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为什么不和皇太极合葬?
优质回答:孝庄太后沒有下嫁
许多史学家对太后下嫁的传闻持否定态度,认为太后下嫁根本就是子虚乌有,捕风捉影之事,甚至是敌视满族的文人士子的故意编造、恶意中伤的产物,根本与史实不符。
一,政治婚姻之说说孝庄太后和摄政王多尔衮之间有难以言说的恋情是可能的,但是说为了保住顺治帝的皇位,孝庄太后被迫接受政治婚姻,下嫁多尔衮,则是完全不可能的。首先,顺治的皇位是经过八旗之间剑抜弩张的斗争,最终作为权力平衡和斗争多方互相妥协的结果而最终确立的,并非多尔衮的个人因素决定的。其次,清军入关后,多尔衮确实曾大权独揽,对顺治帝构成了极大的感胁,然而并不是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就能阻止他称帝野心的。而事实恰恰相反,下嫁多尔衮不是增加反而是削弱了孝庄太后牵制多尔衮的能力。因为,按照清初八旗制度的规定,两黄旗作为太宗皇太极的遗产,其合法继承人应该是继承帝位的福临。
孝庄太后只有作为太宗的遗孀和当今皇上的生母,才能与儿子共同享有继承权,才能被两黄旗承认为女主人。如果她下嫁了多尔衮,就不再是皇太后了,而成了摄政王妃,这样就理所当然不再被两黄旗认可了,而失去两黄旗的支持,孝庄太后将无所凭依,对多尔衮的制约将更加有限。所以,太后下嫁对维护儿子的帝位,不但无益,而且有害。并且以历史上看,孝庄太后一直是两黄旗的女主人,而这恰恰证明了她设有下嫁多尔衮。
二,沒有必然联系的风俗说对于有人认为按照当时满族有兄死则弟娶其嫂的风俗,太后下嫁有可能之说。事实上,清朝入关以后,婚姻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满族贵族内部也逐渐视“族内婚”为犯法。比如,顺治七年多尔衮强娶侄儿豪格的妻子,就引起了许多人的非议。据《汤若望传》记载“是为全国之所愤慨非难的一件事情了”。虽然当时人们迫于多尔衮的淫威,敢怒不敢言,但是他死后,这件事受到了很多人的抨击,成为了他的一大罪状。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娶自己的皇嫂,无疑罪名会更大。以多尔衮和孝庄太后的英明,都不可能作出这种极不明智的选择。既便,满族有兄死弟娶其嫂的风俗,也不能以此推测多尔衮娶了皇嫂,这中间没有义然的联系。
三,皇父之称疑问之说至于“皇父摄政王”的称谓,已故著名史学家孟森认为,清朝入关后,逐步接受了汉族的文化,“皇父”的称呼可能如同古代“尚父”“仲父”一样,都是皇帝对臣下的尊称。比如周文王称吕望(姜子牙)为尚父,意为可尊尚为父辈;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是事之如父的意思。虽然称呼中都有“父”字,其实并非真的成了父亲,而只是对功高重臣的一种尊称。顺治称多尔衮为“皇父”,也应该是如此。另外,满族本就有将亲属称谓与爵秩称号联系起来以示宠幸的习惯。比如,多尔衮被称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就是这种称号。
四,难以取信的《建夷宫词》之说明旧臣张煌言所作《建夷宫词》,其题名,建指建州,不称“后金”“清”,且称“夷狄”的“夷”,这本身就带有明显的民族偏见且怀有敌意。据考证《建夷宫词》作于顺治年,而《清会殿事例》上则记载:“顺治十年建慈宁宫于隆宗门之西”也就是说孝庄太后最早于顺治十年才搬进慈宁官的,那么说“慈宁官里烂盈门”,在慈宁官中大办婚事,必须在顺治十年之后,而事实上多尔衮早于顺治七年十二月病死,太后嫁给谁呢?另外,据《清实录》中记载,多尔衮在顺治七年正月娶自己的政敌、顺治的大哥豪格的妻子时,曾张灯结彩,铺张了一番。因此,张煌言很可能把多尔衮娶博尔济锦氏当成了“太后下嫁”,写进了《建夷宫词》。再说,张煌言作此诗时,身在江南,根本不在京城,很可能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
五,风水墙外的风水孝庄太后没有与皇太极合葬,而是葬于清东陵外,据分析主要源于以下原因:首先,满族人入关以前,实行火葬;入关后,由于受汉族文化影响,逐渐认为火化是不仁不孝,也开始实行土葬。而孝庄太后知道自己死后肯定要土葬的,这样一来,皇太极的墓必须经过改建,才能放下两个骨灰罐和一口大棺木,而按制“卑不动尊”,这对死者大不敬。鉴于此,才决定另行安葬;其次,说太后葬在风水墙外,是罚她为儿孙看陵园之说,试想,如果太后真的下嫁了,清廷后来认为是件大丑事,那么必定会严加封锁,讳莫如深,不可能对她如此公开惩罚,留笑柄。太后之所以葬在“风水墙”外,主要是顺治帝的孝陵占据了东陵区的最佳位置(因为他是入关后去世的第一个皇帝,当然要选择至高无上的墓穴),当初也没有考虑孝庄太后会不入盛京昭陵,也就沒有在清东陵为她留下一个好地方。由此,当孝庄太后要求葬在孝陵附近时,让康熙帝犯了大难,因为太后是顺治帝的母亲,身份最高贵,把她葬在陵区的任何地方,位置都低于顺治帝的孝陵。而孝庄太后又遗言“一定要在孝陵附近为我找一块地方安葬”,只有把她葬在孝陵附近,但又不能葬于陵园,否则就成了一个体系,无法区别。正因此,康熙帝不知如何是好,迟迟不能定夺,这也是太后灵柩迟迟不能安葬的原因。一直到雍正王朝,雍正看到大清江山永固,康熙儿孙满堂,便认为多蒙太后疵佑,也说明太后“安厝”之地为风水宝地,便决定把她葬在了那里。
