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庙号是什么?有大小之分吗?

网友提问:

庙号是什么?有大小之分吗?

优质回答:

庙号,简而言之,就是帝王死后为其建的庙的名号,有大小好坏之分。按照最初的设计,只有雄才大略、功绩很大的帝王才有资格有庙号,不过到后来庙号泛滥,差不多皇帝人手一个,只有亡国之君因为没人给上庙号了而没有。有的亡国之君也有庙号,比如崇祯皇帝朱由检,虽然亡国之君,但是南明政权还是给他上了庙号,也就是明思宗,清朝也给了一个(怀宗)。

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雪》列举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雄才大略的皇帝,其中的唐太宗宋太祖就是庙号,庙号不是祖就是宗,是根据“祖有功宗有德”来的,也就是祖要有开创之功,宗要有守成之德。

第一个有庙号的皇帝是刘邦,庙号“太祖”,因此,刘邦是汉太祖,但是后世都把他称为汉高祖,这是因为司马迁史记的缘故,刘邦的谥号是高皇帝,所以是太祖高皇帝,但是司马迁把谥号庙号搞混了,写了个《高祖本纪》,刘邦就以汉高祖流传下来。

那么太祖和高祖有什么区别呢?貌似都是开国皇帝常用的,什么时候用太祖,什么时候用高祖?太,顾名思义,有最、极的意思,在辈分里显示最高,也就是一个王朝的建立者或者奠基者。所以刘邦是汉太祖,赵匡胤是宋太祖,朱元璋是明太祖,努尔哈赤是清太祖,他们共同的特点是起自寒微,几乎白手起家。

而高祖则是已经在前人的基础开创的王朝,比如唐高祖李渊,他建立唐朝后,追其祖父李虎为唐太祖,父亲李昺为唐世祖,因为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位高权重,并且在北周时期追封唐国公,也就是唐朝是打这儿来的。父亲李昺是李虎第三子,袭封唐国公,也是北周柱国之臣。有了这父子两代,才有了李渊含着金钥匙出生,以唐国公起兵,建立唐朝。

刚才说到的唐世祖,世祖一般也要有开创之功,唐世祖应该是因为此时的唐国公已经是北周了,世系已变。同样,汉世祖光武帝刘秀重建大汉朝。元世祖忽必烈,从蒙古大汗成为大元皇帝。清世祖顺治帝,也是由偏处东北到定鼎中原。

下面说宗,太宗是宗里面辈分最高的了,最早一个太宗是刘邦的儿子汉文帝刘恒,因为那个时候庙号稀缺不是每个皇帝都有,所以一般以谥号称呼皇帝,比如汉景帝,汉昭帝、汉明帝、汉献帝等,所以汉朝仅有的几个皇帝庙号反倒知者甚少,包括前面所说的光武帝刘秀庙号汉世祖。

比较有名的太宗有:汉太宗文帝刘恒,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清太宗皇太极。

其他网友观点

提前庙号,很多人可能不熟悉,但提起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都知道。高祖和太宗都是庙号,这里要说一下,刘邦的庙号并不是高祖而且太祖。一般一个皇帝除了名字,最多有四个称号:谥号、尊号、年号、庙号。有庙号的原因是帝王都有宗庙,宗庙分为太庙和左右三昭三穆共七庙,古代有时候也用七庙代替天子。去世帝王还有帝王的先祖要供奉在宗庙,就要给他一个号,这个号就是庙号。

庙号是有高低之分的,体现这个已故皇帝在这个朝代的作用。庙号分为“祖”和“宗”,“祖有功,宗有德”,能够在庙号确立为祖的帝王必须有开拓之功,一般都是开国君主,如汉太祖刘邦、唐高祖李渊、明太祖朱元璋,还有些具有开拓之功的帝王被后代确立为祖。如光武帝刘秀的庙号是世祖,虽然刘秀建立的汉被称作后汉和东汉,但因为刘秀出身西汉宗室且在即位后选择承继嗣西汉宣帝,他的汉实际上是西汉的延续。按理说,他只能分宗,但对于汉朝来讲,完全属于匡复汉室江山,这样的功绩属于开拓,因此他的庙号被确立为祖。而另一个世祖,清世祖福临是因为实现了关外的爱新觉罗家族入主中原的梦想,属于开拓。

