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后和皇贵妃的区别是什么?皇贵妃真的能威胁到皇后的地位吗?
优质回答:清朝未入关之前,后宫制度尚未明确,对于皇帝妃嫔仅以民族传统以“福晋”称呼。清朝入关以后的顺治十五年,顺治皇帝决定“采礼官之议”,设“夫人”、“淑仪”、“婉侍”等前明王朝后宫的“六局一司”制度。
但,该制度虽已议定,却并未真正实行。
康熙皇帝继位以后,创设后宫制度,并予以逐步完善。
《清史稿·列传一·后妃》有载:
康熙以后,典制大备。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
由此,创设了皇后为后宫之主,皇贵妃领衔妃嫔的“八级”位分后宫制度。
也就是说,在康熙朝创设并沿用后世的后宫等级制度中,后宫主要分为两大阶层,一是皇后,乃系后宫之主,相当于皇帝于前朝的“扛把子”位置;皇后之下皆为妃嫔,都是皇帝的妾室,而这些妾室的“领头人”即为皇贵妃。
皇后,乃系皇帝唯一的正室;而皇贵妃则是皇帝众多妾室中的一员,只不过为妾室之首。
按照清朝后宫制度,皇贵妃乃系最靠近皇后之位的妃嫔,如果按照“循序而进”的晋升方式,皇贵妃成为皇后应该是最容易,也是最顺理成章的。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皇贵妃这位“妃嫔之首”,到底能不能威胁到皇后的“后宫之主”位置?
我们以具体数据予以说明:
根据对《清史稿·后妃列传》中记载的清朝后宫后妃记载,有清一朝共出现了28位皇贵妃(包括当朝册封、尊封、追封),但只有7位成功升级成为了皇后,这其中还包括3位追封而成的皇后。
也就是说,真正能够从皇贵妃成功升级为皇后的仅有4位,占据百分比仅为14%。
那么,距离皇后之位仅有一步之遥的皇贵妃,面对升级的鸿沟,为何如此难以跨越呢?
在清朝后宫制度中,皇贵妃分有两种,一种是普通封号,仅仅是位分等级,其地位虽然相当于“副后”,但也只是“名誉”称号,毫无实权可言;另一种则是被授以“摄六宫事”之权的皇贵妃,代行皇后之职。
仅被冠以“名誉”称号的皇贵妃,基本相当于名誉副主席一类犒赏性或者安慰性位分封号,主要有以下三种晋封情况:
1、病重或病危时,予以“冲喜”或者安慰性质的位分晋封;
2、生前为“贵妃”或者“妃”,薨逝以后被皇帝追封;或者被后世帝王追封;
3、备受皇帝宠爱的妃嫔,予以皇贵妃位分的加封;
因为“备受皇帝恩宠”而被晋封为皇贵妃的情况,在清朝仅出现一次,就是顺治皇帝的宠妃——董鄂妃,从“妃”到“皇贵妃”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升迁速度之快、升迁跨度之大,无人能及。
这也是唯一一个“荣誉性”皇贵妃真正对中宫皇后造成实质性威胁的案例。
另外,嘉庆皇帝的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也是在乾隆帝继皇后尚居皇位之位,被加封的皇贵妃,虽然未被明确“摄六宫事”,但实际行使了皇后职权。但这种情况出现在乾隆皇帝和继皇后之间爆发“帝后矛盾”,继皇后被“不废而废”之后,算不上皇贵妃对皇后的实质性威胁。
显然,病重或病危、死后被追封或者尊封的皇贵妃,对于皇后更是没有实质性威胁。
除此之外,还有被赋予“摄六宫事”之权的皇贵妃。
清朝历史上第一位被公开赋予该项职权的皇贵妃,出现在乾隆朝,也就是上面所说的乾隆皇帝继皇后那拉氏。
《清实录·乾隆朝实录》有载:
乾隆十四年,四月。辛巳。以册封皇贵妃摄六宫事、并册封贵妃、令妃、舒妃、婉嫔、遣官祭告太庙后殿。奉先殿。壬午。上御太和殿宣制。命大学士来保为正使。礼部尚书海望为副使。持节、册封娴贵妃那拉氏为皇贵妃摄六宫事。
也就是说,在乾隆皇帝原配嫡后孝贤纯皇后崩逝一年零一个月后,乾隆皇帝按照后宫“循序而进”的后宫位分递进方式,为册封那拉氏为皇后进行了现行铺垫,晋封其为皇贵妃,并赋予“摄六宫事”之权,为皇后册封打下基础。
但这种情况只出现在中宫皇后崩逝以后,用以补充中宫之位,才会出现的情况,更谈不上对皇后的威胁。
所以,皇贵妃在清朝后宫中虽然为妃嫔之首,但也只是皇帝“妾室”的一员,和正室——中宫皇后比起来,绝不可同日而语。皇贵妃能够对皇后形成实质性威胁的情况,也仅有一次的出现在顺治朝。但顺治皇帝只有一个,董鄂妃也只有一个。
参考文献:《清史稿·列传一·后妃》、《清实录·乾隆朝实录》、《乾隆朝起居注册》
其他网友观点自刘邦登基册立吕氏为皇后,皇后作为皇帝正妻的封号就被正式确定下来了,直至清朝灭亡。明朝宣宗皇帝授予贵妃孙氏金宝,使得贵妃有了皇后才能拥有的金宝,“皇贵妃”之称由她而始。但此时皇贵妃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封号,直至代宗时期册立爱妃唐氏为皇贵妃,皇贵妃之号自此延续了下来。那么皇后和皇贵妃的核心区别是什么,皇贵妃能威胁到皇后的地位吗?
