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与末期的蜀国相比,魏国明显实力更好,为何还对其采取防守态度?

网友提问:

与末期的蜀国相比,魏国明显实力更好,为何还对其采取防守态度?

优质回答:

因为蜀汉的末期,曹魏的政权实际上是掌握在司马氏手里,司马氏始终念念不忘的是如何平稳地篡位,于是整个曹魏的政治重心就在司马氏和支持曹氏的两大势力内斗上,自然就没有心思也没有余力来攻打蜀汉。直到司马氏彻底消灭了支持曹氏的势力,才为了获得篡位的名望而发动了伐蜀战争。

高平陵事变,标志着曹氏失去军政大权,曹魏此时已名存实亡

公元249年高平陵事变,皇族、大将军曹爽被诛杀,司马懿於是掌握魏国大权。但是他能够顺利发动政变,不代表他能够顺利篡位,因为支持他诛灭曹爽的人中,有很多忠于魏室的重臣,这些人之所以在高平陵之变中,与他统一战线,并非是支持他独揽大权,只是看不过曹爽的独断专行,骄奢淫逸。如果他在此之后,直接篡位,等同于主动将这些人,推到自己的对立面。他若想要篡位,必须先培养起自己的班底。只不过他没有等到这个时候就死了,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在把持朝政之后,同样是在为此事做准备。

除了朝堂上的因素之后,司马家族想要篡权,还需要顾忌驻扎在外的大军,即对付蜀汉的雍凉军团和对付东吴的淮南军团(荆州军团是司马懿起家的基本盘,不用担心)。

本来陇西的军权还在曹氏手中,可惜执掌人夏侯玄是个书生,一纸诏书就让他交出了军权,而明白人夏侯霸势单力孤,只得逃亡蜀汉

雍凉军团紧邻关中,而且其老大——征西将军夏侯玄(曹爽的表弟)是个铁杆拥曹派,所以司马懿最先对付的是夏侯玄,让曹芳下诏书招还夏侯玄。征蜀护军夏侯霸(夏侯玄的叔叔)与夏侯玄一同被征召,夏侯霸将南逃至蜀汉,想要叫夏侯玄与他一起离开。夏侯玄说:“我怎么能为了苟存自己而投降敌国呢?”于是接受诏命前往京师,雍凉军团就这样轻易地落入了司马氏的掌握之中。

淮南就没那么简单了,或者说掌握淮南军团的几位,脑子都没有夏侯玄那么简单,所以接连爆发了三次叛乱,即有名的淮南三叛。

司马懿在世的时候,亲自平定了第一叛。镇守寿春的太尉王淩见魏帝曹芳年幼无力掌政,君权旁落在司马懿之手,於是意图废曹芳而改立曹操的儿子、楚王曹彪,希望借年长的君主来摆脱司马氏的控制。

王淩本来是最有希望与司马懿掰手腕的,却是败得最快的,年龄确实是智慧的大敌

王淩的叔叔就是玩死董卓的汉末司徒王允,他本人是曹魏中并州系的主要领袖人物,司马懿也是并州系,他出任顾命大臣就是出自并州系孙资的推荐。消灭曹爽后,司马懿提拔起来掌控各地大军的大多是并州系要员,但他们跟王凌的关系却比跟司马懿要亲近得多。指挥雍凉军团的郭淮和王凌是太原郡的同乡,更是王凌的妹夫;指挥荆州军团的王昶出身太原晋阳王氏,与王凌属于族亲;王昶的得力助手、荆州刺史王基是王凌把他引进仕途并加以重用。对于司马懿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强劲的对手。

但王淩大概是老糊涂了(已经79岁),没有识人之明,派了个部下杨弘去劝说司马懿任命的兖州刺史黄华共同举事,结果杨弘和黄华一起告发他。公元251年,司马懿亲自率中军征讨,王凌在并州系名臣贾逵的祠堂中大呼:“贾梁道,只有你才知道王凌是大魏忠臣啊!”遂饮药自杀,司马懿还是灭了他三族,将其暴尸三日,并逼曹彪自杀。也许司马懿还有一点潜藏的良心,从此落下了心病,动不动就梦见王凌、贾逵两人变成厉鬼来找他算账,让他心惊胆跳,终于一病不起,在当年便去世了。

东兴之战打破了司马氏灭吴立功以篡位的梦想

之后司马师把持朝政,急于立功篡位,于公元252年乘孙权刚死进攻东吴,结果在东兴之战被吴军大败,死者数万人,吴军缴获魏军的车辆、牛马、骡驴等数以千计,资材器物堆积如山,“丧众败绩,历年军实,一旦而尽,致使贼来,天下骚动,死伤流离“。由于战死者太多,如果按照守孝三年的礼制会严重影响生产和工作,司马师下令丧礼从简,守丧期间也不禁止婚嫁和入仕,可见失败之惨,不过曹氏没能抓住这个机会把司马氏干掉。

