队的正面突出。战斗确实起到了出敌不意的奇效,新一团胜利地全身而退,但是结果呢?不但没有嘉奖,李团长云龙还被下放到边区被服厂绣花。

将在外,军令也必须接受,这是现代战争的指挥原则,这句话的原语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所特指的是古代战争中,受限于交通和通讯水平的低下,领兵在外的将领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手中部队的作战方式和具体行动,因为请示是来不及的。就算是什么600里加急甚至800里加急,皇帝的军事命令也会姗姗来迟,而战场形势是瞬息万变的。

但是无线电和有线通讯的普及,已经使这一现象得到根本扭转,军事统帅可以第一时间掌握战场实际情况和下达相应的作战命令,如果将领们再拒不接受,那军事指挥体系不就乱套了?八路军副总指挥处罚李云龙之前说的明白:“战场抗命这个毛病惯不得”。新一团虽然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是对军事指挥的权威性造成了破坏,孰轻孰重不言而喻。

解放战争期间,美国军事顾问团曾经不无尖刻的评论到:毛泽东与蒋介石的不同,在于他不能乘坐飞机与手下的将领们会面。言外之意,毛主席只需要在延安的窑洞里,就可以通过电文指挥全国战局,并且重大指示和命令都会得到贯彻执行,而蒋介石虽然飞来飞去召开现场军事会议,但是将领们却经常阳奉阴违,这就是根本性的差距。

实事求是地说,蒋介石的战略眼光勉强还算可以,但是军事指挥能力实在拙劣,偏又酷爱越级指挥甚至直接干涉作战一线的布署,朝令夕改,经常给他的黄埔将领们带来巨大的困扰,“微操大师”的名号即来源于此。它同时造成的一个恶果是,前线嫡系将领只服从于蒋介石本人的电令,而对直接上级或者是战区统帅的命令置若罔闻,从而使蒋军的作战指挥体系混乱的一塌糊涂。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杜聿明在南京已经成功说服蒋介石,放弃徐州放弃黄维,由他亲率徐州的三个兵团迅速南撤至淮河南岸待机,再寻找机会北上解救第12兵团。杜聿明飞回徐州,秘密率领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的30万人马南撤,华东野战军一度措手不及。然而12月3日逃至孟集(非陈官庄)时,却接到了空投而来的蒋介石亲笔信,以十分严厉的口气命令他折返救援黄维兵团,再次朝令夕改。

杜聿明的第一个念头是不执行这个愚蠢的命令,按原计划继续向永城方向撤退,但是少倾便犹豫起来,他后来回忆道:“万一沿途遭到截击,部队遭受重大损失,又不能照预定计划解黄维之围,蒋介石势必迁怒于我,将淮海失败的责任完全归咎于我,这样,我战亦死,不战亦死”,无奈之下,他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召集三个兵团司令官商议,以便“集体承担责任”。

杜聿明首先传阅蒋的亲笔信,然后说:“我们敢于负责就走,不敢负责就打,这是全军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慎重”,主力第二兵团司令邱清泉认为亲笔信措词严厉,只有打了。于是杜聿明集团在南撤三天之后,又掉头向西北方向攻击前进,试图向黄维兵团靠拢,终被华东野战军截击并完成战术合围,1948年12月6日,几个军头再次碰面商量下一步行动方案。

第十六兵团司令孙元良认为救援黄维既不现实也无可能:“再战下去前途不乐观,现在突围尚有可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目前只有请主任(杜兼任徐州剿总前进指挥所主任)当机立断,才可拯救大军”,进攻受阻的邱清泉转而支持:良公的见解高明,而李弥则表态:“请主任决定,我照命令办”,三个司令一个比一个贼。

杜聿明懊恼不已,如果三天前这几位兵团司令支持“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理念,不顾黄维兵团而全速南撤,那就不是眼下的处境了,至少可以保全住这三个兵团的主力,现在如果掉头突围,不仅违抗了命令,也未必能保全部队,根本无法向蒋介石交待。在几个兵团司令的力劝下,杜聿明还是下达了全军分散突围至阜阳集中的命令,然而突围行动甫一开始,孙元良兵团就几乎全军覆灭,于是杜聿明再转攻为守坐困陈官庄,直至一个月后全军覆灭。

