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说阅读方法总结】,小说阅读方法总结简短,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两年前看的《如何阅读一本小说》,我找到了从前的读书笔记2、小说阅读方法总结1、两年前看的《如何阅读一本小说》,我找到了从前的读书笔记
已经两年了,我找到了从前的读书笔记,那时候对于喜欢的书会把笔记记录得很详细。像两年前看的《如何阅读一本小说》,app上还贴心地帮我把阅读起始时间标上,我花了2个月的时间将它看完, 形成了363条笔记,最后的总结也写了很多字,现在看来,那时候的感想也挺有意思。
当时的笔记——
这本书我像教科书一样阅读,做了不少笔记。虽然章节名称奇奇怪怪,我用大白话这样理解(个人角度):
前言:小说的意义小说可以让我们遇见另一个自己,可以带我们到未知的或未关注的地方。小说是读者与作者真正的互动,共同创造意义。
引言:简短的小说史每部小说都具有实验性,每一个尝试都打开了新天地。
1.小说的第1页说了什么?
小说的开头就是邀请读者入局,参与游戏,勾引读者到诱惑之中。
2.小说中的地点。
虚构地点的法则:虚构与内在真实;小说中的地点可以不是真的,但必须表现的真实。阅读是两个想象空间的互动,一个是作者的,一个是读者的。
3.小说中的叙述视角。
主要包括第三人称全知、第三人称限制、第三人称客观;主要人物第一人称、次要人物第一人称等。
本章节提名小说:万花筒视角的《雪》。
4.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魅力。
谁在说话法则:虚构作品的叙述者是想象和语言的产物。
叙述不可信法则:当你看见“我”这个字时,就不要再相信叙述者了。
陌生化:将熟悉的日常事物变得陌生奇妙;比如外星人来到地球时的所见所闻。
5.叙述的不同声音。
叙述的不同声音之间的互动正是小说令人着迷之处,因为没有一个人物可以单独讲述整个故事。
隐含作者:真实作者创造的产物,他用它来掌握虚构作品的进程。
本章节获奖:《毒木圣经》;获奖原因:不同角色语言的突出案例。
6.小说中的词语和人物。
小说是用词语建造的房子,小说中最真实的人物是语言的产物。
7.坏主角的魅力。
坏角色法则:我们会追随反面英雄的成就,不过他们必须给我们反馈点什么。
本章节mvp:《洛丽塔》主角——亨伯特!(让我们恭喜他!)
8.关于章节内容的变化历史。
9.小说不能描写所有人,但它可以描写一个人。
关于普遍的特殊性法则:你无法书写所有地方,书写所有人,你只能书写一个人,或一个地方。
无论如何,小说的主要任务是讲好故事。小说传递给我们一个信念:我们很重要。因为,人物都有生命。
10.关于母题的变化历史。
关于人和事的法则:人物不仅通过言行来展现,也通过围绕着他们的事物来展现。
在小说的人物身上,我们发现了现实;从他们携带的物品中发现了内在的动机和情感,从轮廓和素描中构造了完整的人物。
11.小说中的用词。
叙事措辞法则:我们可以通过作者们的用词了解他们。我们吸收那些词语,让它们变得可以理解,引出其中的意义。
12.小说中的句子。
没有句子,作者就写不出小说。
句子做了自己的工作,带着叙述向前发展,没给作者使绊子,也没阻挡将要发生的事。
13.小说中意识的变化过程。
意识流是记录意识是如何变化的,比如作者把书中角色的思考过程写了下来。
14.驱动人物的路标。
角色清晰法则:要理解角色,你必须去了解他们最深的欲望。那欲望往往会找到一个标记——一件物品或者一个动作——而拥有明确形象的表达。
如果我们想了解是什么在驱动小说,就需要去找出是什么在驱动人物。
本章节最佳表现奖:《盖茨比》的绿灯。
15.小说中的小说,故事中的故事。
一个事实就是小说家会从任何地方,任何人那里,在任何时候偷师学艺。
小说不是长在花园里的,它们是人造的事物,而它们的创造者,通过阅读大量其他小说,才获得写作的诀窍。
16.小说家五花八门的素材来源。
多读多看才能写出东西,还要对生活观察细致、入微。
17.课间休息,使用内心的耳朵阅读。
万事万物都在联系之中,我们看到的是眼前的书,但看到的远不止眼前的书。
宇宙关联法则:每部小说都是从其他小说中生长出来的。作者无法避免受其他作品影响,包括他们读过的书、听过的故事和看过的电影。
18.角色的魅力。
小说一部分的魅力在于,它能够把我们带入不熟悉的空间和不可能的生活,让我们变得不是我们,哪怕只有短短一瞬间。
小说不是关于英雄的,小说是关于我们的。在阅读中,我们既能被熟悉的事物吸引,也能被陌生的东西俘获。
“想象的花园里,有真实的蛤蟆。”
19.小说中什么最重要?