夏侯玄和他的表哥曹爽一样政治低能,有兵权的时候不敢反对司马氏,没兵权的时候却想当挽救曹魏的英雄

东兴之败后,司马师对外老实起来,对内则愈发跋扈擅权。公元254年,支持曹氏的中书令李丰、太常夏侯玄(早干嘛去了)、光禄大夫张缉(曹芳岳父)等人意图推翻司马师,但计划败露,三人皆被杀。曹芳对李丰等人被杀后深感不平,引起司马师不满,於是在数月后强行废了曹芳而改立曹髦为帝。

淮南二叛的最大战果就是促死司马师,再次延缓了司马氏篡位的步伐

李丰等人被诛杀和曹芳被废,令到当时驻守寿春的镇东将军毌丘俭(与夏侯玄、李丰平素友好))和扬州刺史文钦(曹爽的同乡和亲信)非常不安,二人于是决心要反抗司马氏。公元255年,淮南二叛爆发,叛军有五六万精锐,因此司马师亲率关中军团十万大军前往,结果文钦的儿子文俶夜袭,吓得司马师眼疾发作,眼睛震出眼眶。虽然最后获胜,司马师却痛死于许昌,由弟弟司马昭接手掌权。司马家族的权力,再一次交接。

洮西之战,雍凉军团元气大伤,此后不得不一直对蜀汉保持防守姿态

司马昭从父兄手中接过重任后,曹魏又接连遭遇重击。首先是蜀汉大将军姜维于洮西大败雍凉军团,魏军死者数万人,“破军杀将,仓廪空虚,百姓流离,几於危亡”、“二州危惧,陇右懔懔,几非国家之有也”,完全就是翻版的东兴之败。好在邓艾于第二年以少胜多击败姜维,才缓解了危机。

淮南三叛虽然司马昭获胜,但是魏国损失了大量人力物力,也暂时无力发动大规模战争,再次延缓伐蜀进程

接着淮南第三叛又爆发了。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见好友夏侯玄被诛杀,十分不安,於是一方面在淮南笼络人心,一方面又蓄养死士以作自保。司马昭为了铲除支持曹魏的势力,听从贾充之言逼反诸葛诞,故意徵召他入朝为司空。诸葛诞接到诏令后十分恐惧,于是在公元257年杀扬州刺史乐綝,据守寿春反抗司马昭。这次叛乱声势浩大,诸葛诞聚众十余万,又有东吴增援,司马昭不得不动员二十六万大军(相比之下,后来伐蜀只有十八万)前往征讨,直到258年才将叛乱平定。

万万没想到的是,最后一个拖住伐蜀进程的却是魏国的皇帝陛下

在平定诸葛诞之后,淮南地区终于无力再叛,司马氏的声望也积累的差不多了,此后朝廷上很少有实力派支持魏帝,士大夫纷纷拥护司马氏。然而公元260年,不甘心当傀儡的皇帝曹髦燃烧自己最后恶心了司马昭一次,亲自带着几百侍卫和太监反抗司马昭,被他的属下所杀。司马昭闻讯大惊:“天下人该怎么议论我啊!”(终究还是要脸的)

迫于舆论的压力,司马昭只能暂退一步,又接着拥立了曹魏最后一个皇帝曹奂,并为了积累篡位需要的名望和功劳发动了灭蜀之战。

所以在蜀汉末期,曹魏虽然国力日益强盛,但其长期陷于内忧外患之中,不得不对蜀汉采取守势。

其他网友观点

一、曹魏的主要打击目标始终是淮南地区。

二、失去荆州之后,蜀汉集团已堕落为地方小政权,力量衰弱,却难以攻取。

三、曹魏一直都在进行世家与曹家的争权。

四、曹丕曹睿希望休养生息。

其他网友观点

第一打魏国的目标首先是拥有荆州的东吴。跟东吴地盘比蜀国差多了。但是东吴防守一向杠杠的。一直到司马昭改变战略,先灭蜀国再灭东吴才能统一。

第二打蜀国成本太高,路道不好走。打下来作用也不是很大。蜀国国力不行,魏国知道这一点,采取的方式就是田丰给袁绍的建议如出一辙。集合众州之众,外结英雄,内脩农战再以精兵东西骚扰。这样稳妥得多。毕竟孙刘联盟,要是给东吴专了空子也不好。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同是黄埔军校毕业,楚云飞只是见习排长,周卫国为何从营长做起?

下一篇: 张鲁都有一定地位,家人应该呆在自己的势力内,怎么还跟刘璋有杀母之仇?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