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12岁属于儿童还是青少年】,十二岁的孩子叫什么少年,今天犇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人生各阶段划分的理论依据与客观标准2、12岁属于儿童还是青少年:十二岁的孩子叫什么少年1、人生各阶段划分的理论依据与客观标准
究竟什么年龄是青年人?什么年龄是中年人?什么年龄是老年人?目前,关于人生各阶段应该怎样划分,没有一个科学的理论依据与客观的判断标准,基本上都属于模糊界限和主观标准。显然,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往往有着不同的生理特征与心理特征,往往担任不同的社会角色,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因此建立一个全新的人生阶段划分的科学理论,对于有效地指导人们的生命运动与社会活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
一、人生各阶段划分的若干理论
世界卫生组织:15-44岁的人群称为青年人,45到59岁的人群称为中年人,60到74岁的人群称为年轻老年人,75以上的人群称为老年人,90岁以上的人群称为长寿老人。
心理学理论:婴儿前期是1岁到1岁半,婴儿后期是1岁半到3岁,幼儿期是3岁到6岁(幼儿园阶段),儿童期是6岁到12岁(小学阶段),青春期是12岁到18岁(初高中阶段),成年早期是18岁到25岁(大学研究生阶段),成年中期是25岁到50岁,成年后期是50岁以后。
生理学理论:所谓生理年龄就是指以个体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生理状态、生理功能以及反应这些状态和功能的生理指标确定的个体年龄,可分为四个时期:出生至19岁为生长发育期,20岁~39岁为成熟期,40~59岁为衰老前期,60岁以上为衰老后期(即老年人)。人生阶段可细分为:0~1岁为婴儿,2~5岁为幼年,6~9岁为童年,10~13岁为少年,14~17岁为青少年,18~24岁为青年,25~39为成年,40~50岁为中年,50~60岁为中老年,60~79岁为老年,80~90岁为高龄,90以上为长寿年龄。
孔子理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即以10岁为周期。
中医理论:《黄帝内经》提出两种观点:一种是以10岁为周期;一种是以7岁(女)和8岁(男)为周期。10岁时五脏(心肝脾肺肾)之气已经稳定;20岁时血气开始强盛;30岁时五脏之气更稳定;40岁时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强盛到了极点,随即开始衰落;50岁时肝气开始衰落;60岁时心开始衰落;70岁时脾气变得虚弱;80岁时肺气日渐衰落;90岁时肾气衰竭;100岁时五脏气血全都虚弱不堪。
二、价值分类与个体价值系统
统一价值论认为:价值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人类机体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价值投入产出系统(即个体价值系统);人类的价值形式纷繁复杂,人类的生命过程就是各种价值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人生在不同阶段,其价值流量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其价值流量变化曲线呈现出不同的拐点。因此,从价值论的角度对人生各阶段进行划分,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客观性和精确性。为此,必须首先了解价值的基本分类以及个体价值系统的运行情况。
1、价值的基本分类
价值可分为两大类:过渡性与使用价值。其中,过渡性价值可分为生物化学能、生理潜能、劳动潜能与劳动价值;使用价值可分为消费性使用价值与生产性使用价值两类,而消费性使用价值可细分为食物类价值、温饱类价值、安全健康类价值、人尊自尊类价值,生产性使用价值可细分为个体性生产价值(包括工具价值、技术价值与科学价值)与社会性生产价值(包括经济价值、政治价值与文化价值)。在这里注意:劳动价值属于一种过渡性价值。
价值分类图如下所示:
2、个体价值系统及其运行
个体价值系统的价值运行可分解为三种过程。
1、消费过程。消费过程可细分为代谢性消费过程、生理性消费过程、个体性消费过程、社会性消费过程。其中,食物类消费性价值经过代谢性消费过程转化为生物化学能,温饱类消费性价值经过生理性消费过程转化为生理潜能;安全健康类消费性价值经过个体性消费过程转化为劳动潜能;人尊自尊类消费性价值经过社会性消费过程转化为劳动价值。
2、生产过程。生产过程可细分为个体性生产过程、社会性生产过程。其中,个体性生产价值经过个体性生产过程转化为劳动潜能;社会性生产价值经过社会性生产过程转化为劳动价值。
