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后,袁绍还有机会翻身吗?
优质回答:官渡之战后,袁绍已不可能咸鱼翻身了。
什么实力对比,什么天时地利,都是虚的,最主要的是,袁绍已没有信心,也没有了争霸的雄心,这是最主要的,没有了这个,一切都免谈。
官渡之战前,袁绍相比曹操,优势是巨大的。虽然在官渡吃了一场大败仗,但冀、青、幽、并四州,还在袁氏手上,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假以时日,如果袁绍知耻后勇,励精图治,未必不能咸鱼翻身。
袁绍剧照:
可是他的性格害了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死后也看不到了)袁氏集团走向末路。 和曹操相比,袁氏集团的向心力有着先天的差距。
他让大儿子袁谭守青州,二儿子袁熙守幽州,外甥高干守并州,自己跟着小儿子袁尚留在冀州,看上去是各司其职,各有职守,其实为他家后来的派系争夺埋下了一颗大大的地雷。
本来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这个矛盾可以被掩盖住,因为有更大的利益在面前,这些各怀鬼胎的人们,会暂时收起小心思,共同摘取大桃子;但官渡之败,这些矛盾没办法掩盖了。
官渡之战后,袁绍也想过报仇。他知道在官渡虽然输了,但曹操也损失很大,所以官渡之战次年,他还重整旗鼓,在仓亭又打了一架。但这一架,他又输了。年过半百的袁绍受不了这个打击,第二年(公元202年),病死在邺城。
官渡之战:
袁绍的三个儿子里面,他最疼爱的是小儿子袁尚。当初曹操徐州征刘备,谋士田丰劝袁绍,这是千载难逢的时机,应当立即发兵攻曹,但被他以小儿子有病,无心理事为由拒绝了。
虽然此事不见于正史,但也说明袁绍是有多喜欢这个小儿子。所以,他是想让袁尚继承自己大业的。但废长立幼,自古就是大忌,是祸乱之源。袁绍一死,三个儿子就打得天昏地暗,不亦乐乎。此时的曹操乘机发起进攻。
大敌当前的袁家兄弟,短暂的放下恩怨,共同对敌。但曹操一退,又开始了窝里斗。最后,老大袁谭被袁尚打得无处容身,就投降了曹操。
然后曹操就借力打力,让他们兄弟撕逼。经过三年征战,曹操先是斩了袁潭,后来逼着公孙渊送上袁熙、袁尚的脑袋,顺便破了乌桓,“四世三公”的袁氏集团彻底覆灭。
袁绍这个人,从小就被曹操耍。年轻的时候,和曹操去偷新娘,让曹操摆了一道,曹操自己跑了,袁绍被人家打了一顿。后来十常侍之乱,袁绍想召董卓进京,也是让曹操一通嘲笑。
曹操:
两个人打了一辈子交道,袁绍就没赢过。所以,他骨子里是怵的。以前还能摆一摆“四世三公”的架子,被曹操痛揍之后,这个遮羞布也被扯碎了,气怒交心,所以那么快就挂了。
曹操和袁绍相比,最大的优点是队伍齐心,会用人。看看曹操手下的夏侯氏、曹氏、五子良将,文人高参,都紧密围绕在曹操身边,可能在战术上有过分歧的时候,但是战略上都是一致的。
曹操:
袁绍这边什么沮授、审配、许攸、田丰、郭图都是自认为老子天下第一,谁也不服谁,每每意见都是不统一的。大家的力量都不往一处使,所以失败是必然的。
如果袁绍是一个打不死的小强,不把一时的胜败放在心上,以他官渡之战后的硬件和河北的人材储备,是有机会翻身的。
可惜,袁绍这个“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的性格,以及他不合时宜的过早死去,使得河北之地尽归曹氏,也拉开了三国的正式大幕。
其他网友观点三国里有三大著名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其中官渡之战,定鼎曹操的基业,就此曹操统一北方。应该数,官渡之战有一定的偶然性,袁绍应该有能力,有条件击败曹操。但袁绍却就此一蹶不振。原因又合在呢?
