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和姜昆(姜昆和郭德纲相差几岁)
如果说到如今最为炙手可热的传统曲艺表演团体的话,那莫过于郭德纲创办的德云社了。
直到现在德云社已经发展成以相声演出为主业,辅以评书书场、麒麟剧社、德云华服等多个与传统曲艺相关的产业。而德云社的董事长郭德纲也早已不是德云社的主要演员了,更是如今相声产业的一个标志,深受广大相声听众的喜爱。
而就在郭德纲还没有扬名立万的时候,国内年轻一代相声演员名气最高的,则是当年在1987年春节晚会上和搭档唐杰忠表演《虎口遐想》的姜昆。当时《虎口遐想》表演结束之后,姜昆和唐杰忠这一对相声新人则火遍了大江南北。
时过境迁,如今唐杰忠老师早已作古,姜昆先生也成为了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按理说因为相声出身的姜昆应该非常扶持郭德纲的德云社,将相声产业发扬光大。
但是事与愿违的是,姜昆却在德云社大火之后批评郭德纲的相声段子“三俗”。而郭德纲也在相声段子当中予以回击。总之两人的矛盾被各大媒体渲染报道,一时间甚嚣尘上。
郭德纲
相声如是观相声艺术其实开端发展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但老一辈的相声艺人们都觉得自己的门户应奉汉武帝时代的东方朔为祖师。
而让如今的相声艺术表演形式成型并发扬光大的,其实是寓居北京的浙江绍兴人士“穷不怕”朱绍文先生。之后在民国期间又有相声八德等老一辈的艺术家发展传承,直到如马三立、侯宝林等多位相声艺术大师的出现才将相声艺术在全国广为流传。
正如相声舞台上经常提到的一句台词“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讲究四门功课说学逗唱”。相声表演形式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演员站在台上向观众们讲一些语言方面的笑料博观众一笑。
但看似简单的艺术形式其内在的精髓却博大精深,正如郭德纲曾经说过的话:“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传统的相声段子里其实包含着非常多汉语言中的文字技巧。老一辈的相声表演艺人早已经将这些技巧总结下来,流传至今才有了现代相声。”
而这门语言艺术其实并不是如昆曲一样属于中国艺术领域高雅的一脉,反而是发起于江湖之上,所以过去的相声艺人通常都是一群江湖人。既然是江湖人,那就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存在,贴近百姓和社会,远离政府和庙堂。
郭德纲
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些江湖艺人才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拥有了社会地位之后,相声艺人们觉得应该在江湖和庙堂之间进行融合,于是便出现了如上文之中提到的马、候两位相声文哏大师。
“哏”这个相声专有词汇其实是指相声当中引发笑料的机关,能把“哏”掌握好是相声艺人一生都在追求的能力。它并不是说一个笑话让人发笑那么简单的,而是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文化修养之下都能将对方逗笑并且笑料还能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手段。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一个天津的工人和一个广东的大学教授同时听一段相声,那么这段相声中让这两人发笑的“哏”一定不一样。因为两个人从小的生活环境不一样,文化背景不一样,自然对于语言中的笑点就不一样。好的相声演员在舞台上,一定要掌握能同时让这两种人发笑的“哏”才是真正掌握了相声的精髓,而郭德纲和姜昆的分歧其实就是源于此。
郭德纲
师门和过往在老一辈的艺术表演者意识当中,自己掌握的这门艺术能不能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其实必须要经过在天津这座城市的验证,而相声这门艺术更是如此。因为天津是全国人都认同的相声之乡,天津的“哏都”之称绝不是空穴来风,是因为天津人对语言中幽默的理解与其他地区完全不同。
能把天津人逗笑的相声通常都需要演员们掌握非常高超的相声艺术技巧,同时了解天津这个地区的风土人情才行。
而巧的是马、候二位大师都是天津人,又同属于善用“贯口”和“文哏”一脉。由于马三立先生师承相声八德,所以在辈份上长于侯宝林一辈。而侯宝林先生的膝下生有三子,其中长子侯耀中的儿子侯震先生如今也在相声行当中。