与之鲜明对照的是,西柏坡只决定大的战略,并要求各战略区不折不扣地执行,而对具体战术行为从不过分干涉,淮海战役期间曾经专电总前委:“紧急情况下,你们可临机决断,不必请示”。

其他网友观点

前一段时间播了一个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也就是《伟大的转折》,主要是讲遵义会议。这个过程众所周知,都很熟悉。但在毛主席争取博古他们的过程中,博古,凯丰个李德这些人手里最大的尚方宝剑就是,中央红军向西突围,到湘鄂西去和二六军团汇合,这是共产国际同意了的。

对当时的中央红军来说,这就是军令,博古,凯丰和李德这些人就是坚持必须要服从这个命令,而主席他们则认为这是自投罗网,不能去,这就是要抗命。最后的结果众所周知,在经过了一番斗争之后,红军还是放弃了北进湘鄂西的计划,转而向贵州进攻,打乱了敌人的围剿计划,改变了长征以来被敌人追着打的被动局面。

在这个电视剧中,有一个片段给人印象很深刻。当主席提出不能再北上自投罗网的时候,李德说,你这是要违背共产国际的指示,这个责任你担得起吗?你要对共产国际负责。主席则反唇相讥,如果北上导致红军陷入敌人包围圈,全军覆没,中国革命彻底失败,你能担得起这个责任吗?博古才无话可说了。

将在外,军令是不是不受,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看。既不能说盲目服从命令就好,也不能说经常性抗命就好,都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的。在古代,之所以经常会出现这句话,是因为交通和通讯不便,统帅部遥控指挥多有不便,所以只能由前线将领根据战场形势临机应变处理。

而在现在交通和通讯条件非常发达的情况下,这就没有多大问题了,统帅部会根据全盘局势的需要,对前线发出指示,调整或要求前线部队的任务,而前线将领则需要根据战场形势和自身承担的战略任务来进行具体部署,有时候也会需要临机调整。总的原则是,前线的调整要有利于达成自身所承担的战略任务,在不违背这个目标的前提下,可以进行调整。

所以,在淮海战役前,中央对华东和中原两个战场的领导机构进行了调整,陈帅调中野管后勤,华野交给粟裕军政一肩挑,并且明确表示了“我们不遥制”,表示对粟裕的军事指挥能力完全信任,让他放手去打。而粟裕在提议由中野首长统一指挥后,中野首长也明确表示,我们可以负责指挥,但是我们的通讯设备比较落后,怕影响战局,可以由粟裕相机处置,不必事事请示。

而在辽沈战役究竟是先打锦州,还是先发长春的问题上,中央个东总出现了分歧,东总过于谨慎,中央担心先打长春会打草惊蛇,导致沈阳和锦州的三十多万国军退入关内,和华北国军汇合,影响下一步作战,坚持要求先打锦州。东总首长考虑再三,最后还是没有用“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理由拒绝先打锦州的命令,这才有了攻下锦州,关门打狗的局面。

实际上,按照现在党史军史研究的成果来说,在长征过程中,其实共产国际并不完全支持博古这些人的意图,尤其是在中央红军的电台坏了之后,已经无法及时与共产国际联系,这为主席在遵义会议之前的通道会议上说服博古和李德转兵贵州提供了方便。其实,当时如果共产国际能够及时了解红军面临的严峻形势,肯定也不会同意博古李德他们继续北上自投罗网的意见。

话反过来说,这种牵扯到不同战略区之间的协同配合作战的情况,如果双方不能及时通报自己的情况,一方突然改变行动方向,那就会对另一方的行动造成很大的麻烦,乃至陷入困境。比如中央红军原计划去湘鄂西与二六军团汇合,那么二六军团就要在湘鄂西一带等待接应中央红军。中央红军和二六军团之间当时也联系不上,中央红军就直接改变方向,二六军团就白等了。好在当时二六军团周围并没有敌人重兵集团围困,重心都在追击中央红军上,所以二六军团并没有遭受太大损失。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清朝为什么不给贝勒封地为王?

下一篇: 我国有哪些地方把:“去”读“ke”的音?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