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多尔衮,清朝入主中原的奠基者,那么多尔衮为何会放弃皇位?

网友提问:

多尔衮,清朝入主中原的奠基者,那么多尔衮为何会放弃皇位?

优质回答:

在第二代领导人皇太极的带领下,刚刚建国的大清,就像飞速前行的列车,以势不可挡之势朝着目标努力奋进着。然而,52岁的皇太极的突然驾崩,使得大清这列“列车”不得不来个“急刹车”,爱新觉罗家族的人们,又一次骚动不安起来。

多尔衮不会忘记,父汗驾崩母亲殉葬之时,内心痛苦犹如刀弯,他与幼弟多铎抱头痛哭的情景。那时多尔衮只有15岁,他只是一个少年,他没有能量去阻止长兄们的行为,更无法改变父汗的遗愿。

如今,多尔衮已经32岁了,已经从一位凭靠着父汗和母妃关照着的少年,成长为独当一面,为后金和大清立下汗马功劳的头号功臣,他已经具备了改变自己、整个家族乃至整个中国命运的巨大能量了。

其实,多尔衮这些年能够迅速成长,不得不感谢皇太极对他的关照和栽培。

从哲哲(皇太极的皇后)的关爱有加地抚养,到16岁被赐予“墨尔跟戴青”的美誉,再到天聪五年(1631年),不足20岁就掌管吏部,最后到崇德元年(1636年),24岁被赐封为“和硕睿亲王”,位列八大王之第三,仅次于和硕礼亲王代善和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这一系列的荣誉,见证了多尔衮的功绩,也说明了皇兄皇太极对于自己的肯定。

▲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1.28—1643.09.21),即清太宗

而今皇太极的突然驾崩,并且皇兄生前没有指定继承之人,根据“大贝勒共同议政”的祖制,皇位必定是由各位亲王推选而出,多尔衮盘算着自己的胜算,他不想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

众所周知,多尔衮最终没能够如愿以偿的成为皇帝,而是让当时年仅六岁的皇太极第九子福临“捡了个大便宜”,承袭帝位,年号顺治。

关于这次皇位推选的历史事件,在历史大学堂很多的优秀文篇中都有叙述,相信很多读者都有所了解,所以我们换个方式,通过探讨问题的方式和读者朋友们共同回顾一下那段历史,我总结了四个问题,如下:

多尔衮的优势究竟有多大,是否足够支撑其称帝?

豪格没有称帝的主要原因在哪里,是其优势不足还是什么原因?

福临是否真的与皇位“不相干”,仅是靠“捡便宜”或好运气当上的皇帝吗?

多尔衮为什么提名济尔哈朗与自己一起摄政?

让我们带着以上的问题,来回顾一下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

在分析上述问题之前,我要向介绍一下参加选举大会的人员名单,他们是:

礼亲王代善,太祖努尔哈赤次子,论资历无出其右,但年事已高,无心挣位

郑亲王济尔哈朗,太祖努尔哈赤之侄,舒尔哈齐第六子,太宗皇太极之嫡系

睿亲王多尔衮,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大清政治新星,皇位有力争夺者

肃亲王豪格,太宗皇太极长子,并功勋卓著,皇位主要争夺者

豫亲王多铎,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多尔衮同母弟,多尔衮之嫡系

武英郡王阿济格,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多尔衮同母兄,多尔衮支持者

从这份名单来看,多尔衮很有优势,六个人中,算上自己有半数人支持,似乎前景比较乐观,但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八旗蒙古是清朝八旗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我们先来看看多尔衮到底有多大能量。

我们都知道,满清发展到这个阶段,主要的政体制度是“八旗制度”,虽然皇太极已经建立了蒙八旗和汉八旗,但是主要还是以满八旗为主,那么这些满八旗的高级首领们是有兵有权,对于当时的满清政权之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当时,多尔衮同母所出的两兄弟是他的忠实支持者,他们三兄弟主要领导的是两白旗(正白旗和镶白旗),所以这两旗的兄弟们都力挺多尔衮,那他们力挺多尔衮会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就是一旦多尔衮当上皇帝,两白旗很可能变成“上旗”(被皇帝直接领导的“旗”称为“上旗”),其待遇和地位将有很大提高。

