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动不动就辞官回乡,靠什么生活?
优质回答:古代官员辞职归乡是有条件的,不是说走就走那么容易的,为父母守孝和厌倦官场怀才不遇是辞官的两个常见原因。但辞官之后生活来源各不相同,生活状态也是差异很大。一般大部分官员在做官时,有了一定积蓄,会去置办一些田产,以作为退隐的本钱。这是比较普遍的生活来源。
不过,有的官员辞了官仍是富贵,比如那些封候封爵的,即使不做官,但有候爵之位,吕不韦在辞官后还有侯爷爵位,拥有洛阳10万户的赋税收益,就是整个洛阳地区的全部财政收入都属于他。还有的官员辞官还保留待遇,如朱熹就享有有待遇不管事的“奉祠”之位。还有些官员本就是官宦或大地主家庭出生,家境丰足,比如“划粥断齑”的范仲淹,其亲生父亲是节度掌书记,继父是县令,还有司马光,退隐写书,还有能力为邵雍建园子,可见资产丰厚。少部分官员比较清贫些,田产不多,读书农耕,但仍可以恬淡悠哉度日,相对于乡里农夫之类,有地位有知识,还是好多了。
其他网友观点古代农耕社会,人们发家致富的途径实在单一得很,既非商品经济社会,商人自是不多的,故他们要么务农,要么当官。而务农在“苛政猛于虎”的残酷政策之下,温饱都难,致富根本就不可能,因此,要致富,须当官,成了当时的主流。然而,在古代也有很多人动不动就辞官,他们辞官之后,难道再次由官员变成农民,不是以最快的速度返贫么,那他们靠什么生活呢?
其实,这个结论,是因为我们被“辞官”二字误导了而已,因为辞官并不简单的由官员变农民,其中有很多其他因素,使辞职的官员不会瞬间一贫如洗,并不会瞬间从宝贵之家失落至赤贫之地的。
一、家财殷实。大家知道,古代读书人大多是有殷实的家境的,一般贫苦农民家庭出身的人,鉴于养家糊口的艰辛,大多是没有余力或余财送孩子读书,倾家荡产支持孩子走科举道路的。有此贫苦家庭,哪怕真的倾家荡产,也筹集不了让孩子十年寒窗、进京赶考的资费的,古代金榜题名的人,极少是真正的穷人家出身的。比如,那些曾经以苦读感动过我们的人,翻翻他们的家庭介绍,就会知道并非没有来头。比如,以“划粥断齑”苦读出名的范仲淹,他虽然读书时,每天的饮食仅仅只有一碗稀粥,但他的亲生父亲是节度掌书记,继父是县令,而那位“以荻画地”苦读的欧阳修,其父也是军事推官。他们都是官宦子弟,而古代的官宦,家里都是有余财、有田产的,一旦辞官,回来不至于返贫。
二、辞官却保留待遇。古代所谓辞官,其实还有一种是辞去现职,保留待遇。比如,某高官因故向皇帝辞官,皇帝应允了,往往只是去掉现任要职,皇帝同时还会给他挂一个不那么重要的宫观职务,有待遇,但不用管事,时谓“奉祠”。比如南宋朱熹,历任著作郎、吏部郎、知南康军、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却因不满朝廷投降乞和政策,老在皇帝宋孝宗面前提出辞官,有一次宋孝宗不高兴了,便对朱熹说“今当处卿清要,不复以州县为烦也。”处清要,就是让他“奉祠”之意,虽然不在高位,但待遇还是相当优厚的,不至于让朱熹生计没了着落。
三、本身就是大地主。古代很多辞官的人,大都是在朝做官很多年,因皇帝的政策与自己的想法有较大差距,生气而辞官。这些人通过多年的官宦经历,积累了大量的田产和资财,即便全身而退,也是一个资财丰厚的大地主,小小生计更不成问题。比如司马光,他在熙宁年间,因为不满宋神宗和王安石推行变法,在仕途高峰和盛年之时,就辞官到洛阳,半退半隐。他退隐期间,除了写他的《资治通鉴》之外,经常与富弼、韩琦这些退休宰相在一起聚饮,一个穷汉是没有机会与老宰相们在一起交往喝酒的。而且,司马光还与这些人一起,给当时的学者邵雍建了一座面积硕大的庄园,庄园内小桥流水,田连阡陌,单住房就有三十多间。本身没有丰厚资财的人,是不可能为别人建别墅的。
所以,这些人辞官十次、二十次、上百次,在衣食上来说,依然滋润,并无人们所想像的生计之忧,真正忧生计的,还是那些出身贫寒之家的贫困农民,生下贫困,永远贫困,开始即决定结局,如是而已。
其他网友观点做官,是古代大多数人的梦想,即便到了现在,也仍旧有相当一部分人具有官僚主义,比如,一个小乡镇的公务员在一些中年人看来,就比得过一个上市公司的经理,这是一种十分扭曲的思维。
古代科举是文人成才的唯一方式,尤其是寒门弟子,这也与中国古代重官、农,轻商、艺有关,寒门弟子不当官,就种地。而大多数人在千辛万苦过了独木桥,求得一官半职之后,是不会主动辞官的。他们千辛万苦过来的目的就是当官,怎么会轻易放弃。
春秋时期的介之推,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年轻时帮助重耳成功上位,在重耳功成名就后介之推选择归隐山林,靠与母亲一起种地为生,但是重耳知道后,专门去找他,谁知介之推根本不想见他,无奈之下,重耳烧了山,想引出介之推,没想到,一把火把他们母子烧死了,国君十分后悔,于是把放火烧山这一天定为“寒食”,举国不能动烟火。
还有一个人,那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本身就是晋朝的名门之后,虽然家道中落,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使陶渊明很穷,他家还有仆人。入朝为官的他,工作很不顺心,于是干脆辞官回去采菊东篱下了。当然,采菊只不过是他的业余爱好,他认识许多名人,几幅画,几首诗就够他吃一阵子了,何况,他虽穷,却也本来就不愁吃喝,不必为生活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