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孙权后期为什么对待陆逊那么残忍?

网友提问:

孙权后期为什么对待陆逊那么残忍?

优质回答:

其实孙权对陆逊的所作所为,谈不上残忍,用“薄情”二字形容更贴切。 

↑孙权的位子,很难坐!↑

梳理一下孙策孙权为代表的东吴“皇室”与陆氏家族的恩恩怨怨,就能理解孙权的做法了。  

先说说陆逊吧,陆伯言是小编最爱的三国人物之一,在历史上,陆伯言的地位也是很高的,他让人感动佩服的地方在于:身为陆氏家族的族长,他用尽了他的一生,去振兴他的家族,而他振兴陆氏家族的方法,就是效忠孙权,效忠东吴。  

哪怕孙权对东吴地区来说,是一个外来客。这个心理转变,很难做到,但陆逊做到了,他不得不去调整他的心态,为了他的家族以及他的信仰。  

陆氏家族是吴县四大家族之首,他们和孙策可是有着血海深仇的。  

↑孙策带兵入侵,彻底改变了江东的政治格局↑

东汉末年,镇守庐江郡舒城的庐江太守陆康,面临着人生最大的难题,当时盘踞在寿春的袁术盯上了丰腴的庐江之地,他派人向陆康公然借兵借粮,可在陆康眼里,袁术不过是个背叛汉室的无耻之徒,他强硬的拒绝了,恼羞成怒的袁术派兵攻打庐江郡舒城。

陆康自己是打算殉国尽忠,但他身为陆氏家族的族长,不能不考虑家族的未来,于是他把族中年幼的孩子全都挑出来,在袁术大军围城之前,把这些孩子放出城逃难,他的期望都放在自己七岁的幼子陆绩身上,然而他玩玩想不到,他的一个侄孙,却在未来担负起陆氏家族振兴的重担——陆议!  

而那个围城两年终于攻破舒城的年轻将军,名叫孙策。破城后,陆氏家族百余人近半数死亡,堪称惨烈。从此,陆议与孙策孙权的人生轨迹,开始了无尽的牵绊。

↑孙权是玩弄政治平衡的高手↑  

孙策一开始是凭借绝对的武力优势,席卷江东各郡,然而江东大族豪强并不接纳这个外来人的占领,孙策的策略从武力征服改为了更为现实的笼络“吴中四姓”,然而他并没能完成这个历史任务,遇刺而死,从而把这个重担交给了弟弟孙权。  

孙权这个人,其政治才华绝对是三国里面数一数二的,他面临的政治局面异常复杂,既要平衡孙策的亲信班底,又要平衡吴中大族之间的利益矛盾,还要把他的班底和吴中大族做好平衡,他长袖善舞,做的确实不错,不过他太过于注重各方均衡,也导致了很多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反复无常。  

公元243年,当了吴国十九年宰相的顾家族长顾雍病逝,孙权苦心经营多年的局面也渐渐失衡。陆议这些年经历了什么呢?他在兢兢业业的干活,从基层做起,开仓济民,劝课农桑,剿灭会稽山的山匪,在这些过程中,他得到了吕蒙的赏识和推荐,在公元219年,吕蒙病退时,向孙权推荐的接替者,就是当时名不见经传的陆议。

↑陆议担负起来振兴陆氏家族的历史任务↑  

孙权为了拉拢陆氏家族,选择了从陆议着手,他不但接受吕蒙的劝谏,顶住压力起用陆议,还把孙策的女儿嫁给了陆议,这也是命啊,孙策对陆氏家族可是有着灭族之恨,如今却结为姻亲,陆议接受了,他太想让陆氏家族振兴了,因此,他把陆氏的忠诚门风,找到了新的着力点——以前是效忠于汉室,如今效忠于孙氏政权。  

陆议完成了这个180度的心理转折之恨,全身心投入到了效忠东吴,壮大东吴的事业中去了,他入戏太深,为将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夷陵之战爆发时,孙权又一次玩弄他的平衡之术,同时授予了陆议和朱然两人假节的大权,当然,陆议的权力更大一些。火烧连营,打败刘备蜀军之后,陆议一举奠定了他在东吴的新一任军事领袖的地位。

↑陆逊过度参与了“南鲁党争”,引起孙权极度不满↑  

自古以来,拥有军权和军事声望的将军或者宰相,没有不被统治者猜忌的,何况是政治老油条孙权,何况孙氏政权和江东大族之间如此多的牵绊情仇。  

公元229年,孙权正式称帝,他专门创立了“大将军”这个官职,位在三公之上,而这个位置,当然是给陆议量身定做的。随着江东大族开始占据吴国的军政高层,孙权对这些大家族的打压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果然,在公元224年和公元237年里发生的暨艳案和朱桓杀人事件,成为孙权下手的突破口,张温和朱桓,一文一武,两大家族之首,相继被罢黜。  

