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顶三弩,三甲进地府”,私藏甲胄为何被历代王朝冠以重罪?
优质回答: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很简单,弓箭、甲胄、骑兵都是古代国家垄断的杀手锏。
我们看看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政府军往往可以击败数倍数量的农民军。
很多人认为农民军是乌合之众,不是政府军的对手。
其实我们对比太平军就可以看出,乌合之众只要稍微经过训练,加上一些实战的考验,就会迅速成长为战斗力很强的部队。
为什么呢?
打仗可不是儿戏,任何人都会苦练杀敌技巧,以便让自己在战争中能够活下去。
所以,就技战术水平来说,农民军很多并不亚于平时荒废训练的政府军。
关键在于,政府军有技术上的垄断杀手锏。
第一是弓箭手。
大家都知道,普通老百姓是不需要使用弓箭的,只有少数猎户才会需要。
这是因为,弓箭的训练非常复杂,一个还算合格的弓箭手要经过至少一年不间断的训练。
但这只是合格,绝非战斗力强。
训练一个优秀的弓箭手,需要3到5年时间,甚至更长。
如果是骑马射箭,那就更是没边了,有人练一辈子也练不好。
我们都知道,古代能够去考武举人的人,都是自己武术技能很强的人。
而武举人考试,马上箭法,射箭九枝,三箭中靶就算合格,命中率仅为百分三十就合格。
所以,普通老百姓如果起义,是无法凑集弓箭手的。
那么,一旦遭遇政府军的弓箭手,农民军就是单方面挨打,死伤狼藉了。
尤其是攻城战或者野战,缺乏弓箭手一方是极为不利的。
第二是骑兵。
骑兵无需多说,无论马匹、装备都是巨款,养一匹战马比养一个士兵贵好几倍。
而且普通的耕田马是不能作为战马的,要专业战马经过训练才行。
因为马匹天生胆小,普通马走在田埂上,突然窜出一只老鼠都可能会导致马匹受惊,将骑手掀翻下马。
这个训练一般要从战马小时候就开始,训练好几年时间。
所以,骑兵也是无法速成,成为镇压农民军的利器,打得赢就乱砍乱杀,打不赢可以高速撤退。
一个骑兵可以一次性对付好几个普通农民军步兵。
第三就是甲胄了。
古代甲胄的意义很大,尤其是重甲。
正常来说,穿了重甲,对方弓箭是难以射穿的,政府军赖以杀敌的弓箭就没什么作用了。
近距离肉搏,如果穿了重甲,对方冷兵器的杀伤力就会大减,甚至无法穿透。
有甲胄的人和没有甲胄的人,作战有着很大的区别。
比如许褚作战,重甲被对方弓箭连续射中,但都没事。如果没有重甲,一箭就被射死了。
但普通老百姓其实不需要重甲,试问你要重甲干嘛呢?
重甲主要的作用就是对付政府军的弓箭手,增强冷兵器搏斗能力,而并不是自卫。
因为如果你只是自卫,对付匪盗和野兽,家里藏着刀剑就足够了,没有必要有重甲。因为匪盗和野兽都没有甲胄,也几乎没有弓箭。
所以,你私藏甲胄的唯一目的,就是和政府军作战,就是造反啊。
其他网友观点三个原因。
第一,古代甲胄的用途比较单一。
在古代,刀枪箭弩,既是兵器,也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要用到的工具。
一个人拿一把刀在手上,你很难讲他是去杀猪的,还是去砍人的。
一个人拧一副弓在手上,你很难讲他是去打猎的,还是去杀人的。
一个人抄起一根三叉戟,他有可能杀人,但也真可能是去插鱼的。
古代生产力低,制造刀枪箭弩,不可能像现在一样,刻意的区分什么军用版,民用版。
武器和生产生活工具,在古代并没有很严格的分界线。
但是,甲胄就不同了。
杀猪要穿甲胄吗?打猎要穿甲胄吗?插鱼要穿甲胄吗?
不需要,老百姓在平时生活中,是根本用不到甲胄的。
除非是起兵造反,或起兵平叛。这时候才会用到甲胄。
实际上,藏甲胄≈起兵,古人是心知肚明的。
比如《后汉书》中就有记载。
光武遂将宾客还舂陵。时伯(刘縯)升已会众起兵。初,诸家子弟恐惧,皆亡逃自匿,曰"伯升杀我"。及见光武绛衣大冠,皆惊曰"谨厚者亦复为之",乃稍自安。——《后汉书·光武帝纪》
刘秀起兵之前,他哥哥刘縯已经造反。刘秀老家的亲朋好友都怕的要死,担心被杀。刘秀为安抚人心,就找来一套绛衣大冠,在众人面前招摇过市。(本来是想找甲胄的,但王莽下令收缴民间甲胄,刘秀找不着,就以绛衣大冠代替甲胄)
大家一看,哇撒,绛衣大冠也穿上了,刘秀这是纳投名状,看来这哥俩是来真的了!于是大家也就安心了。
第二,古代甲胄制造工艺复杂,普通老百姓不可能大量私藏。只有王侯将相,皇亲国戚才有能力大量私藏。
古代制造一套甲胄,最少也要几百铁片,造价不菲。这么贵的东西,一般老百姓肯定是买不起的。只有王侯将相,或皇亲国戚,才有渠道搞到原材料,有财力大量制造,并有仓库大量收藏。
想想看,王侯将相,皇亲国戚,这都是些什么人?不是有钱有势的大爷,就是有权有兵的大爷。
他们私藏甲胄,意欲何为?皇帝能猜不到?
