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精选问答 > 内容

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浅谈当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与思政教育研究)

关于【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大学生劳动价值观,今天向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浅谈当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与思政教育研究2、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大学生劳动价值观

1、浅谈当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与思政教育研究

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广大人民群众劳动的基础上进行的,自新时代以来,劳动作为培育高素质人才的作用日益凸显。培育出受教育者的劳动价值观是劳动教育的重要任务,因为劳动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劳动教育的成败。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让他们形成科学的劳动价值观,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思政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体系,在对学生们进行劳动价值观教育时,可以通过思政教育进行。

价值观是一种价值认知形式,具有评价性的功能,是个体关于社会实践中的具体行为或客观事物形成的认识。个体价值观蕴含着一定的目标追求,以特定的原则和标准来指导人们做出行为选择。在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中,劳动价值观是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劳动对人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和属性。也可以理解为劳动价值观是人在社会实践中结合社会和自己的实际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理性认识和思想体系。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是大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像下,在择业和劳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包含了自身对劳动的看法、评价,以及劳动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价值,表现在大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意愿、劳动追求和劳动选择等多个方面。

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具有一定的特征,表现在时代性、矛盾性、可塑性方面,具体内容如下。首先,时代性。劳动价值观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中出现的,是人们社会实践的升华。随着经济关系变迁、社会发展变革,劳动的要求、环境和形态发生了变化,劳动价值观也出现了对应的变化。大学生充满创造力和活力,他们的劳动价值观彰显着时代烙印,反映了社会发展方向和时代特点。其次,矛盾性。大学生在形成自身的劳动价值观时,会受到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双重影响,内部因素包括年龄阅历、身心条件等,外部环境包括社会、学校、家庭等。在这些因素的影像下。大学生会在思想矛盾运动中做出有意识的选择,形成符合自我价值标准和满足自身需要的劳动价值观。最后,可塑性。虽然劳动价值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但是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生演变。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发展和最终形成遵循着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大学生虽然在中小学时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劳动价值观,但是在接受大学教育的过程中会形成塑造出新的更稳定的劳动价值观。

思政教育能够明确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具有对应的理论内涵,正是有了理论内涵的支撑,才能够发挥指导作用。在思政教育中,思政课教师们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给学生们讲述劳动价值观的产生和发展。从马克思主义来分析劳动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劳动价值观的理论内涵体现于物质资料生产中,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是物质资料生产,物质资料生产包含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人类劳动。劳动是人类生活的保障,也是建造美好生活的途径。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财富和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就是财富创造的源泉,具体劳动带来了物质财富,而物质财富丰腴了精神财富,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了满足。最后,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成功后,人可以通过劳动真正实现自由全面发展。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劳动不仅是维持生计的方式,更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需要。在思政教育中,学生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出发,全面认识劳动的本质,理解劳动价值观产生的内在逻辑,进而明确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理论内涵。

思政教育可以确保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符合未来发展。在思政教育中,思政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认识到劳动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让学生们理解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劳动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正是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劳动为国家发展贡献了力量,推动我们国家发展壮大。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理想的成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效果显著,劳动价值观也在不断革新,在继承原有劳动价值观念的基础上,融入了时代新元素,最为突出的元素是科技和知识。可以说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的实践路径就是在苦干和肯干的基础上,发挥脑力劳动的作用,让知识型、技能型、管理型的劳动者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如今人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形式发生了变化,劳动主体也出现了调整,发挥知识型和技能型劳动者的作用,符合劳动发展趋势。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社会环境出现了变化,劳动的方式和方法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劳动价值观的内涵得到了革新,表现为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这四个方面。在思政教育中,思政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案例,给学生们讲述这四个方面内涵的意义,确保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契合未来发展。

如今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进入新阶段,大学生担任的使命和责任发生了变化,大学生要革新劳动价值观,担起时代责任。思政教育能够让大学生对“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形成共识,形成新时代下的劳动价值观,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要实现这一效果,就需要促进思政教育和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融合。

促进思政教育和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融合,可以从建设以劳动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做起。学校是传授学生知识和塑造道德品行的主要场所,做好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塑造出良好的校园环境,把劳动价值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革新和完善自身的劳动价值体系。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学生们会有更高的思想价值追求,在学习和未来的工作中会积极践行劳动价值观。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围绕学生做好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加大培养力度。借助新媒体平台,积极向学生传递新时代劳动价值观,思政教师要给学生讲清劳动价值观的内涵,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升学生对劳动价值观认知的深刻程度。另外在思政教育中,思政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和年级来灵活安排课程,确保所讲授的内容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学生和教师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而且是劳动价值观传递的推动者,把劳动价值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把二者充分联系起来,为思政教师讲课提供了素材,也为学生提供了提升劳动价值观的渠道,进而促进了思政教育和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融合。

促进思政教育和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融合,需要把大学生劳动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堂。把大学生劳动价值观融入思政教育,能够让大学生从理论高度来进行劳动价值思考,在思政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会不断完善自己的劳动价值体系,同时巩固自己原有的劳动价值知识。在思政教育中,思政教师需要把知识传授和劳动价值观教育融合起来,让劳动价值观充分融合于学生的知识体系。在给学生们讲授劳动价值观相关的知识时,需要让学生们认识到劳动促进了社会发展,创造了社会财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同时给学生们进行生命价值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人生价值教育,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劳动价值观和这些内容的联系。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们作好表率,引导学生们积极践行劳动价值观。思政教师还需要创新思政课堂教学,促进思政实践教育和课堂教育的结合,不仅要提升学生们的理论认知水平,而且要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兼具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的劳动素养。在思政课堂教学中,思政教师还要多给学生讲授劳动价值观相关案例,让学生们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劳动的辛苦,认识到幸福是在劳动中拼搏出来的。通过把大学生劳动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堂,提高他们的劳动积极性。

