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隆裕太后心甘情愿退位,袁世凯是怎么做到的?
优质回答:一手拿着枪,让你狼狈下台;一手拿着钱,让你体面下台。让你选你会选什么?
隆裕太后从来都不是心甘情愿的退位的,谁都知道她是被袁世凯等手握重兵的权臣们所逼迫退位的。在绝对的实力面前,满清皇室不退位能干嘛?难道等死吗?在当时满清最有实力的各地新军几乎全部参与了反叛,而袁世凯麾下的北洋六镇虽未明叛,但实则早已心存异心,此时的大清可谓是众叛亲离,如果隆裕执意要坚持所谓的大清皇权的话,恐怕整个满清皇族将死无葬身之地。说实话,摆在满清皇室的面前只有二条路,一条是死,另外一条就是体面下台,关起门来做满族的皇帝,我想这该如何选择,谁都知道。
说实话,袁世凯根本就无需做什么,从他给了隆裕《优待皇室条件》的优待条件后,就已经可以知道结局了,试问如此丰厚的未代皇帝退位条件谁会拒绝?在当时几乎无人再支持满清政府的时候,这条件无疑是对满清皇室来说结局最好的做法,宣统仍在紫禁城做他的满族皇帝,每年400万两的供养,中华民国待满清皇帝如同外国君主,试问这种条件满清会拒绝吗?
满清如此的祸国殃民,弄的整个国家主权皆丧,可是最终的结局却可以说是二千余年的封建皇帝中最好的,隆裕还能奢求什么呢?难道非要去螳臂当车吗?去硬碰袁世凯背后的铜墙铁壁吗?隆裕没那么傻,满清的国柞早就没了,如果一定要强撑下去,爱新觉罗氏绝对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历朝历代亡国皇族皆灭的结局还少吗?看看满清对明皇室的做法就知道了,康熙连一个七十几岁的明朝皇子都不愿意放过,你说说其他的朱姓子孙结局如何呢?所以说隆裕只得如此,体面的下台无疑是满清皇室最好的结局。
其实满清皇室能有如此体面的结局,最该感谢的就是袁世凯了,好在袁世凯还念旧情,不希望自己的旧主子下台的太难看,所以给予了足够的尊重和待遇。如果此时的隆裕碰到的是孙中山,恐怕结局就大不同了,以孙的性格可不会给予隆裕什么尊重,不把你杀了就算不错,那会给你什么待遇。只能说满清和隆裕的运气真的是太好了,碰到一个现代的社会,又碰到了一个念旧情的袁世凯,最终得到了一个比其他王朝的亡国皇帝都体面的结局,这只能说是老天赏脸了。
所以说这个问题根本没什么好犹豫的,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的阴谋诡计都是毫无用处的,隆裕能做的就是老老实实的听从袁世凯的建议,签订退位诏书体面的下台,在紫禁城做她满族的太后,让她的宣统做他满族的皇上。但是如果她不听的话,恐怕等待他们就是母子的诀别了,所以该如何选择我想隆裕都知道。
其他网友观点1911年10月10日,武昌爆发了起义,开启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之后,南方各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清政府的统治基础快速土崩瓦解。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于南京。袁世凯得到了孙中山的许诺之后,决定逼迫宣统皇帝退位。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大年二十五正是全国老百姓欢度春节的时间,但是清朝统治者却没有心情准备过年的相关事宜。正是在这一天,袁世凯逼迫隆裕太后和宣统皇帝退位。虽然清政府想尽各种办法,但还是没有熬过辛亥年。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下诏退位,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正式作古。
清朝灭亡之时,全国新军一共也就是14镇、18个混成协、4个标、1个禁卫军,北洋新军的人数也就是10万。当年曾国藩手握雄兵30万,始终不敢越雷池一步。袁世凯只凭借10万新军,就成功地逼迫隆裕太后和宣统皇帝退位。
隆裕太后是光绪皇帝的皇后,也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慈禧太后去世之前,一方面将权力交给载沣,另一方面将隆裕太后也被推上了政治舞台。慈禧太后去世之后,摄政王载沣掌握实权;隆裕太后实行垂帘听政,成为清政府的第二个权力中心。隆裕太后和载沣实际上,掌握着清朝的大权。袁世凯凭借怎样的本领,让隆裕太后“心甘情愿”地退位呢?