孙权重用特务头子吕壹,开始整治江东大族,即使是顾雍这样的地位,也一度被吕壹构陷,遭到停职反省的处罚,孙权的女婿即朱桓的堂弟朱据也被整进了监狱。顾家和朱家的遭遇,引发了远在武昌驻守的陆议的担忧,最终孙权迫于当时的压力,把吕壹当成替罪羊,下狱处死,算是平息了一下江东大族的怒气。

↑陆逊打赢了夷陵之战,重挫了蜀国↑  

然而,从公元242年开始的,长达九年的南鲁党争,再次把孙氏政权与江东大族摆上了擂台。孙权和亲信杨竺密议改立鲁王孙霸,结果此事泄露,太子孙和赶紧传话给陆议,希望陆议能够说服孙权不要更换太子。  

陆议是支持太子孙和的,他立即上书劝孙权。但当时陆议长年驻守武昌,已经不了解建业的政治动向,陆议甚至提出要亲自来建业,当面向孙权申明庶嫡之分,结果这番好心却办成了坏事,孙权第一个想法就是:你陆议远在武昌,怎么会知道我的绝密想法!

应该说,孙权的质疑是情理之中的,他接下来的调查发现,近期质疑陆胤从建业去过武昌,陆胤当然不能说是孙和嘱咐他传话的,就把杨竺拉下水,杨竺屈打成招,成了替罪羊,临死前他诬告了陆议二十多条罪状,孙权大怒,但他并没有处分陆议,只是多次派遣使者批评陆议,但陆议的外甥顾谭和姚信却被流放。

↑孙权晚年变得昏庸起来↑  

惊惧忧愤之下,陆议病死。孙权虽然没有直接杀害陆议,但他对陆议的愤恨是显然的,后来他把这二十多条罪状逐一质问陆议之子陆抗,幸好陆抗一一从容辩解,孙权渐渐平息了愤怒。  

陆议死后六年,孙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陆抗面前含泪道歉。但这不过是拉拢陆抗继续效忠的把戏而已。

陆议死后,不但没有得到谥号,而且还被孙权改名为“陆逊”,陆抗也被双规了好多年才被释放。

要说孙权对陆逊残忍,说不上,而且陆议的后人一直得到重用,成为东吴栋梁,但要说孙权对陆逊薄情,那是板上钉钉的,可以说是寒了人心。  

其他网友观点

在历史上,东吴第一名臣,不是周瑜、不是张昭也不是鲁肃;而是陆逊。从襄樊献计到夷陵之战再到“二宫之变”,陆逊辅佐孙权数十年,出将入相,呕心沥血,撑起了东吴的半壁江山,可谓是东吴版的诸葛孔明。

如此一看,孙权和陆逊也称得上是一对好搭档。然而陆逊晚年却以悲惨收场,究其原因,并不是大家常说的孙权昏庸,只是二人中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家族之仇:“逊”者“孙走”也。

东汉末年,江东四大家族朱、张、顾、陆,皆为孔儒世家,世世代代以儒家思想为本,所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便是“誓死忠于汉室”。

陆逊的爷爷,陆家家主陆康,是汉室的忠实维护者。

愚蠢的袁术称帝后,以帝王的身份向陆康索要三万斛军粮,陆康嘲弄袁术是篡汉之賊,拒绝资助袁术,恼羞成怒的袁术命令小霸王孙策惩治陆康,孙策率大军将“庐江城”围困了整整两年,并切断了陆家的粮食补给,在这两年期间,陆家一族近百人被活活饿死。

两年后,陆康开城投降,虽然孙策没有为难陆康,但投降数月之后,陆康便郁郁而终,自此,陆家上下与孙家结下了梁子。

年幼的陆逊将这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并且将振兴家族的重任,扛在了自己单薄的肩膀上。 孙策暴毙后,孙权当政。

孙策的政治路线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孙权则走了一条与孙策截然相反的道路。

孙权追求和平发展,为了缓和孙家与四大家族的关系,孙权特意将侄女嫁给陆逊,并且授予顾雍、张温、朱桓、陆逊这四位家族掌门人相应的官职。 陆逊凭借着自己的不解努力,获取了孙权的信任,并且得到了几万人的兵权。

然而孙权真的信任陆逊吗?不见得!

