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多尔衮不废掉福临自己当皇帝,是品德高还是无奈?

网友提问:

多尔衮不废掉福临自己当皇帝,是品德高还是无奈?

优质回答:

多尔衮由摄政王,到叔父摄政王,到皇叔父摄政王,再到皇父摄政王,称号一路飙升,权力一路飙升,最后权倾朝野,而且他本身是亲王,有资格当皇帝,这时的多尔衮要废掉顺治自己当皇帝毫不费力。

曹操取代汉献帝那叫篡位,朱棣取代朱允炆那是他们自己的家事。多尔衮取代福临也是家事,外人没谁愿意管那闲事。

当皇帝太有诱惑力了,为了得到皇位,弑父杀兄屠弟者比比皆是。多尔衮两度争皇位失败,可见他对皇位并不免疫。那为什么到了唾手可得的时候却不要了呢?

要是废掉福临自己当皇帝,他身体不好,死后谁来继承他的皇位,这是最大问题。

让他弟弟多铎继承吗?多铎比他身体还差,在多尔衮死前他就死了。让他哥哥阿济格继承?阿济格是个武夫,没有政治头脑,驾驭不了一个国家。多尔衮没有子嗣,过继了弟弟多铎的一个儿子,让这个继子继承吗?他比福临还小,他死了,没人保驾护航,不得让人拨拉下去?!多尔衮不当皇帝实属无奈。

既然支持了福临就继续支持下去,打下江山让他坐,至少留下个好名声。

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和孝庄的关系。他喜欢孝庄,太后下嫁给他,他们成了夫妻。多尔衮没孩子,孝庄的孩子也就成了多尔衮的孩子,他没理由不对福临好。

假如多尔衮的弟弟多铎身体很好,假如多尔衮有一个成年的儿子而且很优秀,福临还能稳坐钓鱼台,我觉得可能性不大。

第一次,多尔衮和皇太极争汗位时,皇太极带着代善、阿敏、莽古尔泰逼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殉葬,他不但失去了汗位,也失去了生母。

第二次,多尔衮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争夺皇位,两个人都没当上,福临意外成了皇帝。

因为皇太极父子,多尔衮两次与皇位擦肩而过,这也就罢了,但是多尔衮生母因此而被逼死,杀母之仇不共戴天,他能轻易忘记?!他后来抓住把柄整死豪格,有人说他做的太过分了,其实他只是把仇恨撒在豪格身上而已。如果他有合适的继承人,难保他不把仇恨撒在福临身上。福临太有福了,没给多尔衮机会。

不过多尔衮还是有底线的,他没废掉福临自己当皇帝,然后让他那个武夫哥哥阿济格接班。他是一个政治家,有政治家的操守,他能从大局出发,为大清的未来着想,可见其政治品德不差。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其他网友观点

是因为死的太早的原因。

多尔衮从功高震主的摄政王,再一步步到欺主年幼的皇父摄政王,说他没点篡位的野心是不可能的。

但是他为什么没有取顺治帝而代之呢,不是因为品德高尚,而是因为在他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来顺理成章的篡位,但计划不如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壮志未酬的多尔衮先生在39岁之时,生命戛然而止,所以一切只能化作空谈,心中不论有多少壮志凌云也是枉然。

为什么宋安之会这样说呢,接下来我们来具体说说。

顺治七年十一月,多尔衮带着王公大臣前往塞外狩猎,出猎过程中坠马跌伤,这位清庭实际统治者从小就体弱多病,这一摔是摔的十分严重,不久多尔衮薨于古北口外喀喇城,时年39岁。

以多尔衮死去的顺治七年为时间点来看,虽然清朝在入关的顺治元年,就意味着成为全国性政权,但清朝真正大致统治全国大部分地区是在顺治十八年,而统一了台湾的明郑势力更是到了康熙三十八年。

在顺治七年,虽然清庭西灭大西政权张献忠,南击大顺李自成,渡江平了南明最强大的弘光小朝廷。

但此时的清庭并非是顺风顺水,在顺治五年,就爆发了第一次抗清斗争高潮,降清的明将江西提督金声桓、广东提督李成栋、大同总兵姜瓖等先后反清复明。其中山西的姜瓖起义更是直接威胁到在北京的清庭,逼的入关以后从没有亲征的摄政王多尔衮出征。

这些叛乱虽然在顺治六年被陆续平定,但南明永历政权依旧还在抵抗清军,同时因为剃发易服等不公平政策,全国反清复明的抗争是此起彼伏。

同年多尔衮的左膀右臂亲弟弟豫亲王多铎染天花而死,这对多尔衮打击无疑是巨大的。

还有就是,想必稍微熟悉清史的小伙伴都知道,顺治帝的皇位其实是妥协而来的。皇太极猝死以后,并没有留下传位遗诏,所以皇太极长子豪格以皇太极留下的两黄旗为基础,与两白旗支持的多尔衮争夺皇位,最后双方僵持不下,才选择年幼的顺治帝福临为新帝。

这说明顺治帝身为皇太极第九子,登上皇位以后,自然获得了两黄旗为首的忠于皇权的势力支持。

多尔衮虽然立下了入关的不世之功,大大加强了自己的权威。但当时的局势是,对外南明未灭,全国各地反清复明的活动是此起彼伏。对内自己的左膀右臂豫亲王又英年早逝,清庭内部反对自己的两黄旗虽然被打压,但也是虎视眈眈,随时会出来反咬一口,时机根本不成熟。所以多尔衮当时并没有急于篡位,应该是想统一全国以后,彻底坐稳位置,再挟天大的功劳趁势取顺治帝而代之。

