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夷陵之战战死80000人,刘备为什么一仗就输掉了国运?

网友提问:

夷陵之战战死80000人,刘备为什么一仗就输掉了国运?

优质回答:

据《傅子》(魏晋时期傅玄所著)记载,夷陵一战,吴军消灭了蜀汉军八万余人!这个记载可信吗?要说夷陵一战双方战死的总人数达到八万人,我都觉得夸张了。不过刘备一仗便输了国运倒是真的。话说夷陵之战的总伤亡人数大概是多少呢?刘备又为何在夷陵之战中惨败呢?这个我倒想和大家探讨一番。

夷陵之战的参战人数及伤亡分析

公元221年七月,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东征孙吴,前期一路势如破竹,深入吴境两百余里,后与吴军相持于猇亭。公元222年六月,吴军主帅陆逊抓住时机,展开反攻,一举大败刘备,同年八月,刘备败逃白帝城,夷陵之战终以刘备惨败而宣告结束。话说这一战,刘备究竟损失了多少兵力呢?为何说这一战下来,蜀国就此输掉了国运呢?

据《魏书》记载:

“孙权上书,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

这里记载了当时孙权向曹魏求援的记录,其中明确说到了刘备“支党四万人”,那么真只有这四万人吗?肯定是不止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三国志·陆逊传》中明确记载了当时抵御蜀军的吴军人数:

“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硃然、潘璋......孙桓等五万人拒之”

当时孙权自己派出的军队就多达五万,既然还要向曹魏求援,所以刘备伐吴的总兵力不应该在吴军数量之下,那么还有一支兵力从何而来呢?《三国志·先主传》中有着明确记载:

“遣侍中马良安慰五谿蛮夷,咸相率响应。”

时刘备伐吴是得到了蛮族支持的,当时五溪蛮首领沙摩柯更是随军出征,尽管没有明确记载这支军队的数量,但我们大致可以推测人数应该在一万五千人左右。加上七七八八的一些兵力,所以刘备伐吴的总兵力应该在六万左右。

那么最后刘备败逃白帝城时,还剩了多少兵力呢?据考证,刘备退守白帝城后收拢散兵,加上后来赵云的援军,当时永安的守军接近两万。所以刘备损失的兵力应该在四万左右是个比较合理的数字。有道是“杀敌一万,自损八千”,吴军前期节节败退,后来虽说一招致胜,但也损兵折将不少,保守估计一万人应该是有的,所以夷陵之战伤亡的总人数应该在五万左右,而非八万。

刘备一战损失了如此之多的有生力量,说输了国运倒也不为过,后来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刘备夷陵兵败的原因

导致刘备兵败的直接原因我们在史书中不难发现,据《三国志》记载:

“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

这是陆逊对刘备作战部署的一个评价,其中指出了刘备两个致命的错误,其一是“舍船就步”,即舍弃水路主靠陆战,当时刘备若水陆并进,顺江而下,孙吴是很难招架的,特别是在逆流中与蜀汉水军作战,特别吃亏。其二则是屯兵山岭,且营寨绵延八十余里,首尾难以呼应。

战略上的失误成就了陆逊的一把火,将刘备的宏图霸业烧得干干净净!

那么还有其他原因吗?在我看来也许我们得看看当时刘备所处的“境遇”。

其一:东征孙吴的计划遭到了多数朝臣的反对,时诸葛亮,赵云等人皆不主张伐吴,国贼乃曹魏也。

其二:伐吴的口号不好,时刘备伐吴的目的虽是为了夺回荆州失地,但主打的旗号却是为关羽报仇。《三国志》记载:

“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

这样的口号显然是难以服众的,这岂不是有因私废公之嫌?

其三:刘备伐吴是第一次以皇帝的名义亲征!若不取胜,岂不颜面扫地?所以刘备深入吴境两百余里,与吴军相持猇亭近四月依然不肯退兵。

这便是刘备夷陵惨败的原因,命也!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其他网友观点

首先,夷陵之战蜀国出兵远没有八万,何论战死8万人。战前,孙权上书给曹丕:“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可以得知,夷陵之战刘备自己亲率4万大军,此外,马良从五溪搬来了一些蛮夷兵,另加上先期到达夷陵的一些水军,总兵力大概在5万左右,和东吴兵力不相上下。即便如此,蜀国总人口有九十多万,修生养息几年,国力自然会慢慢恢复。所以,单论兵力损失,并没有到一战输掉国运的地步。那么,为什么说夷陵之战刘备一仗输掉国运呢?原因就是,夷陵之战蜀国彻底失掉了荆州,且再无收复可能,这才是致命的打击。