如果一本小说有可取之处,首先它的故事和讲述方式必须吸引人。好小说之所以成为好小说,是因为它的情节人物语言和叙述:一句话,故事。如果你想写一部有思想的小说,首先是要写小说,让它好读。
小说思想法则:如果小说本身很糟糕,它的哲思再好也没用。
20.小说的定义是什么?
叙述一致性法则:组织一部小说的最佳方式,就是让这部作品合情合理,这里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法则。
21.关于小说的结局。
即使阅读最狄更斯式的结尾,我们也会按自己的意愿决定接受还是拒绝。
22.小说与历史分不开。
现在和过去法则:每部小说都是场激烈的表演,是与它自己时代的历史社会力量的角力,没有人不是活在他自己的时空里,很大程度上时空又被历史所控制。
历史是无法回避的,它会浸透在所有人的意识中。无论如何,历史都会不请自来。
23.读者和作者共同创造小说的意义。
小说的意义是读者和作者两个思想,两种想象共谋的结果。
小说家提供的是小说的内容。作者制造小说,读者让它们鲜活。从最完整的意义上来说,小说是互动的。
结语:小说会永远继续下去。本书感想:
本书作者是真的把读者看得非常重要,他提醒了我,没有读者,就没有小说。总觉得书中很多观点都带有哲学色彩,因而读起来比较抽象,再加上这是一本翻译本,全书读下来,我大概只能清晰理解作者60%的观点。每当作者提出一个观点,都会举很多例子,例子都是世界名著,可以把它变相地当个书单看。书中的观点不至于很深奥,确实是那么回事儿,但自己之前从未注意到,也没意识到,被作者一点就通了。这是我读完本书最大的收获。2、小说阅读方法总结
小说阅读方法总结
1、概念: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为中心,叙述具体的故事情节为线索,描叙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为依托,揭示人物思想性格,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
2、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叙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两种不同身份、地位的酒客(短衣邦、长衫主顾)来往的情景,交代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例:《孔乙己》发展部分叙写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刻画孔乙己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揭示其贫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思想性格。
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例:《孔乙己》高潮部分叙写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侧面反映丁举人的横行霸道、心横手辣和正面描写孔乙己的身残气微,表现其悲惨遭遇,从而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例:《孔乙己》结局部分以“大约”、“确实”这样一组意味深长的词句,不仅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增添了悲剧意味,还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思考。
环境: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例1:《孔乙己》高潮部分通过描写秋天悲凉的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预示着孔乙己即将死亡的悲惨结局。
例2:《我的叔叔于勒》高潮和结局部分通过描写两处对比鲜明海上景象,分别衬托出人物欢快和失落、沮丧的心情。
例3:《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写出了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了“我”悲凉的心情。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通过描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来往酒客的情形,交代了当时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了铺垫。
小说阅读方法总结
1、概念: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为中心,叙述具体的故事情节为线索,描叙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为依托,揭示人物思想性格,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
2、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叙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两种不同身份、地位的酒客(短衣邦、长衫主顾)来往的情景,交代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例:《孔乙己》发展部分叙写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刻画孔乙己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揭示其贫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思想性格。
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例:《孔乙己》高潮部分叙写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侧面反映丁举人的横行霸道、心横手辣和正面描写孔乙己的身残气微,表现其悲惨遭遇,从而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例:《孔乙己》结局部分以“大约”、“确实”这样一组意味深长的词句,不仅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增添了悲剧意味,还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思考。
环境: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例1:《孔乙己》高潮部分通过描写秋天悲凉的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预示着孔乙己即将死亡的悲惨结局。
例2:《我的叔叔于勒》高潮和结局部分通过描写两处对比鲜明海上景象,分别衬托出人物欢快和失落、沮丧的心情。
例3:《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写出了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了“我”悲凉的心情。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通过描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来往酒客的情形,交代了当时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了铺垫。
小说阅读方法总结
理解小说·散文
一、小说。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1、小说的主人公。
