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元春并不是“金玉良缘”的推动者,难道都是王夫人的一厢情愿吗?
优质回答:无论贾元春赐下独宝玉和宝钗相同的端午节礼其意图是不是想要推动“金玉良缘” ,在实际的郊果上都是掀起了波澜。
反应最强烈的首选是宝黛二人,黛玉对宝玉抱怨自己没有“什么金什么玉的”是个“草木人儿”,又说宝玉“见了姐姐、忘了妹妹”。而宝玉刚刚才对黛玉发过誓,说自己心里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之外,第四个人就是林妹妹,绝对再没有第五个了。
可是宝玉对黛玉发誓之后不出两个小时,宝钗羞笼红麝串不但让宝玉艳慕不已、只恨没福摸一摸宝钗雪白的膀子,还让宝玉想起“金玉之事”来盯着“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的宝钗呆掉了。此时黛玉已紧随宝玉而来,扬起手绢子打了“呆雁”宝玉的眼睛。不论王夫人是不是对“金玉良缘”一厢情愿,元妃叫贾府男丁农历五月初一到初三到清虚观打平安醮,五月初一张道士就向贾母提亲了,女方的年龄条件跟宝钗相同,贾母立即用“宝玉不易早婚”为由婉拒了。端午节前农历五月初一贾母在对张道士说完“宝玉命里不该早娶”之后,又为贾宝玉指出“金麒麟”来,黛玉马上吃飞醋了。
结果端午节刚过农历五月初六湘云再来贾府就是已经有人家相看过了,就快有婆家了。史家人并不像贾母想象中的那样对贾宝玉会有多大趣兴,宝玉也真的没有黛玉想象中的那么有吸引力。
史太君贾母娘家官宦世家史家为一个从小失去了父母的史家小姐湘云择婿的事儿,作为姑奶奶的贾母似乎也并不知道一点儿风声。而在第五回红楼梦曲中,“厮配得才貌仙郎”很显然史家为史湘云选择的未婚夫才貌双全远比贾宝玉这个不愿读书进取的纨绔子弟要强太多了。
其实贾宝玉在婚配方面的吸引力,仅限于想巴结贾政老爷向上爬的下级官员家有“剩女”妹妹傅秋芳的傅试,丧夫后长子薛蟠又不争气、女儿宝钗待选失败、举家投靠借住在贾府的薛姨妈,和“无人替我主张”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林黛玉等。相比之下,王夫人的亲侄女儿薛宝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年龄也相当。“女三大抱金砖”在两百多年前皇帝十四岁就大婚的时代,贾府这样的贵族豪门男子也是十四、五岁娶正妻,女方比男方大两、三岁正好是十七、八岁生理功能发育完全成熟开始进入生育的最佳年龄段。
所以有贾宝玉婚配有限的选择范围之内,“金玉良缘”即“金”财富阶层与“玉”权贵阶层的婚配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对于财政已经空虚的贾府和仕途希望渺茫的贾宝玉都是最佳选择了!
王夫人喜欢薛宝钗这个即乖巧懂事、又能干贤惠,还与自己天然亲近的亲侄女儿,难道不是太正常的事情了吗?王夫人内心希望选择薛宝钗做唯一嫡子宝玉的正妻,真的是太自然了吧!
可是在原意前八十回中王夫人从来没有真正公开表达过“金玉良缘”在愿望,因为“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封建包办婚姻在贾政老爷为官健在的情况下,王夫人对儿子宝玉的婚事几乎没有发言权,封建时代妇女“三从四德”王夫人“从夫”听贾政老爷的话是一定的。
而贾政对贾母一惯愚孝,在贾宝玉的婚事上贾政很大程度上会听从贾母的意愿。
第二十九回清虚观打醮后,农历五月初二、宝黛二人为张道士提亲闹到宝玉第二次摔玉砸玉、黛玉剪了玉上的穗子。第二天农历五月初三、在薛蟠生日宴上不见“两个玉儿”,知道宝黛二人依然在赌气没有见面和好,贾母为此当众抱怨哭了。
原文:(贾母)老人家急的抱怨说:“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他娘的又不咽这口气。” 自己抱怨着也哭了。
贾母的这一番话正好对应了第一回癞头和尚在论及绛珠仙子(林黛玉)追随神瑛侍者(贾宝玉)下世“还泪”时,所说的“勾出多少风流冤家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并且贾母还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也就罢了,偏又不咽这口气。”,只能说明贾母自称的“孽障”老冤家一定要等到“黛玉还泪”的这个风流冤孽案了结了,才能真正咽下这口气的宿命。
那么很显然贾母一定是在林黛玉结束“还泪”案回归“太虚幻境”之后,在完成“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这世“孽障”之后,贾母才能够“咽下这口气”去世。
因此个人认为,“金玉良缘”一定不可能是王夫人的“一厢情愿”,而是随着贾府的财政空虚、大观园的日益萧条,最终贾母贾政母子和王夫人以及贾元春为了贾府利益和贾宝玉前途命运,所做出的一致选择。
父母双亡失去社会支持、又有先天不足之症的孤女黛玉相思成疾、伤情而亡。与《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离魂”一样因为追求“自由爱情”而不得,“冷月葬花魂”是可怜的林妹妹的必然结局。
通行本的“黛死钗嫁”一直都是两百多年来,宝黛钗爱情婚姻家庭悲剧最华彩、最高潮的结尾。
其他网友观点贾母不是嫌贫爱富的人,给宝玉找媳妇儿,她不考虑家底是否丰厚,而是只希望宝玉的媳妇儿要性格温柔体贴,模样好人品好,可以很好的照顾这个宝贝孙子。
所谓的“金玉良缘”,是宝玉隐隐约约感受到的一种氛围和压力,小说并没有哪个人明显的说出来“金玉良缘”,林黛玉和宝玉感到威胁的,还是元春送给贾府的礼品。
但是,元春死了,林黛玉因为受到刺激(这个刺激是什么作者也没有来得及写出来)跳湖死了,宝玉只能和薛宝钗结为夫妻。然而最后两个人也“风流云散”。据乾隆时期的文人笔记中描述,是宝玉和史湘云相遇结合,宝玉死了之后,史湘云不知踪影,因为史湘云不是正白旗的人,宝玉死了,她就没有资格住在旗营里了。
不过这些都是小道消息,真正的结果,没有人能想到,更何况怡亲王弘晓(老十三的儿子)又把小说中的“碍语”改了不少,成了现在这个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