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经形成,最为弱小的蜀汉,为什么还要主动北伐?

网友提问:

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经形成,最为弱小的蜀汉,为什么还要主动北伐?

优质回答:

不北伐不行啊,谁叫蜀汉扛着中兴汉室这面大旗,处处以汉朝正统自居呢。所以,不可为也得为了。

正如刘备说的:“汉贼不两立 王业不偏安”!但是这一点,就迫使诸葛亮明知蜀汉国力最弱,也得不断北伐。因为,只有这样蜀汉才能向天下百姓昭示:自己虽偏安西南一隅,但仍是正统,反而是占据中原、坐拥两京的曹魏才是“反贼”。这么一来,蜀汉虽然在国力上远不及曹魏,却还是能政治上取得制高点。

而倘若蜀汉不发动北伐,而是让休养生息,保境安民,心安理得的过着偏安生活。那么,这不就等于默认曹魏的合法性了吗?“汉贼不两立 王业不偏安”!这句话,不就是在自打嘴巴吗?

如此一来,“汉室”这面政治旗号,也将没有任何说服力。蜀汉也将彻底的沦为一个割据政权。

所以,基于这个政治口号,蜀汉不论是谁掌权,都必须不断作出北伐的姿态,哪怕是少规模的滋扰曹魏,也得装出个北伐的架势出来。因为,蜀汉必须在政治上将曹魏视为“窃汉之贼”。这样才能让蜀地百姓团结一致,共同拥护汉室。

其次,更重要的就是为了疲敌!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自东汉末年以来,原本繁华的中原才是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正如曹操所言:“生民百无一”!这便是各方诸侯轮番逐鹿,征战数年后的惨状。

因此,曹魏统治区内的社会生产所遭受的破坏,要远甚于蜀地,曹魏比蜀汉更希望休养生息!

基于这个,蜀汉更不能创造机会给曹魏休养生息。应该采取更为积极的对外战略,不停大张旗鼓的发动北伐,同时积极与东吴配合,甚至连结北方的游牧实力,不断在曹魏四周制造战端,以干扰曹魏的发展,达到疲魏的目的。而北伐行动不论是政治上还是军事上,无疑都是最理想的疲敌之举。

事实上,我们也不难发现,在以蜀地为统治中心的几个偏安政权之中(除古蜀国之外),蜀汉是国祚最长的。这就很好的诠释了“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这个道理了。

最后,就是诸葛亮的个人抱负的问题了。“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在《出师表》中就明确指出要:“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以报刘备的知遇之恩。

因此,个人认为,蜀汉的北伐行动,既是一个政治姿态和举动,更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疲敌之策!

其他网友观点

一定要从政治高度去看待军事问题,天下三分,谁为正统?这才是蜀汉屡屡北伐的关键所在。

( 一)中原与正统

孙吴政权,无疑是三者中政权合法性最低的,孙权敢于称帝也完全是因为三分对峙的长期性,相比之下,正统之争,就主要集中在曹魏与蜀汉之间。

曹魏占据中原之地,得“地利”而正统;

蜀汉身具汉室宗亲,得“天时”而正统;

这下好了,天时和地利,地盘与人心,到底哪个对于正统起着关键作用?

历史学家胡克森曾经考察了中国古代正统观的起源和演变,提供了一条极具建设性的意见:

“秦代之前的正统地位大多是据中原而立国获得的;而到了晋室南渡,中原地区为“五胡”所居,正统便逐渐转化 了对华夏文化的融入和继承而获得。”

举个简单例子:

周文王兴起于岐山,不在“中国”之地,虽然强大却依然不为正统,“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而当武王伐纣之后,虽然退回关中,有丰镐二京,但还是要以天下之中的洛邑为东都,称“宅兹中国,自之乂民”,国宝何尊即是明证。

可以说秦汉之前,荀子明确提出的“王者必居于天下之中”成了一条判断王朝正统的铁律,但秦汉之后,经过汉儒董仲舒等对“大一统”思想的重新阐释,“天下之政出于一人”这种大一统追求,又再次追加于“居中”的铁律之后。

回到开头,三国之中,其实只要有一国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正统便不成问题。但是,三国鼎立却是长期存在的现实状态。可以说,这是一种没有历史经验能够参照的特殊形式。

所以,先秦时代的中原正统观念,又再次抬头。

这点,三国魏蜀吴政权的领导者,都心知肚明。

(二)定位与认同

建安十五年,曹操回顾一生,认为自己荡平了天下,其实当时江南、巴蜀、关中与凉州其实都不在掌控之中,只因他统一了中原及周边地区。

曹魏的中原正统意识无疑是最强的。

蜀汉则一直认为曹氏是贼,窃据了中原之地,当蜀中传闻献帝遇害后,刘备对于继承汉统的合法性就更加顺理成章、更加自信。

章武二年,他在东征孙权失败后,“诏丞相亮营南北郊于成都”,这个小细节,无疑是对郊祀只能存在于中原政权的挑战。

在刘备看来,正统根本不在于地,而在于人!