次子侯耀华和三子侯耀文则继承了父亲的衣钵表演相声,尤其是九十年代之后,侯耀文与石富宽两位搭档可以说是相声新人当中的佼佼者。而在他们同辈当中还有一位相声演员马季先生,凭借在1984年春晚表演《宇宙牌香烟》受到全国观众的广泛好评。而在这之后的又一届春晚上,马季先生的徒弟姜昆也出名了。
马季
所以按照相声门内的辈分姜昆和郭德纲是同辈,而且都是侯宝林大师一派的,所以两人关系应该算是同门师兄弟。两人之间本来也没有什么私人恩怨,而且姜昆成名比较早,擅长的相声段子多属“新中国,新生活”类。
但是郭德纲成名时提出了一个“回归传统相声”的口号,并且将很多老派的相声段子进行新的改编,也受到了很多年轻粉丝的喜欢。按理说这两人对待相声艺术的发扬和传承应该是殊途同归的。但不知为什么姜、郭二人却因此而引发了对相声艺术改编方向上的分歧。
由于相声是一门在民间流传广泛的艺术门类,所以很多老相声段子当中会出现诸如“伦理哏”、“打哏”等有些“荤”的段子。但新中国成立之后,相声的流传方式便从茶馆和市井转到了电台和电视上。很多相声艺人觉得这些“荤段子”出现在这些新文化媒体上有违新中国所宣传的风貌。
于是“文哏”段子就此发扬光大,也让很多当时的年轻观众所广泛接受。而在这之后,相声艺人也都走进了有国家体制的艺术团体。相声就越来越往宣传国家风貌,展现民族伟大上靠拢了。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讽刺民间坏现象的段子,但是演员们在表演的时候也非常注意段子的尺度。
郭德纲
姜郭之争但随着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在艺术接受上越来越开放,这些只是宣传国家“伟光正”的段子就不那么受欢迎了。同时很多相声艺人为了能够出名,只好将相声改成了庙堂艺术,再也不复相声艺术本质上的民间传统,于是慢慢地相声表演就越来越没落了。而很多在姜昆出名的时代一起出名的艺人也坐上了国家曲艺协会官员的职务,再也不能将相声传统拾起来献给普通的观众了。
但2005年前后,郭德纲的横空出世将相声的民间味道拽了回来。他认为相声要回归茶馆,并且先要有相声的本来面目。追求艺术固然重要,但艺人要知道相声的本质是流传于百姓之间的幽默艺术形式,先幽默再回味无穷才是正道。
于是郭德纲的很多相声段子当中,就以“伦理哏”为表演的开端来吸引观众的眼球。甚至有些段子当中还出现了“打哏”。而这样的方式居然就火了,让相声再一次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与追捧。所谓“人红是非多”,郭德纲的成名和爆火引起了其他因为相声没落而吃不上饭的相声艺人的嫉妒。
同时也被类似姜昆等体制内艺术团体的官员们看不惯,于是姜昆在一次采访中提到郭德纲要远离“三俗”。但郭德纲却将他说的话编成段子,极尽讽刺的意味。总之两人之间的矛盾也就此展开,引起了网络上不大不小的骂战。甚至姜昆还说过“搞不懂为什么郭德纲会受欢迎”这样的话。
姜昆
实际上对于相声艺术的尺度,或许普通观众并不能体会到其中的关键,反而是身在行业其中的两人最有体会。姜昆受到追捧的时候,全国人民依然还是处于对艺术文化欣赏比较保守的状态之中,他的段子如今看来也只是可发一笑而已。
但随着社会形态的转变,很多观众听相声的目的其实是为了缓解日常工作的压力。郭德纲敢于在相声段子当中将观众们平日生活中的某些“只能在背后言”的想法作为大庭广众之下的正文来说,也是顺应了这个时代的变化。
同时郭德纲也曾经在节目当中回应过很多类似“总拿捧哏演员家人找乐”、“段子当中屎尿屁的内容过多”、“低俗并不能一直取悦观众”等问题。他明确表示,对于商业演出来说,使用什么段子、应该怎样把握尺度他是有考量的。而且在传统相声的表演中,拿搭档的家人找乐是一种表演方式,并不是真的不尊重搭档。
而且郭德纲并不是一个完全只有“荤段子”的演员,在他的近期的表演中越来越将自己的尺度把握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同时在单口相声和他的评书表演中也能够看出郭德纲的文化底蕴并不输于身在庙堂的某些体制艺人。所以“姜郭之争”其实是一场来自于江湖和庙堂之间的“悲剧”。
郭德纲
总结借用马未都先生所说的一句话:艺术欣赏是一个金字塔,病态在上,艳俗在下。实际上能够欣赏高雅艺术的人只占观众之中的很少一部分,因为那需要太多文化修养上的训练和认知。而大多数百姓观众还是更愿意将艺术作为消遣娱乐的方式来看待,所以艳俗并不是错。
而庙堂之上能称之为艺术的作品也是来源于在艳俗之上产生出来的升华,往往都会有些许的病态,而那种病态美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欣赏得来的。所以姜昆的庙堂之高和郭德纲的江湖之远,其中所产生的争论也是从事艺术门类的人们最为常见的。如果这是一场注定的“悲剧”也只能说如今的观众们欣赏艺术的角度越来越多元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