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特稿(写好人物特稿的新技巧)
编者按:人物特稿是新闻特稿中的重要门类,旨在通过故事、场景、细节、语言等事实材料,再现人物行为,构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在传统特稿写作中,受限于文字文本的容量,不得不省略很多事实和细节和,作者叙事的灵活性也受到束缚。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融媒体交互式叙事,则大大改善了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融媒体交互式叙事语境下,记者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让用户更直观的感受人物形象与个性。
文|杨凤娇、姚帅、曹慧仪,原载于新闻与写作(ID:bj_xwyxz)
1
图文结合梳理人生节点
人物特稿的报道核心是人,让读者和用户了解人物主要经历和故事、认识人物价值,是需要达成的目标。
例如纽约时报刊发的特稿《Stephen Hawking Dies at 76;His Mind Roamed the Cosmos》(《科学家霍金去世,享年76岁;他的思绪在宇宙漫游》)全文共4000余单词,对霍金的一生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并对其人生经历中的重要节点进行了强调和拓展;在叙事线索上,依照人物的学术生涯和个人生活两条线索展开叙事,重点讲述了霍金有关“黑洞”的学术研究过程及其影响,并通过对人物语言、行为的描写,展现其心路历程和人生态度;同时,辅之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如参加“生活大爆炸”节目录制,冒险进入零重力飞行器体验等,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在学术领域,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面对身体上的残疾,依然乐观、坚强的伟大物理学家的形象。
在这篇特稿中,文字文本详略分明地对霍金的一生进行了回顾。文章在开头部分报道霍金逝世的事实后,对人物重要的学术成果进行了概括,并借用纽约城市大学教授的话对其成就进行评价。读者在阅读简要的几个段落后,即可对人物形成基本认知:研究黑洞,写了《时间简史》,经历被拍成过电影,值得被铭记的物理学家。而在后续的内容中,不管是深入记录人物在现代物理学研究方面的成就,还是展现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或对其生平进行全景式回顾,都是对读者对人物形成的基本认知的增强和拓展。
然而,受限于文字文本的容量,和读者阅读长篇文章时注意力容易分散的习惯,尽管文字文本通过详略安排调节了阅读节奏,但仍难以保证读者会有足够的耐心。在这里,更符合网络用户的快节奏和视觉化阅读习惯的交互元素发挥了作用。
在文章中,作者共用了两组图片对霍金的生平和重要节点进行展现。第一组图片为幻灯片的方式,共11张,标题为“霍金的生平概述”。这组照片出现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为读者快速认识人物,了解人物生平提供了便利。点开链接后,图片配合简单的文字描述,更加符合快节奏的阅读需求。文字描述的下方,设置了“返回文章”的链接,页面的右下角设置了分享功能,给予用户自主操作的权利,使得阅读更加灵活。
(图1:点击第一组幻灯的链接后进入的页面)
第二组图片为6张霍金的高清照片,内容虽然也是对其生平的概括,但在内容的选取上更为生活化,配合文字文本的叙述,重点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人生态度。图片的文字注释的内容包含人物的语言和观点等细节,能够让读者对人物形成更为细腻的认知。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组图片与文字文本进行了较好的配合。组图的6张图片出现的位置基本与所展现的文字文本的位置接近,并在视觉上对长篇文章进行了段落分割,以图像的形式辅助文字调节了用户的阅读节奏。
(图2: 第二组图片在页面中的直观展现。其下方文字注解内容为:霍金在剑桥大学他的办公室里,他对帮助他进行演讲的机器唯一的抱怨是它的美国加州口音。)
相较于其他交互元素,图片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信息直观,交互操作简便,通常只需要点击进入和翻页,因而 “图+文”组合为大多数读者和用户所熟知。所以本文中用图片作为人物生平重要节点的载体,配合文字文本进行叙事和调节节奏,可以提升信息的传递效果,帮助读者、用户形成对人物的基本认知。
2
挖掘人物核心故事
霍金因其对“黑洞”问题的学术贡献而被世人熟知。在这篇人物特稿中,他研究“黑洞”的过程是展现人物的最为核心的故事。由于他的研究对大多数人来说理解起来较为晦涩,如果只是对其学术成果进行简单罗列或将理论知识用大段文字阐释,读者很容易失去阅读兴趣,也无法对人物研究成果的意义和影响形成深刻印象。为此《纽约时报》避开晦涩的理论知识阐释,而用讲故事的方式将人物的学术探索过程娓娓道来。
比如,文字文本部分描写了霍金年轻时的求学经历,如何对“黑洞”产生兴趣,和伊朗的物理学家在观点上的分歧,在因疾病导致不便后,如何利用机器人继续活跃在课堂和研究机构等。在展现其研究成果的意义和影响时,则引用了许多同领域的专家对其的评价,而非使用奖项、名誉等硬性标准对其研究成果进行评判。这样的处理方式,能够让用户阅读时更容易进入人物所处的情境,在对人物学术成果有一定了解的同时,感受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
