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郑庄公作为一代雄主,是怎样清除叔段篡权之祸的?

网友提问:

郑庄公作为一代雄主,是怎样清除叔段篡权之祸的?

优质回答:

13岁登位的郑庄公一辈子做了两件很牛掰的事:一是忍辱负重22年,清除了弟弟、母亲一伙的分裂势力;第二件事就是一箭射伤周天子,彻底扒下了天子的遮羞布。连周天子都敢打的郑庄公,之前一再放纵自己的弟弟,说明那只是一种欲擒故纵的策略,通俗的说就是:要想消灭他,先让他疯狂!

郑庄公被迫将京城封给弟弟

郑庄公登位时年仅13岁,和现在八年级的学生年龄差不多,母亲姜氏把持大权。

姜氏很不喜欢这个儿子,因为在他出生时难产,差点儿连命都丢了,相反对小儿子段很疼爱。庄公的父亲郑武公在位时,姜氏就吹过好几次枕边风,希望立段为太子,郑武公不同意,姜氏也没办法。

现在儿子才13岁,姜氏大权独揽,就对郑庄公说,要他把虎牢关所在的制地封给弟弟段,庄公连忙反对,为什么呢?因为制地地势险要,关系着国家的安危,再说了,如果把制地给他的话,一旦他造起反来,还真拿他没办法。

姜氏一听儿子胆敢拒绝自己的请求,脸一下子就拉了下来,黑着脸说,那就把京城封给他吧,庄公不敢拒绝,就答应她。

京城是什么地方?京城是郑国的富裕之地,城墙高大,人口众多。按理说,封给弟弟如此大的地方是不合礼制的,大臣祭仲听到后马上就找郑庄公,反对他这种做法。郑庄公也是满肚子的苦水,就说是姜氏的主意,自己也是被迫的,然后说出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多行不义必自毙”,祭仲似乎明白了什么,就走了。

太叔段得寸进尺,不断挑战郑庄公的底线

太叔段到达京城后,在母亲的怂恿下,觉得哥哥也不会拿他怎么办,慢慢就开始无法无天起来,吃喝玩乐够了,就将手伸向了其他地方。

先是无理要求北方、西方的百姓听自己的话,这样一来,这里的百姓就要既听庄公的,还要听他段叔的。大臣公子吕很着急,就对郑庄公说,这样可不行啊,国人都不知道究竟该听谁的,你要么就废了他,要么就把国君之位让给他,很明显这是气话。庄公就说了,别着急,他会自食其果的。

郑庄公为什么会这样说呢?首先还是自己实力不够,不敢贸然出手;其次以段叔的性格,早晚会弄得天怒人怨的;最后,段叔贪得无厌,自己和他都下命令,孰优孰劣一目了然,百姓自会做出选择。

又过了一段时间,段叔觉得自己的封地还是太小了,就强收另外两块土地作自己的封邑。公子吕再次劝说郑庄公动手,要不然就来不及了。庄公微笑着说,没事,他的这些行为只会招致更多人的反感,不义之事做得多了,崩溃的反而越快(《左传》原话:不义不昵,厚将崩)。

段叔越放纵,郑庄公就越开心,为什么呢?一方面就像他说的,不义不昵,厚将崩;另一方面,只有他足够的坏,老百姓都看不下去了,才有足够的理由收拾他!

这一等就是22年!

姜氏、太叔段准备谋反,郑庄公一举荡平叛乱

公元前722年,太叔段加固城墙,积蓄粮草,补充武器,加强士兵补给,准备和姜氏里外联手,做掉郑庄公。

郑庄公觉得时机到了,先是控制住了姜氏,然后派公子吕率大军攻击太叔段。正像郑庄公设想的那样,太叔段这些年胡作非为,百姓一点也不拥护他,他率领的那些乌合之众不堪一击,不得已逃到鄢陵,之后被迫流亡共国。

郑庄公能够快速取胜,原因在于:

1、太叔段不得民心,支持他的人少;

2、郑庄公在姜氏、太叔段身边有埋伏;

3、大臣早就不爽太叔段,憋了一股劲儿;

4、最重要的是,郑庄公在慢慢积累力量,经过20来年的努力,实力已经远超对方。

郑庄公先是将姜氏迁到城颖,并说了一句十分绝情的话“不到黄泉不再见面。”后来在大臣颍考叔的建议下,重新接回了姜氏。

总结:面对强大的敌人怎么办?郑庄公的办法值得揣摩:实力不济时,先慢慢纵容他,让他狂妄、让他失去支持者;暗中密切关注他的动向,慢慢发展自己的实力,最后一举取胜!