实际上,孝庄太后的陵墓被称为昭西陵,与孝陵近在咫尺,却独成体系,其名义上仍与沈阳皇太极的昭陵是一个体系。并且按照清室拜祭皇陵的规定,拜谒时应从高辈分的人拜起,昭西陵处于清东陵门口,正好符合了这一要求。由此可见,太后葬于清东陵风水墙外,完全出于实际情况的需要。:
其他网友观点清朝孝庄文皇后是我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皇后,以“贤惠”著称。她尽其一生,共培育了清朝初期两位杰出的皇帝:顺治帝和康熙大帝。(孝庄文皇后)
她对清皇室有着如此杰出的成绩,那为何待她死后,她的昭西陵并没有和丈夫皇太极的昭陵建在一起,而是单独地建在了一边(昭陵的西边)?给了后人无限的猜想。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清东陵总共入葬清朝:5位皇帝,
15位皇后,
136位嫔妃,
1位皇子
总共157人。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其中156人入葬时,都是必须经过正门的“大红门”的,唯独1位皇后入葬时没有经过正大门,而是被葬在了陵园之外。此人就是清世祖顺治皇帝的亲生母亲:孝庄文皇后!(孝庄皇后剧照)
为什么孝庄的陵墓没有和丈夫皇太极葬在一起呢?针对这个神秘的疑惑,野史上有以下说法:1、因为另嫁给了多尔衮野史民间传闻,说皇太极死后,31岁的孝庄皇后不耐寂寞,另嫁给了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因此,她就失去了入葬皇太极昭陵的资格。
2、后人惩罚孝庄皇后给昭陵看门传闻皇太极死后,孝庄皇后嫁给了多尔衮,皇室后人们觉得此举甚是丢尽了皇族的颜面。于是,在孝庄死后,故意不让她经过正门,葬在了陵园之外。以示惩罚。(《孝庄秘史》多尔衮与孝庄)
3、陵墓位置是孝昭皇后托梦选定的相传,孝庄皇后死后,康熙皇帝原本是要将祖母(孝庄皇后)和祖父皇太极葬在一起的。可是在下葬途中,发生了一件奇事:
途中共有128名杠夫(抬棺材的工人)被孝庄皇后的灵柩压得透不过气,简直寸步难行,迫不得已将孝庄皇后的灵柩暂放于此。并且派人立马上报康熙皇帝,康熙得知后,当晚就梦见了祖母孝庄皇后,祖母对康熙拖梦话:我不要和皇太极葬在一起了,我现在暂放灵柩的位置,有着最好的风水,就葬在这吧!不得延误!(清东陵正门“大红门”)
第二天康熙皇帝醒来后,立马下令工人在暂放灵柩的位置,动工兴建孝庄皇后的陵墓。因此,孝庄皇后就没有和皇太极葬在一起。
其实,这以上的3种传闻,都是不可信的,都被野史附上了奇幻的色彩。不葬在一起的真正原因是以下几种:1、孝庄皇后生前给孙儿康熙帝留下了遗嘱:
由此可见,孝庄皇后是非常舍不得康熙,不想被葬的很远,康熙帝顺从了祖母的遗嘱,将祖母的陵墓葬在了近一点的昭西陵。(昭西陵全景图)
2、在我国清朝,人们是以“左”为贵的!将孝庄皇后的陵墓建在了昭陵的西边(也就是左边),更彰显了孝庄皇后的尊贵之位,表明了康熙皇帝对祖母的崇仰之情。
所以,康熙皇帝将孝庄皇后的陵墓建在了昭西陵,是他对孝庄皇后的孝顺和尊崇之意。其他网友观点孝庄太后,原名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出生于蒙古科尔沁贵族世家。13岁嫁给皇太极为妻,被封为庄妃。后被康熙追尊为“孝庄文皇后”。
孝庄历经三朝,尽心辅佐皇太极、顺治、康熙三位皇帝。她一生都在竭尽所能地做好女人的三个角色:妻子、母亲、祖母。她为清王朝皇权的平稳交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维护清朝社会的长治久安,呕心沥血。孝庄不愧为万千皇后的楷模,母仪天下的典范。
顺治曾赞其母:“统两朝之养孝,极三世之尊亲。”
康熙也对其祖母给予盛赞:“忆自弱龄,早央怙持,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
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位青史留名的皇后,死后没有和皇太极合葬呢?
