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日本军队的支队,总计拥有多少官兵,为何很难被全歼?
优质回答:二战时期,师团是日本陆军最重要的作战单位编制,往下就有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和分队,日本陆军军队编制非常有自己的特色,不能将日军的编制,简单地与其他军队对应起来,因为人数包括装备都对不上号,因此说日本军队具备日本特色。
在松沪会战、长沙会战、武汉会战等规模相当大的战役中,日军需要数个师团的兵力才能对付国军数十万守备军队,因此日军就临时组织起军的编制,一个军可以有好几个师团组成,从中将师团长中挑选一人担任中将军长。
事实上日军的军长,相当于国军好几个军组成的集团军军长,一般日军齐装满员的一个师团约2.8万人,相当于国军一个军的兵力。
但有时在组织战役中,需要加强某个方向的兵力,可能师团兵力太多,旅团、联队等编制人数又不够等,日军会临时组织支队这样一种作战单位,注意这是非固定的作战单位,一般战役或战斗结束以后,支队就马上解散了,各归原建制单位,具备灵活性和机动性的特点,执行作战任务时弹性非常大。
有些支队由五、六个联队组成,兵力有1.5万人以上,有的只是一、二个联队组成,兵力仅数千人,有的甚至只是一个大队一千余人组成,总之,编成是非常灵活的,没有固定的作战人数,每次都会根据执行任务的不同而定夺参战人数。
战时,会用支队最高指挥官的名字来命名支队,譬如,1938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国军和日军在鲁南地区进行了空前残酷激烈的台儿庄战役,参战的日军除了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和矶谷廉介第10师团等主力以外,还包括濑谷支队,装备有火炮60余门、战车34辆,共1.3万余兵力,其战斗力不容小觑。
支队长由濑谷启担任,此人原是第33旅团少将旅团长,下辖步兵第10和第63联队,野炮第10联队、野战重炮第2联队,第10独立机枪大队、独立战车第10和第12中队等。
综上,抗战时期,日本陆军支队属于非常识编制,是为完成某一特定作战任务,而临时抽调编组的部队,规模大小不一,规模最大为旅团级甚至超过旅团级,但人数少于师团级,最小甚至仅为中队级。
其他网友观点武汉会战期间,日寇第11军编成内有个“波田支队”,推进迅速,作风凶悍,由日军“台湾守备司令部”所辖之第1、第2联队、山炮兵联队和卫生队、汽车队和输送监视队(辎重兵)共14000余人组成(内含部分台湾籍士兵),以支队长波田重一少将命名,曾经攻克长江天险田家镇要塞,1938年10月27日该部占领汉阳,支队长波田随即因功晋升中将,出任第19师团长,货真价实的罪恶部队,暂不多评。(抗日名将张自忠)
日军的支队并非正式编制,而是为了特定战役任务临时组建的混成部队,类似于纳粹德军二战后期的“战斗群”建制,兵力规模则在师团以下、大队以上,具体编成根据战役需要设定,一俟战役结束即行归建,“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正因为是临时组建,因此没有正式的序列番号,多以部队长的名字称谓,比如这个波田支队在之前的淞沪会战期间,指挥官是重藤千秋少将,所以1937年8月称“重藤支队”,武汉会战后波田高升,新任指挥官为饭田祥二郎少将,1939年则改称“饭田支队”,再以后整编为“台湾混成旅团”,就不再是临时性的支队了。
第五师团在华北作战中,也曾经抽出第9旅团加强后组成“国崎支队”,南下参与南京大屠杀。
(南京防卫司令唐生智)
在与国民党中央军的大规模野战中,日军的“支队”基本为旅团甚至加强旅团级的兵力,主要原因是日军在华兵力不足、占领区广大,有时完全抽调一整个师团参战颇显力不从心,于是就将担负占领军任务的师团抽调精锐组成支队配属给主要战役方向。
