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中国古代有诸子百家,为什么选择独尊儒术?

网友提问:

中国古代有诸子百家,为什么选择独尊儒术?

优质回答:

孔子的规矩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经到了齐国,齐景公曾经向他讨教治国的理论,孔老师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简单的说就是各守各的道。当领导的要有领导的样子,当员工的要有下属的本分,作为长辈要有长辈的样子,身为子女就要遵守子女的规矩。

孔子的观点好像并没有什么新鲜的地方,但是孔子身处的时代正是“礼崩乐坏”的时期,天子没有天子的威严,诸侯没有诸侯的样子,社会乱套了。在孔老师看来,造成这种乱象的原因就在于大家都不守规矩,所以孔子这一生都在大声呼喊:要守规矩,要按规矩来!

儒墨显学

诸子百家,以儒墨最为风行,此外还有杨朱的“及时行乐”说也很受欢迎,他的学说在晋朝得到发挥。

法家代表韩非子就对儒家和墨家很不感冒,他曾吐槽道: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早期的墨家就是路见不平,行侠仗义的形象出现。墨家的主张是:兼爱非攻。要有爱心,要珍爱和平。墨家的掌门人墨翟是个很有使命感的人,不仅积极宣传自己的主张,而且身体力行,热心介入政治活动。

就像《大秦帝国》里表现的那样:对于某一议题广泛讨论,大体上以多数意见决定宗旨,然后根据纲领去行侠仗义。

墨家论政表面上看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组织形态,然而对于一方政权来说却是不稳定的因素,如果政府的行为符合他们的宗旨自然好,一旦相违背这些墨家子弟就成了动乱的因素,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墨家只能成为社会的非主流。偶尔有光荣事迹出现,喝彩声一片,但始终只能作为社会的辅助。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结果却使秦二世而亡,虽然有二世的个人因素,但是根子却是法家的弊端,在李斯的《行督责书》可以看出端倪。

西汉踩在秦朝的肩膀上自然吸取教训,删繁就简,得以生存下来。道家的“无为而治”并不复杂,就是遵循天道。历史上大乱之后,新兴王朝成立之初都是采取“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方针,然而无为的目的总是要为无为而作准备的。

规矩的好处

太平时期,儒家的观念正当其实。刘邦在当了皇帝之后,仍然保持散漫的作风,然而时间久了,他就觉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时候儒家的礼仪就显出作用来了。

叔孙通从孔子的老家请来了一批礼仪老师,简化了古礼,让大臣们跟着演习了一阵子,等到正式上朝时面貌果然焕然一新,没有人大吵大叫了,没有人未经允许就擅自发言了。刘邦很是高兴:今天我知道当皇帝的好处呀!

虽然后世将儒家的观点归纳为:仁、义、礼、智、信,但影响和作用最大的却是礼,其他的是个人的品质修养并非儒家独有。

相比起来,诸子百家属儒家最为中庸,其中多数的观点也很有积极意义,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正能量多。至于汉武帝独尊儒术并不是开端,而是社会长期的演变中人们自然选择的结果。

其他网友观点

诸子百家的时代,应该是独尊道术。

为什么老子的著作叫《道德经》?

因为当时的宗教是儒教,儒教中的道家属于祭祀阶层,他们的著作当然是宗教“经”典,所以儒教的信仰核心是道家思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按照道家理论,宗教的道产生了一,这个一就是神,就是人类的信仰核心,就是部族领袖,就是人王,也就是人们的信仰核心。

为了辅助神控制全局,神的直接助手“巫”就应运而生了,这就是一生二,就是神的感召下产生了祭祀阶层“巫”,他们其后发展为道家。

“巫”的职能是事鬼神,也就是拥有宗教职能,他们也要选拔管理世俗事务的行政人才,选拔产生的人才在古代叫做“祝”,后来发展为儒家,这就是二生三,道家选拔指导下产生儒家。

而儒家是负责处理纷纷扰扰的世俗事务的,所以叫“三生万物”。

由于这个宗教实际处理行政事务的人是儒,所以宗教就命名为儒教,所谓儒教,就是一种老三当家的特殊的政教合一的宗教体系。

秦始皇时期,传统的道家发生了分裂,大量的诸侯国国君、国师、国相继承人由于国灭而沦落为破落贵族或破落皇族,他们深知宗教神权对帝王的重要性,传统道家又占据了祭祀权的地位,他们因为兼修道儒,于是直接对儒家下属开展了夺权运动,变身为各级官吏,形成为对应地位的小神,主张将整个国家变成神国,他们这种特殊的道家被称之为法家。

秦始皇为了建立这种新的“道教信仰”或者说“法教信仰”,将自己命名为“皇帝”,就是大神当中的大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而传统道家方士,失去了儒家下属,已经没有了统治基础,所以牢骚满腹,秦始皇为了治理这种情况,就搞了个“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当然这一行为,也直接导致整个“儒教信仰”走向灭亡。

秦始皇建立的“法教信仰”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对统治者的能力要求相当高,结果因为秦始皇的突然驾崩,新登基的胡亥能力不足,就沦为了傀儡,而赵高作为法家人物功底确实高超,就升级为“伪神”,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种专权模式---法(道)家专权。

楚汉争霸后,道家再次卷土重来,进入权力中枢。

但到底是恢复传统的道家统治,还是恢复新锐的法家统治,汉朝初年并无定论,但其时庄子的“君无为,而臣有为”理论与韩非子的“君无为,法无不为”理论有很大的类同,所以为了防止“法(道)家专权”的出现,汉王朝选择了后宫力量予以预防。

但法家专权虽然控制住了,后宫专权却又出现了,这激起了一代强人汉武帝的极大不满。

汉武帝为了将道家从国家统治体系中排除出去,剥夺其统治地位,就搞了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杜绝法家专权,所以诸子百家的信仰实际上经历了由独尊道术发展到独尊法术,既而进入到独尊儒术的发展历程。

汉武帝为了将后宫从国家统治体系中排除出去,就来了个釜底抽薪的“杀母留子”制度,任命一些顾命大臣来辅助年幼的君王,以根本杜绝后宫专权。

但讽刺的是,汉武帝的行为却导致了一种新的专权模式---大臣专权模式得以形成。

但“有心栽花花不发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该如何跟父亲坦白他确诊了癌症?

下一篇: 古代欧洲国王有没有后宫佳丽?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