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蜀汉政权为何以荆州士人为主,是刘备排斥巴蜀士人吗?

网友提问:

蜀汉政权为何以荆州士人为主,是刘备排斥巴蜀士人吗?

优质回答:

蜀汉政权是荆州派打出来的,当然是以荆州派为主。刘备并不是排斥益州本土人士,他也想整合,可益州就那么大点地方,不可能保证所有派系的利益,只能优先考虑自己嫡系荆州派的利益。荆州派的利益就是从东州派和益州本土派里夺过来的,派系之间产生矛盾也是很正常的。

蜀汉内部派系丛生,错综复杂,最底层的是益州本土派系,他们是土生土长的益州人,也有迫切进入政权中心,维护既得利益。

中间层是东州派系,这些人是刘章的父亲刘焉入住益州时为了镇压益州本土派组建的东州派系,这里不得不简单说一下刘焉,刘焉可以说是东汉地方割据的始作俑者,陈寿写三国志时把刘焉放到蜀书的第一位是有道理的,刘焉早就看出了东汉朝廷这么玩迟早是要出事的,为了自己赶紧解脱,就建议灵帝从王室中选拔才德兼备的成员任命为地方州牧,掌握地方军政大权,从此东汉对地方政权开始慢慢失控,刘焉最早本来是要去交趾的,在现在广东广西南部,越南以北,这地方在当时真是鸟不拉屎,后来受益州人董扶影响才决定去益州,东州派就是刘焉去益州时为了镇压当地豪族,维护自己统治组建的。

另一派就是荆州派,这一派是跟着刘备诸葛亮一起入蜀赶走刘璋的,真正建立蜀汉政权的一派,自然也是处在权力顶层的一派。益州本土派在之前就被东州派打压过,这回又被张松和法正请来的荆州派联合打压,可以说是最不稳定的派系,也是人数最多的派系,这里说明一下法正属于东州派。张松属于益州本土派,这两个人虽然处在不同派系,但都是被统治阶级边缘化了,在刘章手下得不到重用,有着共同目标的两个人就走在了一起。刘璋的统治太过软弱,没有整合好东州派和益州本土派之间的矛盾。造成之前东州派的既得利益,又被益州派给蚕食了,所以迫切需要外部势力介入益州。在荆州派和东州派的联合打压,益州派又被暂时压下去。

刘备死后托孤诸葛亮和李严,诸葛亮深刻认识到蜀汉政权内部的不稳定,想逐渐与益州派和解,可是李严也是托孤重臣,李严不想自己东州派的利益受到削弱,所以诸葛亮最终利用权谋手段把李严罢官,诸葛亮以身作则,以法治国,拉拢益州本土派,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国内部的矛盾被暂时压下来。可诸葛亮一死,各个派系争权夺利就开始了,先是杨仪和魏延明斗,魏延被杀,后是杨仪与蒋琬争权,杨仪不久也被蒋琬收拾了。魏延,杨仪,蒋琬都属于荆州派跟随刘备入蜀的,诸葛亮在时不仅压住了荆州派系内部的争斗,也压制住了荆州派,东州派与益州派的矛盾,蒋琬死后费祎接任,费祎属于东州派,跟刘章还是亲戚,刘备入蜀后也一直重用,不论蒋琬还是费祎都是主张休养生息的,这项政策与另外一位重要人物姜维政策是相违背。

诸葛亮临死前也意识到蜀汉不能长期发动对外战争,要把内部矛盾解决好,让人民休养生息,所以指派接班人的时候选的是蒋琬和费祎,而不是杨仪,魏延,姜维。事实上这两个人把国家治理的也很好。

姜维一心只想北伐完成诸葛亮未完成遗愿,然而蒋琬费祎掌权时姜维一直被压制,这又牵扯到蜀汉一大疑案,费祎之死,据陈寿三国志记载杀害费祎的是魏国间谍郭修,但疑点重重,费祎被害后,姜维总揽了蜀国军政大权,又开始了无休止的北伐,是最大的受益者。而陈寿当时在姜维手下任职,所以陈寿关于蒋琬之死的记载含糊其辞。这背后隐藏着权力之争。姜维身份比较特殊,不属于荆州派,东州派和益州派三大派系,他还是魏国降将,如果用之前地方身份归类的话,姜维确实无法分类,如果按政治取向的话可以把他勉强算作荆州派,因为光复汉室,北伐中原不光是诸葛亮的夙愿,也是荆州派系一直追求的终极目标。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大概分析一下,蜀汉的大权从诸葛亮到蒋琬,费祎,姜维,三个荆州派,一个东州派,就是没有益州本土派,虽然由于诸葛亮的依法治国,蒋琬费祎的休养生息把求婚,治理的井井有条,益州本土派的矛盾被暂时压制,但是真正的掌权者确怎么也轮不到益州派。当姜维继任后连年北伐,只顾对外战争,内政搞的一塌糊涂,逐渐激起了益州本土派的反抗,最终在魏国的大兵压境下,刘禅被以谯周为代表的益州本土派裹挟投降了,在益州派来看,与其让荆州派,东州派继续掌权,还不如投降魏国,借用魏国势力打压荆州派和东州派,事实上蜀汉灭亡以后荆州派和东州派逐渐消失,益州本土派确实得到了即有利益。