判断人物是否是主人公,不是看人物是否贯穿始终和用的笔墨的多少,而是依据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看他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2、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所谓人物的性格特征是指在一定时代、社会、环境中人物所体现的独有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特征。所谓典型意义是指人物的性格所具有的广泛的代表性。
概括人物性格特征应抓住言行心理等方面。因为,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言语行动是统一的,什么样的性格决定有什么样的行为,不同性格的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习惯,所以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入手,不难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肖像、心理也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分析时也不能忽视。而对那些既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又能反映社会的某些本质,具有某种共性的典型人物,还要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人物与主题的关系去分析其典型意义。
3、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情节就是人物在一定时间内的行动过程,小说一般都有较为完整的情节结构,即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过程。划分情节结构可以从以下几条途径人手:
(1)依时空的变化划分(按时间先后,按地点的转换)。
(2)依场景的转换划分。
(3)依相关材料的角度变化划分。
(4)按描述内容的角度。
(5)按思想感情的变化。
(6)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分析情节还要把握情节发展的脉络,即线索。线索有明暗之分,作正面描写的叫“明线”,作侧面描写的叫“暗线”。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的轨迹,分析情节结构要和人物性格的分析结合起来,看它是否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4、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描写环境有两种:一是自然环境,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地理风貌等,这些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衬托人物心境,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有积极作用。一是社会环境,即人物活动、事件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家庭陈设、社会风俗等,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作品反映的社会情况和人物关系,揭示人物命运的必然趋势。分析环境描写要注意环境对人物性格起的强化作用,对主题所起的暗示作用。
5、分析和归纳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通过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达出来的中心思想。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因此,在分析小说主题时,首先要从人物、情节、环境出发,进行认真的考察。其次,还要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小说的动机。
二、散文的特点。
1、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2、形式上:
(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
(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
(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
(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形散神不散”,是人们用来概括散文特征的常见说法。散文的“形”指散文的外在形式,即选用了怎样的材料,材料又是怎样组织的,采用了怎样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等。
散文的“神”就是散文的主旨,即蕴含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所谓“形散神不散”,是指散文选材自由、灵活,材料是“散”的,但一经布局谋篇,其“神”始终不散。如何分析散文的“形”?首先要弄清作者布局谋篇的特点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其次要理清散文的线索,如抒情散文一般都是以某种感情为线索来组织、安排材料,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法,应抓住所托之“物”、所借之“景”进行分析。怎样迅速准确地抓住散文的“神”呢?可以从抓中心句、关键句人手,它们是理解散文主旨的钥匙。这样的句子往往由作者直接点明,常常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和关联过渡的地方,形式上多为议论抒情句。它是作者对所描述内容的直接评价,是散文的“文眼”。
三、散文分类。
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散文,是指诗词以外的散体文章;狭义散文,则专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作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类。
1、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在这类散文中,有的着重是记写、刻画人物,以人物为全篇的中心。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它虽然也是以写人物为主,但与小说的区别是明显的。它们不像小说那样多方面地、细致地刻画人物,也不讲求故事情节的完整和曲折。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2、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中炽热的情感,就是当时生活、战斗在国m党统治区广大革命者的共同感情。作品既表达了对坚持抗战的中国共产党、抗日军民的热烈拥护和热情赞颂;又表达了作者对国m党顽固、倒退派的强烈憎恨。抒情散文的“情”不是虚的、空的,而是有所依据的。即是说,总有一定的人物、事件或景物作为文章抒写的对象,通过对它们的记叙或描写,达到托物言志、寓情于物的目的。《白杨礼赞》的思想意义和作者的感情,就是通过对白杨树的描绘与赞美,或隐或露、或曲折或直白地表现出来的。这类散文对具体的“物”的描述而表达一定的思想意义,抒发一定的感情的。
3、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四、考点分析。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细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
(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
(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