家族之别:孙家与四大家族的裂痕 在孙坚发迹之前,东吴的实际权力一直掌握在四大家族的手中。孙家在四大家族眼里,根本不值得一提,说轻视也好,说蔑视也罢,孙家这个外来户它始终是外来户,即便是孙权执政之后,四大家族也依旧没有将孙家当回事儿,认为孙家只不过是发乱世财的“土老冒”、“暴发户”。

这种根深蒂固的等级思想,是横在孙权与陆逊之间的,一个不可逾越的路障。

因此,孙权不可能像信任周瑜一般信任陆逊,“演义”所表现的“君有情,臣有义”完全是假象……

储位之争:孙权的心事你别猜

孙权晚年为了立太子之事,可谓是心力憔悴。孙权的膝下有两位品德高尚的公子,太子孙登和公子孙合。孙登与孙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被孙权喜欢,那便是他们都是陆逊的粉丝。

太子孙登的老师是陆逊,而孙合喜欢与江东四大家族的公子哥们混在一块。慢慢的,孙权发现,孙登、孙合的脑子里装满了儒学思想,而儒学思想正好是孙权最为排斥的东西。

试想一下,跟心如虎狼的曹操后人玩儒家思想……会是什么下场?

孙权对此十分气愤,孙权发现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不是别人,正是陆逊。陆逊为了振兴家族,而选择一位符合家族利益的太子是无可厚非的时候,东吴四大家族也十分支持陆逊的做法,但他们所做的一切却触怒了孙权,孙权意识到,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儿子被陆逊洗脑,否则自己死后,东吴将会变成四大家族的盘中之餐。

孙权首先发动“二宫之变”,将被洗脑的太子换掉,狠狠的敲了江东四大家族一拳:“别以为老子傻了,想和我斗?你们段位还不够!”

然后他又逼死了陆逊,彻底消灭了江东四大家族在东吴政权中最大强大势力。在孙权的眼中,陆逊不得不死。 陆逊是东吴政权中最大的权臣,而且陆逊又是四大家族的代理人,孙权一死,朝中将无人能够控陆逊的野心。

谁能保证陆逊不会为陆康报仇?谁能保证陆逊不会成为东吴的司马懿?

届时孙家的权力将会被以陆逊为首的四大家族架空,孙家祖孙三代所打下的基业,将名存实亡。

其实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大多数君王在晚年都会下死手为后代扫除障碍;例如朱元璋,杀遍了开国功臣,无非是想给朱标乃至朱允炆一个安定平和的大明朝。若说他们君臣之间到底有多大的仇恨,那到不至于。

不过话说回来,身后之事谁又能料理的清楚呢?

孙权虽然剪除了江东豪族势力,但却并没有给东吴带来安定。他所托非人啊,诸葛瑾之子诸葛恪,不像他父亲更不像他叔父,刚愎自用,野心极大,祸乱朝堂。东吴被其搞得乌烟瘴气,逐渐走向衰落。

其他网友观点

陆逊作为东吴第四任大都督,可以说是劳苦功高,吕蒙死后,陆逊成为当时东吴最为倚重的军事干才。注意一点,是军事干才,而政治方面,孙权并没像对待周瑜、鲁肃那样放权。陆逊虽替代顾雍成为东吴丞相,但孙权“累遣中使责让逊”,以致陆逊“愤恚致卒”。那么孙权为何要这样对待东吴的大功臣呢?

“有超世之功者,必应光大之宠,怀文武之才者,必荷社稷之重。”——孙权《三国志》功高震主

陆逊前期并不是很突出,以县令的身份步入仕途,但治理有方,并因平定鄱阳山贼暴乱而得军职定威校尉,后屯兵利浦。孙权也是在此时看出陆逊的潜力,将孙策之女许配,并开始召陆逊为智囊,多以世事问计陆逊,后纳为帐下右部督。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陆逊以书信赞关羽神勇,麻痹关羽,配合吕蒙夺取荆州故地,后又以南线西进收取数郡,俘获万人,因功被拜镇西将军,进娄侯。刘备随后发动夷陵之战,陆逊临危受命为东吴大都督率众抗敌,并取得大劫,在此战中,陆逊不仅仅是取得的了一场胜利,更是赢得了孙策时期东吴旧将的一致认可和追捧,从此在军中的地位堪比吕蒙,孙权也因此功拜陆逊为辅国将军,荆州牧,江陵侯。

黄武七年,曹休举众攻皖,陆逊又受命假黄钺,拜大都督据曹休得胜,“权令左右以御盖覆逊,入出殿门,凡所赐逊,皆御物上珍,于时莫与为比。”这样的待遇其实已经不正常了,孙权这样有试探陆逊野心的嫌疑。本身就是代行王令得胜,而后的赏赐过于恩宠,从历史各朝代的君主赏赐臣下来看,这里都显得有所阴谋。

孙权的担心是有根据的,随后陆逊的强势,应该是孙权动杀念的开始,当孙权欲征公孙渊时,陆逊阻碍并在谏言里说“陛下以神武之资,诞膺期运,破曹乌林,败备西陵,擒羽荆州,斯三虏者当世雄杰,皆摧其锋。”众所周知,破曹的是周瑜,破刘的是陆逊,破关羽的是吕蒙,陆逊以此言阻碍孙权北伐,是赞扬孙权还是话里有话讽刺孙权呢?