袁世凯之所以能够成功地逼迫隆裕太后退位,归根结底是因为袁世凯掌握了清政府的军政大权。晚清时期,清政府编练了不少新军,主要分为南洋和北洋。武昌起义之后,各地新军纷纷起义,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袁世凯的北洋新军成为清政府最后的依靠。武昌起义爆发之后,清政府也调动北洋新军镇压起义,但是荫昌等人根本指挥不动北洋新军。北洋新军只听袁世凯一个人的话,已经成为袁世凯的私人武装。
清政府万般无奈下,只能重新启用袁世凯,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出任为内阁总理大臣之后,重新组阁,摄政王载沣被迫交出权力。袁世凯彻底掌握了清政府的军政大权。
隆裕太后本来就没有什么手段,也没有真正掌握权力。失去了载沣的支持,隆裕太后更是没有了主心骨。当时的袁世凯,已经完全控制了清政府。以袁世凯的手腕和权谋,对付隆裕太后和宣统皇帝这对孤儿寡母,还不是手到擒来。袁世凯既然选择逼迫隆裕太后退位,就已经做好了十足的准备。隆裕太后帐下无将、手里无兵。只要袁世凯愿意,不仅可以推翻清政府,甚至可以将隆裕太后母子送上断头台。
一方面袁世凯掌握了清政府的大权,另一方面南方已经建立中华民国。南北会谈的结果是逼迫清朝皇帝退位,然后由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本是清朝的旧臣,逼迫隆裕太后的时候,还需要有所顾忌,并不愿意背上“弑君”的恶名。但是,南方的革命党则没有这么多顾忌。如果南方革命党打来,可能就不是“逼宫”那么简单,而是“革命”。当时的清政府已经风雨飘摇、摇摇欲坠,在外有革命党人,在内有袁世凯等人。
当时的情况来看,清政府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在那种情况下,别说是隆裕太后,就是慈禧太后也难以回天。没有一个王朝心甘情愿地退出历史舞台,只有在特殊情况下的无奈之举。面对当时的情况,隆裕太后选择退位只能说是“明智之选”。路易十六当年也不想失去权力,结果却在大冬天被推上了断头台。英国查理一世也是因为不想失去权力,而被送上断头台。明朝的崇祯皇帝在北京的煤山上“挂了腊肠”。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就摆在隆裕太后面前,她不得不为自己和宣统皇帝的身家性命着想。
一方面政府大权已经旁落,南方革命党有可能大兵压境;另一方面清政府已经腐朽不堪,完全失去了民心。本来清政府还有一些支持者,皇族内阁抛出之后,立宪派也非常失望,纷纷转向了革命。清政府陷入了空前孤立的境地。当时的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内部已经腐朽不堪,只要有人在外面推一下,整座大厦将会倾倒。
皇族内阁之后,汉族地主已经离心离德,完全抛弃了清政府。满洲贵族早就已经腐朽不堪,个个都成了纨绔子弟,根本无力挽救清朝。清政府内部已经完全腐烂掉,退出历史舞台已经成为必然。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王朝,还是近现代西方的王朝,末代皇帝的下场都不太好,能够保住性命就已经不错了。秦王子婴被杀、汉朝孺子婴被养成了白痴、隋炀帝被杀、唐哀宗被杀、崇祯皇帝自杀而亡、查理一世被杀、路易十六夫妇被杀、尼古拉二世全家被杀。这些亡国之君能够保住性命就已经非常不错了,更不用说还保有种种优待。
袁世凯逼迫隆裕太后退位之时,向清朝皇室提出了许多优待条件。《清室优待条例》中,满清皇室享有尊号不废等优待,每年享受400万元优待资金,皇帝可以居住在故宫,清朝的皇室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皇族的私有财产仍然受到保护,皇族永免当兵纳税义务,皇族永保姓氏之自由权利。
袁世凯给隆裕太后开出的条件非常丰厚,亡国之君能够享受此等待遇非常难得。袁世凯给了隆裕太后台阶,隆裕太后自然知道就坡下驴。虽然下退位诏书非常困难,但是在玉石俱焚与全身而退之间,自然选择保住自己的小命。
其实隆裕太后并不是“心甘情愿”地退位,而是无奈情况下的自保选择。袁世凯之所以能够逼宫成功,归根结底是因为他掌握清政府的军政大权,南方的革命党人迫切想推翻清政府。隆裕太后退位不失为明智之举,最起码清朝皇室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其他网友观点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前后脚死了,前后只差一天。坊间传言,光绪是被慈禧毒死的。现代人通过检验光绪头发,发现里面的砷元素严重超标,是常人的3000倍。基本可以证实,光绪是死于砒霜中毒。而毒死光绪的,慈禧的嫌疑最大。
这几乎证实了坊间传言。
在慈禧的张罗下,光绪死后由3岁的小宝宝溥仪继位。
溥仪是谁呢?就是题目中提到的载沣的儿子。载沣是谁呢?是光绪的亲弟弟。
慈禧拍板让溥仪继位的同时,让载沣做监国摄政王。什么意思呢?溥仪只是个摆设,实际上由他爹载沣说了算。
但慈禧又留下遗诏,碰到大事,必须经过隆裕太后同意。
这个隆裕太后,没有慈禧那么大的权欲,脑子呢也不太灵光。所以,朝廷大事基本上全由载沣作主。
而载沣呢,很牛,把一切重要岗位上都换上了自己的亲兄弟、堂兄弟、姐夫小舅子等人。像袁世凯这样能干的汉臣,直接被赶回了家。
放眼望去,大清朝政由一群20多岁的年轻小王爷们把持着。
当然,本事大小不论年纪。真要是天才,12岁也可以做宰相。问题是,那群小王爷们全是酒囊饭袋,除了捞银子,其他的皆不精通。
于是便有了后来的武昌起义,再就是迫不得已让袁世凯东山再起。再然后,袁世凯和革命党做交易,由他逼迫清廷退位。
听说让清帝退位,小王爷们义愤填膺。可袁世凯手里握着北洋军。北洋军的将领们一顿威逼,小王爷们就有点顶不住了。然后,革命党又一顿暗杀,吓得小王爷们再也不敢义愤了,只得乖乖同意。
当然,这件事最终需要隆裕太后签字。袁世凯是怎么搞定隆裕的呢?他首先搞定了隆裕太后的心腹大太监小德张。让小德张日夜在隆裕太后耳边吹风。然后,袁世凯知道隆裕太后爱财,就给了他优厚的待遇,保证他在清帝退位后还能继续过富贵生活。
于是,隆裕太后便在清帝退位诏书上签了字,以和平方式结束了清朝的统治。隆裕太后因此赢得了一个女中尧舜的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