有地位提高的就会有地位下落的,如果现在的两白旗成为“上旗”,那么直接影响的就是现在的两黄旗,那么可想而知,现在两黄旗是极力反对多尔衮。那么两黄旗的选择是什么呢?那就是力挺皇太极儿子,因为皇子是隶属于两黄旗,这样就能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待遇,所以他们极力支持豪格上位。

实际上两黄旗势力确实在两白旗之上,两黄旗自从太宗皇太极时代就得到了迅速发展,皇太极将很多大功臣都编入了两黄旗阵营,为己所用,这其中就包括索尼、遏必隆和鳌拜等人。这些人现在成了两黄旗的代表人物,这位人立场很坚定——必须由皇子继承。他们甚至敢于以身试法,如果不是皇子继位,他们就要血洗会场。

一场内部政变的危机正在暗流涌动,这一点每一位参加选举的王爷都清楚,所以豪格看似势单,其实他背后的能力极大。而代善正是出于维稳之考虑,已经倾向豪格,而老谋深算的济尔哈朗也已经悄悄地站到了豪格这一边了。

所以,其实多尔衮真的没有绝对优势,最多只能算是略胜一筹。

▲八旗蒙古是清朝八旗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豪格为什么没能够称帝?

豪格这个人其实能力很一般,当然能征善战自然不在话下,但是文化水平以及处世能力就有所欠缺了,这也是皇太极总觉得自己的长子不是当大哥的料之主要原因。并且豪格干了一件一直被人诟病的事儿,那就是亲手斩杀了自己的妻子。被他斩杀的妻子乃是他的姑姑莽古济之女,也就是他的表妹,原因就是因为莽古济支持莽古尔泰(此二人乃一母所出)造反,豪格为了与此事撇清关系,便亲手斩杀了妻子,其实他的妻子根本没有参与造反之事,至少没有证据。

而皇太极对豪格的这一行为,没有太大的反映,没有公开表彰,也没有当年指责,仅是将从莽古尔泰抄来的财物多分给了豪格一些。这件事还是对豪格影响很大的,不但被族人诟病,而且皇太极的态度让豪格有了很大的心理压力,逐渐失去自信。

这也正是当代善顶着压力首先公开举荐豪格的时候,豪格却说了句:“薄德少福,不堪此任。”这话一出,多铎率先“蹦出来”说:“你还就是薄德少福,你自己都承认了不堪此任,那你正好就别干了,我看你也不行!”这一下子等于给了豪格当头一棒,这让其他想要举荐豪格的人没办法再为豪格说话了。

事后多铎跟豪格说:“郑亲王济尔哈朗本来想推举你继位,但是你的退让和不自信,使你失去了这次机会。”这句话虽有讽刺、挖苦之意,但是事实也确是如此。

所以豪格的失败主要是自己性格上的软弱与个人的能力的欠缺,关键时刻的那一句“薄德少福”正是他不自信自己有能力担此重任的表现,或者说他想学其父皇太极“谦虚退让”一番,只是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人气较其皇阿玛相差十万八千里,结果是弄巧成拙。其实话说回来,豪格确实不是担当创业之君的料,他没能够上位恰恰是大清王朝的福气。

▲爱新觉罗·豪格(1609年—1648年),清太宗皇太极之长子

豪格虽然希望渺茫,并不意味着多尔衮就一定能继位,就在双方僵持不下之时,多尔衮率先提出推举皇太极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继位,即顺治皇帝。看似局外之人的小娃娃,怎么就选择了他呢?

由于两黄旗元老们的誓死坚持,加之礼亲王代善和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政治倾向,倘若多尔衮强行继位,这势必完成大清内部的分裂,这样无异于自取灭亡,作为政治家的多尔衮心里是明镜一般。当年太宗皇太极承袭汗位之时,是众贝勒一致同意,女真贵胄一致推举的,尽管皇太极再三推辞,还是被众人“抬”上高位的,显然多尔衮自知自己没有这样的“群众基础”(豪格就没有这样的自知之明)。所以他只能退而求其次,立皇子但不立成年之原则,所以福临就已经成为了候选人之一了。

所以在皇位推选局势僵持的情况下,多尔衮提出:

“既然我当皇帝你们不同意,豪格又说他自己德薄少福不堪此任,如此我推举福临继位,由郑亲王济尔哈朗和我摄政。”

多尔衮的这个提议被一致通过。

应该说,多尔衮的这一做法是十分英明和难得的。英明的是他巧妙地化解了一场内部危机,即满足了两黄旗元老们的愿望,也达到了自己和两白旗掌管大权的目的,所以各方势力都得息事宁人,尊重和执行这个提议。难得的是多尔衮能够以大局为重,主动放弃皇位,要知道这是多尔衮第二次错过“一把手”的机会,这对于一个野心勃勃的政治家而言,确实难为他了。

▲紫禁城

济尔哈朗为什么会被多尔衮提名摄政呢?

