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罐头压缩食品,那行军打仗都吃什么?
优质回答:这个从红军长征和后来的上甘岭战役,我们已经或多或少的体会到。
古代行军打仗,必须先要准备一定的粮草,然后由士兵随身携带一些,保证士兵在短期内不至于挨饿。至于肉类,只有沿途征集。
所以一场仗打下来,一线指挥作战的统帅功不可没,粮草官起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充足的粮草,是一场战争成功与否的关键。如果长期作战,就必须保证粮道的安全。古代的战争中,被断了粮道,基本就失败了。
取得战争最后的胜利,稳定的粮草,稳定的水源是基本的保证。如果在短期内这两样东西缺乏,则完全靠一支军队的生存能力。饥餐胡虏肉,渴饮胡虏血,很可能不
是一句传说。
忍耐和艰苦奋斗的英雄气概,非常重要。
不过,在古代,很少有长时间打一场仗的军队,这是古代没有大型运输工具和粮食短缺的原因造成的。
其他网友观点火腿最开始也是军粮的一种,古代冷兵器作战,并且大部分时间都是徒步行军,体能消耗很大,不吃肉增加蛋白质人的体能会迅速下降,刀都拿不动了还咋去肉搏…所以,古代军粮当中虽然肉比较少,但也是要的,问题是古代没有冷藏设备,肉放几天就腐败了,为了让肉存放时间多一些就只能腌制…东西方军队都用这种方式,欧洲风帆大航海时代,船上供应的食物就有很多咸肉,并且“英国海军咸肉罐头”到了21世纪仍旧在皇家海军的配给表上。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这句话是我国古代军事家总结出来的军事唯物主义思想,也就是说:战争打的就是后勤!一次仗打下来人吃马喂消耗非常的大,再加上古代生产力不发达,所以在战争之前要经过大量周密的研究和计算,这个仗有没有打的必要(打仗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有必要打仗那么就要有充分的战前准备工作,后勤部门要到国家储备粮库去拉粮食,同时也要向地方征粮和民工,以便在战争进行时保障后勤供应。
清早期的运粮车,完全是由木头制成,用骡子牵引,根据测量一个这样的平板车能运300~400斤粮食(16两制),如果有几万军士参加的打仗,得要多少这样运粮车来回运输?所以,我国古代兵法云:“…速战速决,善治善用也”!因为消耗太大了,搞成了僵持战谁都消耗不起,《三国演义》当中曹操借王垕人头一用,就是因为粮食接济不上了。
图片上是古代的行军锅,我们听评书或者影视古装剧的时候都听过“埋锅造饭”这个词,古代在野战条件下,部队行军到一定的路程,先要有“轻骑兵部队”(探马,先锋部队)对将要安营扎寨地形地貌进行探查,看看可宿营的地方够不够大、周围有没有水源(非常重要!马谡就是在山上安营,而忽视了水源…最后就《失空斩》了)、观察和防御敌方夜间突袭可能的路径…符合安营扎寨的条件之后,大部队抵达开始搭帐篷、挖坑…等布防工作,同时后勤军士开始发放粮食并且搭造灶坑开始做饭。
这个是
菜锅,上面那个带盖的饭锅。
古代军队野营饭菜也是分开制做的,我国有“北麦南稻”的种植分界,意思是说:北方人以面食为主,南方人以水稻为主,但我国古代小麦和水稻产量并不高(在1990年之前都是精粮),当时的主食以粟米为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小米,粟是我国的“五谷”之一,田间管理相当容易,多于水肥也不那么苛刻,并且产量要比当时的稻和麦略高一些,所以成为当时最主要的基本口粮作物,甚至官吏的俸禄也是用×石小米计算的…所以,古代军队吃饭大多数以小米干饭为主食。
那么有看官会问,为啥没有苞米和苞米面?玉米这种高产作物是明朝中叶才进入到我国的,之所以称作“玉米”是因为它最初是给皇上吃的珍贵食物,老百姓哪有资格享用?并且玉米和土豆这俩粮食作物到了清.康熙以后才开始大规模种植…所以,我国古代多次爆发“农民起义”就是因为赋税太多了,再加上粮食产量低,饥民没活路肯定要造反的。
只有小米干饭,没菜也吃不下去呀?在菜肴方面除较少的咸肉之外,就是干菜和酱,有时候立功受奖了甚至会有点“水果干”这样的珍贵食物,酸酸甜甜的果干任何人都爱吃。