(1)线索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线索是将文章材料贯穿起来使之成为整体的脉络。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
①以中心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品质)为线索。
②以人物活动为线索。
③以物(或物的特征)为线索。
④以人物的感情(或感情变化)为线索。
一篇记叙文一般只有一条线索,也有的一主一次或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有的以某一事物为线索,有的以行踪为线索,有的以时间为线索,还有的以感情为线索等。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2)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①顺叙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写。
②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③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描写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事件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考题形式:(1)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
(2)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答题思路:形式(1),要注意审题,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
考题形式(2),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这样的题,往往是有选择答案,即使没有选择答案,也不要回答为什么,但思维过程要考虑道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搭配的习惯。
(3)前后照应。
前提是理解题目中提供的词或句的真正含义,然后才能根据题目要求来寻找它所照应的词或句子。同时还需要大体把握该词或句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然后寻找与之相关的词句。一般情况下,题目中会提示你在固定位置寻找。常见的照应方式:题目与段落之间的照应、开头与结尾之间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
3、散文在行文上不仅就事论事,就人写人,就物写物,就景写景,它常常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物及人,因景写情。这种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的方法就是联想。充分地层开联想,是散文做到情景交融的重要的思维方法和表现手段。分析联想的原由,抓住联想的“联系点”——形与神的共同点,能更好体味散文的感情。尤其是托物言志的散文,联想常常贯穿全篇,起重大作用。作者的写作目的不在物而在人或精神。
4、品味语言。
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
(1)字词含义。
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这个考点是今年的必考题。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
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
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句子的赏析。
这类题目所考查的句子多数是指中心句、统领句、转承句、结论句和一些意蕴比较丰富的句子。理解这些句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从内容上看思想感情、从结构上看作用、从艺术效果上看(理解句势的整散长短对于抒情议论的作用,要理解修辞手法的效果,理解文章技法上产生的效果)。“作用或意义”类题型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1)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
(2)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有些句子的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顾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
(3)联系实际,通过联想来理解。
(4)从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有的文章要与当时的情况联系起来才能理解。
(5)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艺术效果,常见的有:
(6)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7)句子对文章技法上产生的效果。如有的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思考,埋下伏笔、作铺垫等),有的对比映衬,有的烘托渲染,有的欲扬先抑,有的情景交融,有的小中见大,有的升华深化,有的象征寓意等。
有的题型就是考查对句子的艺术效果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各种艺术效果的表达方式,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
5、表达方式的作用。
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
(1)记叙(或叙述)的作用。
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
(2)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描写可使人、事、景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3)议论的作用。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可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起到统领全文,画龙点睛的作用。
(4)抒情的作用。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抒情可使文章具有感人力。
恰当的穿插抒情、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作用是深化主题、感情升华、点明中心,照应题目等。
6、表现手法。
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⑥边塞类——真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作者在生活中对某些事物有所感触而借助记叙、描写、议论来抒发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法,其特点是通过描写某一事物的具体形象,运用象征手法(把意义寄托在所描写、赞扬的事物上的写法)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抒发作者的某种情感。抒情散文多用这种写法。