这里还有一个人物是必要提一下的,那就是同多尔衮一同摄政的济尔哈朗,依照当时的地位以及多尔衮提名,济尔哈朗位置是在多尔衮之前为第一摄政王,济尔哈朗为什么会被多尔衮提名摄政呢?

我认为多尔衮提名济尔哈朗主要是利用济尔哈朗的特殊身份,济尔哈朗身份的特殊之处有两点∶

1. 济尔哈朗是皇太极的嫡系,让他摄政可以堵住政敌们的嘴;

2. 济尔哈朗是舒尔哈齐的儿子,努尔哈赤之侄,血统关系济尔哈朗无缘皇位,加之济尔哈朗虽然深居高位,但是根基比起其他亲王还是要浅薄,便于多尔衮将来将其踢开。

事实也就是没过多久,多尔衮便将济尔哈朗排挤掉,甚至一度嫁祸于济尔哈朗,并罢黜亲王爵位而降为郡王,可以说济尔哈朗根本不是多尔衮的对手。

不管怎么说,这场事关大清危机的皇位推选事件,最终以多尔衮的主动让贤而得以和平解决,这就为将来与大明之争并最终问鼎中原而打下了良好基础。

作为大清实际意义上的第三代领导人,多尔衮确实充分展现出过人的领导才能,他智慧过人善于揣摩对手的心态,并且善于把握时机,总是以最小的代价征服对手。

▲山海关旧照

山海关——号称为“天下第一关”,一直以来都是大清军队无法逾越的关口,大明王朝的五万关宁铁骑一直镇守在此,甚至于李自成攻破京都,崇祯皇帝都没肯将其召回保卫畿辅,可见山海关之重要,关宁铁骑之重要。

吴三桂——关宁铁骑的首席指挥官,在其人生重大“十字路口”,选择了对抗李自成,为其父、为崇祯皇帝,更为爱妾陈圆圆“报仇雪耻”。闯王李自成亲率23万大军讨伐吴三桂,显然关宁铁骑无论如何勇猛也难敌23万农民军,无奈之下吴三桂企降于多尔衮。

多尔衮充分利用吴三桂急于为父报仇,一雪夺妻之耻的心态,以关宁铁骑为前锋冲杀农民军,自己则指挥大清军队坐收渔利。就在吴三桂和李自成火拼而僵持之时,多尔衮挥军进关,一举大败李自成。多尔衮于军前责令吴三桂及其铁骑兵削发,并册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可以说,大清基本上是在不费兵卒突破山海关,这对大清王朝问鼎中原无疑是最为关键的一战,这是大清王朝的又一个里程碑。

兵败如山倒的李自成,仓惶逃到北京,在北京做了简短的称帝登基仪式后,便匆忙地逃离北京城,临走时还不忘给紫禁城放把火,导致紫禁城部分建筑受损。最终在吴三桂以及满清军队的追击下兵败身亡(据说被湖北农民误杀)。

占领北京城的多尔衮,开始着手稳定北京城的混乱局面,主要是笼络汉人,主要是明朝官员们的人心,他主要推行了三项政策:

1. 以大行皇帝规格为崇祯帝发丧,给予死去崇祯皇帝表面上最大的尊重

2. 暂停汉人剃发,“承诺”大明朝官员继续在新朝留任且职务不变

3. 昭告天下,优待朱氏后人,只要朱氏后人能够主动“投诚”,封爵赐钱绝对优待。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朝的奠基者