酱这种食物在我国可有年头了,早在战国时期秦国组织大型战役的军粮当中就有它,当然那个时候的酱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好吃和品种丰富,就是把各种豆子煮熟之后洒盐搅拌,然后密封发酵,除了咸酱之外,可能还会有鱼肉酱或者果酱,当中后面这几种数量极少,主要就是豆酱,但根据考证古代的酱不是很咸,因为古代盐也是珍贵之物。
除安营扎寨之后有热饭热菜之外,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不能做饭那只能是吃干粮,也就是我们现在都知道的锅盔或者馕,这类面食里面要略加点盐,并且要求水分非常的少,这样才能较长时间的保存,这也算是古代的压缩饼干,休息的时候掰一块下来就着水吃下去,也能扛饿…在古代通常来说,农耕文明的军队都已谷物类粮食为主要军粮,当然这也根据国家穷富的程度,要是在“盛世”阶段,军队的副食就会好一些,还会杀马解决肉食缺乏的问题…穷没办法吃饱都困难,只能是纵兵枪粮。
肉松有的说是蒙古人发明的,也有说是
某朝廷大官家里的厨子发明的,但经过考证还是以蒙古人发明的为主,游牧民族出去打仗以骑兵为主,后勤保障要比农耕文明简单一些,他们的饮食习惯以肉奶为主,但打仗的时候也不能谁便的屠宰牛羊,主要是没时间烹煮,这就要求战前晒肉干,做奶豆腐(奶酪)…现在网上也有这类食物售卖,这些蒙古族特有的休闲食品实际上就是古代的军粮。
由于食物品种比较简单,游牧民族对于后勤保障的依赖要简单了很多,后勤运输工具就是驼队或者牛队,这些动物与部队一同行军,饿了吃草,还可以为部队提供奶源(里面有维生素),游牧民族打仗的时候别看没菜吃,但是没出现大规模的“败血症”流行,主要就是喝牛奶、马奶、骆驼奶,草被这些食草动物吃了之后就转化出维生素,人喝了就可以补充维生素了。
总之,古代军队在野战条件下的饮食状况是根据不同文明划分的,中原王朝当然是以谷物类食品为主,辅以肉类、干菜、酱;游牧民族以肉奶为主,但基本都是食品单一,品种缺乏。
其他网友观点吃粮食、吃蔬菜、发钱自己买、狩猎吃、吃人,应有应有,我们通过古代行军作战的饮食能了解了后勤供给制度,也能了解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1、己巳之变的明军供给
明军的战时供给一般有三种:发粮食;发钱自己买;吃熟食。
在己巳之变中,明军在行军与作战状态下,经常在本色与折色之间转换。比如当时规定“毎日军一名,盐菜银二分,本色米二升,马一匹,料草银三分,如遇有警之日,毎名再加盐菜五厘,料草俱给本色,即折亦须四分。”
大致一个骑兵一天是:盐菜银+本色米+料草银=八分银。
(己巳之变)
但打仗紧急不敢开伙或者赶不上开伙怎么办呢?
广渠门之战后,袁崇焕所部伤亡也略重,全军严谨烟火。为了让士兵吃上热饭,就给皇帝打报告,皇帝就将这转给户部。
户部连夜组织做饭,当天就送出去“发得烧饼96570个,熟豆120石,高梁80石,草3000束,熟肉二千斤,烧酒一千斤”。士兵吃烧饼,就着熟肉,并且喝点热酒,毕竟冬天了;马匹也吃熟了的大豆。
(度支奏议)
至于具体怎么微操,那能写半本书了。
2、狩猎吃相对于农耕民族作战而言,蒙古人的后勤供给就大致是:携带牛羊、围猎、劫掠。
这三种可能同时存在,有时候各有侧重。成吉思汗西征基本就是半个搬家,没有供给的地就吃牛羊,进入草原森林就围猎;到了定居区就劫掠。
对此也形成了涮羊肉、烤羊腿等名菜。
(成吉思汗西征)
其实张骞去西域,他自己也是这么沿途补给到了大月氏的。
3、吃人有本书叫《中国食人史料钞》,前些日子还见侯杨方教授转了中国食人史纪录分布图。
黄巢在丢失长安,部队东进的过程中围困陈州,为解决后勤问题,就采用了简单的“两脚羊”策略;当时秦宗权的部队也是如此。
明末大凌河围困战中,明军关宁军就把城内的商人、工人给吃了。张巡守睢阳也是如此。
(中国食人史料钞)
战争在有限程度中,还会有正常供给;随着战争发展,社会秩序破坏,劫掠渐渐成为常态;对于游牧族群而言,劫掠一直就是常态。这个世界对多数人而言,能在稳定秩序中生活就是幸福。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