阅读散文时,首先要把握此类文章的结构特点,即先托物后言志物+情意托物寓意,或象征体+象征意义托物言志。其次要分析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在品格。托物言志的文章往往把大量笔墨花在对所托物的外在的形和内在的质的描绘上,以使所托之意有依附。然而这又不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的目的还是“意”,即与“物”相应的精神、品质。分析时要从“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在品质人手,揭示其象征意义。第三要抓住“物”与“意”之间的类比点即相似点,看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的。
有时也见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7、修辞手法的运用。
(1)比喻的作用。
①化平淡为生动。
②化深奥为浅显。
③化抽象为具体。
④化冗长为简洁。
(2)夸张的作用。
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②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③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3)对偶的作用。
①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②用于诗词、有音乐美。
③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4)排比的作用。
①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②叙事透辟,条分缕析。
③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5)反问与设问的区别。
①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
②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8、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1)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做这类题目的时候只要抓住所考查句子的类型,然后再来按照固定句子固定作用来答题即可:一般情况下,统领句起总起全文的作用,结论句起归结全文的作用,转承句(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还需注意的是有的情况下,尾句还会起到揭示主题,点明中心的作用,注意根据不同情况来区分。
(2)句子在文章内容上所起的作用,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做此类题时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五、常见题型。
1、感情变化或是小说情节的发展变化:
一般要求字数相等,答题时要注意在文中定位,并寻找关键词语。
2、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要说清楚理由。(要崇尚美)
3、用一句话概况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和表达的主题。语言要简洁。(注意只要求写故事,则不要写自己的感想之类的话)
(1)从分析标题入手、从分析材料入手、从分析首段入手、从分析文章中议论或抒情句入手、从分析篇末入手、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2)概括主题的常用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反映、歌颂、批判、揭露、告诉人们、激励或鼓励人们)……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作者……的感情。
(3)概括段意的有效方法。
①摘句法:摘出文段的中心句。
②概括法:概括文段的主要意思。
③联合法:有些文段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意思,就要把这些意思连接在一起,概括出联合段意。
(4)文章要抒发的感情,主要有赞颂、热爱、喜悦、愤怒、忧愁、哀伤、悲痛、憎恨、同情、感激、指责等。
4、写景状物的散文要能抓住其与人的共同点,特别是精神方面。赞美物的原因实际上就是因为它具有与人相同的精神。
5、人称。
记叙文的人称:第一人称(“我”),第三人称(第三者口吻)。记叙文的人称是如果叙述人是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以当事人的身份来叙述的,就叫第一人称;如果叙述人并非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以作品中人物的对方的身份出现,就叫第二人称;如果叙述人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就叫第三人称。一般地说,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经常使用。如:
文章运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第一,便于作者抒发真实感情,表达深深的内疚和悔恨之意。第二,增加文章的真实性。
6、注意散文会以描写物的美,到赞美,到落实到具体行动。如:
“我也愿做一只小鸟”。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向往自然、向往自由、赞美生命等的思想感情。
7、给文章拟题目,一般就以文章的线索(关键性的“物”)为题。
8、亲情类。要注意常规性的词语。如:
母亲是怎么的一个人?(勤劳、善良等)
9、原因类。如:为什么流泪?
(1)到原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
(2)原因如感动,或是因为思想感情变化,由理解到不理解等。
10、发展性考题。
(1)仿写。
此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答题要点:
①要读懂题旨要求,出题人让考生做什么,怎么做;
②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
③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关键词语是天空,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等,联想要丰富,思维开阔。
(2)谈感受。
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
(1)对描写对象;
(2)对人物情感;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
①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
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3)续写。
给一段话的前半部分,让考生续写后半部分,启发考生答题的的思路,往往在原文上。
(4)感悟题。
是对原文内容的延伸,要在理解原文创作意图、作者创作思路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活动。答题时,既要联系原文内容,更要从原文中抽取本质的东西,结合实际,发表自己的感悟和见解,体现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如:
读完文章,结合自己的生活的理解,得到的启示。回答时要注意向文中的人物或是作者的想法学习
本文关键词:外国小说阅读方法总结,小说阅读方法总结怎么写,小说阅读的要点和方法,小说阅读方法总结简短,小说阅读方法总结。这就是关于《小说阅读方法总结,小说阅读方法总结简短(两年前看的《如何阅读一本小说》)》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