3、劳动过程。劳动过程是人对于消费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整合过程,它可细分为代谢性劳动过程、生理性劳动过程、个体性劳动过程、社会性劳动过程。其中,生物化学能通过代谢性劳动过程转化为生理潜能,生物潜能通过生理性劳动过程转化为劳动潜能,劳动潜能通过个体性劳动过程转化为劳动价值,劳动价值通过社会性劳动过程转化为使用价值。
个体价值系统的价值运行图如下所示:
统一价值论全面揭示了各种不同价值(过渡性价值、消费性价值与生产性价值)之间的逻辑关系与数学关系,从而实现了各种不同价值以“生物化学能”为基准尺度的统一度量,且其度量单位就是能量单位:焦耳。这就为深入探索个体价值系统的价值流量及其变化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
通过对个体价值系统的价值运行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两大结论:
个体价值流量定律:人类的个体价值流量等于消费性价值流量与生产性价值流量之和。
社会生产总值定律:社会的年度生产总值等于所有社会成员的年度个体价值流量之和。
三、个体产出价值流量及其变化规律
人的生命过程就是价值的投入产出过程,也是不同价值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研究表明,人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其价值的投入产出情况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对称性和规律性。为此,首先研究价值的产出情况。现提出“个体产出价值流量”的概念。
个体产出价值流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所产出的价值量,就是个体产出价值流量,其度量单位是:焦耳/秒。
个体产出价值流量的变化呈现如下的对称性与规律性:个体产出价值流量从出生之日的0值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到了青年与中年的交替时间(约40岁)达到最大值,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直到死亡时降为0。
一般来说,儿童时期与少年时期,个体产出价值流量主要表现在家务劳动方面;少年时期也会表现为有限的社会性劳动方面;初老时期与长老时期,个体产出价值流量主要表现在家务劳动方面(如带孙子等);初老时期,产出价值流量也会表现为有限的社会性劳动方面。
个体产出价值流量的变化规律如下图:
四、个体回馈价值流量与个体回流价值流量
在个体产出价值流量中,将有三种基本的流向:第一部分价值流量将会回流到个体价值系统之中;第二部分价值流量将会流入社会价值系统之中,一方面回馈社会在人生初期的“社会抚养”价值,另一方面回馈社会在人生末期的“社会赡养”价值,以维持整个社会价值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第三部价值流量将会流入家庭其他成员(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爷爷、奶奶等)的个体价值系统之中,一方面回馈家庭其他成员在人生初期的“家庭抚养”价值,另一方面回馈家庭其他成员在人生末期的“家庭赡养”价值,以维持整个家庭价值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一)个体回馈价值流量
个体回馈价值流量:在个体产出价值流量中,用以回馈社会或家庭的那部分价值流量,就是个体回馈价值流量,其度量单位是:焦耳/秒。
个体回馈价值流量的变化呈现如下的对称性与规律性:个体回馈价值流量从青年时期始端的0值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到了青年时期与中年时期的交替时间(约40岁)达到最大值,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到了中年时期的末端降为0。
个体回馈价值流量的变化规律如下图所示:
(二)个体回流价值流量
个体产出回流价值流量:在个体产出价值流量中,用以重新回流到个体价值系统之中的那部分价值流量,就是个体回流价值流量。
个体回流价值流量的变化呈现如下的对称性与规律性:个体回流价值流量从出生时的0值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到了少年时期的末端达到最大值,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到了青年时期的末端降为0;然后,又从中年时期始端的0值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到了中年时期的末端达到最大值,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到了长老时期的末端(即死亡)降为0。