嘉禾五年,孙权北征襄阳,孙权亲信韩扁被擒获,诸葛瑾书与陆逊告知孙权已退,应当退军,但陆逊却按兵不动,等待战机,虽后得胜,但战果不佳,连累无辜百姓,且在行动上与孙权已开始有所间隙,在这一点上,陈寿的评价最为客观,即“用兵之道既违,失律之凶宜应。”此时的陆逊已经居功至伟,临阵自作主张,这是挑战孙权的权威,也是对其统治的威胁。

臣强子弱

陆逊是“世江东大族”,陆康、陆绩,陆瑁,陆凯、陆胤等本族成员官高则太守,官低也及校尉。丞相顾雍之子顾邵为陆绩外甥,任豫章太守,顾邵之子顾谭为陆逊外甥,任左节度,车都尉。顾谭之弟顾承,官至奋威将军。陆逊还有个外甥姚信,官拜太常。顾家也为江东大族,陆逊这等家族关系网络都已经是涵盖了东吴权利体系的上中下三层,不得不引起孙家这个外来户的忌惮。

吕蒙死后,陆逊接任大都督,与武将体系的关系处理的极佳,无论前主旧臣韩当、周泰、潘璋、徐盛,还是后起之秀凌统、朱然、朱桓,都与陆逊相交甚好。陆逊镇守武昌时,声望颇高。东吴从太子登,到步骘、诸葛瑾、潘浚、朱据等都与陆逊关系很好,文武群臣都,与手握大权的重臣关系如此亲密,君主孙权能不有所忌惮吗?

“太子正统,宜有盘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陆逊上疏孙权《三国志》

陆逊身为朝臣,与太子交好,但鲁王亦受孙权厚爱,二宫势均力敌,当有言论传太子不安之时,陆逊挺身而出,为其辩护,这就给孙权造成一种印象,那就是陆逊与太子结党,而且陆逊外甥顾谭、顾承、姚信都与太子关系亲密,这就更加使孙权断定陆逊没安好心,而太子孙和为人倒是有圣人之风,但相对陆逊这等权谋家来讲,还是嫩了很多,一旦孙权去世,陆逊辅助孙和即位,不敢保证陆逊是否会居拥立之功而把持朝政,这一点对于孙权来说,孙氏三代人打下的基业很有可能葬送在陆逊手上,这一点上陆逊是必须至于死地的。并且陆逊的党羽也一并得置于死地,后来孙权也确是如此做的。

孙权虽然立幼子孙亮为太子后,辅政大臣选择了资望较浅、社会关系较为简单的诸葛恪,说明孙权对于陆、顾这样的江东大族确实是不放心的。自己的儿子几斤几两自己知道,不是孙权不大度,四任大都督全权代理军事管制已经说明了孙权的气量,倘若陆逊有诸葛亮那样的为臣之道,即使儿子连阿斗都不如,也是敢托付重任的。

正统心结“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崇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陈寿《三国志.孙策传》

这里并不是说孙权不是正统,而孙策的血脉才是最应提领江东的一脉,孙策顾大局,将江东托付于孙权,世人称赞孙策的气量时也给孙权心中留下心结,而孙权对待孙策之子的做法又显得小人之心,孙权之子皆封王,孙策之子以侯而终,孙盛辩护到此为“正名定本,使贵贱殊邈,然后国无陵肆之责,后嗣罔猜忌之嫌”。所谓解释就是掩饰,正名定本之言并没有底气,江东基业成型于孙策,正名也应为孙策,孙权对于这个问题,应该很在意却不能说。

“吴主寝疾,遣太子祷于长沙桓王庙”。——《三国志.吴主传》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孙权病重之时,令太子祭拜其兄孙策,而非其父孙坚,显得心虚而理亏,因此孙权内心应该非常在意“正统”的问题,而且也觉得对待孙策之后有些不公,故而临死之前令儿子向孙策祭拜。在这个问题上陆逊成为另外一个心结,那就是孙策之女嫁给了陆逊为妻,那么陆逊之后亦为孙策之后,虽已然成为陆家人,但血脉里流淌着“小霸王”的忠肝义胆,那么是否会造成陆逊日后作乱的名义或者动机,不得而知,也不得不防。

因此,孙权逼死陆逊是东吴政权基础和结构的根本体现,君主专制与权势大族的矛盾一直伴随着东吴政权的起始和结束。东吴集团内部矛盾与分化是其国家走向衰落的根本,陆逊被逼至死的表层原因很多,最主要的还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清朝雍正的弟弟胤禵为何没有造反?

下一篇: 古代有哪些姓“谢”的名人吗?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