了解这段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以上三条承诺,多尔衮实际上只完全履行了第一条;第二条充其量算是履行了一半,因为不剃发别说当官了,脑袋都保不住;至于第三条,那就是赤裸裸的欺骗,多尔衮对付朱氏后人就是赶尽杀绝,他所承诺的封爵赐钱不过是为了引诱朱氏后人而已,多尔衮真正的目的就是将朱氏后人赶尽杀绝。

稳定住北京局势的多尔衮,便着手准备迎接顺治皇帝进京,大清朝定都北京事宜。公元1644年,顺治皇帝从盛京移驾北京,多尔衮统领诸王、贝勒到通州接驾,恭迎顺治皇帝入住紫禁城,大清王朝正式入住中原,定都北京。

从太祖努尔哈赤到太宗皇太极,再到少年顺治皇帝,这只关外白山黑水之间成长起来的少数民族政权,经过三代人的努力,终于得以如愿入主中原。应该说,作为大清王朝的实际意义上的第三代领导人,多尔衮确实是居功至伟。

历史大学堂 出品 文:王金百

其他网友观点

对清朝历史稍微有点了解的朋友都知道,大清王朝之所以能够顺利入主中原,并最终统一天下,多尔衮居功至伟。顺治帝封其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乾隆皇帝对其评价曰:“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后世众多历史学家也称其为“无冕之王”。但就算借他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称帝?原因很简单

其一、实力不够,没有获得其它旗主支持。自从努尔哈赤起兵以来,便以“旗”作为基本的政治军事单位,共分八旗,每旗设有旗主统领,且相互制约。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他的兄弟阿济格、多铎能够掌控在手的只有正白旗、镶白旗,其余六旗则掌握在其政敌或者皇太极朝老臣们手中,他们拥戴的是“先皇之子”。在崇德殿召开议政王大臣会议那天,多尔衮试探性地询问两黄旗领袖之一索尼对新皇人选的意见,索尼直截了当地说:“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多尔衮很不高兴。见到崇德殿周围均为全副武装的两黄旗(皇太极旧部)士兵时,多尔衮明白了索尼的意思,立先皇之子是两黄旗的底线,否则不惜血战一场。

其二、皇长子豪格与其势均力敌,互不相让。皇太极死后,大清最能征善战的将领除了多尔衮就是皇长子豪格了,讨蒙古、降朝鲜、攻明朝,入关后击败张献忠,战功赫赫。多尔衮若是想继位,豪格这一关很难绕过,甚至可以说是绕不过,因为两者都有角逐皇位的实力和野心,而且势均力敌。议事会上,阿济格、多铎坚决拥戴多尔衮,见局势不妙后立马提议拥戴代善(努尔哈赤长子),代善不想参和此事,便以年老体衰为由婉拒。豪格见此情景,便以“难当大任”为由离开座位,以退席来威胁多尔衮。两黄旗大臣立马按剑上前,纷纷表示“不立先帝之子,宁可以死追随”,多尔衮见此阵势,立马提议要立皇九子福临(顺治帝),紧张事态才得以缓解,否则八旗内部必将立刻火拼。

其三、清兵入关后,局势不允许。1644年4月,多尔衮联合吴三桂在山海关击败李自成大军,然后挥师中原,定鼎燕京,不久顺治帝迁都北京,祭祀天地,表明继承明朝正统。1648年3月,多尔衮便以隐瞒部将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将豪格逮捕入狱,同年四月死于狱中。豪格死后,多尔衮顺便兼并了他的正蓝旗,从此便一家独大,权势熏天,但是依然不敢称帝。当时清朝能够控制的地方很少,全国大部分地区均在南明朝廷和各路农民军手中,而且各地反对“剃发令”的斗争如火如荼。如果此时多尔衮冒然称帝,就算能摆平内斗,也会元气大伤,从而给反清武装壮大的机会,甚至将满清赶出中原。

其四、没有子嗣,不愿为他人做嫁衣。多尔衮虽然能征善战,足智多谋,号称“无冕之王”,但他也有遗憾之处,即是没有子嗣,准确的说是没有亲生儿子。多尔衮一生共有10位福晋,但只生下一个女儿,后来因自身病重,便再也没有添上一子一女了,所以他只能从弟弟多铎处过继一子。当然,多尔衮还年轻,毕竟死时才38岁,所以他一直都希望有个亲生儿子,以便继承自己的事业,可惜直到他暴毙于喀喇城时都没能实现这愿望。所以,就算他能够战胜所有竞争对手并继承大统,百年之后,皇位依然传入其他脉系,可谓是为他人做嫁衣了!