任何一个政权没有得到本土士族豪强的支持,都很难长久。蜀汉灭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该政权一直没有很好的与益州士族豪强融合。这一点东吴做的要比蜀汉好。

其他网友观点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一半对,一半错。荆州士人确实是蜀汉政权的凝聚核心,但刘备并没有因此排挤巴蜀士人,而是尽他的努力去团结他们,可遗憾的是由于荆州士人和巴蜀士人思想观念和国家理念的差异太大,刘备这一碗水始终没有端平。他在重要决策上仍旧只能依赖荆州士人,而巴蜀人士只能在后方干修修补补的繁琐之事,比如说收税种田运粮等,至始至终只能扮演总管角色,直到刘备去世也没有混到权力的中心。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这两个地方的人差别太大。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刘备这一生走过的轨迹,刘备是汉朝没落疏远的宗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历史记载: 资财缺乏,性格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他既没有学问,还有点玩物丧志,这样的人在乱世之中是难以聚集人力、物力资源的。但是,刘备却以布衣之身致力于汉家秩序的恢复。董卓乱京师,军阀四起,汉天子威信扫地,刘备凭借一股热情和信念积极参与讨伐,当汉献帝受辱,他又义无反顾参与衣带诏讨伐曹操,虽然过程都是失败甚至差点丧命,但他的英雄气概却感动了不少人,关羽、张飞、赵云,麋竺、孙乾、简雍始终对他不离不弃,他们因为要实现共同理想——恢复汉室而团结在一起。

当刘备南投荆州牧刘表后,情势却突然改观了,荆州士人相对于中原士人更具有汉国家情怀,他们纷纷归附于刘备,当曹操征荆州,荆州破,刘备不得不逃亡时,荆州士人却大可以跟随条件、资质、所处形势都比刘备好得多的曹操,但事实却是“先主奔江南,荆楚群士从之如云”。因此,荆州士人普遍跟随刘备反映的只能是他们对汉国家的高度认同。而这一点他们只能在刘备身上找到,不跟他跟谁呢。

刘备最终得以在巴蜀地区创立与魏、吴鼎立的基业,延续汉祚,那么巴蜀士人是否和荆州士人一样普遍具有汉国家情怀呢? 按理说巴蜀人士爱国情怀一点也不比荆州士人低,首先,两汉都很重视巴蜀。西汉自不必说,本就是刘邦的发迹之地。东汉时期,汉廷在巴蜀的统治基础更为广阔。但奇怪的是,巴蜀士人既然也还普遍具有汉国家情怀,那么当汉家秩序崩溃之时,巴蜀地区为什么没有出现像 刘备、诸葛亮等人物来致力于恢复汉家秩序呢? 其实这就是巴蜀士人的缺陷问题了。正因为这个缺陷的存在,荆州士人才能成为蜀汉政权的中流砥柱。

这个缺陷是什么,就是性格过于柔和,生活中太容易逆来顺受。比如从他们拥立刘璋就能看出,他们只喜欢普通平淡的生活,在刘焉刘璋父子期间巴蜀也有几次内乱比如东洲势力的进入,刚开始巴蜀士人也表现出誓死反抗,然而看到对方气势不一般时,他们立马选择妥协。最终在刘璋的主持下,两方各退一步达成了默契。这就可以解释对 他们虽然汉国家怀有深沉思念,但面对的却是以自己的弱小之力根本不可能解决的大一统秩序恢复时,他们肯定不敢尝试。

