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问答 > 内容

六经责我开生面,十大教育理念(阐旧邦以辅新命)

关于【六经责我开生面】,十大教育理念,今天向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阐旧邦以辅新命2、六经责我开生面:十大教育理念

1、阐旧邦以辅新命

六经责我开生面,十大教育理念(阐旧邦以辅新命)

陈来近影

六经责我开生面,十大教育理念(阐旧邦以辅新命)

最近,中华书局出版了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教授的文集《儒家文化与民族复兴》,所收文章大部分是他近十年来关于传统文化与民族复兴之关系的思考。陈来著作宏富,是思想与学术之大家,在当代努力研究传统学术,并以此为基础思考民族精神生命的走向和未来。

一个没有内在精神的民族焕发不出真正的生机和力量,也培养不出人格健全的国民,自然也就谈不到复兴。

陈来在文集中屡次提及,抗日战争时期,当中华民族处生死存亡之际,儒家学术反而应运而勃兴,成就斐然。

以熊十力、马一浮、冯友兰、贺麟等为代表的大学者们为挺立国人精神,从根源处着眼,自觉地创造性地阐发了蕴蓄于儒家传统学术中的思想菁华。

此前,从晚清新式学堂的建立开始直至辛亥革命后的“废祀孔、删经学”以及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文化形成冲击,举国上下反思儒家文化,意图原本也是为了变革图存以求复兴。

但恰恰在国运至为黯淡的抗战救亡时期,中国思想界仍然深刻地看到了儒学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和辉光日新的生命力。

顺着陈来这个思路,我们可以打开视野,扩展胸襟,看到一个根柢更为深固、传承更为悠久的儒学。

后世以为孔子所传之儒学仅是先秦学术之一端。其实,孔子传承古代学术并推广普及教育,是中华古代学术思想守先待后的集大成者。

根据孔子删述六艺的史实以及现存的“十三经”和先秦典籍可以推断,自上古而流传至孔子时代的古学文献有六大类,即六艺。

六艺是内在相互关联的六大类学术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的总称,这六大类典籍流传下来的虽然有限,但精义未失,孔子所传承的学问即本于六艺。

孔子之学兼容并包,总摄六艺,怀抱理想以致力于人间秩序的维系(国家的意义),而推本于人的教养(修身的意义),亦不失超越性的灵动(生命的自由、生死的智慧)。孔子是由丰厚的精神传统所孕育出来的,他的学术和人格是很综合、很博大的,但又有其一以贯之之道。

孔子对于中华文明的最大贡献在于传承了中华上古六艺之学。没有六艺之学的普及流衍,就没有后来的以先秦经典文本为源头的中华人文历史世界。在这个更为深远的大背景下,我们真切看到儒家文化与民族复兴的关联。

中国自有历史以来,经历了许多次改朝换代,没有人可以否认,儒家所秉承的古老而深刻的传统国家理念在这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生命的连续性也才有了得以体现和绵延的实质性载体,这也意味着顾炎武意义上的“天下”未亡,其雄浑的生命力超越了“历史的狡计”。

在古代政治思想中,“孝亲”“忠君”与“保民”相协调,这是中国古代政治权力架构得以完成、国家职能部门得以运作的理论模型。

在今日中国,国家的长治久安依然离不开国民对国家之权威性和神圣性的信仰,而忠于使命、忠于职守、忠于国家依然是政治健康、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

儒家文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作出重要贡献。即便是当前很棘手的国家治理、世界和平问题,也能从儒家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有机而系统的政治哲学中吸取营养。

今天的中国人读古代经典应取其精义,而不是拘泥于文字。这也是陈来把儒家文化与民族复兴相提并论的深层原因。

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但也一直受到外来势力的侵扰。文明代表着理性、秩序和教养,侵扰则具有非理性的破坏性力量。这样的破坏性力量既可能是“内忧”,比如古代中国因社会秩序崩坏而造成的人心涣散或大规模社会性暴力反抗;也可能是“外患”,比如从来不曾真正消失过的边患、外族入侵时的血腥杀戮以及随之而来的对已高度发达的中华文明成果的毁灭和掠夺。

既然“内忧”和“外患”一直在中国人的精神视域之中,那么是否可以借此反思中国文化巨大的“吞吐性”?这种吞吐性体现为对外来文化的消化能力——承受创伤和痛苦同时也接纳并驯化野蛮的能力以及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无限生命力等。长城,是中国人精神世界一个意味深长的隐喻,儒家文化熏陶出来的中国人始终坚信文明教化的力量。

今天,企望民族复兴的中国人依然坚信,中国的崛起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儒家认为多难兴邦。

民族复兴在精神上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我们相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养出的中国人的生存智慧必将在艰难时局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印证。

冯友兰先生92岁时自题座右铭:“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这里的旧邦指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新命是指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

