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诸葛瞻率领蜀汉御林军,为何打不过邓艾的一两万疲惫之师?

网友提问:

诸葛瞻率领蜀汉御林军,为何打不过邓艾的一两万疲惫之师?

优质回答:

诸葛亮是带走了成都最后的部队,而这些部队并不是什么御林军,而是蜀汉老弱病残的部队,因为蜀汉的主力部队已派出去,五万的精锐部队都在剑阁的姜维手里,后来廖化,宗预,董厥,又带了三队人马前去支援。

而邓艾的部队不是一两万,而是三万多,另外还有钟会派来的部队补充,即使在渡阴平的时候,有损失一些,但是江油关投降,再加上援军,邓艾的部队肯定是不低于三万的。

试想一下蜀汉的老弱残兵,数量肯定也不会超过一万,要对上训练有素的魏军的三万精锐部队,根本就没法打。

另外,邓艾是此时的魏国第一名将,姜维对上邓艾的战绩是完败,而诸葛瞻在诸葛亮死的时候才八岁,也没有带兵打过仗,名将对新手,也是根本没得打。

另外外面有钟会的十五万大军,邓艾的三万多部队突然出现在益州内部,整个蜀汉内部的士气自然十分受影响,投降派的声音越来越大。

所以,诸葛瞻对上邓艾,就是注定了,而诸葛瞻父子能战死沙场,完全没有辱没诸葛亮的一世英明!诸葛瞻不丢人!

其他网友观点

发生于公元263年的魏伐蜀之战,原本是一场没有把握取胜的战役,却因为邓艾偷渡阴平的神来之笔,打破了双方的平衡,当钟会率领的魏军主力被姜维率领的蜀军主力堵在剑阁时,邓艾率领自己的军队突然到达江油,直接迫降江油守将马邈,然后与诸葛瞻率领的蜀汉最后的军团进行了一场殊死搏斗,诸葛瞻全军覆没,邓艾长驱直入逼近成都,刘禅在大臣的劝说下投降,于是蜀汉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灭亡了。

再来分析一下双方的军队数量,魏国一共出动了18万大军,分成三路,主力由钟会率领,有近12万人,一路由邓艾率领,手下有3万余人,另一路由诸葛绪率领,手下也有3万余人,合起来是18万,之后,钟会以畏缩不前夺了诸葛绪的兵权,收了诸葛绪的兵,因此钟会手下直接领导的军队就是15万人,而邓艾一直就有3万人。

钟会

包括邓艾偷渡阴平的军队也就是这3万人,邓艾没有理由再把自己的军队分给钟会,钟会手下的军队数量已经有15万了,超过了蜀汉一个国家军队的总数量,并且钟会还派出一支由田章统领的军队加入邓艾的军队,田章手下到底有多少人没有记载,如果以当时常规的编制来看,田章的军队只有几千人,不超过五千人。

所以随邓艾一起偷渡阴平的,也就是这三万五千人的军队,整个偷渡阴平的过程无非就是翻山越岭,遇水架桥,因此士兵的损耗不会大,了不起就牺牲几百人,这与战斗减员相比,与自然界的搏斗损失还是比较小的,当邓艾整支军队到达江油时,根本没有作战,江油守将马邈就直接投降了,然后邓艾兵临绵竹,与诸葛瞻对峙。

邓艾

所以说,邓艾与诸葛瞻交战的军队,至少也有3.5万人,不会相差太多。

再来说蜀汉方面,根据蜀汉投降之后献给魏国的花名册,可以看到蜀汉在公元263年时,整个国家有28万户,94万人,军队数量有10万多一点,这是全国军队总数量。

蜀汉在与魏国大军交战时,有两个方向的军队是按兵不动的,一个方向是东边的江州,由阎宇和罗宪镇守,总兵力约有一万人,这里是蜀汉的东部边界,另一个方向是南边的南中,由霍弋镇守,总兵力也是约有一万人。

诸葛瞻

接下来蜀汉军队的重点防守就在汉中了,这是蜀汉与曹魏直接的交界处,蜀汉部署有重兵把守,整个汉中的守军至少也有2万人,分散在汉城、乐城、阳平关、阳安关等险要关隘处,另外蜀汉大将军姜维不在汉中,而是在沓中屯田,姜维身为蜀汉三军总司令,在沓中屯田的军队至少也有3万人。

最后就是蜀汉各地的郡县兵及成都卫戍区的军队,蜀汉只有21个郡,除了江州、南中以及汉中之外,其余郡县的兵力总数加起来约有一万人,剩下的就是成都卫戍区的部队了,至少也有2万人,把这些蜀汉各地的军队数量加在一起,总数差不多就是10万人左右。

魏军发动进攻后,姜维率军抵御魏军,与此同时,后主刘禅派出廖化、张翼、董厥率领三支军队北上支援姜维防御魏军,就算廖化、张翼、董厥每人只带三千人北上的话,总共也有一万人北上支援姜维作战,所以最后留在成都的只有一万人,这一万人只是成都的卫戍部队和皇宫的守卫部队。

魏伐蜀之战

当邓艾率领三万五千人经过七百里无人区杀到绵竹时,刘禅能够派给诸葛瞻的所有军队也只有一万人,况且也不可能把所有军队全部派走成都一个人也不留,所以无论怎么算,诸葛瞻手下的军队都不到一万人,最多也就是七八千人。

