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文欣赏 > 内容

科举制度分哪几个等级,科举考试四个等级及排名称呼(中了科举,分别能当什么官)

关于【科举制度分哪几个等级】,科举考试四个等级及排名称呼,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古代科举考试有多难?中了科举,分别能当什么官?2、科举制度分哪几个等级

1、古代科举考试有多难?中了科举,分别能当什么官?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在古代,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一条——考科举,做官老爷。能不能做成官老爷,那就要看你有没有本事通过科举考试了。

科举制度分哪几个等级,科举考试四个等级及排名称呼(中了科举,分别能当什么官)

科举考试起源于隋朝,发展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式微于元朝,辉煌于明清,结束于清朝。从隋朝公元605年持续到到清朝公元1905年,主宰了1300多年来无数读书人的命运。就像今天的高考一样,科举考试也是一座独木桥。

相对而言,通过了科举考试就能够有官老爷可做,其实惠和难度自然非今日之高考可比,也许比今天的博士考试还要难。

在没有科举制度以前,朝廷是怎么选派官员的呢?隋朝以前,汉朝采用的是“察举选官制度”,就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因为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因此产生了很多弊端。比如一个人即使没有什么品德和才华,却很有可能因为和推荐者的关系而得到任用。真正有能力有才华的人,由于缺少背景,往往隐居乡野,郁郁不得志。

由于找不到一种更加合理和公平的官员选拔方式,荐官制度一直持续到魏晋时期,演变成九品中正制,就是把官员划分为九个等级,分别由地方或者不同部门推荐人选。杨坚建立隋朝,统一中国,到了隋炀帝杨广,公元587年敕令全国州府“岁贡三人”,应考“秀才”,这就是科举制度的雏形,后来增设“进士”和“明经”两项名目,沿袭千年。

相对于把隋朝给弄灭亡了,隋炀帝首创的科举制度对封建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就像今日之高考一样,科举制度自然也有一定的局限和弊端,但是因为它是在一定标准下实施人才选拔,更加公平合理,所以历朝历代,虽然皇帝换了,朝代换了,但是科举制度却一直延续下来,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一柄利器。

科举制度分哪几个等级,科举考试四个等级及排名称呼(中了科举,分别能当什么官)

科举制度经过不断的发展,到了宋朝,几乎已经接近于完善。一系列的考场规则出台,而且官方出版教材,确定一定范围内的考试范畴。为了防止作弊,还发明了试卷糊名和锁院制度。

有宋以来,科举制度一般上分为四级考试,即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通过不同级别的考试,即获得不同级别的头衔,即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按照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凡是要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在取得院试取得秀才资格前,都统一称为童生。古代没有毕业的说法,什么时候考中了秀才,什么时候摘掉童生的帽子。有的人,可能到了六七十岁,还是个童生。

要考秀才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考秀才需要经过三重考试,就是到县里、府里还有省里的提督学政(相当于现在的省级教育厅厅长)三个地方参加考试,只有这三场考试都过了,才具备秀才的资格。秀才录取率30%左右,也没有那么容易。

在古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秀才虽然不是一个官,但是社会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连妻子都被人尊称为“秀才娘子”。秀才见官,也不用像普通老百姓一样下跪,做揖就可以了。因为秀才已经有了功名,具备了成为官员的潜力。

秀才只是取得入县、府学校学习,拔贡,及向上层次考试的资格,不能出仕为官,但是却可以免除差徭。考完了秀才,就要考举人了。在政府指定专门的学校学习之后,就可以参加地方州府主持的考试,取得“举人”的头衔。

举人在地方上,尤其受人尊敬。考中举人就具备了做官的资格,可以被人尊称为老爷了。一些举人会受到王宫大臣的赏识,收归门下,逐渐走入仕途。

举人相当于今天省级地方公开招考领导干部,录用为领导干部或后备干部。举人如果不再参加考试,可以被授予县府教宜、主簿一类的末流佐官,也有担任知县主官的,但是很少。

在地方上,学历最高的就是举人。考中举人,即使是不做官也是一县名流,几乎能够与县令平起平坐。

科举制度分哪几个等级,科举考试四个等级及排名称呼(中了科举,分别能当什么官)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考中难度有多大,分别能当什么官?

中举之后,接下来就是参加朝廷在京师举行的会试了。会试是又朝廷礼部,也就是国家人事部门主持的官员选拔考试,在京城内的贡院举行,考试内容更加全面和完善,考试规定也更加繁琐和严格。通过会试,就能够取得贡士头衔,几乎等同于进入了官场。

会试相当于今天的博士毕业考试,难度之大,录取率之低,只有5%左右。全国各地,一年录取的人数少的时候不到一百个人,多的时候也只有三四百人。

因为会试是在为国家挑选治理朝政的官员,全国官员只有几万人,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空缺,因此会试的录取人数就少很多。

贡士其实已经是预备官员了,但是还是需要再参加一场考试,也就是所谓的殿试。

通过会试,一个月之后,所有取得贡士头衔的人都要参加最后一场考试,也就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高段位,相当于今天的博士后。

殿试是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发明,目的是为了对贡士的知识水平进行再次确认,预防那些只是在一场考试中发挥超常,或者通过营私舞弊取得贡士资格的人,在进入官场带来不良的影响。

殿试的录取率是100%的,只要参加了殿试,就一定能通过,取得“进士”的资格。但是进士却分为三甲,第一甲的叫“进士及第”,只有三个人,即“状元”、“榜眼”、“探花”;第二甲的叫“进士出身”,大概百十来人,算是正式录取的人,能力水平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第三甲的叫“赐同进士出身”,相当于一个安慰奖,就是说你水平不行,但是能够通过前面的考试也不容易,给你给“像进士一样”的头衔。

通过殿试,就可以回家等待朝廷礼部安排职位了。进士,就等于是正经的官老爷了。第一甲三人,殿试后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按考试名次分别授以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官职。

2、科举制度分哪几个等级

简要回答

科举制度分为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探花、榜眼、状元八个等级。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它取代了曾经的九品中正等制度,改变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下面就来说说科举制度分哪几个等级。

详细内容

科举是我国古代首创的朝廷选拔人才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制度分为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探花、榜眼、状元八个等级。

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所以在小说中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汉”是指汉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诗,汉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诗歌也好,都不如当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时的人们都一门心思地扑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

声明:本篇经验系酷知网「www.coozhi.com」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关键词:科举制度文化常识整理,科举考试四个等级及排名称呼,乡试 会试 殿试,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乡试 会试 殿试 院试顺序。这就是关于《科举制度分哪几个等级,科举考试四个等级及排名称呼(中了科举,分别能当什么官)》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扑街啊你是什么意思,扑街啊你是啥意思(广东话哩语《扑街》与《冚家铲》的由来)

下一篇: 自己动手做环保捕蚊器,手工制作捕蚊器(捕蚊器系列产品研发与工业设计)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