相对于巴蜀士人,荆州士人明显有一种坚毅的气质,他们能在刘备弱小潦倒时归附刘备,刘备进入巴蜀,他们又不惧险远,千里跟从,已能从普遍性上说明这点。

比如说义阳人傅肜,刘备东征孙权,兵败,刘备退军,傅肜“断后拒战,兵人死尽,吴将语肜令降,肜骂曰 : ‘吴狗! 何有汉将军降者!’遂战死。” 傅肜的坚毅达到了烈节而死的程度。这些都是坚毅的荆州士人的代表。

蜀汉荆州士人除了公正、坚毅和勇于为国担当外,还很清廉。诸葛亮这个领袖人物自不必说,费祎是 “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董和“恶衣蔬食” 邓芝“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等等。荆州士人的清廉对维持蜀汉内部团结也是很重要的。巴蜀地区,汉代中后期起流行厚葬,风俗奢侈,但蜀汉墓葬都很朴素,这是与蜀汉的政治风气紧密相关的。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清廉风气,蜀汉才能以区区一隅保持数十年的频繁对外用兵。

总结

荆州士人为什么能够在汉国家人心丧失殆尽的时候,成为刘备事业的基本支柱,成为蜀汉政权的凝聚 核心呢? 这也可以从地理上来看。首先,我们可以注意到荆州北部主要是南阳郡,南阳在西汉初即是汉廷 的中央直辖地,在东汉则是帝乡,因此南阳之人享受的汉国家优待是比较多的,就算天下人都彻底背弃了汉国家,南阳人还是会怀念。其次,荆州南部,如长沙、零陵、桂阳等则是后进民族杂居之地,开发不充分,豪族发育不够,荆州士人和普通民众较多处在汉国家的直接统治下,控制他们命运的不是地方豪强而是国家,因此相较而言也有更深的汉国家认同。至于荆州士人何以比巴蜀士人坚毅呢,或者这就是生活环境的问题了,荆州在当时不如巴蜀逸乐,其间士人自然就更重视精神追求而不是物质享受。

其他网友观点

因为蜀汉政权的特色就决定了。

自刘焉至刘璋,父子俩都是依靠东州士集团作为政权基本(吴懿李严为代表),同时团结一切外来户,共同压制益州本地世家(以本地张秦为代表)。

为何张松要出卖刘璋?

为何法正要出卖刘璋?

因为张松是益州本地世家代表,长期受刘璋及外来户欺凌而企图投靠曹操,失败后自然就找最近的军阀刘备。

法正孟达为首的关陇派,本来是支持刘璋的外来户,但是他们均认为刘璋能力不足,无法保护自己的利益,所以投靠刘备。

后面,刘璋刘备开战,东州士集团立即抛弃刘璋而支持刘备,刘璋无法反抗——核心东州士与关陇派都投降了刘备,本地世家则假装支持自己,自己坚持下去必定被本地世家砍掉脑袋送给刘备当礼物。

而刘备占领益州,后期丢失荆州,蜀汉政权实际形成太多派系:

——刘备及原从系

关羽张飞赵云糜竺简雍孙乾糜芳刘琰,这些人虽然是核心,基本伴随刘备凋零。

——荆襄士

诸葛亮为首。这是刘备政权的骨干中坚。

——东州士

荆襄士的盟友。东州士有户3万,是刘备集团的政治基础所在。所以刘备遗言诸葛亮李严共同掌握政权,哪怕李严被诸葛亮干掉,以吴懿为代表的东州士集团依旧是蜀汉的基础。

——关陇派

法正孟达为首。

——西凉骑

马超为首。

——返回系

王平为首,既然是返回益州,以前当然是被本地世家压迫者。

——独立系

魏延为首。作为荆州人又不属于荆襄士,刘备死后很尴尬。

——刘焉刘璋本系

以庞曦为首。

——土人

孟获。

以上所有派系,其实都是益州世家的敌人,都是共同支持刘备的。

刘备为何不选益州世家做基础?

刘备也是外来户啊,如果让益州世家掌握了政权,所有外来户都会被占据地利人和的本地世家斩尽杀绝——就如刘禅后面迅速投降邓艾一样,姜维大军被隔离,诸葛瞻战死,再不投降就会被本地世家砍头送给邓艾。

小部分原因在于——张松已经死了,张肃也被隔离(传说张肃被法正灭口),本地世家没有进入刘备眼中——刘备也不可能选本地世家。

因此本地世家的待遇,依旧和刘焉刘璋时期一样,占六成土地人口,但始终被压制。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汉朝初期,如果是罢黜百家,独尊法家,中国后两千年会是什么样子?

下一篇: 有些文章说三国鏖战使全国人口减至90万,这是无稽之谈,还是另有依据?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