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奥地利与德国同种同宗,为什么与匈牙利组成奥匈帝国?

网友提问:

奥地利与德国同种同宗,为什么与匈牙利组成奥匈帝国?

优质回答:

奥地利全称奥地利共和国,是中欧的一个内陆国,国土面积83878平方公里,人口在875万左右。奥地利和邻国德国一样是以日耳曼人为主体民族、以德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事实上在历史上奥地利本身就是德意志的一部分。中世纪的德意志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和地理上的概念,而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在当时的德意志境内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而奥地利只是其中之一。

奥地利这个名字最早见诸历史记录是在公元996年,是当时的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巴本堡王朝统治下的边疆领地。1156年在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奥地利边疆领地的基础上建立了奥地利公国。1192年统治奥地利公国的巴本堡王朝又获得了施蒂利亚公国。1246年奥地利的腓特烈二世死后巴本堡王朝绝嗣,奥地利遂落入波希米亚的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之手,但奥托卡二世在1278年的边疆领之战中败于德意志的鲁道夫一世手下,出自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就此成为奥地利的新统治者,从此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止奥地利一直受哈布斯堡家族统治。

哈布斯堡家族不仅成为了奥地利的统治者,后来还被选举成为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不过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这一头衔更多只具有象征性意义,因为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各诸侯国处于实际上的独立状态,哈布斯堡家族能实际控制还是自己赖以起家的奥地利。在此后的二百年间奥地利逐步吞并了斯提里亚、蒂罗尔等地,使国土面积增加了三倍,成为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境内首屈一指的大邦国。1806年称雄欧陆的法兰西皇帝拿破仑勒令奥地利君主弗朗茨二世于8月6日放弃其兼任的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尊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国皇帝称号,德意志历史上的第一帝国就此灭亡,从此德意志诸邦连名义上的共主也不复存在,成为彻底独立的主体。

在放弃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尊号后哈布斯堡家族开始专心经营自家的奥地利帝国——和历史上其他帝国所不同的是奥地利帝国并不是一个金戈铁马驰骋沙场打出来的帝国,奥地利皇室哈布斯堡家族有一句格言“让别人去打仗;快乐的奥地利人喜欢结婚”。奥地利通过政治联姻的手段建立起了一个囊括现在的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北意大利、罗马尼亚的特兰西瓦尼亚和波兰的加利西亚等广大地区在内的国土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120万的庞大帝国。

时光流转到19世纪后半期德意志形成了普鲁士和奥地利双雄争霸的格局:奥地利的优势在于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然而奥地利国内民族成分极其复杂并缺乏足够的凝聚力维系,内耗极其严重。普鲁士则抓住工业革命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成为德意志诸邦中工业生产能力和军事实力最强大的。与此同时夹在二者之间的诸多德意志小邦则试图缔造一个政治经济体系的德意志共主邦联。

1864年普鲁士拉拢奥地利以收复德意志失地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为名对丹麦作战,以此争取德意志诸国的好感,获得师出有名的大义名分。接着又在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两地的分割问题上刻意制造同奥地利的矛盾,与此同时稳住西部的法国,拉拢德意志诸小邦以及渴望从奥地利手中收复失地的意大利撒丁王国。在普奥战争中普鲁士展示了高昂的士气和先进的技术:普鲁士在火力、后勤运输以及情报传递等各方面无不优于奥地利,最终战争以普鲁士的胜利告终。然而正当普军上下打算趁胜追击直入维也纳时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在审时度势后坚决阻止了这一行为,因为他知道同样图谋欧陆霸权的法国不会坐视德意志的统一,如果奥地利被彻底击败,也许普鲁士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法国。为了避免法国的干涉,俾斯麦当机立断决定将奥地利从德意志排挤出去,然后建立一个以普鲁士为主导的不含奥地利在内的德意志国家。尽管这样做看似是放弃了唾手可得的东西,但俾斯麦就是这样的人——绝不允许所谓的胜利果实干扰到自己的通盘计划。1871年又取得普法战争胜利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的镜厅加冕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帝,由此形成了以普鲁士为核心的将奥地利排挤在外的德意志国家。