二者的区别(图一 《甄嬛传》台词)皇后和皇贵妃的最直观的区别就是皇后是妻、皇贵妃是妾,《甄嬛传》中皇后对挑衅自己的华妃说“皇贵妃可以有,但是母仪天下的人始终只有一个”很直观的说明了这个问题。
1.地位不同
(图二 左嘉庆帝继后钮祜禄氏,右咸丰帝继后钮祜禄氏)妻就是妻,妾就是妾,即使是有了金策金宝,也只不过是一个身份尊贵的妾。到了清朝,皇贵妃有了“副后”之称,甚至在皇后失宠和没有皇后的时候能够主掌后宫,但是根本上的妻妾之分丝毫没变,不过,有一些皇贵妃在得到皇帝垂青后会继立为后,如乾隆帝继后那拉氏、嘉庆帝继后钮祜禄氏、咸丰帝继后钮祜禄氏...皆是从皇贵妃继立为皇后的。
2.待遇不同
(图三 左光宗生母王氏,右福王生母郑氏)在明朝时,皇贵妃的数量其实是不定的,可以只有一位,也可以有两位,甚至更多,比如比较有名的光宗生母王氏和福王生母郑氏就曾并尊为皇贵妃,常言道“物以稀为贵”,相比起皇后的独一无二,皇贵妃可就不是了。到了清朝,皇贵妃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首先就是名位上,皇贵妃也只能有一位了,在份例上,皇后年薪是1000两,皇贵妃是800两,依旧尽显封建社会等级差异。
皇贵妃是皇后克星?(图四 左宣宗废后胡氏,右宣宗继后孙氏)历史上第一位非正式皇贵妃是明宣宗的宠妃孙氏,她被授予妃嫔不应该拥有的金宝后不久,宣宗皇帝废了皇后胡氏,册立她为皇后,也是自此,皇贵妃有了皇后克星一说。
再到明宪宗时,宪宗皇帝为了宠妃万氏,竟然废了刚刚册立一个月的皇后吴氏,这次因妃废后事件更是将皇贵妃推到了皇后克星的位置,而宪宗的继后王氏在万皇贵妃的淫威下只能委曲求全,哪有皇后母仪天下的荣耀呢?
明朝万历帝郑皇贵妃在时,王皇后也不得不退让。不过,除了这三位皇贵妃能够有如此超卓的地位和影响力,其他的皇贵妃也并不能对当朝皇后形成相当的威胁。
(图五 左慧贤皇贵妃高氏,右纯惠皇贵妃苏氏。二人皆因重病在皇后在时得以册为皇贵妃)到了清朝,有了皇后在时不册立皇贵妃的不成文规定,除了那些病重难愈赐封皇贵妃加以抚慰,唯有顺治帝的皇贵妃董鄂氏、乾隆帝的令皇贵妃魏氏、同治帝的慧皇贵妃富察氏是在皇后在位时册立的。
(图六 从左至右,影视剧中的董鄂妃、令妃、慧妃)顺治帝为了董鄂氏废博尔济吉特氏皇后为静妃、冷落继后博尔济吉特氏,乾隆帝册立令皇贵妃,对皇后那拉氏不废而废,同治帝的慧皇贵妃富察氏乃是慈禧太后属意的皇后人选,但是拗不过同治帝和慈安太后,但是慈禧太后趁着同治帝病危册立富察氏为皇贵妃,尔后不久,同治帝病逝,皇后阿鲁特氏也暴崩,富察氏在慈禧太后的庇佑下享受着比不差于皇后的待遇。从清朝这三位皇贵妃来说,说她们是皇后克星还真是不夸张。
皇后和皇贵妃都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她们中的大部分也只是帝制时代的悲剧,不管身份多么尊贵也改变不了,可悲可叹。
其他网友观点皇后是妻,妃子是妾,古代小妾其实就是男人的女奴隶,除了个别及其特殊的存在,一般都不可能威胁到皇后的地位。
皇后是妻,皇妃是妾现在很多人都羡慕古代人三妻四妾,其实并没有,古代是一夫一妻制,每个男人只有一个妻子,其余的都是小妾,小妾的地位很低,说句不好听的,那就是男主人买来的女奴隶,而妻子是家里的女主人,奴隶怎么能够威胁主人的地位呢?皇宫中的皇后就是皇帝的妻子,而妃子们其实就是小妾,所以正常情况下,皇妃没资格威胁到皇后的地位,妃子在皇后面前就是个任打任骂的臭妹妹。
无论有权有势还是倾城倾国的,妃子都比不上皇后我们将皇帝的妃子分成两种类型,谈谈与皇后的差距。
第一,有权有势的妃子,皇帝拉拢臣子的产物。
皇帝为了和皇朝的老二老三们拉好关系,以血缘为纽扣的合同是最好的拉拢方式,因此皇宫中有部分妃子是家里有权的大小姐,然而,皇后之所以能成为皇后,不单单因为她长得好看、贤惠得体,更重要的是皇后即便不靠皇帝,本身就有家族势力支撑,这是她能成为皇后的主要原因之一。皇后作为天字第一号白富美,又有家庭势力又有皇朝规则撑腰,妃子即使是家里有权也比不上她。
第二,长得好看的妃子,皇帝兽性大发的产物。
皇宫中部分妃子,是因为皇帝自己真的喜欢,再或者,皇帝某天对宫女那啥,而宫女又给皇帝生了孩子,这样的宫女也会被封为妃子。这些长得好看又没有权势的妃子,只能安安心心的当个小女人,不存在与皇后争权的机会。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古代的规则上来说,亦或者从利益关系分析上来说,一般情况下妃子都没有资格威胁到皇后的地位。
当然啦,凡事都有例外,比如说明宪宗朱见深,这个皇帝一生只爱一个人,万贞儿一顿撒娇就让朱见深废了皇后,然这种情况只是极少的特例,不能将其当作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