皇帝心知肚明。
这就跟有些朝代,皇帝允许老百姓私会,但严格禁止藩王之间私会,或宦官与朝臣相互结交是一样道理。
老百姓不可能轻易谋反。但王侯将相,皇亲国戚想造反,太容易了。皇帝不得不防。
第三,甲胄在古代,有压倒性的战场优势。
现在很多人把刀枪比作枪支,把甲胄比作防弹衣,其实是不准确的。
把刀枪箭弩比作枪支,没有问题。但把甲胄比作防弹衣,就不对了。
因为甲胄在古代,防御力很强,实际上的作用相当于现在的装甲车。
一个配甲武士,打十个素衣武士,很轻松。
我有甲胄,而你没有。那我就是能轻轻松松得把你虐了。
甲胄在古代战场的这种碾压性优势,史书上是有记载的。
比如据《后汉书》记载,东汉的班勇,只用五百甲兵,而且还不是正规军,仅仅只是配甲的刑徒军。就轻松攻破了西域的车师国。
帝纳之,乃以班勇为西域长史,将驰刑士五百人,西屯柳中。勇遂破平车师。——《后汉书.西域传》
《旧唐书》中也有记载。
太宗曰:“寡人所言, 未可全弃,公更图之。”敬德曰:“王今处事有疑,非智;临难不决,非勇。王纵不从敬德言,请自决计,其如家国何?其如身命何?且在外勇士八百余人,今悉入 宫,控弦被甲,事势已就,王何得辞!”——《后唐书·列传十八》
李世民取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仅用了八百甲士就搞定了。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说了:造反那不得有几百套甲胄吗?我就私藏几套,怎么就跟造反扯上关系了呢?
道理,确实是这么个道理。几套甲胄,确实不足以造反。
但问题是,连兔子都知道狡兔三窟,不能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
那些王侯将相,皇亲国戚,乃至皇帝,能不知道?
在皇帝看来,你家里确实只有几套甲胄。
可谁能保证你就只私藏了几套呢?
谁又能保证你在别的地方没有私藏呢?
谁又又能保证你没有同伙呢?
谁又又又能保证你的同伙没有私藏呢?
一个人藏几套,确实不多。但如果皇帝不进行限制,王侯将相,皇亲国戚,每个人家里都私藏几套,这加起来,也不算少了。
要是这些人一起配甲造反,禁军也吃不消。
与其如此,干脆一刀切。除了军队,谁都不准私藏甲胄,从根源上断了皇亲国戚造反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古代严格禁止私藏甲胄,主要是针对皇亲国戚,为了从源头切断皇帝被政变或被暗杀的可能性。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就是哪怕项羽、韩信在世,没有大量甲胄,也很难成事。皇帝不用整天睡不着觉,担心这个会造反,那个可能会谋朝篡位。
其他网友观点古代的铠甲,就像游戏里的“英雄皮肤”,穿着它可以吊打任何对手,所以有"一甲顶三弩,三甲入地府"说法,但是古代铠甲真有那么厉害吗?是否有点夸大的成分呢?