在奥地利帝国的扩张过程中其国内出现了比较尖锐的民族问题:奥地利本来是德意志民族的一个分支,然而通过政治联姻将中欧大量斯拉夫人国家合并到奥地利皇室的统治之下。1859年在撒丁王国发起的意大利统一战争中奥地利被从意大利北部的伦巴第地区逐出。七年后奥地利又被普鲁士打败,从而被迫放弃对德意志诸邦的领导权。在被排挤出德意志邦联后奥地利转而同境内的第二大民族匈牙利人大臣妥协——奥匈帝国这一二元制帝国由此诞生:奥地利皇帝和总理兼任奥匈帝国皇帝和总理,在军事、财政、外交三大权力的执行上由位于维也纳的帝国政府控制,除此之外在其它方面构成帝国的两大主体奥地利和匈牙利则保持高度的自治,彼此互不干涉。匈牙利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政府和议会,然而尽管匈牙利这个帝国境内第二大民族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但帝国境内还有很多斯拉夫系的民族,他们的人口数量加起来超过了奥地利人和匈牙利人的总和,但却处于政治上无权的地位。

19世纪晚期在奥匈帝国南部的巴尔干半岛上希腊、阿尔巴尼亚、黑山、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纷纷摆脱原宗主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而独立。对这一幕奥匈帝国其实是不愿看到的,尤其是其中的塞尔维亚更是被奥匈帝国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因为塞尔维亚一直试图建立一个统一的南部斯拉夫民族的国家,而这实际上是在鼓励奥匈帝国境内的斯拉夫民族争取独立地位。本来已被国内民族问题搞得焦头烂额而无意继续扩张的奥匈帝国为了在本国境内的南部斯拉夫人聚居区和塞尔维亚之间构建缓冲区而占领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而塞尔维亚将此举视为对南部斯拉夫民族的侵略行为,就这样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之间的矛盾日积月累,终于在1914年6月28日这种矛盾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以一声枪响爆发出来——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波在这里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由此引发了奥匈帝国于当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一直鼓吹泛斯拉夫主义的沙皇俄国立即站在自己的斯拉夫兄弟塞尔维亚一边对奥匈帝国宣战,威廉二世统治下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则作为奥匈帝国的盟友对俄宣战,同沙俄订有协约的法国也随即对德宣战,此后比利时、英国、希腊、黑山等国相继卷入战争,战火甚至从欧洲蔓延开来:美国、日本、中国、泰国等都被卷入了这场战争,后来人们管这场战争叫做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持续了四年,最终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集团战败告终。1918年10月4日奥匈帝国议会的议员宣布所有帝国的民族都享有自决权。10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在布拉格成立;10月29日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在从奥匈帝国独立出来后同塞尔维亚合并组建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并于1929年更名为南斯拉夫王国;11月2日匈牙利也宣布脱离二元制帝国;而作为帝国核心区域的奥地利事实上早在10月21日就已自行成立了“独立的德意志奥地利国家临时国民议会”,可想而知这样的行为对帝国境内的非德意志民族的离心倾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除了上述独立建国的地区之外,原属奥匈帝国的蒂罗尔州并入意大利,伏伊伏丁那并入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特兰西瓦尼亚并入罗马尼亚,加利西亚并入波兰。

其他网友观点

奥匈帝国是当时欧洲仅次于沙皇俄国与奥斯曼帝国的第三大帝国,总人口仅次于沙俄与德意志,国力强悍,有丰富农业资源、石油出产,军工业发达,是当时世界五大强国之一。

因为奥地利被普鲁士排挤,踢出了德意志,而19世纪中后期,奥地利帝国的国力被严重削弱,其实力已经不足以完全压制领土内的第二大民族——匈牙利人,迫不得已组建了二元制的“奥匈帝国”。

1859年,意大利独立战争,奥地利丧失在亚平宁半岛所有非历史领土;1866年普奥战争奥地利惨败被排挤出了德意志;奥地利帝国元气大伤。当时的奥地利不仅统治着奥地利,还有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捷克、匈牙利等很多地区,而匈牙利就是其中最强大的一支,奥地利在1848年在沙俄支持下镇压了匈牙利人的革命,使得双方矛盾不断激化。

匈牙利实力强大让奥地利非常头疼,但是也没有足够的实力独立出来,双方僵持不下,最终奥地利皇室与匈牙利贵族采取了折中方案——奥地利皇帝加冕为匈牙利国王,并且为了显示匈牙利在帝国境内的特权,加冕仪式在布达佩斯举行,同时在布达佩斯设立拥有立法权的议会。

历史上著名的茜茜公主,就是奥匈帝国的皇后,也是匈牙利的王后。茜茜公主的父亲是巴伐利亚的公爵,母亲路德维卡是巴伐利亚的公主,其丈夫弗兰茨是其亲表哥,因为弗兰茨的母亲也是巴伐利亚的公主,是茜茜公主的亲姨妈。