而在文字之外,融媒体元素加上交互设计,对帮助读者了解霍金与“黑洞”的渊源、走近他的研究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全文16处置于文字内部的关键词超链接中,有10处与人物的“黑洞”研究有关,包括“时间简史:从宇宙大爆炸到黑洞”“论文:爆炸如何形成黑洞”“霍金辐射”等等。这些关键词涵盖了“黑洞”研究涉及的核心概念,关键文章和研究进程中的突破点;链接指向的内容为纽约时报过去报道中有关霍金学术研究的文章以及相关的外部资源(如学术文章发表网站,卫报对霍金的采访等)。通过这种关键词的设置,补充了文字文本中未能进行详细说明的学术方面的内容,引导了对此感兴趣的读者进行深度阅读。
其次,为了让读者对“黑洞”研究有更深入立体的感受,作者在交互板块上标注了生动的语言以吸引读者读者阅读,随后将链接指向一篇内部含有讲述黑洞原理的科普视频和大量宇宙高清图片的文章,读者在阅读该文章时能够获得对“黑洞”“宇宙”等概念的直观感受。
(图3: 与“黑洞”相关的文字和视频交互设计)
再如,提及霍金的研究对“黑洞”研究的贡献时,作者设计了一处名为“将你的日历与太阳系同步”的交互板块,读者点进去之后,是一个专题页面,页面背景是模拟宇宙的动态图,在视觉上给读者营造一种代入感,而专题包含许多宇宙,星系,星体运行规律的知识,这些知识与霍金的研究方向和成果有着紧密的关联;同时,该专题还提供谷歌账户和手机客户端两种下载途径,能够与用户的日历功能匹配。笔者尝试将太阳系日历添加到谷歌账户之后,自动生成了太阳系日历。这种交互真正做到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让理论变得生动有趣且实用。
(图4: “将你的日历与太阳系同步”的交互板块在页面上的直观呈现)
这种交互元素的设置,围绕人物的核心故事展开,形式生动丰富,操作性和体验感强,既拓展了原本特稿的文本容量,同时让读者在体验交互的过程中感受到其学术研究的魅力和意义。
3
拉近用户与人物距离
人物特稿需要多角度多侧面展现人物形象,在传统叙事中,细节描写是让人物形象饱满、个性化的重要手法。
纽约时报这篇特稿在对霍金的个人形象进行展现时,也使用了大量的语言和行为上的细节描写。比如,当霍金在身体状况不佳的情况下,仍要坐热气球,进入零重力飞行器体验后,被问及为何要如此冒险时,他说“我想要去证明当人的精神与思考并不会被其身体上的残疾所限制。”当谈及他未能获得诺贝尔奖是一种遗憾时,霍金却只是客观地回应道,“诺贝尔奖是颁给那些理论成果能够被客观观察到的学者的,而我的研究很难被客观地观察到。”通过对细节的使用,人物的人生态度、性格等较为主观的内容得以呈现,读者对霍金的印象不再是流于“标签化”的物理学家,宇宙学家,而是一个在学术领域严谨进取,乐于参与到流行文化中,面对困难与挫折,始终保持乐观的饱满的人。
在交互式叙事中,融媒体元素和交互设计让细节的呈现方式更为多样。例如,本篇特稿提供了4段十分珍贵的霍金的原声音频资料,包含了霍金对于自己的家庭和学术的态度。比如在讲到时间旅行的话题时,他说“如果我能够进行时间旅行的话,我会回到第一个孩子出生的那一天。我的三个孩子带给了我无比的荣耀。”相比文字对人物的语言的描述(含直接引述和转述),音频所带来的真实感与接近感更为强烈。用户在播放音频时,如同在聆听人物说话,与人物进行观点上的交流,能够切实地体会到人物说话时的情绪,这样能够让用户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和魅力;而且,在人物已经离世的当下,这种音频资料也极易引起用户的情感共鸣。
(图5:霍金的原声音频板块的截图)
4
多侧面展现人物形象
本篇特稿的文字文本中提及霍金参与到了许多影视、娱乐节目的制作中,但由于其并非人物的核心价值所在,所以并没有进行详细展开。
在传统特稿写作中,这样的事件或内容很容易因为作者详略处理的缘故被读者忽略,但在交互式叙事中,此类内容得以展开。作者用了一个两分多钟的视频,将各类节目中含有他的片段进行剪辑拼接,达到总结和回顾的目的。
同样的,文字文本中有关霍金的爱情和婚姻,也只是在谈及他的早年求学生活(与妻子的相识)和他因病残疾后的生活状态时略有提及。但作者通过插入以霍金前妻的自传为蓝本改编的电影的导演的采访视频,借导演之口,来说明“‘万有引力’是霍金生活的核心原则”这一观点。这一处交互在内容上,通过“万有引力”的概念将霍金的爱情观,人生观与他的学术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人物的不同侧面有了关联;在位置上,刚好对应到霍金谈及个人生活,提及“女人,她们完全就是一个秘密。”这一观点的文字内容,再次实践了交互元素在叙事过程中,对文字文本补充和拓展的作用。而经过对这些容易被忽略的内容的拓展和呈现,人物变得有血有肉,更加有“人情味儿”了,读者与人物的距离也被拉近了。
(图6:影片导演的采访视频在页面中的直观呈现)
在交互式叙事中,文本容量被极大拓展。在交互元素的辅助下,呈现更多细节、体现人物更多侧面的目标得以实现。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人物更为丰富亲近的认知,对人物的性格、价值观和魅力等都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人物特稿需要通过故事、场景、对话、细节等,帮助读者认识人物最本质的特性。而认识人物的本质不仅需要读者对人物拥有基本认知,还需要读者对人物的性格、观念和人生态度等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在传统特稿写作中,受限于文字文本的容量,不得不省略很多事实和细节和,作者叙事的灵活性也受到束缚。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融媒体交互式叙事,则大大改善了这些问题,不仅可以拓展文本容量、提供多种信息呈现形态,满足读者多样化和体验式阅读需求,而且打破了叙事的时空限制,从传统封闭式叙事系统走向开放式叙事,读者(用户)可以自主延伸、探索,在互动浏览中加深对人物的认识,留下更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