其他网友观点

春秋初期,郑国发生了一件大事,《春秋》记载这件事只用了六个字:

“郑伯克段于鄢”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寓理于事,让我们看看《左传》对这六个字的解释:

直呼段之名,以示对其违反君臣之义的警戒; 克字是说分庭抗礼,兄弟相争; 称呼郑伯,是揭露郑庄公不劝诫弟弟,想要杀他的阴险; 不交代段的结局,是影射郑庄公同样有责任。

郑庄公隐忍二十年,虽然达到了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但终究逃不过史官的眼。那么是什么让郑庄公对段有这么深的怨恨呢?

事情要从郑庄公的出生说起,《左传》记载:

“庄公寤生”

这个寤生,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睡梦中出生,一种是出生时脚先出来。哪种解释已经无从考证,但正是因为他的不同,他的母亲武姜对他异常厌恶,给他直接取名寤生,郑庄公就叫姬寤生,国君的嫡长子,郑国的世子,长大后将要继承整个郑国。

数年以后,寤生的母亲又给他生了个弟弟,取名段,因为封地是共,又被人称作共叔段。武姜异常厌恶寤生,把自己的爱全部倾注在了这个小儿子身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共叔段愈发英俊聪明,一表人才,武姜甚至想说服自己的丈夫废长立幼,可惜并没有成功。寤生从小没有享受到母亲的爱,内心一定变得冰冷,也变得足够隐忍。

就这样,长大后,寤生顺利继位,成了郑庄公。后来武姜说服郑庄公把京城封给共叔段,郑庄公不顾大臣的反对,同意了。大臣们吵来吵去非常不满,郑庄公说了一句流传后世两千多年的话: “多行不义必自毙。” 一句话暴露了郑庄公的可敬和可怕。

后来共叔段到了封地,在武姜的鼓励下,共叔段一直做出不轨的事,大臣们反复提醒郑庄公,郑庄公只道:“还不到时候。”就这样两个政权并存了二十二年,终于,武姜充当内应,共叔段发动了叛乱。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叛乱转瞬就被平定了。消息传来后,郑庄公不慌不忙,做好了部署,很显然,他是早有准备,就等着共叔段发动叛乱。

就这样,郑庄公如愿除掉了自己的弟弟,可能正是从小缺乏母爱,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才让他对自己的弟弟这样怨恨。 他的那句“多行不义必自毙”得以流传后世,这句话是如此经典,暴露出了郑庄公的政治智慧,他的隐忍,绝不是懦弱,而是在等待一击毙命的时机,可敬又可怕。

在平定叛乱后,郑庄公带领郑国走向强大,有了周郑交质,周郑交恶等一系列事情。在郑庄公的努力下,郑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维护了郑国的利益,郑国成了春秋初期中原的小霸。也因此,姬寤生死后,得到了“庄”的谥号,意味“克敌制胜,平定乱世。”也算足够客观。

图片来自网络

其他网友观点

诱。以利诱之贪,以势诱之狂。

郑庄公利用母亲对弟弟的偏爱,故意答应母亲很多的不合理要求,超封土地城邑給弟弟,最终弟弟被培养出了夺位野心。郑庄公迅速扑灭叛乱,还与母亲写下“不到黄泉永不相见“的誓言。这就是郑伯克段的故事。

其实这是权术。后面大儒们解释,于礼不孝者三事,谓曲意阿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很明显,这就是对郑庄公的定义。

后来郑伯才知道,母亲不喜欢自己是因为当初生育时是逆生的(脚先出来),自己应该体会母亲拼命三日才生育的恩情。因誓言已出,大臣于黄土地下挖掘出泉水,写上黄泉二字作为应誓的场景。郑伯乃匍匐跪进,母子就于泉边见面,重归于好。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东吴家大业大,庞统选择刘备,真是因为刘备的驭人之术吗?

下一篇: 秦汉时期的凶奴人后来去了哪里?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