其他网友观点

多尔衮,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嫡出,生母为清太祖的继室大妃(继妻)乌拉那拉氏。在清太祖一众皇子中,出身可以与多尔衮一较高下者,除了他的同胞兄弟阿济格、多铎,就只有清太宗皇太极、褚英、代善、莽古尔泰了。崇德八年清太宗去世时,褚英和莽古尔泰已故、阿济格和多铎兄弟唯多尔衮马首是瞻,彼时出身能够与多尔衮一拼的实际上只有代善和清太宗的嫡长子豪格。经过清太宗多年的刻意限制、打压和分化,代善原本两红旗的相对优势已经荡然无存(被儿孙分走去不少,儿孙又各怀鬼胎、各自站队),加之年纪渐长,代善对于皇位已经没有太大兴趣,他更关心的是自身的实际利益。因为清太宗去世比较突然,并没有明确指定皇位继承人,彼时清王朝出身最高的一对叔侄多尔衮和豪格拉开了“皇位争夺战”的序幕。

双方力量对比

经过清太宗在位期间的政治斗争和旗份置换,到清太宗去世时,八旗的力量对比大致是:清太宗亲掌两黄旗(实际无主)、一母同胞的多尔衮三兄弟掌两白旗、代善祖孙三代掌两红旗、豪格掌正蓝旗、小宗旁支济尔哈朗(庄亲王舒尔哈齐子、清太祖亲侄)掌镶蓝旗。按理说,多尔衮三兄弟手握两旗,豪格却只有正蓝旗,多尔衮兄弟拥有绝对优势才对。那么,豪格凭什么和多尔衮争呢?两黄旗!

因为两黄旗归清太宗亲掌,在清太宗去世之后,两黄旗虽然暂时无主,但两黄旗下将领反对多尔衮即位,虽然没有公开支持豪格,但私下里与豪格打得火热的将领不在少数。在他们看来,豪格再不济也是主子的亲儿子,他当皇帝总比多尔衮当皇帝对自己更为有利。如此一来,就算豪格赢得一半两黄旗将领的支持,也可以形成与多尔衮三兄弟势均力敌之势,这还不包括骑墙观望的代善祖孙三代和济尔哈朗将来的下注!很显然,多尔衮三兄弟并不占据绝对优势。

与此同时,代善为了“保持中立”、待价而沽,甚至不惜杀掉了自己公开支持多尔衮的一个儿子和一个孙子!为的就是避免自己过早卷入皇位之争,失去主动权。因为父兄的遭遇,济尔哈朗更是谨慎异常,生怕站错队、重蹈父兄的覆辙,因而也采取了骑墙观望的态度,没有公开表态。

帮倒忙的两黄旗将领

就在豪格与多尔衮僵持不下之际,本来作为豪格“潜在实力”的两黄旗将领索尼、鳌拜等人公开提出了“立皇子”的诉求。此举原本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反对多尔衮继承皇位!对于豪格而言,这原本是利好,等于是将两黄旗纳入了自己麾下。

可就在这个时候,一直在待价而沽的代善看到了机会!见两黄旗将领提出了“立皇子”的诉求,代善随即表示“拥护”。但是,代善却提出了另外的设想,那就是跳过豪格,选择清太祖的其他皇子继承皇位!对于代善而言,无论多尔衮还是豪格当皇帝,对自己都不是什么好消息,只有选择一位缺乏自身实力的皇帝对自己才最为有利。在孝端文皇后和孝庄文皇后的“操作”下,代善迅速倒向了清太宗的皇九子福临,即后来的清世祖。代善此举一出,两黄旗将领竟无言以对,只得接受既成事实,其中部分人也不便再暗中支持豪格。毕竟“立皇子”是他们最先提出的,总不能出尔反尔吧?济尔哈朗见形势一边倒,也跟着暗中站队、倒向了皇九子福临。