荆州—吴蜀集团战略冲突的焦点

荆州,在东汉时期下辖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七郡(另有说法是荆襄九郡,这里采用东汉时期七郡说法),在三国时期是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说荆州的归属影响了整个三国时期的形势走向也不为过。建安五年(200),孙策去世,鲁肃向新吴王孙权献策:“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大概就是说,先剿灭黄祖,然后讨伐刘表,占据荆州,沿着长江一路打过去,最后夺取天下。建安十三年(208),甘宁建议:“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甘宁的战略设想比鲁肃更具体,即先打黄祖,后取刘表,然后以荆州为跳板,向西夺取巴蜀。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而孙权只得到了荆州的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可以说孙吴战略中的第二步,占据荆州,勉强算达成了,虽然水分比较大。这时候周瑜提出“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孙吴的整个战略意图已经明晰了,周瑜与奋威将军(孙权的堂兄孙瑜)共同攻取蜀地,讨伐张鲁,而后留下孙瑜镇守,并与马超结援,解除后顾之忧,周瑜则亲自领兵夺取襄阳,直取曹操。接下来说说刘备的战略规划,当然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隆中对”了。总的来说就是占据荆、益两州,以此作为根基,等待时机,时机一到,从荆州,益州两路出兵北伐。后来,荆州守将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由樊城攻至襄城,直逼许昌,威震华夏,曹操甚至准备迁都,可见荆州一线对曹魏威胁相当大。益州一线,刘备由汉中出天水、陇西,乘渭水顺流而东下,进击弘农、洛阳,配合荆州对魏都形成包围。如果再能联合孙吴,在合肥、徐州一带发起进攻,那曹魏真是要玩完了。说了这么多,其实就一个意思,荆州,无论对孙权,还是刘备来说,都非常重要。

荆州一失,蜀汉优势荡然无存

建安二十四年(219),趁关羽攻打襄樊之际,吕蒙白衣渡江,偷袭关羽后方,占据荆州,关羽也败走麦城,兵败而亡。这对刘备来说是致命的打击,以为这隆中对战略中规划的东路(即荆州一线)的战线已经不复存在。为了重新夺回荆州,实现两路出击的战略构想,刘备于黄初二年(221)对吴国发动战争。关于刘备发动战争的动机,大多数说法都是认为刘备是为了给二弟关羽报仇。不过,冷月认为,复仇只是刘备兴师伐吴的借口,毕竟刘备也是一代雄主,不可能如此义气用事,况且,刘备当初就是以借的名义占据荆州的,如果公然打着收复荆州的旗号,有点名不正言不顺。刘备伐吴距关羽之死将近两年,期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220 年,本属蜀汉的上庸、魏兴,均因守将叛变而归曹魏所有,曹魏在东三郡这个地方建立了一个新的郡———新城郡,治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以孟达为新城太守。这个变故更进一步加重了刘备收回荆州的愿望,才会不顾群臣劝阻,甚至在没有得到诸葛亮的支持下,执意伐吴。这里有个有意思的猜测,《三国志》卷十四《刘晔传》记载,刘晔说: “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意思是刘备没想真的开打,只是想秀一下军事肌肉,逼迫东吴放弃荆州,没想到低估了东吴占据荆州的决心。

夷陵之战后,刘备几乎全军覆没,退回永安,次年四月在白帝城去世。而东吴与蜀汉,也握手言和,共拒曹魏。此后四十余年,三国疆域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夷陵之战让蜀汉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其一,荆州收复再无可能,仅有益州一线出兵北伐,困难重重,几无可能成功。其二,刘备过早去世,继承人威望不足,导致蜀汉内部的荆州派系和益州本土势力相互倾轧,各蛮族不断叛乱,内耗削弱了蜀汉原本就弱小的实力,后来靠诸葛亮的不断调和与镇压,五年后蜀汉才重新出兵的实力。

其他网友观点

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们都知道,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火烧连营三百里,若不是部下拼死相救,自己也难以逃出虎口,所带来的部队更是损失殆尽,自此蜀汉集团一蹶不振。那么刘备为什么失败之后,就输掉了国运呢?

首先我们知道蜀汉在横跨荆、益二州的时候,国力属于鼎盛状态。但是自从关羽北伐失败之后,不仅损失了数万精锐部队,连荆州战略要地也失去。自此蜀汉国力受到很大的损失,但是刘备不能接受关羽已死,荆州已失的现实,不听诸葛亮等人的劝阻,亲率数万大军,攻取荆州,结果大败而归,蜀汉的军队本来就少,鼎盛时期全部加起来也不到二十万人,刘备这一场战争就损失了蜀汉一半的部队,至使诸葛亮修养多年,才敢北伐曹魏。

其次夷陵之战损失了大量的蜀国人才,比如马良、张飞、黄权、张南、冯习、程畿、沙摩柯等,张飞虽然不是打仗的时候死的,但是也与刘备发动这场战争有关。蜀汉重臣两人战死,一人投降。而且刘备又不信任益州集团,导致蜀国后期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情况。

本来关羽失荆州对于蜀国来说是一大打击,刘备应该痛定思痛,恢复国力优先。夷陵之战再败,导致蜀汉集团一蹶不振,自此失去争雄天下的机会。如不是诸葛亮苦苦支撑,蜀汉恐怕早就灭亡了。这一战真的是输掉了国运。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谢谢。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白莲教在近代是怎么消失的?

下一篇: 如何看待媒体报道的印度第3艘航母3年内开建将完全控制印度洋,印度能实现吗?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