“阐旧邦以辅新命”是自上古以来的六艺学人尤其是后来的儒家士人们共同参悟了的国家长存之道。

盛德日新,变化无穷,但又有常道可循。

弘扬儒家文化以促成民族之复兴当然不是复古,因为无论哪个时代的炎黄子孙,都一定是生活在他们的“当今”和他们的“中国”,他们都必须充满智慧地认识对待“古今关系”和“中西(外)关系”,融会贯通地吸收古今中外的各种精神营养,解决他们的“现实问题”。

现代人“有为”过度,算计过度,把理性工具化、技术暴力化,增加了贪欲和不安,虽似更文明,实则更功利。儒学尤其重视人的心性,认为人的真心本性能够超越古今中外的隔碍,过更为自由而浩瀚的生活。具有深厚儒学修养的人,应该是以心性之学为根基,融认知、伦理和审美于一身,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能体悟有为与无为、精神与自然之间的奇妙关联,活得既有乐趣和境界,也有责任与担当。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船山说:“六经责我开生面”“推故而别致其新”。在新时代,面对诸新问题,我们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先待后,返本开新。

(作者李健君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郭齐勇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2、六经责我开生面:十大教育理念

十大教育理念

1、以人为本的理念

21世纪的今天,社会已经由重视科学技术为主发展到以人为本的时代,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以促进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崇高事业,自然应当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

2、全面发展的理念

现代教育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因此它更关注人的发展的完整性、全面性,表现在宏观上,它是面向全体公民的国民性教育,注重民族整体的全面发展,以大力提高和发展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民族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为根本目标;表现在微观上,它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与完善,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己任。

3、素质教育的理念

现代教育扬弃了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吸纳的教育思想与方法,更注重教育过程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工作及其内化为人们的良好素质,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在人才整体结构中的相互作用、辩证统一与和谐发展。

针对传统教育重知识传递、轻实践能力,重考试分数、轻综合素质等弊端,现代教育更加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锻造,全面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主张能力与素质是比知识更重要、更稳定、更持久的要素,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来抓,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强化素质为基本教育目标,旨在全面开发学生的诸种素质潜能,使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提高人的整体发展水准。

4、创造性理念

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重要转型之一,就是实现由知识性教育向创造力教育转变。因为知识经济更加彰显了人的创造性作用,人的创造力潜能成为最具有价值的不竭资源。现代教育强调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高度创造性的过程,以点拨、启发、引导、开发和训练学生的创造力才能为基本目标。它主张以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手段和优美的教育教学艺术来营造教育教学环境,以充分挖掘和培养人的创造性,培养创造性人才。

5、主体性理念

现代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它充分肯定并尊重人的主体价值,高扬人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并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性,使外在的、客体实施的教育转换成受教育者主体自身的能动活动。主体性理念的核心是充分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始终围绕“学”来开展,以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学习动力,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客体变成积极的、主动的主体和中心,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建构过程。

6、个性化理念

丰富的个性发展是创造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源泉,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它需要大批具有丰富而鲜明个性的个性化人才来支撑,因此它催生出个性化教育理念。现代教育强调尊重个性,正视个性差异,张扬个性,鼓励个性发展,它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主张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创造条件。它把培养完善个性的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要素与环节之中,从而对学生的身心素质特别是人格素质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力。

7、开放性理念

当今时代是一个空前开放的时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的网络化,经济的全球化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更加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方位开放式的新型教育。它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过程的开放性,教育目标的开放性,教育资源的开放性,教育内容的开放性,教育评价的开放性等等。

8、多样化理念

现代社会是一个日益多样化的时代,随着社会结构的高度分化,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和多变,以及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教育也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

这首先表现在教育需求多样化,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人才的规格、标准必然要求多样化;其次表现在办学主体多样化,教育目标多样化,管理体制多样化;再次还表现在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教育手段,衡量教育及人才质量的标准多样化等等。

9、生态和谐理念

自然物的生长需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人才的健康成长同样也需要宽松和谐的社会生态环境的滋润。现代教育主张把教育活动看作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这一整体既包括教育活动内部的教师、学生、课堂、实践、教育内容与方法诸要素的亲和、融洽与和谐统一,也包括教育活动与整个育人环境设施和文化氛围的协同互动、和谐统一,把融洽、和谐的精神贯注于教育的每一个有机的要素和环节之中,最终形成统一的教育生态链整体,使人才健康成长所需的土壤、阳光、营养、水分、空气等各种因素产生和谐共振,达到生态和谐地育人。

10、系统性理念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学习化社会的到来,终身教育成为现实。教育成为伴随人的一生的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因而,教育不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也不仅是个人成长的事情,而且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大事,是整个国民素质普遍提高的事情,是关乎精神文明建设及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大业,它是一项由诸多要素组成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行业和部门,所以需要全社会普遍参与、共同努力才能搞好。

