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号称“面包篮子”,为什么1932年苏联会发生乌克兰大饥荒?
优质回答:友情提示:本文2200余字,阅读时间较长;
说实话作为有“欧洲粮仓”之称的乌克兰,在1932-1933年之间爆发的大饥荒曾饿死了数百万人(事后估计大约有315万-718万乌克兰人饿死),具体原因非常复杂,但有一点现在基本是公认的,那就是前苏联的原因。在以列宁为领导的前苏联早期,为让新生的前苏联经济从沙俄时期开始复苏,实行的是以粮食税取代粮食征集制度的新经济政策。
但是在列宁死后,1924年斯大林上台成为前苏联领导人开始,变改变了前苏联在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采用高度集中的另类经济模式以“加快城市的工业化和农村的集体化”。
而为了筹措前苏联在工业建设中所必要的外汇资金,斯大林采取了大量对外出口农副产品的方式来赚取外汇,而其中主要的便是粮食。
在前苏联1928年编写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曾强调“把发展重工业置于突出地位,将集体农庄生产的谷物的大部分用于出口,以获得工业化所需的外汇和设备”。这就为后来的乌克兰大饥荒埋下了伏笔。
乌克兰作为欧洲自古以来的“大粮仓”,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前苏联粮食出口的主力军。
1928年以后,前苏联为了增加农产品的出口量,开始在苏联最重要的粮食产区乌克兰实施掠夺性粮食征收机制。
1928年前苏联中央政府,在仅占苏联国土面积3%的乌克兰,征收了前苏联全国42%的粮食征集总量。
而前苏联在对乌克兰进行粮食掠夺的同时,还对全国农民进行了“集体主义”改造,要求农民都加入到“集体农庄”(类似我们后来的“大锅饭”)这极大的影响了包括乌克兰在内的前苏联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生产率急剧滑坡。
从1930年起乌克兰粮食产量开始逐年下降,1930年乌克兰产量2290万吨,1931年乌克兰粮食总产量就下降到了1760万吨,可是乌克兰粮食总产量大幅下降的同时,乌克兰上交给前苏联中央的粮食总量却并未有大幅减少,1931年仅比1930年少80万吨,扔要上交700万吨粮食,占乌克兰1931年粮食总产量的39.7%,为此乌克兰不得不动用农民的储备粮。
1932年情况继续恶化,当年乌克兰的粮食总产量下降到仅有1280万吨,但是前苏联中央政府的粮食征集指标,比1931年还多,达到了770万吨,这也就意味着乌克兰人要上交超过60%的粮食。
而面对乌克兰人的反对,从前苏联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派人武力征粮,甚至不允许提出任何异议,有异议者都是“反布什维克”,面对前苏联中央政府的压力,乌克兰人只能把余粮全上交,结果就有了1932-1933年的乌克兰大饥荒。但是造成1932年乌克兰大饥荒死伤数百万人的,还不单单是前苏联中央政府的粮食征集政策;
1933年1月乌克兰政治局根据前苏联“全民身份证政策”做出决定:“禁止各火车站向农民出售离开乌克兰的火车票”,任何逃离乌克兰的饥民都当作“阶级敌人”被逮捕。
而在1932年乌克兰在大饥荒期间,前苏联苏联仍然对外出口了150万吨粮食,并在1933—1934年又出口210万吨。
而为什么以斯大林为首的前苏联要对乌克兰这么加以迫害?