原本势均力敌的多尔衮和豪格瞬间变为了“弱势群体”,福临坐拥五旗支持,无论多尔衮还是豪格,如果想要上位,只能通过武力解决,而且绝无必胜的把握!相反,失败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如此一来,不仅刚刚强盛起来的清王朝将要陷入内讧,一统天下恐怕也将变得遥遥无期。不得不说,清初的“王爷”们格局还是非常大的,并不完全是为了自身的私利!最终,多尔衮与豪格选择了妥协,皇九子福临成为了新皇帝,改元顺治。但多尔衮三兄弟手里毕竟握着两白旗,相对于任何单独一方都拥有一定优势,其力量不容小觑。在妥协之后,多方达成共识,多尔衮以虚位换实权,成为了“太上皇”!呃……不……人家那叫摄政王。

因此,多尔衮并不是主动放弃了皇位,而是因为力量对比发生剧变,多尔衮手中的两白旗不再占据优势,这才不得已作出了妥协,放弃了对皇位的诉求以换取摄政王的实权。在成为摄政王之后,多尔衮利用手中的权力对多方大打出手,搞掉了豪格、逼退了代善、架空了济尔哈朗……最终成为了清王朝没有名分的真“太上皇”——皇父摄政王。那么,权倾天下的皇父摄政王多尔衮为什么没有自己当皇帝呢?这对于多尔衮而言并不是什么难事,不是吗?

代善、济尔哈朗等人的实力还在

多尔衮虽然逼退了代善、架空了济尔哈朗,但是彼时代善小家族对于两红旗的控制力还在,济尔哈朗的实力也没有遭到彻底的打击。虽然处于弱势,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多尔衮想要称帝,无论如何也是绕不开这两位哥哥的。很显然,代善、济尔哈朗,包括不少拥有旗份的入八分宗室王公并不希望多尔衮来当这个皇帝,他们只想维持现状,多尔衮称帝的阻力其实还是挺大的!

摄政王的权力无限接近皇权

多尔衮担任摄政王期间,清世祖和孝庄文皇后为了保住自身的地位、稳多尔衮,对多尔衮几乎到了无限纵容的地步,并没有掣肘多尔衮的权力。包括清世祖本人,也并没有和多尔衮发生过什么正面冲突,基本维持了一种微妙的“友好”状态。对于彼时的多尔衮而言,除了一个皇帝的虚名,他俨然就是清王朝的皇帝了。

多尔衮无子,称帝的愿望并不迫

多尔衮妻妾众多,而且多尔衮本人也有生育能力。但是,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多尔衮直到去世,只生下了一个女儿,连一个儿子都没有!后来承袭多尔衮睿亲王爵位的所谓“儿子”多尔博,其实是多尔衮胞弟多铎的亲生儿子,虽然过继给了多尔衮为嗣子,但实际上他只是多尔衮的侄子。对于多尔衮而言,多尔博与清世祖并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亲侄子,只不过一个是同母弟弟的儿子、一个是异母哥哥的儿子,但侄子本身与自己并没有太多亲疏远近。

换言之,就算多尔衮当了皇帝,将来皇位也只能传给侄子,而当下坐在龙椅上的同样是侄子!为一个侄子搞掉另一个侄子,对于多尔衮而言缺乏现实诱惑,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这或许就是多尔衮没有取清世祖而代之的原因所在吧,如果他有亲生儿子,恐怕未见的还会那么淡定!

多尔衮还年轻,不急于一时

顺治七年,多尔衮在古北口狩猎时不甚坠马,不治身亡,年仅虚三十九岁。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多尔衮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会因为坠马身亡!彼时的多尔衮还年轻,并不急于一时,他有大把时间等自己的亲生儿子出生。到时候再废掉清世祖,也只是操作层面的问题而已……

更重要的是,彼时清王朝虽然已经入关,却还没有真正一统天下!南明小朝廷还占据着半壁江山,各地的割据势力也没有被彻底铲除。皇帝的虚名与一统江山想比,对于多尔衮显然是没有诱惑力的,他更想要的是一统江山!为了一个皇帝的虚名引发内讧,而失去一统江山的最佳时机,当了皇帝又如何呢?而且,彼时一统江山对于多尔衮而言是有期待的,只是时间问题,他大可以等江山一统、亲生儿子出生之后再去图那个皇帝的虚名,不是吗?毕竟彼时的多尔衮才三十多岁!完全没有必要急于一时。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1960年美国有的固定翼飞机已经可以垂直起飞了,为什么现在不完全采用垂直起飞模式?

下一篇: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