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正统明明是魏国,为什么蜀汉却更让后世产生好感?
优质回答:正统当然是魏国,这是晋朝至明朝都承认的史事;魏承汉祚,魏灭蜀国;晋承魏祚,晋灭吴国,最终三家归晋,天下一统。魏国作为正统主要有三点原因:其一、汉朝末代皇帝禅位给了魏王曹丕,程序合法;其二、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在魏国手中;其三、魏国综合实力远远强于蜀汉。后世的人们更喜欢蜀汉原因只有一点,那就是《三国演义》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史书;《三国演义》将蜀汉当作正统,因此刘备仁德,诸葛亮多智,人人喜闻乐见;因此曹操奸诈,曹丕无德,司马懿巨奸,人们对魏国没有好感,而晋朝更没有存在感。
何谓正统?从历史上的统一王朝来看,首先要得国正,其次要实力强,最后要统一中原。何谓得国正?也就是建立的国家要名正言顺,名正言顺只有两种方法,一是前朝禅位,二是除暴兴仁。五帝时代是通过禅位传递政权,商、夏、周则是除暴兴仁取代前朝,秦国则是通过武力统一全国的,得国亦正。魏国得到汉朝的禅位,从程序上讲取得政权是合法的,有秦始皇的传国玉玺;蜀汉则是在魏国得到汉朝禅位后自立为国的地方割据政权。最后,魏国占据中原大地,还西控西域,北击蛮夷,土地面积,人口数量,文臣武将都远远超过蜀汉。蜀国尽管十多次北伐魏国,但是魏国岿然不动;最终魏国雷霆一击,蜀国举国而降。由此可见魏蜀两国实力悬殊极大,魏国代表了天下民心,否则蜀国也不会一战而降,降后反抗事件极少。
《三国演义》诞生于明朝时期,书中为了表达元朝非正统皇朝,故尊刘贬曹,尊蜀汉为正统,贬曹魏为割据政权。《三国演义》里将刘备塑造成一位爱民如子的仁义之君,天下万民听到刘皇叔到来,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刘备仁义之名布于天下,曹操奸雄之象流于后世,说实话当时曹操的作用远远大于刘备,北击乌桓,统一中原,稳定国家,曹操居功至伟!刘备四处投靠军阀,前后十次易主,可以说没有遇到诸葛亮之前都是碌碌无为。刘备以皇叔自居,以天下万民安居乐业为已任,究其实刘备只是想恢复汉朝,恢复刘氏皇族,对百姓还是没有实质好处。比如蜀汉连连北伐魏国,弄得富饶的巴蜀之地也民生凋敝!最终魏国攻占蜀国后,刘阿斗开门投降,蜀国大部分官员皆欢心的归顺了魏国,由此可见刘备治蜀百姓并没有什么实惠。
《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是忠臣的典范,他足智多谋无所不能,是人们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诸葛亮足不出天下,但是已知天下三分,提出了联吴抗曹的宏图大业;诸葛亮又草船借箭,借东风火攻曹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诸葛亮还能是发明家,他发明了连弩、牛车木马。诸葛亮同时也是天文学家,他深究天象,往往可以通过星星的陨落推测出某某大将已死,或者前程吉凶;他还能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甚至能驱阴兵作战。无所不能的诸葛亮大家当然喜欢,同时他还是一位大忠臣,一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们对诸葛亮有多喜欢就有多讨厌曹操。因此现在的人们深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十分喜欢蜀汉而厌恶曹魏!
其他网友观点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正史应为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陈寿为曹操著《三国志.魏书.武帝本纪》,为刘备著《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为孙权著《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可见,陈寿是奉曹魏为正统。
人们对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历史的了解,多是通过元末明初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罗贯中是在《三国志》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虚构和艺术加工编写的《三国演义》,体现了其“拥孙贬曹”的思想。
东汉末年,刘备自称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献帝的皇叔,得到了汉献帝和包括曹操和孙权等各路诸侯的认可。前221年,刘备在曹丕篡汉之后,称帝再建“汉朝”,历史上称“蜀汉”,简称“蜀”。
所以,在罗贯中在编写《三国演义》时,在思想上是以蜀汉为“正统”的。在一些故事情节上,有偏向蜀汉的艺术虚构与夸张。这些都深刻的影响着人们对“三国”的情感认识,多都喜欢蜀汉的人物故事。
其他网友观点因为《三国演义》看多了。
后世多偏爱蜀汉,是因为受到小说《三国演义》和众多影视作品的影响,小说和影视作品基本上是虚构的,并且尊蜀贬魏,但却是普通人最易接触到的宣传作品,无疑影响众多人的价值观。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曹丕的魏朝是汉献帝禅让而来,而汉献帝是正统的东汉末代皇帝,禅让制又合情合法,从法理上看,汉献帝是主动终止汉朝,而禅让于曹丕,曹丕就是合法的继承人。
从正史上看,魏代汉为正统,二十四史之的正史《三国志》也是以魏为正统的,所以魏国皇帝的传记称为‘’纪‘’,如曹操的传记为《三国志武帝纪》,而刘备的传记是《三国志先主传》,是有区别的,历史上皇帝的传记一般都是‘’纪‘’,由此可见,陈寿心中谁是正统,谁是割据。
另外从地域来看,魏朝基本承继东汉,天下十三州独占九州,三分天下有其二,并且两汉的都城都在魏朝控制之下,而且魏朝首都和东汉一样,都是洛阳,魏朝一向以中国自居,都表明了魏为正统。
那刘备的汉在历史上怎么来的呢?
从刘备自称汉中王开始,刘备就开启了篡夺东汉江山的程序,西汉是非刘不王,但也并非是刘就称王,而东汉更是极少封王,除了皇帝极其亲近的皇亲,一般很难封王。
东汉开始到灭亡,就封了两个异姓王。一个是魏王曹操,一个是汉中王刘备,好歹人家曹操的魏王是汉献帝封的,有名义,而刘备的汉中王是自已封的,法理不足,况且当时汉献帝还活着,并未给刘备封王。
包括后来的称帝,曹丕是接受汉献帝的禅让,合理合法,刘备却又是自封的,显得法理不足。
之所以后世同情偏爱刘备是因为:
1、刘备有个汉室宗亲的身份,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而两汉辉煌四百余年,仍让人怀念,人们或多或少希望刘备能再创辉煌,如同光武帝刘秀中兴汉朝那样。
2、刘备宽厚仁义,礼贤下士,优待百姓。在那样一个乱世中,能够活着己属不易,而能够体面的活着更是奢望,如何才能体面的活着,就是像刘备这样仁义的君主统一天下,就能体面的活着。
3、小说,影视作品把刘备的蜀汉创作为正义的化身,而曹操领衔的魏朝却被创作为邪恶的力量,我们从小都知道正义要战胜邪恶,也难怪后世偏爱蜀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