个体回流价值流量的变化规律(黄色区域)如下图所示:
五、个体投入价值流量及其变化规律
在研究价值产出情况之后,必须研究价值的投入情况。现提出“个体投入价值流量”的概念。
个体投入价值流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所投入的价值量,就是个体投入价值流量,其度量单位是:焦耳/秒。
个体投入价值流量的变化呈现如下的对称性与规律性:个体投入价值流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长,到了儿童时期与少年时期的交替时间达到第一个最大值;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到了青年时期与中年时期的交替时间降为0值;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到了初老时期与长老时期的交替时间达到第二个最大值;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直到死亡时降为0值。
个体投入价值流量的变化规律如下图:
六、系统交互价值流量及其变化规律
个体价值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价值系统,它一方面必须与家庭内部其他成员(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保持开放状态,另一方面必须与社会其他成员保持开放状态,以进行价值流量方面的相互支持和互补余缺。在人生的初始阶段,必须通过“社会抚养”的方式接受社会的价值投入,通过“家庭抚养”的方式接受家庭的价值投入,以建立与完善个体价值系统;在人生的衰退阶段,必须通过“社会赡养”的方式接受社会的价值投入,通过“家庭赡养”的方式接受家庭的价值投入,以顺利“回收”或“销毁”个体价值系统。为此,提出“系统交互价值流量”的概念。
系统交互价值流量:个体价值系统与外界价值系统(包括社会价值系统与家庭价值系统)之间进行相互交换的价值流量,称为系统交互价值流量,其度量单位是:焦耳/秒。
系统交互价值流量的变化呈现如下的对称性与规律性:在儿童初期(即出生之时),系统交互价值流量为0值;在儿童时期与少年时期的交替时间,系统交互价值流量为负向最大值,此时,个体价值系统接受了外界价值系统所给予的最大价值流量;在少年时期与青年时期的交替时间,系统交互价值流量降为0值,此时,个体价值系统的投入价值流量完全等于产出价值流量;在青年时期与中年时期的交替时间,系统交互价值流量为正向最大值,此时,个体价值系统向外界价值系统回馈了最大的价值流量;在中年时期与老年时期的交替时间,系统交互价值流量降为0值,此时,个体价值系统的投入价值流量完全等于产出价值流量;在初老时期与长老时期的交替时间,系统交互价值流量为负向最大值,此时,个体价值系统接受了外界价值系统所给予的最大价值流量;在长老时期末端(即死亡时间),系统交互价值流量降为0值。
系统交互价值流量的变化规律如下图:
根据上图,交互价值流量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抚养性价值流量(上图左侧的蓝色区域),它包括社会抚养性价值流量与家庭抚养性价值流量两个方面;二是回馈性价值流量(上图中间的红色区域),它包括社会回馈性价值流量与家庭回馈性价值流量两个方面;三是赡养性价值流量(上图右侧的蓝色区域),它包括社会赡养性价值流量与家庭赡养性价值流量两个方面。抚养性价值流量与赡养性价值流量统称为抚赡性价值流量(上图的两块蓝色面积)。
七、人类生命周期各种价值流量的变化规律
综合上述的个体产出价值流量的变化规律、个体回馈价值流量的变化规律、个体回流价值流量的变化规律、系统交互价值流量的变化规律,可以得出人类生命周期各种价值流量的变化规律。
人类生命周期各种价值流量的变化规律,如下图所示:
图中,红色面积表示个体回馈价值流量,黄色面积表示个体回流价值流量,左侧蓝色面积表示抚养性价值流量,右侧蓝色面积表示赡养性价值流量,绿色面积表示个体投入价值流量;横坐标的上方表示产出价值流量(包括红色面积和黄色面积两个部分),横坐标的下方表示投入价值流量(包括两个蓝色面积和一个绿色面积)。
根据上图中各个区域面积的相对变化,可以判断个体与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情况。
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情况:当横坐标的上方面积(即红色面积与黄色面积之和)大于下方面积(即绿色面积与两块蓝色面积之和)时,个体价值系统的产出价值流量大于其投入价值流量,从而产生了价值增值,因此个体价值系统处于发展状态;当横坐标的上方面等于下方面积时,个体价值系统的价值流量保持不变,因此处于平衡状态或生存状态;当横坐标的上方面小于下方面积时,个体价值系统的价值流量不断减少,因此处于衰退状态。个体价值系统的发展情况取决于信息的作用,信息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如果价值产出流量大于价值投入流量,说明信息使个体价值系统产生了价值增值。信息既可来源于外界的输入,也可来源于内部的自主生产。
