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袁世凯练兵,每次发饷均灌输"是袁宫保给的饷"将北洋军变成私军。清政府为什么容忍?

网友提问:

袁世凯练兵,每次发饷均灌输"是袁宫保给的饷"将北洋军变成私军。清政府为什么容忍?

优质回答:

在我们看电视剧《走向共和》的时候,袁世凯是其中最为主要的一个人物,他也确实是晚晴历史当中的关键性的人物。在他练兵的场景里,会出现士兵们整齐地排列在操场上,然后袁世凯给士兵们一个一个地发军饷,在发完军饷后,全军会喊出响亮的口号“吃袁大帅的饭,穿袁大帅的衣,为袁大帅效力”。不过这样的场景其实是虚构的,当时的袁世凯也不至于如此嚣张,明目张胆地这样喊口号,估计他早就被清廷给捉拿斩首了。

虽然袁世凯的部队是由清廷组建的,但是在当时来说,士兵们都忠于他们的长官是既定的事实,因为在当时都是这样的,在中国古代时期,军队基本都是私人的,所以袁世凯把他的部队私人化,清廷也没什么意见,对于清廷来说只要掌握了财政和人事,袁世凯就是再怎么厉害,也始终可以攥在自己手里,脑不出什么事情来。

不过后来的局势变化,却让袁世凯逐渐做大做强了起来。

最为关键的事件便是庚子事变。清朝的新军本来有五军 ,除袁世凯所部的武卫右军,其他的部队来还有聂士成的武卫前军、董福祥的武卫后军、宋庆的武卫左军以及荣禄的武卫中军。在庚子事变,即八国联军战争中,袁世凯的武卫右军没有参加战争,其他的四军都参与了当时对八国联军的作战,结果就是参战的四支部队都被打残,战后也就只有袁世凯一军是完好无损的。

庚子事变以后,列强在我国的势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尤其在关外,十多万俄军就是赖着不走了。要知道对于清廷来说,这十多万俄军随时可以打过山海关,直接进攻北京,如果面对这种情况,那清廷又有什么武装能抵挡俄军呢?

只拿着袁世凯手上的7000武卫右军?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这个时候清廷便想扩练新军,以保卫北京地区的安全。袁世凯也是瞅准了这个时机,上了折子给西太后,表示应该扩练新军,以拱卫北京的安全,这个折子被西太后准许了。

之后袁世凯便成为了直隶总督府兼北洋大臣,全权负责新军扩练事宜,之后鼎鼎大名的“北洋六镇”便由此诞生了。

可以说袁世凯确实是个练兵方面的人才,他的练兵效率和效果是当时的最佳人员。在得到了慈禧的旨意后,袁世凯便很快把他的武卫右军扩编为了1万人,番号为“常备军左镇”,在这之后,袁世凯又扩招了“常备军右镇”,这两支部队就编成了北洋军第一和第二镇,在光绪三十一年(1904年)正式成军。清廷见袁世凯练兵效率很高,便让他继续练兵,袁世凯也是在慈禧的支持下很快就编练完成了北洋军第三、四、五镇。

只是到了这个时候,满人开始不满了,他们认为应当编练一支由满人组成的部队,不然汉人势力太大,会动摇清朝的国本。对于慈禧也非常认同,便命令袁世凯编练一支由满人组成的新军,同时满人认为新军第一镇的番号不能给汉人,便把新军第一镇的番号也抢了过来,之前袁世凯编练的一到五镇也就改为了二到六镇。

至此北洋六镇算是编练完成,其中第二镇是袁世凯天津小站练兵时的班底,战斗力也是最强的,第一镇由八旗子弟组成,在北洋六镇中战斗力最弱。每镇的人数大约在12000人左右,第一镇统制是满人凤山,第二镇统制是王英楷,第三镇统制是段祺瑞,第四镇统制是吴长纯,第五镇统制是张怀芝,第六镇统制是王士珍。

在北洋六镇编练完成后,满人仍然认为旗人在新军中的数量不够,不过在晚晴时期,八旗子弟基本都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真正愿意出来当兵的少之又少,即便是愿意出来当兵,其训练效率也不高,作战意志也不强,虽然装备了近代化的武器,其实也形成不了多少战斗力。在这个情况下,满人还是编练出了一支新军镇,番号为“大清禁卫军”。

▲大清禁卫军

但即便如此,当时的新军七个镇中,仍然有五个镇是汉人组成,更为要命的是满人严重缺乏优秀的基层军官,即便是在满人的“禁卫军”和新军第一镇,也充斥着大量的汉人军官。虽然从庚子事变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间经历了大约10年的时间,但是在这10年的时间里,满人仍然缺乏军事人才。要兵,兵不强,要将,将没有,面对着这样的局面,当时的清廷也只能仰仗袁世凯了。