我们对中国古代铠甲的印象,多停留在戏剧,影视剧和书本插画,小人书中,可以所大部分人对古代铠甲到底长什么样,其威力如何是一知半解的,甚至因为影视剧的渲染,觉得古代的铠甲防护力不过如此,特别是武侠小说中,穿着铠甲的将军,通常都是高手的陪练,甚至连高手的一招半式都接不住,就被对方的绝招和内力打败了。
特别是许多的影视剧中,那些身穿铠甲的大内侍卫,经常会成为了主角的陪衬,一群身穿战甲手持兵刃的大内高手,会被主角瞬间就秒了。
其实以上都是为了衬托主角,导致给观众的一个误导,
上世纪的中叶,在河北满城发现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墓,而这种古墓的主人,就是汉朝的中山靖王刘胜。也是三国蜀汉刘备的祖先。
根据考察,这种古墓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在公元前113年-104年修建的,而考古专家在墓中。发掘出了一套罕见的汉朝铁铠甲,这件铠甲向世人展示了汉朝铠甲到底是什么样子,同时也展示了它的坚韧度。
这件汉朝铁铠甲,是用铁片打造成鱼鳞的样子,也称为鱼鳞甲片,甲片在用特质的麻绳编缀组合,甲的领口位方形,铠甲左右两边对开,两侧各有袖子,样式类似于现在的短袖衬衫,可样式虽然简单但非常使用,而整件铁甲是用2859鱼鳞甲片编撰而成。
由于全都是用铁片组合而成,其防护力非常之高,不是一般的铠甲可以相比,同时中山靖王能把这副铠甲放入墓中,也说明了这件铠甲在当时的珍贵程度。
汉朝铠甲对中国的后世影响非常大,而它的由来则要从秦汉时期说起,春秋战国时代,七雄争霸了数百年时间,这段期间也是铠甲从摸索道定性的一个重要阶段,
道了秦末楚汉象征,汉王刘邦脱颖而出,在垓下之战取得了楚汉战争决定性的胜利,击败楚霸王项羽,从而开创了中国第二个封建王朝,大汉王朝。
但汉朝虽然建立,可天下尚未彻底承平,特别是北方的匈奴一直对汉朝时虎视眈眈,这不得不使刘邦要不断在加强在军事上的各种革新。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要给汉初将士们提供更好防御的甲胄,不过汉朝初年许多东西,都是借鉴和继承秦朝,当时的秦军皮甲占据着主流地位,而西汉初年并没有对此进行变革,所以早期的汉朝甲胄,其材质多以皮甲为主。同时当时先秦时期,冶铁技术还是以青铜为主,铁器装备因为在技术难度,还有开采上存在着局限性,故而道了秦始皇统一六国,青铜依然占据很大比例。
但是进入了西汉后,因为文景之治,汉朝的国力逐渐的强盛,随着并且冶铁技术也得到了提升和发展,由于冶铁技术的蓬勃发展,最直接影响则是汉朝将士本装备上的革新,
特别是铁制兵器的因为更坚韧更锋利,取代了青铜器,同时在兵种上,战车因为做工繁杂同时耗费较多,渐渐被骑兵和步兵取代;甲胄也随着这些进行了革新,由此出现了划时代的铁制甲胄,铁甲的出现,让中国传统甲胄,无论是材料、形制、规格、组合上,都和先秦时期有了巨大的划分,同时也体现了汉朝尚武的精神面貌。
随着汉朝铁器制造也的不断发展,汉朝也渐渐诞研究出比皮革更强的铁甲。铁甲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特别时汉武帝对匈奴战争中,卫青和冠军侯率领的汉军将士,完胜没有铠甲的匈奴。
汉朝的文献记载,屡屡提到“铁铠”。由此可见确定,在汉朝时期,秦朝的皮甲,已被铁甲完全去掉。并且在汉朝的文献中,还经常提到,汉武帝的一只“玄甲军”,例如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就记载,
汉武帝为悼念冠军侯,曾经就“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这里提到的玄甲,虽然现在并不知道,是否是那种铠甲,但是大部分专家,推测“玄甲”既是铁甲;因为古代的玄是指黑色,玄甲就是黑甲,很有可能,就是铁器本身的颜色,或者为了防锈在其表明涂了黑漆,
虽然现在我们无法断定“玄甲”就是铁甲,但是汉朝文献却常常提起“铁铠”,从文字理解就可以领悟,这肯定是一件铁制铠甲。而在上世纪的中叶开始,我过的考古发现,就曾经先后七次发掘出土汉朝的铠甲,而且一些铠甲还保存完好。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洛阳就曾经出土铁铠一领,可惜这领铁铠锈蚀较为严重,所以无法给出全貌;到了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在内蒙古汉城遗址,考古人员惊喜的发掘出,一领较为完整的铁铠;
随后不久, 又在中山靖王刘胜汉墓,也找到了一件铁铠,而这件铠甲甲片较为完整,有2244 片之多;到了上世纪70年代,考古人员偶然发现了西汉长安城武库遗址,其中幸运的发现了一批汉代铁制甲胄;
