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大学士作为一品高官,地位很高,为何权力还不如六部尚书?
优质回答:明清时期,内阁大学士名份提高很多,甚至达到正一品,号称阁老,首辅次辅。
但诸位应该了解的是内阁的作用与权限。
自明成祖开始,内阁逐步形成,最初只有五品级别,是辅助皇帝处理行政事务的机构,有权但地位低下。
原因在于,自朱元璋废黜中书省及宰相,六部九卿的庞大行政事务是皇帝一个人无法玩得转的,这就必须找人来协助处理比如预审分类奏折,对重大事务提交初步处理建议,依据皇帝决策书写诏书、传递六科給事中审核,再送达六部执行等具体事务。
所以,明代前期的内阁实际还是回到唐代的中书省职能,也即皇帝秘书处。
随着皇帝厌倦行政,内阁权力逐步扩张,明代中后期的内阁获得独立运转能力,不仅掌握贴黄权(对奏折的处理意见)也拥有书写命令的权力。内阁真正成为宰相群,具备中书省职能也有较多的决策权(没有审核、执行权)。
清代建立军机处之前,不论如何改名,不管叫南书房,上书房,还是什么,只是内阁成员增加很多而已,与明代中后期内阁基本一致。
成立军机处后,军机处实际获得了预审分类奏折,拟定处理意见,草诏的职能,内阁也就基本失去大部分权力。
所以,清代中后期大学士属加衔与荣誉,职务本身是没有权力的。只有兼任其他重要职务的大学士才能被称为中堂成为真宰相。如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大学士兼尚书侍郎等。
结语:军机处成立前的大学士是真正具备决策权的中书令(近二分之一的完整相权)。而军机处成立后的大学士失去中书令职能,只是一个安抚大臣的荣誉头衔。
其他网友观点内阁大学士一定要管部才名副其实。管部就类似于现今的某某副市长,分管建设局交通局等部委办局,那才有实权。清朝就是这样的,大学士不管部,那就只是一个荣誉头衔,说明你你个人很有学识,仅此而已,但管部,比如说,皇帝封你为文华殿大学士,分管礼部,吏部,那你就是实权大学士,你到部里去公干,部的尚书要让出堂上正中的位置给管部的大学士,因此,这种大学士又被称为中堂大人。就像李鸿章,和珅,多半电视剧电影里都被称为和中堂,李中堂,由此而来。如果大学士不管部,那就没有什么权力了,只是皇帝身边的一个高级文秘或者参谋罢了,并没有六部尚书那么有实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