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情况:当社会人均横坐标的上方面积(即红色面积与黄色面积之和)大于下方面积(即绿色面积与两块蓝色面积之和)时,社会价值系统处于发展状态;当社会人均横坐标的上方面等于下方面积时,社会价值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或生存状态;当社会人均横坐标的上方面小于下方面积时,社会价值系统处于衰退状态。
个体与社会的平衡状态:当回馈价值流量(即红色面积)小于抚赡性价值流量(即两块蓝色面积)时,个体相对于社会(或家庭)处于发展状态;当回馈价值流量等于抚赡性价值流量时,个体相对于社会(或家庭)处于平衡状态,此时上图中的黄色面积完全等于绿色面积;当回馈价值流量大于抚赡性价值流量时,个体相对于社会(或家庭)处于衰退状态。
八、人生各阶段划分的基本方法
根据上述的“人类生命周期各种价值流量的变化规律”,提出如下人生各阶段划分的基本方法:
儿童时期(从0岁到10岁)。此时,个体的价值流量主要由社会与家庭的抚养性价值流量来提供,随着年龄的增长,抚养性价值流量逐渐上升,到了儿童末端(即10岁)将达到最大值。同时,由于生活自理能力的缓慢提高,儿童的回流价值流量缓慢上升。显然,儿童时期的末端是抚养性价值流量由大变小的拐点。
少年时期(从10岁到20岁)。此时,社会与家庭的抚养性价值流量逐渐减少,到了少年时期末端(即20岁)降为0值。由于少年在生活自理性、行为自觉性、思维主动性等方面的快速增强,少年的回流价值流量快速增长,到了少年时期末端(即20岁)将达到最大值。这个时期,虽然父母所付出的金钱和物质可能还会继续增长,但在生活与学习、思想与行为、安全与健康等方面的操心程度将会大幅度地下降。显然,少年时期末端是抚养性价值流量转化为回馈性价值流量的拐点。
青年时期(从20岁到40岁)。此时,青年的劳动生产能力快速增强,其产出价值流量快速上升。同时,青年开始回馈社会与家庭,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回馈价值流量快速增长,并在青年时期末端(即40岁)达到最大值。显然,青年时期的末端是回馈性价值流量由大变小的拐点。
中年时期(从40岁到60岁)。此时,中年的劳动生产能力开始缓慢下降,其产出价值流量缓慢减少;同时,中年对于社会与家庭的价值回馈力度逐渐下降,其回馈价值流量逐渐下降,到了中年时期末端(即60岁)降为0值。显然,中年时期末端是回馈性价值流量转化为抚养性价值流量的拐点。
初老时期(从60岁到70岁)。此时,老年人开始脱离社会、脱离社会性生产劳动,并开始接受社会或家庭的赡养性价值流量,到了初老时期末端赡养性价值流量达到最大值。显然,初老时期的末端是赡养性价值流量由大变小的拐点。
长老时期(从70岁到死亡)。此时,老年人进一步脱离社会,健康状态继续下降,人的活动范围越来越狭窄,精神性和物质性价值消耗量也在逐渐减少(但医疗费用可能还会继续增长),老年人所接受的赡养性价值流量将会逐渐减少,到了死亡时间降为0值。显然,长老时期的末端是赡养性价值流量变为0值的拐点。
九、自然生命周期与社会生命周期
人类属于一种高度的自然性动物,他从低级动物进化而来,在本质上脱离不了动物的基本属性。为了确保各种生物细胞、生物器官与生物系统的统一协调,几乎所有生物都存在“生物钟”,以决定生物的生命运动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规律,这就是生物的生命周期。生物的生命周期可分为时周期(即60分钟)、日周期(即24小时)、周周期(即7天),月周期(即28天),年周期(即365天)、寿命周期(即生物的平均寿命年限)等具体形式。此外,经研究表明,生物(特别是人类)可能还存在另一种生命周期,称之为“数年周期”。数年周期既可以短则几年,也可以长则十多年。
统一价值论认为,人类生命存在一个为期10年的数年周期。其中,儿童时期为0至10岁,少年时期为10至20岁,青年时期为20岁至40岁,中年时期为40至60岁,初老时期为60至70岁,长老时期为70至死亡。孔子所阐述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基本认定为期10年的数年周期。那么,《黄帝内经》所阐述的“男性以8年为生命周期”、“女性以7年为生命周期”的观点,是否与统一价值论关于“为期10年的生命周期”的观点相矛盾呢?要解决这个理论上的矛盾,必须的区分两个方面的概念。
首先,要区分人的“自然生命周期”与“社会生命周期”。为了确保人与人之间在分工与协作过程中的统一协调,人类也存在一种“社会钟”,以决定人类的社会生命运动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规律。例如,什么年龄上小学?什么年龄上中学?什么年龄上大学?什么年龄退休?等等,都是由“社会钟”来决定的。由于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的核心内容都是价值关系,因此人类在价值关系的周期性在根本上决定着社会关系的周期性。为此,提出“自然性生命周期性”与“社会性生命周期性”的概念。