十大教育理念

1、关爱学生,就是用我们宽广的胸怀包容他们的优点和缺点,无私地奉献自己的爱。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教育!科学!学会读书,便是点燃火炬;每个字的每个音节都发射火星。

4、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人确立崇高的生活目的。人每日好似向着未来阔步前进,时时刻刻想着未来,关注着未来。由理解社会理想到形成个人崇高的生活目的,这是教育,首先是情感教育的一条漫长的道路。

5、把爱带给每位学生。

6、良好的师德风范必须“心中有学生”“有学生立场”。

7、智力教育就是要扩大人的求知范围。

8、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

9、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

10、每一位有自尊的老师都会让学生自尊心有发挥的机会。

十大教育理念

一、孔丘提出的“儒家之私学 ——礼与仁”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讲到克己复礼为仁,这是比较基础和传统仁的含义,但在此含有一种递进关系,虽说这远不是孔子理想的仁境界,但起着通往仁德之路的重要途径。可以把克己复礼为仁,比做“积极自由”,把最终的仁,比作真正“自由”。

如果要通往自我实现,那么道路定会不易,拿礼来理性的约束自己(制度,行为)属于社会性道德,具有强制性,仁为宗教性道德,纯属个体自愿选择。

但如果把一些公共规范,群体要求内化为自己的生命能量,打倒消极的态度,再去做一些高于礼的事情,逐渐会走向真正的“自由”,也就是所谓的仁。这更说明了礼对仁的重要性,这是通往仁的必经之路。而礼更是为仁的发展做了重要的铺垫。

二、庄子提出的“道家之自然——心斋”

“心斋”就是要保持心的虚静,摒绝任何思虑,“虚也者,心斋也。”亦即“去知”,“黜聪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认知是无限的,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认知,就势必被弄得人疲惫不堪;而疲惫不堪,自然就没有逍遥自在可言。

所以要实现逍遥游,就必须“黜聪明”,“去知”。即使每日“与物相仞相靡,”也不要去认识它,更不要去沦定是非。排除一切外界干扰,消弭一切名利之念,达到“无名”、“无己”。彻底改变“人为物役”的状况,把精神从名僵利索中解脱出来。

三、慧能提出的“禅——顿悟”

禅宗素有“一花五叶”的说法,指的是初祖达摩(一花)二祖至六祖(五叶即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也有人认为是六祖及其门下的五个支派。

禅宗发展到现今,由于该法的特点,在寺庙中已经较少见到,特别是顿悟禅法。民间则有少数研究者,例如南怀瑾、王绍璠、吴铁夫等,其中吴铁夫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发扬顿悟禅法的观点。

四、韩愈提出的“复兴儒学——人性三品”

复兴儒家的独特价值和显著特征在于,它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系统性、根本性、包容性、开放性和实用性。仁是道德的中心观念,价值之源,理想之源。

它注重继承发扬中华古圣先哲的道统即道的传承系统,以道为信仰支柱、根本原理和思想基础,观察、分析、应对修身、做人、做事、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现实问题。

五、朱熹提出的“理学——居敬持志”

居敬持志既是朱熹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他最重要的读书法。 所谓“居敬”,敬,恭敬,就是读书时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所谓“持志”是要坚定志向。要立定学圣贤之道、修身复性的志向,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六、王守仁提出的“心学——致良知”

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

良知虽人人同有,然其明觉的程度不同,所以要下“致”的工夫。圣人之知,如青天之日,贤人之知,如浮云天日,愚人如阴霾天日,虽有昏明不同,其能辨黑白则一。虽昏黑夜里,亦影影见得黑白,就是日之余光未尽处。

七、王夫之提出的“六经责我开生面——因人而进,施之有序”

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后天不断的生长变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基于这一思想,王夫之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他认为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继善成性,使之为善。二是可以使人改恶为善。

八、蔡元培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五育并举”

思想是自由不受条条框框约束的,只要具有博大精深、海纳百川的襟怀,不管是相同或相反的意见和声音,都能够吸收进来熔炼成新的学术。

九、陶行知提出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生活教”

这句教育名言,意思是非常高尚,全是付出,不要任何回报。这句话是著名的学者陶行知老先生的教学态度,也是他的办学理念。

本文关键词:新教育的五大核心理念,十大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教育理念 简短经典,十大教育理念怎么提出的,十大教育理念的哲学依据。这就是关于《六经责我开生面,十大教育理念(阐旧邦以辅新命)》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豆腐的做法大全家常,豆腐的做法大全家常菜(厨师长教你做家常豆腐)

下一篇: 即兴评述万能模板,万能即兴评述开头语(独家:即兴评述,到底有多难)



猜你感兴趣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