比如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第11军司令园部和一郞将驻宜昌的内山英太郎第13师团的早渊旅团抽出,加强炮兵后组成“早渊支队”配合第3、第6等主力师团南犯长沙,被九战区薛岳和六战区陈诚联手打将回去之后,早渊所部又重新归建第13师团,支队名字取消。此战期间同时还组建了荒木、江藤、平野等支队,多是从华中和华东各师团抽调兵力组成,以弥补进攻兵力的短缺。
(衡阳保卫战第十军方先觉)
而在与华北的八路军或国民党杂牌军的作战中,由于对手的强弱不同,日军又经常以一个联队或几个大队为基干组建负责扫荡任务的“支队”,此间兵力和火力都大打折扣,配属的炮兵等也较弱。比如由关东军组建增援华北的“大泉支队”,只是以第2师团的一个大队加强部分骑兵后组成,兵力不足1500人,支队长大泉基少佐;再如由独立第三守备队抽调精锐组成的“堤支队”,也不过是堤不夹贵中佐指挥的2000来人,兵力火力肯定低于一个旅团。
因此,日军的支队在正面战场是比较难啃的,基本是旅团以上师团以下的兵力,综合战斗力足可对顶中央军的一个军,支队长军衔至少是少将或大佐,确实难打;在抗日敌后战场则是大队以上旅团以下的兵力,整体战斗力不如中央军的一个师,支队长军衔从少佐到大佐,完全根据基干部队的规模决定,并非庞然大物。
其他网友观点抗战期间,最接近被全歼的日军支队,可能就是台儿庄战役中的濑谷支队了,但最后还是让它脱逃了。
我们不妨拿濑谷支队来说一下,日军的一个支队到底有多少兵力,为何很难被全歼。
进攻台儿庄的濑谷支队,其实是在第10师团第33旅团的基础上加强而成,主官为少将旅团长濑谷启。
台儿庄战役
濑谷支队除了旅团原本辖有的两个步兵联队及骑兵联队、野炮联队等常规兵力火力外,还配属了1个独立机关枪大队,2个独立轻装甲车中队,以及1个野战重炮联队一部,1个中国驻屯炮兵大队,临时山炮兵、野炮兵各一个中队,此外野战重炮第一旅团司令部也随濑谷支队行动。
也就是说,除了步兵少两个联队外,濑谷支队的炮火火力,已经超过了日军一个主力师团的配置。
如果再算上配合作战的飞机,濑谷支队的进攻与防御能力的确非常可观,这就是它很难被全歼的重要原因。
总体而言,加强后的濑谷支队,总兵力接近了一万人,大致相当于当时中国一个陆军师的水平。
而按常规战力来说,抗战期间日军一个主力联队就敢于攻击一个普通军,就是面对74军、第十军这样的王牌部队的一个师,也不太落下风。
台儿庄战役战利品
蒋校长在抗战中后期还说,日军一个大队就敢横冲直闯,国民党军很难将之歼灭。
从他的话不难判断,担负特殊攻坚任务、经过极大火力加成的日军支队,怕是一两个集团军都很难真正将其歼灭。
如果一个濑谷支队的例子还不足以说明问题的话,我们不妨再以武汉会战中的波田支队(台湾旅团)来加以说明。
波田支队支队相对于旅团的战力提升,主要源于临时配属给它的装备火力实在强劲:海军第11战队,吴港第4、第5特别陆军队及第二联合航空队,第11水雷队等。
因此,波田支队在整个武汉会战中表现的相当强悍,接连攻克安庆、九江、富池口等战略要地,并且还是最早攻入武汉的日军部队之一。
日军波田支队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日军所谓支队就是在旅团基础上强化而成的,而日军一个旅团的战力本就不弱,再加上为完成特定任务而临时配属的战车、火炮、飞机、舰船等“大杀器”,攻击力和防御力又跃升了几个台阶,因此想要将其全歼自非易事。
退一步说,在抗战期间的中国本土战场,不要说真正全歼一个日军支队,就是日军的一个旅团甚至一个联队,似乎都没被全歼的历史。
我是@司马砸光,敬请关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