同时要指明的是,袁世凯能够控制住军队,与他善于笼络人也不无关系,袁世凯是个情商极高的人,在他编练新军的过程中,早就把自己的亲信安排在了新军的各个要害部门,到最后可以说没有袁世凯的号令,新军是不会听从清廷的任何命令的。

而北洋军中的杰出人物,如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这些人也都是袁世凯逐步发掘,并慢慢培养起来的,可以说多年的朝夕相处,多年的共事,已经把袁世凯及其集团牢牢地绑定在了一起。也正因为此,在辛亥革命的时候,北洋六镇中除了第一镇以外的其他五镇才会向清廷表示如果袁世凯不出山他们就不会前往武汉镇压革命。在这个情况下清廷才不得不重新启用了当时闲赋在家的袁世凯。

总的来说,在袁世凯刚开始起家,天津小站练兵的时候实力并不强,后来由于庚子事变以及帝国主义列强在我国入侵的日益加深,再加上整个清廷的腐败无能,清廷也只能组建一支新军以保障北京的安全。

但是组建新军就需要人才,而当时整个清廷也只有袁世凯能高效高质量地练出有战斗力的新军,当时除了袁世凯,清廷还能用谁呢?本来想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一批满人军官和满人组成的新军,但是由于当时的八旗子弟早就没了尚武的精神,整日文恬武嬉,提笼架鸟,即便是组成了新军也没什么战斗力,这样的军队平时摆看还可以,到了真的要打仗的时候,其实也没什么战斗力。

因此带辛亥革命的时候,满人组成的新军其实是不能实现清廷镇压革命的目标的,在这个情况下,就只能再次启用袁世凯了。只是这个时候,形势已经变化,清廷也走向了末路了。

其他网友观点

北洋军确实是袁世凯的私军。后来武昌起义时,袁世凯被罢免,结果无人能够指挥得动北洋军,清廷不得不再把袁世凯请回来。

清廷是否知道北洋军是袁世凯得私军?

应该会知道。但清廷必须容忍。为何?因为古代所有具备战斗力的军队,都是私军。

一军之帅,通过效忠于自己的将军们统领大军,而各位将军又通过自己的心腹们控制手下的兵士们。

只有这样,才会有战斗力,否则便是一盘散沙。

古代那些能打的,都是如此。

岳飞的队伍叫岳家军,戚继光的队伍号称戚家军。而为清廷续命的湘军,其实应该叫曾家军。

既然如此,那么朝廷如何控制军队呢?

当然是通过控制一军之帅。也就是说,朝廷只要保证岳飞、戚继光、曾国藩和袁世凯的忠诚就行了。其他的,管不了那么多。

但这是充满变数的。

所以,那些擅长权术的皇帝,会在军队里安插自己的眼线,必要时候牵制不听话的主帅。

比如雍正皇帝,即便年羹尧对他忠心耿耿的时候,他也在年羹尧的军队里布置了暗桩。

后来年羹尧太放肆了,雍正皇帝便可以通过副将岳钟琦夺了年羹尧的兵权。

清廷对袁世凯放心吗?

也不放心。

慈禧活着时,曾经派心腹荣禄去瞧一瞧袁世凯的北洋军。荣禄发现,袁世凯是个人才,而且北洋军确实训练得很能打,因此就保了袁世凯。

慈禧死后,载沣那些管事的小王爷们,全无手段。但他们知道,手握袁世凯的势力太大了。于是便把袁世凯给撤了。

可是,北洋军中的将军们,仍然效忠于袁世凯。没有战事则罢,一旦有了战事,还是需要袁世凯去指挥。

于是,便有了袁世凯东山再起,逼迫清帝逊位的戏码。

其他网友观点

北洋军每次发饷银的时候,都要念叨这是袁大人发的饷,我们吃黑饭要保乌主,忠于袁大人——这是电视剧《走向共和》中的镜头。

虽然电视剧是艺术,一般来说,艺术来源于生活,是有真实依据的。

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尤其是一部反映中国近代历史重大事件的电视剧,本来该是非常严肃的,但严肃的电视剧,枯燥乏味的,观众是没有兴趣看的。

所以电视剧必须要加一些作料,虚构一些情节,增加演义的成分,以增加观赏性。不然再好的电视剧,拍出来没人看,只能靠团体票,那就有违创作者的初衷了。

但北洋军每次发饷的时候都灌输“是袁宫保给的饷”,这是绝对的艺术虚构,袁世凯在当时是绝对不敢这么猖狂的。

袁世凯是什么人,胸怀远大理想的人。这样的人都是老奸巨猾的政客,权谋高手。

曹操跟刘备煮酒论英雄的是有这样一段话::"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

说白了,有野心的人都是凶残的财狼,但一般都会披着羊的外衣,隐藏得很深。

正如诗中描写刘玄德那样:“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在国家军队中公开宣扬自己的个人权威,这是蠢猪做的事,袁世凯这个老狐狸是断然不会做的。如果谁私下里那样做,那一定是跟袁世凯有不共戴天的仇恨,要将他置于死地。

