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浪淘沙这首古诗怎么写
浪淘沙九首(第四首一作张籍诗)全文:作者: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清浅见琼砂。
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汴水东流虎眼纹,清淮晓色鸭头春。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我觉得你是想问刘禹锡最出名的《浪淘沙(一)》,就是上面的第一首。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不过浪淘沙后来是个词牌名,李清照等等人都填过词,有很多首浪淘沙,数量巨大,你可以直接百度“浪淘沙”查看。
2.《浪淘沙》唐.刘禹锡这首古诗怎么写
刘禹锡的浪淘沙有九首,不知道你要的是哪一首其一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其二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砂。
无端陌上狂风疾,惊起鸳鸯出浪花。其三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其四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其五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其六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其七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其八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其九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3.古诗浪淘沙的解释我要白居易写的《浪淘沙》.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4.浪淘沙 古诗
唐·刘禹锡《浪淘沙》原文: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白话释义: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到今天我们可以沿着黄河径直到银河,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 ,晚年自号庐山人,汉族,中国唐朝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其先中山靖王刘胜,又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近人卞孝萱则提出刘禹锡是匈奴族后裔,出生于嘉兴的新说,据邓声斌先生考证其父刘绪遭遇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定居彭城。
刘禹锡为贞元九年(793)进士。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
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
后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刘禹锡的最后一任是太子宾客。 刘禹锡,其祖先为汉景帝贾夫人之子刘胜,七代祖刘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
父亲刘绪,为避安史之乱,迁居苏州。 刘禹锡生于大历七年(772年) ,其父、祖均为小官僚,父刘绪曾在江南为官,刘禹锡并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
他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聪明又勤奋,在做诗方面,曾得当时著名诗僧皎然、灵澈的熏陶指点。 贞元六年(790年)十九岁前后,刘禹锡游学洛阳、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
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不久丁忧居家。
贞元十六年(800年),杜佑以淮南节度使兼任徐泗濠节度,辟刘禹锡为掌书记。后随杜佑回扬州,居幕期间代杜佑撰表状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