这就要从很久乌克兰与沙俄关系的起源说起,尽管乌克兰与白俄罗斯、俄罗斯号称是“东斯拉夫”三兄弟,但是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关系远没有白俄罗斯与俄罗斯的关系那么好。
乌克兰跟白俄罗斯不同,白俄罗斯从14世纪莫斯科公国崛起,推翻金帐汗国对北部罗斯各公国的统治开始,就被长期纳入在俄罗斯的统治内,当时被称作“大俄罗斯小俄罗斯”,从14世纪至今,俄罗斯、白俄罗斯两家可以说是一直没分开过,在实际治理和文化上也基本是一体的。而乌克兰则不同,它是长期被鞑靼人或者波兰人分割控制的,所以直到17世纪的乌克兰独立战争时期,乌克兰为了对抗波兰要借助沙俄的力量,才以沙皇俄国为宗主国。
而在很长时间内,乌克兰其实还是半独立的盖特曼国体制,一直到1764年乌克兰盖特曼体制才被取消,乌克兰真正并入沙皇俄国。
而在15到18世纪这一阶段,正是欧洲各国民族意识开始萌芽和出现的时期,所以相比早就并入俄罗斯的白俄罗斯,而乌克兰人已经开始有了自己是乌克兰人的意识。▲1667年乌克兰分治后,自治的盖特曼国或称盖特曼统治区的统治者由军官们选出。1762年俄罗斯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登基时,盖特曼和哥萨克的高级军官们曾上书请愿,祈求恢复盖特曼统治区以前的地位,但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并没有答应,在其后20年内乌克兰自治的所有痕迹都被俄罗斯军队消灭。
所以从19世纪中期开始,乌克兰的独立思潮就开始泛滥,当沙俄二月革命后,全沙俄都承认苏维埃权威时,乌克兰竟然搞了自己的中央拉达,跟苏维埃政府并立对着干。
而之后布尔什维克搞的前苏联,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拉拢乌克兰进入俄罗斯联盟,而除乌克兰之外的其他所谓的加盟共和国,实际上都是被俄罗斯族布尔什维克完全控制的。
而1932年的乌克兰大饥荒,就有非常大的原因是前苏联中央政府想借刀杀人,清洗乌克兰民族主义分子。而这笔账在前苏联解体后,就乌克兰人被记在了俄罗斯的头上(尽管斯大林是格鲁吉亚人),这也就很好解释了为什么从前苏联解体之前,一直到现在乌克兰总是和俄罗斯对着干的原因。
其他网友观点乌克兰的这一次饥荒,事实上,更多的是体现在一种人祸上。
对于乌克兰来讲,当时的前苏联并不是特别友好,甚至乌克兰人加入前苏联都是感觉自己有点儿不情愿的。
我们都知道俄罗斯还有白俄罗斯以及乌克兰被统称为东斯拉夫人,但是这并不代表这个民族很团结。事实上,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和俄罗斯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很大,所以对于当时的乌克兰来讲,这个时候的俄罗斯肯定是不欢迎她的,包括斯大林,斯大林本身就是一个大国,沙文主义者,对于他来讲,俄罗斯主体民族才是他应该维护的利益中心对象儿。至于其他的少数的民族,你们都给我种土豆去,我不管你们死活,你们只要给我俄罗斯主体民族服务就行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很多的少数民族被驱离繁华的地区,然后到了一些偏远地区,这些少数民族形成的各个聚居的区域就是当时前苏联解体之后脱离出来的那些加盟共和国。
乌克兰这个地区很适合农业的发展,东北地区他的北大荒出产出来的稻米特别香,为什么?那个地方的黑土含有的有机物质特别多,肥料充足,乌克兰地区也拥有黑土资源,并且他的耕地资源比较好在整个前苏联的体系内,乌克兰生产的粮食占到了整个前苏联粮食生产的40%以上。
这个时候对于刚刚建立起来的前苏联来讲,一穷二白,拿什么东西去创造外汇呢?这个时候天然气什么的还没有彻底挖掘出来,所以对于前苏联来说,出售农产品换取大量的外汇就成了一种务实可行的办法,但是农产品毕竟是农民生产耕作出来的东西,你不能直接硬抢这个东西到国家,然后拿出去卖,这样的话你损害农民的利益,因此斯大林换了一种方法,这就是集体农庄。
原本农民生产粮食,只要交纳一定的粮食,说这样的话,剩下的粮食就是自己的,但是斯大林上台以后,要求大家一起劳动,这样的话生产出来的粮食全部归集体所有,(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集体是谁集体就是国家!国家分配粮食。
但是这样的问题很明显,有的人劳动多一点儿,有的人劳动少一点儿,结果劳动少的人和劳动多的人分配到一样的粮食。对于劳动多的人来讲,他的心里就不平衡了,凭啥我工作了这么多只获得跟他一样多的粮食,我也不干了。因此造成乌克兰连续三年粮食产量不断的减少,但是前苏联的农产品的出口量却是一年比一年多。
就在这个时候,饥荒发生了,国家急迫地希望能够出售这些农产品换取外汇,但是底下的粮食已经生产不够了,这个时候前苏联的官方派出专门的人去缴纳这些粮食,把这些粮食全部硬性的收了回来,真正留给农民去吃的东西不多了。
当然,如果说此时此刻能够调动一下农民的积极性,让他们去其他地方去获取粮食,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前苏联为了封锁消息,同时也为了借刀杀人,对付乌克兰的民族主义,独立者选择封锁这个地区,你只要敢逃离乌克兰,你就是背叛了布尔什维克革命!你需要被处以极刑。
根据非官方统计,这一次乌克兰发生的饥荒共造成了300多万人的死亡,1933年前苏联迫于压力,启用了新的粮食统计法,也算是一种治标不治本吧。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时纳粹德国的军队打到前苏联的某些地区的时候,前苏联的人民甚至拿着鸡蛋,拿着水欢迎纳粹德国进入,时至今日,乌克兰跟俄罗斯之间的关系闹得如此之僵,也有这个原因。
其他网友观点人祸是可怕的,即使在和平年代,遇到人祸,短暂时间饿死人数有可能远远超过十几年的战争!能不慎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