自然性生命周期性:以人类自然关系的运动与变化(以生理变化为核心)为主要内容的周期性,称之为自然生命周期性。
社会性生命周期性:以人类社会关系的运动与变化(以价值变化为核心)为主要内容的周期性,称之为社会生命周期性。
自然生命周期性与社会生命周期性的关系:前者决定后者;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并以后者为中心上下波动;后者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对前者产生一定程度的反作用。
统一价值论关于“人以10年为生命周期”的观点,主要是指人的社会生命周期;而《黄帝内经》所阐述的“男性以8年为生命周期”、“女性以7年为生命周期”的观点,主要是指人的自然生命周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的社会生命周期性相对于自然生命周期性呈现出快速变化的趋势,因此人的社会生命周期已经延长为10年,但人的自然性生命周期仍然维持在8年左右。
其次,要区分“男性自然生命周期”与“女性自然生命周期”。生物为了提高其生存能力,一方面为了加快种群的繁衍速度,通常需要降低雌性生物的性成熟年龄;另一方面为了提高种群的质量,需要提高雄性的性成熟年龄。同样,人类为了提高其生存能力,一方面需要适当降低女性的性成熟年龄,即缩短“女性自然生命周期”;另一方面需要适当提高男性的性成熟年龄,即延长“男性自然生命周期”,因此女性的自然生命周期(约7岁)通常要短于男性的自然生命周期(约8岁)。一般来说,女性的儿童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与中年时期的生命周期比较短,但其老年时期的生命周期比较长。女性的儿童时期约为0岁到9岁,少年时期约为9到18岁,青年时期约为18到36岁,中年时期约为36岁到54岁,初老时期约为54岁到66至,长老时期约为70岁到死亡。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人类的社会属性应该与其自然属性保持一致,才能维持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和谐与统一。同样,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人的社会生命周期应该与其自然生命周期保持一致。然而,人类的社会发展通常是一个快速推进的过程(特别是近代和现代),而人类自然特性(特别是生理特征)的变化通常是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即人类自然特性的演化速度很难及时跟进人类社会特性的演化速度。《黄帝内经》所阐述的男女不同的生命周期,可能既符合当时男性与女性的自然周期性规律(主要指生理周期性规律),可能也符合当时男性与女性的社会周期性规律(主要指价值关系周期性规律)。然而,人类经过长达2000多年的社会进步,男性的社会生命周期已经延迟为10年,女性的社会生命周期已经延迟为9年,但是,男性与女性的自然生命周期(男女分别为8年和7年)仍然保持基本不变。可以想像,总有一天,人的自然生命周期会延长至10岁。不过,到那时,人的社会生命周期又可能延长到12岁或更多。
十、若干说明
人类机体与人类社会是非常复杂的价值系统,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一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与共性,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一定的动态多变性和差异性,因此,特做如下说明:
1、不同个体素质、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职业、不同阶级、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人,其生命周期各种价值流量的变化规律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一般来说,经济和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从事高智力脑力劳动者、高收入的人群,其人生各阶段划分的时间长度就越大。
2、从严格的理论意义上来讲,人生阶段应该向两个时间方向进行适当延伸:一方面向人生前期(即胎儿时期)进行延伸,因为父母在胎儿的成长过程中输入了价值流量;另一方面向人生后期(即死亡之后)进行延伸,因为子女将会为其进行后事处理。
3、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寿命不断增长,人生各阶段的时间长度将会有所延长。从理论上讲,人生六个阶段的时间延长将会是均匀地展开。不过,如果社会平均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在短期内的快速提高,主要只是延长老年时期的时间长度,而不会明显延长其他生命阶段的时间长度。