就地盘而言,建安二十四年,在与曹操亲率的反争夺战中取得胜利,迫使曹操放弃了对于汉中的念想,至此汉高祖夺天下的最初基地终于全为自己所有,此外同年关羽大破于禁,刘备的势力几乎达到了全盛状态。

此时,刘备已经初步完成了天下对于正统观念的一次转移:树立起“汉室可兴”的信心,同时,诸葛亮治蜀也是用得完美的汉家制度。标榜汉家之美,有若斯之美的汉政,如果还是不能最终恢复中原,将会是对时人“天命观念”的巨大冲击。

当然,这种冲击,也会从另一个层面强化了蜀汉所占据的“天时”优势。

(三)北伐与坚持

回到题目本身之上,这个问题之所以引人深思,正在于蜀汉北伐持续时间之长于国力之弱小之间,形成了极为强烈的对比。

国小民贫的蜀汉,为什么要以北伐为国策,并坚持到了灭国前夕?

私以为至少有两个层面:

一则是诸葛亮做出的长期准备姿态

二则是刘备对于正统观的冲击动摇

先说前者,从《后出师表》中,已经不难看出诸葛亮对于北伐成功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凡是如此,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那么数次的北伐意义何在?目前看来,诸葛亮北伐并没有打着一举恢复中原的打算,而是带有试探骚扰和最终决战之阶段的,从将其定为国策来看,这将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攻坚战。

只可惜,当后来真正的北伐时机(司马氏与曹氏政权,诸葛诞反司马于淮南)出现时,蜀汉却已人才凋敝、实力不济,诸葛亮的积极姿态,只能变成了一声长叹。

再说后者,之前提过在“大一统”观念不能成为判断正统铁律之时,“中原正统”观念,依旧笼罩人心。即便是刘备不断强调自己“天命所归”,但如果不积极展示出恢复中原的姿态和行动,显然就是在打自己脸了。

此外,要是真正等到“天下有变”再举汉旗,难保不会被人看做是趁乱出兵、只图渔利的地方军阀,这就要求蜀汉必须一直在“兴复汉室”的旗帜下,讨伐看似有着正统地位的“曹贼”。

最后,在邓艾报刘禅的降书中,并没有出现时因曹魏占据中原,进而投降归附的说法,而蜀汉大臣谯周对于蜀汉之亡的神秘解释,也说明刘备始终坚持的蜀汉正统,至少在益州地区,已经有知识分子不再将中原视为正统政权的唯一依据。

这便是动摇。

这一幕像极了电影《功夫》中周星驰脑袋都被火云邪神打到了地底下,也要拿起木棒再敲一下他的头!

其他网友观点

看了很多人的回答,感觉有些很有道理,我也谈一下自己的一点浅薄认识。无论《三国演义》如何美化和讴歌蜀汉,如何尊刘贬曹,但不争的事实是蜀汉是三国之中最弱的国家。就是这样的国力还要挑战实力最强的魏国,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仅仅用“匡扶汉室、克复中原”是不能让人信服的。

弱者求变,强者求安

相对于曹魏,蜀汉北伐的次数远远多余看上去实力强横的曹魏。因为诸葛亮和他的继任者都深知,闷头发展经济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比得过曹魏和东吴的,只有北伐并寄希望于曹魏产生内乱,才有可能扭转乾坤获得胜利。北伐的目的并不是彻底击溃曹魏,只不过是为了促成曹魏分内乱,以出现诸葛亮希望的灭曹时机罢了。通过北伐就像灭曹是不可能的,只能通过这种方式不断的弱曹、乱曹,否则两国之间的国力差距只会越来越大。蜀汉打持久战的打不起的,而魏国和东吴都是耗得起的。

蜀吴交恶,均势已失

战争最为消耗的是国力,本来三国鼎立之初,蜀汉和东吴、曹魏的实力差距并没有天差地别。但因为没有处理好荆州的问题,导致蜀吴交恶,夷陵之战真正的赢家是曹魏,蜀汉和东吴国力都大为折损。所谓三足鼎立,是孙吴联合共抗曹操,灭曹后天下之属谁也未可知。三国时期最有条件和机会一统天下的曹魏,其次是东吴,第三位才是蜀汉。蜀汉处于最为不利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荆州之地而忽视战略全局盲目用兵,这种做法直接导致了西蜀国力日衰,面临随时被曹魏和东吴吞并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西蜀唯一的机会就是兴兵北伐,联合东吴将矛头指向曹魏。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当然蜀汉连年北伐也有人的原因,那就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对于立志成为治世名臣的诸葛亮而言,率领蜀汉击败曹魏一统天下,不仅是完成刘备的遗愿,也是完成自己人生最大的目标。不仅如此,诸葛亮还先后培养马谡、姜维来继承自己的事业继续北伐。不在临终时,他选择将大权交给蒋琬和费祎,也表明诸葛亮知道连年北伐让蜀汉国力大损,如果不进行休养生息后续就无以为继。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怎么避免釆到毒磨菇呢?带根银针能测出来吗?

下一篇: 古代的匈奴究竟有多强悍?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