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印度拒绝加入全面区域经济关系协定,是不是在走单边主义路线?

网友提问:

印度拒绝加入全面区域经济关系协定,是不是在走单边主义路线?

优质回答:

我想印度有自己的考虑,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有着广范的发展与合作空间,在印度领导人的心里面,中印之间有对立性的竞争比拼,再说印度与美国有着相互利用的利益空间,印度如果此时加入进来,政治自由的空间将被多边自由贸易与经济所左右,所以印度欲劈新路,实施发展与抗争的周边策略,来增加印度的势力与影响力。

从种种迹象上表明印度不是一个安分的国家,在美国的挑拨拉拢下,将来印美日澳等国会达成另一种战略与经济合作模式,世界又将面临新的规则与模式。

其他网友观点

印度拒绝加入全面区域经济关系协定,我不认为是在走单边主义路线,而是走保护国内经济路线。

事实情况是,印度虽然是个人口大国,却不是工业大国,农业强国。印度如果贸然加入RCEP,结果就是脆弱的民族工业受到各国绞杀,而脆弱的农业经济也会被各国镇压。在工业方面,印度目前工业体系主体还没有完全实现标准化自动化与智能化,手工业性质的家庭作坊虽然占有工业体系的一部分,当他国流水线上流水般质量稳定的工业商品,因为零关税大量涌进印度时,印度手工业体系将因此破产,几百万人因此失业,衣食无着。同时,在农业方面,东盟,日本,澳大利亚农业基本实行机械化生产,而印度还处于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这在成本方面就竞争不过机械化农业。大量因关税为零的农副产品涌进印度后,印度也无法招架。

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国家,如果无所事事,大量失业,那种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街头暴动,社会冲突将层出不穷,现在落后生产力经济形态还能让人有口饭吃有喘气的机会,而一旦工业市场农业市场被打开国门,被外国占领,那就后患无穷。

有人会说,中国不是打开国门,参加RCEP吗?须知,中国打开国门有几种缓冲方式:

首先搞的是中外合资,以技术换市场,努力培养中国自己的民族企业。

其次,中国在开放前家庭手工业作坊式企业几乎很少,中国原先的国营集体企业都具有一定规模。

第三,中国开放市场是渐进性,走一步看一步,小步快走,而不是象现在RCEP一下子大开国门。中国开放市场之路已经走了三十多年,基本成熟。中国成为全球化的工业大国,完全能经受住RCEP的冲击。同时,由于中国是工业大国,利用RCEP有利于中国工业产品向协定国推销。

第四,中国的农业也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现在向智能化,科学化,企业化经营进军,所以,中国农业有一定抗冲击能力。

而印度达到中国这样工农业水平,还很遥远。就象大坝,中国筑就三峡大坝,无惧上游涌水冲击,而印度是土坝,一旦上游涌水来临,那必造成人亡坝毁的惨案。

所以,印度并不是只想搞单边主义,如果只想搞单边主义,印度就不会参加谈判七年之久了。但是,考虑到自身实力问题及巨大风险,印度还是打退堂鼓,关上大门,至少保证国家能够苟且偷生。

其他网友观点

全面区域经济关系协定,也叫RCEP,共有15个国家已同意加入并签署了这个协定。这15个国家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可以说,区域内的经济体基本上都参加进来,唯独印度拒绝加入。

这个协定是区域内的16个国家经过七年艰难的谈判、要价、妥协后才最终达成的。这其中,美国可能是国内的疫情等原因而没花很大的功夫捣乱,也是个机会。所以说,协定的签署非常不容易。

在十六参加谈判的国家中,最后有十五个签署了协定,唯有印度居然拒绝加入RCEP,失去了这样一个好的机会。

其实,印度的态度从一开始的犹豫到后面的拒绝,都是印度人的私心和自以为是在作怪。它希望自由贸易程度低一些,害怕RCEP会冲击到本土产业,比如担心中国商品涌入印度市场,会抢占他们的市场份额,会冲击他们的制造业;担心来自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乳制品,会威胁本地奶牛养殖户等等。

有人说印度太傻了,如果加入之后,也能够带动印度国内企业走出国门,走向国际。

为了能让印度加入RCEP,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都一再进行劝说,没想到,印度还来劲了。印度表示,要加入这个组织也可以,但必须答应其提出的条件。不过,当印度提出条件后,和其关系不错的日本、澳大利亚等都认为印度太过份了,想让印度加入RCEP的热情大减,他们都不再坚持挽留印度了。

印度就像一个被宠坏的的孩子,在当今国际政治环境下,某些西方国家为了利用印度给新兴大国找麻烦,总是会给他一些甜头,也会有一些吹捧,他就很飘飘然,以为没他不行。

现在十五个国家不在搭理他,都签署了协定,印度的心里可能又有点酸溜溜的味道了。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歪把子被称为二战最烂的机枪,它究竟烂在哪里?

下一篇: 印度人种姓制度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会消亡吗?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