4、相对于体力劳动者,从事复杂事务的脑力劳动者,由于社会或家庭对于他在教育培训方面的投入价值流量较大,其抚养性价值流量转为回馈性价值流量的的拐点(即少年时期与青年时期的交替时间)将会有所延后;相应地,是回馈性价值流量由大变小的拐点(即青年时期与中年时期的交替时间)也会有所延后;其回馈性价值流量转为赡养性价值流量的拐点(即中年时期与初老时期的交替时间)将会有所延后。
5、国家对于人口与生育、婚姻与家庭、未成年人保护、教育科技、医疗与卫生、养老与保险等方面政策与法律的制订,应该充分考虑人生不同阶段各种价值流量的变化规律。例如,退休年龄最好确定在“回馈性价值流量转化为赡养性价值流量”的拐点处,此时人的投入价值流量正好等于产出价值流量,他已经没有多余的价值流量贡献给社会了。
参考资料:
1、统一价值论,仇德辉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8年
2、数理情感学,仇德辉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8年
3、情感机器人,仇德辉著,台海出版社,2018年
2、12岁属于儿童还是青少年:十二岁的孩子叫什么少年
十二岁的孩子叫什么少年
年龄段的划分:
少年是指11周岁-17周岁。
青年是指20周岁-39周岁。但新的年龄段划分,将青年的最大年龄提高到44岁。
扩展资料:
少年的心理发展主特点: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基本成熟。
少年性意识萌芽:
随着第二性征出现,少男少女开始产生怀春心理,注意和喜欢接近异性,有较强的性意识和性冲动。教育引导不当,可导致心理变态或性罪错行为。此期,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加强对少年的生理心理卫生教育,更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让少男少女之间朦胧的爱意识来得太早。
其它年龄段称谓:
0周岁为婴儿 。
1周岁-6周岁为幼儿。
7周岁-14周岁为儿童(与少年期重合,也可称少年儿童或少儿) 。
40周岁-59周岁为中年 。
60周岁以上为老年(也可称晚年、暮年)。
十二岁的孩子叫什么少年
【第一阶段:乳儿期(0~1.5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这一阶段的婴儿开始探索周围的世界是否可靠。埃里克森认为信任感表现为一个人对他周围的世界,特别是他的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可以通过父母在养育过程中以关心和爱护婴儿的需要而培养出来。当一个婴儿得到较好的抚养并与父母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时,儿童就会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信任感;当父母的信念发生矛盾或父母在照料儿童的方式上不一致时,儿童就会出现恐惧和不安,产生一种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婴儿期(1.5~3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羞耻感。】
这一阶段的儿童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控制的需要与倾向,“让我来做”成了这一时期儿童的主流话题。儿童渴望自主,渴望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父母应允许儿童自由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对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表示认可和赞扬,以帮助他们形成自信心。
相反,如果这个时期父母对儿童的行为干涉过多,甚至支配儿童的一切活动,儿童将对自己的行为或自身产生羞怯感,从而影响他们身心的发展。
【第三阶段:学前期(3~6、7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日益增多的语言和运动能力使这一时期的儿童把活动范围逐渐扩展到他们的家庭环境之外,开始追求出于自我利益和动机的活动。本阶段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埃里克森认为,个体未来在工作、经济、生活上所能取得的成就,都与儿童在这一阶段主动性发展的程度有关。
【第四阶段:学龄期(6、7~12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本阶段儿童开始进入学校学习,活动和依赖的重心已由家庭转移到了社会。学龄儿童与学前儿童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开始体会到勤奋与成功的关系,并开始形成一种成功感。