(孝庄文皇后画像)
第一,孝庄是皇太极的贤内助,但她却不是皇太极的最爱。
孝庄嫁给皇太极,很大原因是政治需要。
《清档案》中记载:“天聪八年,科尔沁部乌克善洪台吉率诸臣送妹至,汗偕诸福晋迎至,设大宴纳之为福晋。”
当年后金为拉拢蒙古族,特别是科尔沁部落,通常都会采取联姻的方式,以确保蒙满同盟,不至于内斗。孝庄的姑姑孝端皇后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嫁给皇太极的。
所以,皇太极和孝庄谈不上有多少真情,只是政治需要而已。
皇太极真正爱的人是宸妃。
宸妃就是海兰珠。在26岁时嫁给皇太极,两人一见倾心,形影不离。皇太极亲自为海兰珠的寝宫题名“关雎宫”,封为四妃之首。
不久,海兰珠在皇太极的专宠下,生下了一个皇子。皇太极大喜过望,召群臣宴舞,大赦天下。
只不过这个皇子早夭,让皇太极想传位于他的愿望落空。
海兰珠因此倍受打击,痛不欲生,终至积郁成疾,于崇德六年去世。
(皇太极和海兰珠剧照)
皇太极大悲,为海兰珠举行了国葬。诏令举国禁歌舞,罢朝数日。并亲自为海兰珠撰写祭文:“朕自遇尔,厚加眷爱。正欲同享富贵,不意天夺之速,中道仳离。朕念生前眷爱,虽没不忘,追思感叹,是以备陈祭物,以表衷悃。仍命喇嘛僧道讽诵经文,愿尔早生福地。”
两年后,皇太极因太过思念海兰珠,无疾而终。
第二,孝庄留有遗训。
孝庄弥留之际,曾对康熙说:“我身后之事特以嘱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放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安厝,则我心无憾矣。”
皇太极虽然不爱孝庄,但孝庄至死都在为皇太极着想。她不想因自己的后事惊扰皇太极,只想一如当年,在他的背后默默地支持和奉献。
因此,孝顺的康熙最终将皇祖母葬在了遵化清东陵,和皇太极遥遥相望。
第三,孝庄非正宫皇后。
皇太极的正宫皇后是孝端,也就是孝庄的姑姑博尔济吉特•哲哲。孝庄当时只是被皇太极封为庄妃,皇后之名是康熙为孝庄追尊的。按清朝惯例,非正宫皇后,如果要与皇帝合葬,需皇帝下诏认可。孝庄去世时,皇太极已驾崩多年,自然无法和皇太极合葬。
(孝庄和多尔衮剧照)
第四,孝庄曾下嫁多尔衮。
这个说法只是一种传说。
皇太极死后,6岁的福临被诸王推举即位,多尔衮辅政,帝弱臣强。
在这种情况下,孝庄为确保福临皇位安稳,必须全面倚仗多尔衮,诸事都要和多尔衮商议。彼此接触次数较多,相处时间较长,难免引人非议。甚至传言孝庄已下嫁多尔衮。
但关于孝庄下嫁多尔衮,只存在野史和传说中,并无实据。
(昭西陵)
孝庄最终虽没能和皇太极合葬,但还是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入了皇陵,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孝庄下嫁多尔衮的传言。
(参考资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