其他网友观点

奥地利人和德国人同文同种,为什么却与匈牙利组成了奥匈帝国?其实奥地利不止和匈牙利进行了联合,与其联合的还包括了捷克人克罗地亚人等斯拉夫民族。而形成这种说德语的日耳曼民族之间无法联合,不同民族之间却可以联合的局面,则有着多方面的历史原因。地理因素的阻隔

桃花石杂谈经常会提示各位朋友,在阅读古代史的时候,永远都不要忽略地理因素所能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在说到德国和奥地利的关系时,地理也同样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德国人和奥地利人虽然同说德语,在地图上看也是紧密相连,但其实他们之间却有着一个重要的地理隔离,即阿尔卑斯山。而在历史上,和其它许多国家的边界一样,阿尔卑斯山就成为了奥地利地区的德语人群和其它地区的德语人群之间的一个天然边界。

(奥地利和德国多数地区以阿尔卑斯山(地图中下方)为界)

当然德国和奥地利之间还是有一段边界并没有被阿尔卑斯山所阻隔,但这个地区在历史上却有着更加难以逾越的人为阻隔,即宗教信仰的不同。

奥地利和德国的宗教差别

咱们中国人在看世界其它地区历史的时候,很容易忽视的一个因素就是宗教因素。因为中国历史在世界上是个特例,即中国的主流政治在商代以后就没有再出现过政教合一的神权统治,所以宗教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没有发挥过特别大的作用,除了一些极其特殊的时期,对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也基本没有产生过什么特别大的影响。

但在欧洲,教会的统治持续了差不多1000年,所以古代欧洲许多政治事件的演变里宗教都发挥了核心作用。在欧洲,很多时候宗教信仰的区别是高于民族归属的。比如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民族,到现在可以说唯一的区别就是宗教信仰。再比如很多朋友也有耳闻的北爱尔兰问题,其实归根结底不是民族问题,而是宗教问题。

而在德国人和奥地利人的区别方面,宗教也是一个核心问题。德意志人和奥地利人在中世纪都是神圣罗马帝国的核心族群,都说德语,因此在当时其实只是不同贵族领地的区别。但这种一致性在公元16世纪却发生了变化。公元1517年,德意志地区一名叫马丁路德的基督教神甫在萨克森选帝侯弗雷德里希的支持下,开始倡导宗教改革运动。这其实也就是德意志地区的本地贵族希望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的舆论战。

(三十年战争爆发前夕的宗教对峙,橙色调是新教区域,蓝色调是天主教区域)

因为摆脱罗马教廷在当时符合大多数德意志地区贵族的利益,因此宗教改革运动很快在德意志地区扩展开来。到17世纪初,多数德意志地区的公国都已经通过宗教改革和罗马教廷决裂,成为了新教国家。但奥地利和巴伐利亚却仍然保持了天主教信仰,而这在宗教改革如火如荼四处扩散时的欧洲,已经足以让双方势同水火了。

(三十年战争战役场景)

果然在17世纪初,德意志地区各公国联合瑞典、荷兰和丹麦等北欧新教国家和以仍然信仰天主教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为代表的神圣罗马帝国爆发了异常激烈的三十年宗教战争。而这场战争顾名思义,确确实实打了整整三十年,而且异常惨烈,总共造成了800万人死亡。而三十年战争最直接的结果就是造成了德意志人和奥地利人彻底决裂,双方以宗教信仰划界,完全成为了彼此敌视的两个阵营。后来虽然信仰天主教的巴伐利亚地区成为了德意志帝国的一部分,但却正好又成为了德国人主体和奥地利人之间的隔离带,使德国人的主体始终将奥地利人视为异类,反过来也是一样。

(反映三十年战争之惨烈的图片,深棕色区域人口减少三分之二以上,浅棕色区域人口减少三分之一以上)

当然这里也要说明一点,这种宗教信仰的差异在现代反而小了一些。因为在二战之后,也许是因为德国人在内心深处对主要信仰新教的美国的抵触情绪,德国的新教信仰明显衰落,目前反而人数又比天主教要少了。

所以经过这些变故之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神圣罗马帝国解体之后和当时同样信仰天主教的匈牙利人以及一些斯拉夫民族联合,组成了奥地利帝国,后来又改组成奥匈帝国。因为奥地利本身人口较少,所以奥匈帝国始终是以天主教和多民族为特色的国家。而德意志地区的公国后来则由普鲁士完成了统一,形成了以德意志民族为主体的德国。因此双方经历了几百年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都有很多差异,难以调和,所以始终无法整合成一个统一的国家。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清朝的开创者皇太极是怎样当上皇帝的?他又有怎样的爱情故事呢?

下一篇: 刘备在没有取得荆州之前有多少人马?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