因为没有不透风的墙,北洋军那么成千上万个士兵,有一个人走漏风声,袁世凯这小子立马就会脑袋搬家。

再说慈禧那么聪明的人,在北洋军里不可能不安插卧底,这种政治上的低级错误,袁世凯是不会犯的。

北洋军每天进行的政治思想教育,一定是听大清的话,跟大清走,做慈禧的好战士,至少在表面上如此。

带领士兵的造反,思想工作根本就不用做,历史上每次犯上作乱的政变,叛军首领绝对不会告诉士兵说,我们要杀皇上造反了,大家跟着我冲啊。士兵一听就把枪扔下,溜了。

为什么?因为造反谋逆大罪,不仅脑袋搬家还要株连亲人,傻子才会服从这样的命令。

所以造反的人都是打着拥护皇上的旗号,美其名曰“勤王”、“清君侧”,朱棣造反的时候,也是说皇上被人懵逼挟持了,我们要除掉皇上身边的奸臣,保护君王。

反正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报纸,信息闭塞,首长说啥就是啥,谁也没有见过皇上,到了皇帝跟前,大家也不一定认得。

所以,袁世凯控制军队,不会蠢到明火执仗给士兵那样灌输思想,除非是不想活了。

那样的情景出现在军阀混战的民国时期,冯玉祥的军队里。因为那时候群龙无首,士兵们有奶就是娘,拿谁的钱为谁效忠。编剧觉得好玩,就给袁世凯嫁接上了。

袁世凯是个脑后长反骨的家伙,既然有野心,肯定会对北洋军加以控制,不过控制方式就是掺沙子,说白了就是安插自己的亲信。

袁世凯在建立军队之初,就蓄意安插自己的亲信,培植党羽,把军队中各级关键部门的指挥权力都紧紧攥在自己手中。

袁世凯先后安排王士珍、徐世昌、冯国璋、曹锟、段祺瑞、阎锡山到北洋军中服役,并刻意栽培,让他们担任要职。

这些人个个都是人精,都是老江湖,袁世凯笼络他们为了什么,他们心里明镜一样。而且北洋军里好多骨干都曾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深造,他们在日本不仅学习了先进的军事理论,也接受了日本先进的思想,更有的(如阎锡山)接受了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加入了同盟会。

这些日本归来的军校生,都明白满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的希望在有魄力、有能力的袁世凯身上,不用说他们都会听袁世凯的话,跟袁世凯走。

其实袁世凯的北洋军跟曾国藩的湘军,左宗棠、李鸿章的淮军一样,都是半朝廷半私人性质的部队。

因为这些军队组建的基础,就具有私人性质。

在这些部队担任骨干的,都是统帅的同学、同乡、同事、门生故交和老下属。或者是自己的叔伯,舅姨和七大姑八大姨等六亲中的人。

这样的军队向心力和凝聚力都是没说的,战斗力也非常强,对统帅的忠诚度也比较高。

可是这样一支军队对皇帝来说就不是什么好事,是潜在的威胁,是定时炸弹。

皇帝也都是人精,看什么都是洞若观火。对袁世凯和北洋军,慈禧他们也不会不防范。

当初组建的时候,是要利用他们巩固自己的统治,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对袁世凯可以听之任之,不会看着北洋军变成袁家军,尾大不掉。

后来,慈禧见势不妙,就开始对北洋军出手了?

1906年,慈禧下令对北洋军指挥权进行调整,北洋军六镇一下子收回了四镇,而且免去了袁世凯的兼职。袁世凯苦心经营的北洋军,一夜之间就变了天。

1908年,清廷进一步剥夺了袁世凯的指挥权,免去一切职务令其回老家养病。北洋军各镇的指挥权落到了陆军大臣荫昌手里。这个人满人,地道的自己人。

在满清统治者看来,经过改组,北洋军就不再姓袁,对满清的统治也不再构成威胁了。

可是满清统治者只顾着掺沙子,没有捡沙子。北洋军的指挥权还在冯国璋等袁世凯亲信的手中,而且掺沙子安插的指挥官很多都是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军校生,有的在日本就被孙中山“洗脑”,有的已经加入同盟会。

因此袁世凯虽然离开了,但北洋军已经不可能姓爱新觉罗。关键时候,满清花钱精心打造的军队不仅没有帮忙,反而成为大清掘墓人。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明明古代遵循嫡长子继承制,为何好多嫡长子没有登上皇位?

下一篇: 你有没有为家人做过一顿饭?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