曹操对袁绍的印象是:“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生,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曹操的评价还是很中肯的,在所有的汉末群雄中,袁绍先后占据冀州,青、并州,幽州,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成为当时最大的军阀和实力派。袁绍实力虽大,但麾下却派系林立,谋士与武将都各成派系。几个儿子也是为了老子死后地位拉帮结派,各成军事团伙。曹操两大谋主荀彧、郭嘉早些年都是袁绍的人。袁绍死后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各自为战最终被曹操各个击败,而派系内乱早在官渡之前愧疚已经形成了,只不过被袁绍强行给压住了而已。一个集团如果行为和思想无法统一。失败就是必然的了。官渡之战的时候袁绍军是主攻曹操主防。袁绍实力高于曹操,骑兵都有一万多。失败以后,袁绍要想恢复当年的实力也得几年,曹操没有给曹操袁尚兄弟喘息的机会,一鼓作气直捣黄龙。彻底铲除了袁氏集团。袁绍是在官渡之战两年后才死,如果在此期间袁绍如果能够守好家,固守河北,解决接班人问题。整合内部休养生息,机会还应该是有的,毕竟四世三公在当时还是当几两金子,至少比宦官之后的曹操强多了。但袁绍的能力显然不如曹操,官渡之战以后袁绍完全处于劣势,要想存活只能看运气,看曹操自己出现战失误。或者刘表。刘备等人攻击曹操。才会让袁绍有有喘息的机会。 但可能性不大。
再就是不能过分强调官渡之战的作用,因为战后,袁绍依旧占据冀州,青、并州,幽州,曹操占据南方兖、徐、司、豫四州。总体袁绍占据上风。但由于仅仅过了两年袁绍就窝囊死了,如果不死,曹操也不会顺利统一河北。即便如此,曹操也花费了七年多才成功,也可见袁绍的实力有多大,如果袁绍不死,河北完全可以坚持住,曹操想几年平定河北,几乎不大可能,只有慢慢蚕食一条道。袁绍失败最大的原因就是接班人没有选好后院起火。手下的谋士也是决策纷杂。袁家内部派系太多,三子各自为政。最终失败。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却是有感而发。这也是日后曹操立曹丕为世子的原因。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其他网友观点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官渡之战后,袁绍还是有机会的。
官渡之战之前,袁绍控制北方4个州主要领土。
当时汉朝只有13个州,其中3分之一在袁绍手中。
更重要的是,袁绍控制的核心州冀州因为地处北方,受黄巾之乱波及较小,人口很多,有60多万人。在赤野千里的当时,这是不可想象的。
袁绍北方的人口有100多万,而且经济比较完整,粮食供应比较足。
按照人口比例来说,袁绍可以出动10多万部队。
同时,袁绍还有个最大的优势,就是不用两线作战。
他的侧后只有辽东军阀公孙渊 以及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
公孙渊兵力稀少,地盘偏僻,对袁绍没有威胁。
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当时四分五裂,分为若干部落,只能偷袭之内,不敢和袁绍撕破脸面大战。
相比袁绍,曹操就不太好。曹操虽然也占领兖州、豫州、徐州3个州加上南阳,淮南和司隶东部各郡,地盘的经济却不好,人口不多。
这些地盘就面积上来说,和袁绍差不多,但都是保守黄巾作乱的重灾区。
加上这里年年军阀混战,人口锐减七八成甚至九成。
当时曹操地盘的总人口,最多不过七八十万。根据人口比例来说,曹操可以出兵最多六七万,比袁绍少的多。
自然,曹军战斗力强,将军指挥能力也厉害,如果正面和袁绍对抗最多是略占下风,可以通过战术来弥补。
但是,曹操地盘经济很差。由于地方保守战乱和各种自然灾害,农田早已大面积荒废,农民大部分死亡。曹操为了维持军民最基本的生存,被迫让士兵不去训练而是屯田,也就是种地。
这样才能维持军队的基本粮食。
可以这么说,曹操的军粮储备困难,最多维持几个月的作战。如果时间稍长,立即出现军粮问题。
另外,曹操还有最大的问题,就是周边潜在敌人太多,包括孙权、刘表、张绣、张鲁、马腾韩遂等等,都不是弱者。
这些敌人牵制了曹操大量部队。所以,虽然曹军有六七万规模,但真正能够和袁绍决战的也就是四五万。
官渡之战,袁绍出兵10万,后方留了大概二三万,曹操出兵4万多。
结果是袁绍惨败,10万大军损失了七八万,大概只有二三万逃回北方,将领死伤和投降很多。
那么,袁绍就一定完蛋了。
当然不是。
即便逃回二三万,加上后方留守的二三万,总兵力还有四五万。这些部队,不亚于曹操可以出动攻打袁绍的大军了。
自然袁绍军队战斗力比较弱,同等数量很难打得过曹军,军事力量对比占下风。
但古代军事技术水平低,防御一方会占据非常大的优势,可以坚守城市,坚壁清野之内。
就比如公孙瓒被袁绍打垮,公孙瓒困守小小的孤城还坚持了几个月之久。
如果袁绍合理防御,在邀请少数民族乌桓、鲜卑骑兵助战,还是完全有机会打退曹军的。
后来我们看到,曹操攻打实力远弱于袁绍的乌桓部落时,也损兵折将,打了很久。
同时,在曹军远征袁绍期间,后方肯定有军阀会借机攻击。
然而,袁绍大草包却从此灰心丧气,没有安排好后事就死了。
一说,这是因为袁绍部下派系林立,北方豪强家族也不支持他。
结果就是,袁绍死后,三个儿子和外甥高干互相攻打内讧。曹操没花费什么力气,就将他们各个击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