也就是说,诸葛瞻与邓艾在绵竹交战时双方的军队数量是:邓艾的3.5万人对战诸葛瞻的8千人,邓艾军队的数量是诸葛瞻的4倍多。

诸葛瞻与邓艾交战,唯一的优势就是:以逸待劳。邓艾手下的军队是经过长途跋涉来的,极度疲惫,而诸葛瞻手下的军队则是早就列好军阵等着,相对来说,蜀汉军占了上风,但是在数量上,蜀汉军处于绝对的劣势,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邓艾手下的士卒都是是身经百战的兵,而诸葛瞻手下的士兵大多是警卫部队,而不是野战部队,蜀汉精锐的野战部队全部在大将军姜维的手中。

邓艾偷渡阴平

所以,当诸葛瞻首次与邓艾交战时,邓艾失败了,这是因为魏军非常疲惫,没有战斗力,体力也没有完全恢复,所以首战魏军输了,然后邓艾以死激励部将奋勇作战,又仗着魏军人数众多,作战经验丰富,结果在绵竹之战,邓艾就打败了诸葛瞻,这一次,诸葛瞻全军覆没。

为何诸葛瞻会大败呢?

除了上面说到的双方军队人数差距较大,还有魏军具备丰富的作战经验,而蜀军都是警卫部队,战斗力不强,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个原因就是诸葛瞻不具备独自率军作战的军事能力。

诸葛瞻虽然是诸葛亮的儿子,但是,绵竹之战是他一生第一次率军作战,诸葛瞻此前没有任何实际作战经验,他完全是靠父亲诸葛亮的光环才被一路提拔起来,上至蜀汉皇帝,下到普通士兵,都对诸葛瞻抱有厚望,但是诸葛瞻完全就是名不副实,这从黄权儿子黄崇提醒诸葛亮要先占据险要地势,再与魏军决战,但是诸葛瞻犹豫不决,没有占领险要的位置,反而在平原上摆开阵势,与魏军进行面对面的决战。

诸葛瞻战死

诸葛瞻等于拿自己的短处和邓艾野战军的长处对抗,能不败吗?这就是诸葛瞻指挥能力的问题,如果他能尽快抢占险要地势,邓艾没这么容易打下绵竹,要知道绵竹的身后就是成都了,诸葛瞻全军覆没的消息传到成都,一片投降之声,直接导致刘禅的投降,从某种意义上说,刘禅的投降也是因为诸葛瞻全军覆没,成都已经无兵可战了,而江州和南中距离遥远,远水救不了近火,所以只能投降,这都是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其他网友观点

公元263年4月,魏国司马昭兴兵灭蜀,魏将邓艾率万余奇兵偷渡阴平,突然杀至绵竹,绵竹是拱卫成都的最后一道屏障,魏军绕过绵竹围攻江油,守将马邈见势不妙,献城投降,邓艾兵锋直指涪城(今涪陵)。蜀二世刘禅闻讯派诸葛亮的公子诸葛瞻和黄权的儿子黄崇两位“官二代”率军驰援。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瞻督诸军至涪停住,前锋破,退还,驻绵竹”。诸葛瞻率增援大军抵达涪城,因为先头部队已被魏军击溃,被迫引军退往绵竹。

《三国志·黄权传》记载:“权留蜀子崇,为尚书郎,随卫将军诸葛瞻拒邓艾。到涪县,瞻盘桓未进,崇屡劝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瞻犹与未纳,崇至于流涕。会艾长驱而前,瞻却战至绵竹,崇率厉军士,期于必死,临阵见杀”。

从史料这段记载可以清楚的看出,诸葛瞻率精锐的成都卫戍部队(御林军)进至涪县时,犹豫不前,尚书郎黄崇多次劝诸葛瞻迅速前进,尽快占据有利地形,据险抵抗,阻止敌军进入成都平原,谨小慎微、患得患失的诸葛瞻却不采纳他的建议,黄崇心急如焚,痛哭流涕。等到邓艾率军长驱直入,诸葛瞻无险可守,只能边打边撤,退守绵竹。黄崇抱着必死的决心,率部浴血拼杀,最后全部阵亡。

诸葛瞻似乎没有得到乃父诸葛亮的亲传,也没有继承其父的军事天赋,他率军增援涪城时,拒听黄崇的建议,没有及时占据险要地形,而且进军时犹犹豫豫、拖拖沓沓,贻误了宝贵的战机,等邓艾率魏军抵达后,他又不拼死守住涪城,而是再出昏招,退往绵竹。邓艾占领涪县后,乘胜追击,他写信给诸葛瞻,劝其投降,诸葛瞻勃然大怒,杀掉来使,率军出城与魏军展开激战,蜀军被打得大败亏输,死伤数万人,诸葛瞻被杀,其子诸葛尚策马冲入敌阵,力战而死。

因为诸葛瞻的决策失误,导致涪城和绵竹相继失守,特别是绵竹被魏军攻占后,一马平川的成都平原已无险可守,蜀都的门户洞开。破绵竹后,邓艾继续向成都开进。魏军突然到来,蜀汉朝野一片混乱,守军不听调度,百姓纷纷逃亡,无法禁止,刘禅束手无策,惶恐不安,大臣们有主张投奔东吴的,有主张逃奔南中的,光禄大夫谯周则力劝刘禅投降邓艾。刘禅最后根据谯周建议,派侍中张绍捧玺绶向邓艾投降,又派遣太仆蒋显传令姜维投降钟会。至此,立国42年的蜀汉名实俱亡。

【写作辛苦 剽窃必究】【插图源自网络】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在银行工作是怎样一番体验?

下一篇: 有人说小龙虾喜欢在污水里生活,这是真的吗?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