到八十年代,在广州的西汉南越王墓,考古出土了一整套的铁铠,而这套铁铠保存完好。90年代,分别在西安市郊和江苏徐州,分别发现了西汉铠甲,
这些铠甲,一些保存完好,一些则因为历史的原因腐朽残破,最终只有四套铠甲被复原了,而复原后的这些铠甲,也让世人得以一睹汉朝铠甲的风采。
汉朝铠甲组成
汉朝在铁甲上的发展已经较为完整,并且铁甲趋向小型化,无论是铁甲,还是金银铠甲,其甲片都可达2000 片以上,比秦始皇兵马俑,或者是曾侯乙墓出土的皮甲,在数量都要多的多,而且造工也很精细。
甲片变小,对于铠甲来说,是由划时代的意义,首先是,有效单块甲片的受打击面积,这样一来能够提升甲胄的防御能力;其次则是,这样让穿着的人,在行动上更为柔软灵活,这样一来将士在战场上由了更好的发挥。汉朝的铁甲,可以说是继承了秦朝时期皮甲,并将之推向极致新革新,
也正是如此,在铠甲的防御能力不断加强同时,汉朝也对铠甲特别的关注,可汉朝人们尚武,当时有个传统,就是许多武将和王公大臣,都西汉将铠甲作为随葬品,
因此,近代才会在众多的汉墓中出土了好几套的铠甲, 而这些的铠甲,也成为了近代研究铠甲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而且这些铠甲还是锻铁制成,有些保存完好的,哪怕是到了至今,其防御能力也非常强悍。
不过汉朝可以让你把铠甲放入自己的墓中,可却绝不能私藏,而且还不能大量的私藏,如果皇上知道了,轻则问罪,重一点的话,后果可以说是不堪设想的。
最知名的一个例子,则是汉朝著名周亚夫私藏铠甲,被皇帝问罪的典型例子,周亚夫是西汉功臣周勃的儿子,他不但继承了周勃的爵位,更继承了周勃军事才华,在平定七国之乱种,对汉朝有着再造社稷功劳,
因为功劳大,他被汉景帝倚重出将入相,可到了晚年,却因为儿子私造铠甲,被牵连下狱,其实在汉朝本来对铠甲的管束不是很严格,但是却严令禁止私下订制铠甲的,如果周勃的儿子,学着中山靖王那样,留着几领铠甲给周勃陪葬就够了,也不至于出啥事。
可是周勃的儿子却坑爹,财大气粗的一下子订购了500领的铠甲,本来这个数量就有点多了,而且在挑选的时候,还非常的严格,可以说是有点在找茬,甚至向赖账,这一下子就激怒了制造铠甲的匠人,匠人们就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同时还告周亚夫一家私藏铠甲,意图不明,很快敏感的人抓住了这个机会,
周亚夫因此被自己的儿子坑了,被汉景帝要求彻查,周亚夫因此也下了狱,甚至周亚夫的一家也没啥好果子吃,周亚夫因为气不过,直接不吃东西自尽了,后世对周亚夫这事也是非常的感叹,但事感叹归感叹,并没有人对汉景帝这样做提出异议,因为500领的铠甲,如果配合一支训练有素的精兵,那么周亚夫真的有啥想法,汉景帝确实非常的危险。
所以到了唐朝,还特别的注明了私藏铠甲的后果,凡是民间有人私藏铠甲三具,直接咔嚓了,为何唐朝满大街的人都可以在腰间挂着宝剑,行走江湖,可对毫无攻击力的铠甲,管理反而如此之严格呢?
主要到了唐朝时期,铠甲的发展更趋向完美,这时已经开始有重形铁甲骑兵出现,而这些铠甲在防护力上,比汉朝的铁甲又提高了好几个档次,可以说起到了基本时全方位的保护,最知名的,则是唐太宗李世民,率领三千的玄甲骑兵,转战三天三夜,大破窦建德的十万大军,此战造就了李世民的辉煌,同时也让他看到了铠甲的重要性。
所以为了避免民间有人私藏铠甲密谋一些事情,唐朝规定,民间绝不能私藏铠甲,原因就是铠甲防御力超强,试想一下,如果你是李白,虽然你剑法超群,可面对身穿铠甲的将士,他也是无可奈何的,毕竟就算他站着不动,你怎么使出剑法,对他的伤害度仅为0,而他一个反击,你就吃不了要兜着走,
铠甲在民间简直就是一种刀枪不入的无敌存在,反过来,如果你武功盖世,但是没有铠甲,那么即便你又滔天本领,也会最终败于身穿铠甲的军士手中,所以古代的高手,鲜少有记载挑战一队全服铠甲的将士的。
特别是如果超过了三幅以上的铠甲,很容易就能够相互配合增加战斗力,而战斗力的增加是几何级别的,这样一来如果这三人形成了默契的战阵,将会难逢对手,甚至官府的士卒对他们也是毫无办法,所以到了唐朝对铠甲的管理是越来越严格,直到明清时期,这些规定都是一直延续下来的,哪怕唐朝的铁铠已经换成了绵甲,依然这种的规定是不会改变,主要也是为了社会治安和稳定考虑。
小结:
从汉朝开始,对民间私藏铠甲就有相关的规定,而且到了唐朝时越来越严格,主要时因为铠甲在不断的发展中,防御力量不断的增强,它成了战场上成败的一个关键,但同时它也是民间无敌的存在,所以为了王朝的统治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历朝历代才对铠甲管的如此严格,因为如果不严加管束,试想一下,如果人人都有一副铠甲,那岂不是乱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