可惜多尔衮这个人并没有这个命,在内忧外患之下,顺治七年壮志未酬的他猝死于塞外,一切谋划皆成空。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其他网友观点

政治自古以来就和所谓道德不沾边,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内杀死了自己的长兄和四弟,丝毫不影响他成为千古明君。多尔衮之与清世祖(顺治)福临亦然,与道德无关。多尔衮之所以不废掉清世祖自己当皇帝起初是无奈,之后也多少有些不得已。

清世祖作为清太宗皇太极的庶出第九子,非嫡非长,为什么能够成为皇帝?这还要从清太宗去世之后,其长子肃武亲王豪格与多尔衮争位说起。豪格作为清太宗的长子,原本希望最大。可惜,半路杀出了一个十四叔多尔衮。多尔衮扛着清太祖努尔哈赤嫡子的光环,彼时除了他的同胞兄弟英亲王阿济格和豫通亲王多铎,只有礼烈亲王代善拥有清太祖嫡子的身份。而且,一母同胞的多尔衮三兄弟手中握着正白旗和镶白旗,实力不容小觑。反观豪格,虽然清太宗死后群龙无首的正黄旗、镶黄旗将领与豪格走动频繁,但这两旗实际上豪格并不能完全掌控,他能完全掌控的只有自己的正蓝旗。

实际掌握着正红旗、镶红旗的代善父子,因为代善当初争位失势,实际上这一支已经失去了皇位继承资格。他们更多的是寻求的自身利益,只要不损害他们的切身利益,谁当皇帝他们无所谓。实际掌握着镶蓝旗的济尔哈朗是清太祖胞弟舒尔哈齐的儿子,属于旁支,且经历过父亲舒尔哈齐和哥哥阿敏的事情之后,济尔哈朗心有余悸,基本上处于看风景的状态,谁在争斗中占据了优势就投向谁。

因此,掌握两白旗的多尔衮和掌握正蓝旗且拥有部分两黄旗将领支持的豪格实际上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谁也不占据绝对优势。这时候,两黄旗的部分将领提出了只认清太宗儿子即位的要求。此举原本有挺豪格的意思,但是后来被有心之人抓住了话把,把清世祖推向了前台。推出清世祖两黄旗将领无话可说,代善父子见幼主即位比多尔衮、豪格即位对自身利益的影响更小,立即表示支持。看风景的济尔哈朗见形势一边倒,也默认了这一安排。最终,清世祖的支持者变成了两黄旗、两红旗加镶蓝旗,形势比人强。多尔衮、豪格已经完全不占优势,于是只得接受继承事实。虽然如此,毕竟多尔衮兄弟手握两白旗、实际雄厚,最终多尔衮以虚位换实权,成为了摄政王。

多尔衮成为摄政王之后,地位逐渐稳固,随即对豪格、代善封兄弟子侄采取了打压、限制。最终,豪格被害,代善正式退休,济尔哈朗成为了庙堂里的泥菩萨。这个时候,多尔衮实际上是可以行篡位之事的。那么,他为什么没有呢?

最大的原因应该还是形势。彼时虽然清朝入关,成为了名义上的中央政权。但是,南明势力依然不容小觑、一统天下的战争仍在继续。这个时候如果多尔衮行篡位之事,势必会引发内乱。毕竟宗室王公们仅仅是受到压制,还是有一定实力的。一旦内乱爆发,不仅一统天下将遥遥无期,清王朝甚至还可能被赶回东北老家,得不偿失。

其次,多尔衮虽然妻妾众多,却始终没有生出儿子。后来承袭多尔衮睿亲王爵位的实际上是其胞弟多铎的儿子多尔博。因为没有儿子,称帝对于多尔衮而言并不十分迫切。即便成为皇帝了,将来皇位还是侄子的,而清世祖同样是侄子,唯一的差别仅仅是多尔衮和多铎同母、和清太宗异母。但是,侄子对于多尔衮而言,区别并不大。更何况,多尔衮彼时才三十多岁,他根本想不到自己活不过四十岁。因此,彼时的多尔衮又大把时间等待亲生儿子的到来,并不急于篡位。只可惜,顺治七年的一次意外坠马最终葬送了多尔衮的性命,他再也没能等到亲生儿子的到来,也没能行篡位之事。

再其次,多尔衮任摄政王期间,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和清世祖母子对于多尔衮采取了几乎放任的态度,并没有与之发生较大的正面冲突,清世祖甚至尊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让其住进紫禁城办公,民间因此还穿出了“太后下嫁”的说法。换言之,彼时的多尔衮除了一个皇帝的虚名,与皇帝无异。在没有生出儿子之前,多尔衮完全没有必要横生枝节,搞出篡位的事情来。毕竟他还年轻,且权力没有受到任何威胁、掣肘。因此,当皇帝对于彼时的多尔衮诱惑力并不大。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电视剧《风筝》中的郑耀先的人物形象是真的吗?

下一篇: 曹操和司马懿都是枭雄,同样为后代谋权篡位,为何名声却差距悬殊?你怎么看?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