除了这些正经八百的祖,还有许多不够祖而为祖的帝王。比如明成祖朱棣原来的庙号是宗,后来被嘉靖皇帝改庙号为成祖。康熙皇帝虽然对于清朝稳定发展发挥很大作用,但并没有特别的开拓之功,也被他们的儿子确立为祖,庙号清圣祖。这两个还可以接受,毕竟都是雄主。还有些割据政权的君主庙号是祖,形成了“乱祖”的情况。之所以希望成为“祖”,和祖的地位有关,祖的帝王要高于宗。祖有万世不祧的“特权”,皇帝的宗庙七庙是家庙,如果供奉的皇帝超过七个的话,要把多余的祧入远祖庙,在供奉层次上要降低。因此祖相当于一种特权。

说完了祖,在说宗。一般宗都是守成之君,在宗庙的地位肯定是没有祖高,而且宗正常也应该是褒扬之意,但实际上并不一定都是表达好的意思,比如神宗、熹宗、徽宗等都不是好的称号。一般属于比较好的是太宗、高宗、世宗、中宗、睿宗、仁宗等,而德宗、宁宗等则说明皇帝功业不足,能力有限。早期并不是所有的帝王都有庙号的,有庙号必须体现能力,西汉有四个皇帝有庙号,太祖刘邦、太宗刘恒(文帝)、世宗刘彻(武帝)、中宗刘询(宣帝,东汉光武帝定),东汉只有三位有庙号世祖刘秀(光武帝)、显宗刘庄(明帝)、肃宗刘炟(章帝),其余皇帝要么没有庙号,比如大名鼎鼎的汉景帝,要么被剥夺庙号,比如汉元帝,被光武帝刘秀看不惯,撤销了庙号,东汉末年汉献帝时期撤销了几个庙号。真正庙号开始“繁荣”起来的时候是唐代,因为谥号变长,不能用谥号称呼已故皇帝,只能改为庙号。而且唐朝开始一个皇帝一个庙号。因此,从唐朝开始称帝王一般用庙号。

宗最大的自然是太宗,太宗号称百宗之祖,一般都给王朝的第二代或者非常卓著的帝王。比如汉太宗(开国皇帝之子)、唐太宗(开国皇帝之子)、宋太宗(开国皇帝之弟)、元太宗(开国皇帝之子)、明太宗(开国皇帝之子)、清太宗(开国皇帝之子)这些人都是功勋卓著,政绩斐然。当然也有例外的晋太宗司马昱,是一个傀儡皇帝,而且是东晋的第八位皇帝。除了太宗之外,地位比较高的是高宗,有唐高宗李治、宋高宗赵构、清高宗弘历(康熙皇帝),最有名的是商高宗武丁,最早使用高宗庙号的帝王。其次是世宗,比较用名的是汉世宗刘彻(武帝)、清世宗胤禛(雍正皇帝)。中宗也很好,一般都是中兴之主。比如汉中宗刘询(宣帝刘病已)、唐中宗李显等。

庙号作为古代帝王的尊号之一,展现这个帝王的功绩,但存在子议父、臣议君的情况。一般都是褒扬,很少庙号是贬义。需要说的是千古一帝秦始皇没有庙号,也没有谥号。他本身非常不满意子议父、臣议君,所以反对这些。庙号也被同为中华文化圈的越、朝等国使用。以上就是笔者对庙号的讲解,欢迎关注评论。

其他网友观点

庙号只有英明君主才有,庙号是一直到唐朝以后才每位皇帝都有,所以唐朝之前都称呼皇帝的谥号,如汉武帝,晋武帝,隋文帝,而唐朝之后一般都称呼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等。

而明清之后因为皇帝年号往往都是一个所以就以年号相称,如洪武皇帝,永乐皇帝,康熙皇帝等等,其实这些都只是对帝王的一种称呼而已,好的谥号和庙号如太祖太宗还好,如果是不咋地的,你那样称呼其实便是对古代帝王的侮辱,如厉王,炀帝等等。

比如,汉朝有谥号的皇帝共有二十二位,但有过庙号的皇帝却只有十二位,高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世宗武皇帝,中宗宣皇帝,高宗元皇帝,世祖光武帝,显宗明皇帝,肃宗章皇帝,穆宗和皇帝,恭宗安皇帝,敬宗质皇帝,威宗桓皇帝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

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

可以看出庙号其实和管理也有关系,文帝、武帝的谥号是最高的美谥,但是文宗是小乱,武宗穷兵黩武,都是坏话。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两年前信用卡逾期会不会影响今年房贷?

下一篇: 太平洋战争日本一点胜算都没有吗?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