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问答 > 内容

二十四节气民俗,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文化(为什么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民俗文化必修课)

关于【二十四节气民俗】,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文化,今天犇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为什么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民俗文化必修课?2、二十四节气民俗: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文化

1、为什么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民俗文化必修课?

二十四节气民俗,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文化(为什么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民俗文化必修课)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套关于时令、气候、物候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更是属于中国人的时间哲学,其中蕴含着古人对自然、天地、岁月、人生的思悟。如何去继承和发扬这份遗产呢?

“二十四节气传承绵延至今两千余载,融合了生活智慧、世俗民情、自然奥秘、人文典故的百科全书和文化遗产。这是每个中国人一生的必修课。”一年之计在于春,沪上行知读书会以“节气”为题,揭开了新年新一季“大美东方季”主题序幕,作家王萌萌带领读者跟随节气走过诗意的旅程。

她建议,现代人只需在奔忙当中寻一点空隙,在喧扰当中觅一方净土,专注于当下,去观察、聆听、躬行、创造,跟随节气的指引诗意地栖居。“如此,才能从日常琐碎细微处,在浮生起伏进退时,用最适宜的方式连接祖先留下来的信号。”

从春分开始,到大寒结束,四时八节之更替,二十四节气的旅程循环往复,年年如是。王萌萌谈到,节气交代了祖先的生存经验,反映了寒来暑往的气候变化。曾经大到国家社稷,小到柴米油盐,桩桩件件,都跟二十四节气和时令相关。“从这套农耕文明时代留存下来的体系当中,可以看见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也能看见真正的中国人应该怎样饮食起居,耕种劳作,为人处世,齐家治国。”

二十四节气民俗,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文化(为什么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民俗文化必修课)

古人真切地感受四季变化,留下了众多千古传颂的动人诗句。比如,陶渊明《杂诗》中有,“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时光奔流,岁月荏苒,时间过得太快,怎样能让人们将有限的时间过得更加精彩,更有质感?王萌萌以为,深入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也许能够帮助我们找到相对满意的答案。

宋代文学家朱熹写过一首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分到谷雨之间,春盛时节,百花盛开。又如唐朝诗人白居易写过“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小寒到大寒之间,辞藻虽简单,却道出最冷时节友人欢聚的浓厚情谊。

古人的字里行间,写尽人间烟火和风土人情,也写尽内心感发以及人和人之间的情感。王萌萌以为,走进“二十四节气”,向祖先学习,跟随节气生活,或可让寻常生活更加有趣,让有限的生命历程体验更加的丰盈。

她从最近的两个节气讲起。“立春”曾是古人的春节,华夏自古以农业信国,所谓的春种夏播秋收冬藏,农作的起点就在春节,立春对农业就有标志性的意义。从节气上来讲,俗语道“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天地万物、自然众生的变化,成了区分节气的重要的标志。古人的劳作依照节气展开,务农的、经商的、当兵的各司其职。看见什么景象就知道到了什么节气,应该做什么,要怎么做,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应该追求什么目标,一切简单而明晰;而如今大多数人所缺少的,是一种慢下来,静下来,专注当下,安于当下的力量。

二十四节气民俗,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文化(为什么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民俗文化必修课)

说起“雨水”,是初春的雨水,灵动而生机勃勃,浪漫缠绵。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写的《雨水》正描述了此番场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元人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也说道:“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表示两层意思,一层就是说天气回暖了,降水量逐渐就增多了,还有一层在降水形式上,寒冷的时候是下雪,现在慢慢的雪渐渐少了,没了,就开始下雨了,雨就慢慢地变多了。

雨水节气有三候,一候獭祭鱼,这时水面冰开始融化了,水獭开始捕鱼。晚唐诗人李商隐曾在《易俗》中特别提到了獭祭,有人评论说善用典故的他作诗像獭祭鱼一样,辞藻华丽却生僻;二候鸿雁来,在雨水之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随天地间的阴阳变化和季节的更替来迁徙;三候草木萌动,这时候草木随着地中的阳气的上腾,开始抽出嫩芽,大地渐渐就呈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十分生动。

雨水时节,草木新芽脆嫩,河畔烟柳成阵,园中桃李尽绽,天地之间蕴藏冬季的激情与活力都释放出来。因此就有《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眼看春之将至,感受天地之间的激情与活力等待着新的生发,意味无穷。

2、二十四节气民俗: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文化

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文化

据顺序二十四节气进行具体划分,春季:立春、雨水(正月);惊蛰、春分(二月);清明、谷雨(三月);夏季:立夏、小满(四月);芒种、夏至(五月);小暑、大暑(六月);秋季:立秋、处暑(七月);白露、秋分(八月);寒露、霜降(九月);冬季:立冬、小雪(十月);大雪、冬至(十一月);小寒、大寒(十二月)。教师资格考试中大家需要明确节气的先后顺序,避免排序题正确与否的识别。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为“四立”。“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立春节,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至”是意极、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极致。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夏至日是我国最早的.节日。冬至北半球白昼最短。“分”在这里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秋分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

每个节气都有其不同的含义,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清明前后还流传着很多传统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拔河、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斗鸡等活动;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小暑、大暑、处暑中的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白露期间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露凝而白;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寒、大寒时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考试中我们需要大体理解每个节气的含义结合描述能够识别,避免混淆。

小时候我们大多数人都听过二十四节气歌,我们共同温习同时结合顺序进行记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文化

据顺序二十四节气进行具体划分,春季:立春、雨水(正月);惊蛰、春分(二月);清明、谷雨(三月);夏季:立夏、小满(四月);芒种、夏至(五月);小暑、大暑(六月);秋季:立秋、处暑(七月);白露、秋分(八月);寒露、霜降(九月);冬季:立冬、小雪(十月);大雪、冬至(十一月);小寒、大寒(十二月)。教师资格考试中大家需要明确节气的先后顺序,避免排序题正确与否的识别。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为“四立”。“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立春节,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至”是意极、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极致。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夏至日是我国最早的.节日。冬至北半球白昼最短。“分”在这里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秋分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

每个节气都有其不同的含义,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清明前后还流传着很多传统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拔河、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斗鸡等活动;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小暑、大暑、处暑中的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白露期间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露凝而白;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寒、大寒时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考试中我们需要大体理解每个节气的含义结合描述能够识别,避免混淆。

小时候我们大多数人都听过二十四节气歌,我们共同温习同时结合顺序进行记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文化

一、二十四节气的历史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二、二十四节气的概念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二十四节气主要包括

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季开始

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数九严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因此在中国民间就有二十四节气歌以方便大家的记忆,二十四节气歌是“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本文关键词:二十四节气民俗故事,二十四节气民俗美食,二十四节气民俗画,二十四节气民俗书籍,二十四节气民俗游戏。这就是关于《二十四节气民俗,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文化(为什么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民俗文化必修课)》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维生素c的故事,维生素C的故事(<维生素C缺乏症>)

下一篇: 企业标语口号大全,企业标语口号正能量(企业口号、标语、理念大全)



猜你感兴趣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