在这一时期里,同伴在衡量儿童本身的成功或失败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能成功地完成各种任务和从事社交或集体活动,儿童就会获得一种胜任感而避免自卑感的.产生。这些成功的体验有助于在以后的社会中建立勤奋的特质,表现为乐于工作和有较好的适应性。
【第五阶段:青少年期(12~18岁),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这一阶段存在着自我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的危机,此时青少年个体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试图建立一种新的自我同一感或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感觉和感情。
埃里克森在此阶段提出了一个“社会心理的合法延缓期”的概念,认为随着青春初期的到来,青少年往往感到自己没有能力持久地扮演一种社会角色和承担社会义务,感到要做出的决断太多太快,因此在做出最后决断前,需要进入一种“暂停”期,以便延缓眼前必须承担的义务,避免同一性提前完结的内心需要。如果青少年没有形成一种积极的自我同一性,那么他们就会产生角色混乱,表现为在生活中不能选定一个正确的角色,不能确定自己是谁、干什么等。角色混乱的青少年常常焦躁不安,对社会所赞赏的角色表示蔑视和敌意。
【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8~25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埃里克森认为,形成自我同一性的、走向社会的青年,未免太全神贯注于自己是谁,以致不能担当起此阶段形成亲密感的任务,可能产生孤独感。只有建立同一感才有可能形成亲密感。
所以,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就是努力获得亲密感,体验爱情和婚姻的实现,从而避免孤独感。在埃里克森看来,发展亲密感对是否能满意地进入社会有重要作用。
【第七阶段:成年中期(25~60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这一阶段的个体已建立家庭,其兴趣扩展到下一代。这里的繁殖不仅包括人的繁衍后代,而且包括人的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基本能力或特征。因此本阶段的个体既要生育、抚养和指导下一代,又要不断工作以创造事物和思想,这样才能富有创造力,否则将出现人格的停滞。
【第八阶段:成年晚期(60岁以上),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
在这一阶段,进入老年期的个体对自己的一生进行回顾。如果对自己的一生作肯定和满意的回答,就能够完全接受自我,获得一种完善感。反之,个体就会充满焦虑和失望,对死亡产生恐惧感,也会努力去发现一种自我整合。
十二岁的孩子叫什么少年
儿童年龄段划分标准,主要分为以下七个阶段:
1、胎儿期:是指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娩出之前,称之为胎儿期;
2、新生儿期:指从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之内;
3、婴儿期:是指一岁之内的孩子;
4、幼儿期:指1-3岁的孩子;
5、学龄前期:指三岁到上学之前;
6、学龄期:一般是6-12岁;
7、青春期:12岁之后到女孩18岁,男孩21岁之前,都被称之为青春期。
以上七个时期是儿童年龄段划分的标准。
6-12岁正处于儿童期,也称为学龄期。
儿童心理特征具有如下几个方面:
1、青春期之前,该阶段的智力发展是最快的,而思维感知注意力等也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对事物充满热情,情绪外露较直接,波动大,好奇心强。
3、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自我意识也进一步得到发展。逐渐形成个性品质以及道德观念,喜欢模仿。
在儿童期,常出现学习无能与问题行为这两种心理障碍。因此,在该时期,要以学习为主导,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开阔创造性的思维,以及注重培养儿童道德与个性。
本文关键词:十二岁是什么少年,十二岁的小孩叫什么,十二三岁叫什么少年,12岁叫少年,十一十二岁的少年叫什么。这就是关于《12岁属于儿童还是青少年,十二岁的孩子叫什么少年(人生各阶段划分的理论依据与客观标准)》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