促进思政教育和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融合,需要拓展校外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平台。思政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给学生讲解与劳动价值观相关的课外内容。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邀请劳动模范到学校演讲。让学生们感受劳动模范的劳动品质,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劳动认知,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其次,发挥家庭平台的作用。父母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们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行为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带来影响,让学生拥有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家长就需要形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给学生做好示范作用。

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帮助大学生塑造出科学的劳动价值观,能够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带来思想保障。思政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观,让学生从理论高度来深刻认识劳动价值观的价值和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促进思政教育和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融合,成为了思政教师需要进行的尝试。

(作者:吴浩然,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来源: 光明网

2、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大学生劳动价值观

大学生劳动价值观

一、当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现状

当前大学生群体与以往的大学生有所不同,他们很大一部分、独生子女。他们生长在一个特殊环境中,一般没有兄弟姐妹可以交往,但生活条件比以前的大学生普遍优越。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以及两代人的溺爱,其自我意识、自我中心意识更加强烈,实用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在他们身上滋长。他们不仅劳动观念、集体主义观念及艰苦朴素的作风比较淡薄,普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而且鄙视体力劳动,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比吃比穿,花钱大手大脚,不爱护公物,浪费水电、粮食等。他们在劳动价值观方面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价值取向的功利性。受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上的功利性日益明显,物质需求日趋强烈,超过了对精神的需求,而对集体,对国家的责任感淡化了。那些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能很快产生“效益”的知识受重视,那些“实惠”的工作受欢迎。大学生的工作选择更看重的、待遇,而不、专业对口,就业口号由原来的“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变成了今天的“到外企去”与“到赚钱最多的地方去”。“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价值观也被大多数学生认同,大学生价值观的功利性倾向曰益彰显。

二、价值判断多元化。上世纪50年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整齐划一的,当时的主体价值就、一种社会价值观,大学生认同的价值尺度就、社会贡献。80年代以来,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呈现出价值多元化、利益多样化倾向,这种思想倾向,容易诱发“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出现,腐蚀人们的头脑,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到大学校园,使大学生的劳动价值判断也呈多元化:一种、盲目夸大自我价值的“自我型”,认为人的劳动价值在于自我奋斗,注重个人发展、个人利益,而忽视了社会利益和整体利益,甚至将二者截然对立起来;一种、“金钱型”,认为金钱就、力量,人的劳动价值在于钱的多少,钱、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另一种、“创造型”,这些大学生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创造,在于创造金钱的多少不同的劳动价值观,在大学生中形成价值判断的多重标准。

三、大学生价值主体的个体本位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多元的,个人、企业都成为利益主体,都有着自己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作为利益主体都可以为价值目标的实现自主地做出努力。这使得青年学生意识到,自我作为独立的价值单位有着更加明确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再加上大学生活自身的特点,更增强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价值观上,追求自我为中心和自我为本位。表现为过多的要求社会对个人的满足,但自己为社会尽义务的观念却比较淡薄。缺少对集体的责任感和义务感,缺少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

二、当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产生的原因

纵观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历程,不难发现他们的劳动价值观产生的原因有多方面的。

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大学生们虽能清楚地意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在现实生活中,新旧观念的冲撞、新旧体制的更替,使一部分人不能正确地理解市场经济,以为发展市场经济就、“一切向钱看”。于、“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的想法在一些人心中滋长,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在一些人头脑中膨胀,社会腐化现象滋生。大学生们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化、在劳动价值观上讲奉献的少了,讲索取的多了,急功近利,以“自我”为中心,金钱意识急剧膨胀。部分学生在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面前显得焦躁不安,充满困惑与苦恼,在择业的知与行的矛盾中进行着痛苦的选择,甚至徘徊和迷惘。

二、家庭小环境的影响。家庭对子女的宠爱,导致家庭教育失范,加之“隔代抚养”,使父母与祖父母在孩子的管理上易产生分歧。家庭教育的失衡,影响了对独生子女的劳动教育。有些家长为了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只要子女们愿学习,劳动方面都由自己包办,几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样,他们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带到社会中表现为自负、自私、缺乏艰苦奋斗精神。

三、学校的影响。近年来学校逐渐淡化了对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和艰苦朴素精神的教育,致使青年学生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他们缺乏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往往只注重理论、轻实践、轻视工农、厌恶劳动、贪图安逸、不珍惜劳动果。

四、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由中学毕业直接进人大学,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不足,社会实践少,因而自我评价不够成熟,整体上心理状态还不成熟,对如何就业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充满困惑。大事干不来,小事不愿做,择业也就自然、高不成,低不就了。

三、劳动在人的价值的实现中的作用

马克思曾经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的结合,它不仅、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造就全面发展个人的唯一途径。劳动不仅可以使人全面发展,而且人的价值的实现与其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大学生劳动价值观

一、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价值观取向呈现多元化特征

社会的发展及西方思想的涌入,对我国传统价值理念及思想观念造成了较大的冲击,这使得现今大学生的价值观逐渐趋向于物质性、功利性和实用性,在就业选择上也偏向于环境良好、工作轻松、待遇优厚等岗位,这不利于我国实行人才资源的科学划分。

二、大学生价值观错位

由于大学生心智还不太成熟,知识结构和社会经验不足,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他们忽略了劳动价值观中的奉献精神,过于注重自身利益,导致在就业中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不利于就业。

三、 大学生劳动意识淡薄

大学生教育、由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共同完成的,大学生毕业前接触社会的时间和机会较少,劳动意识的积累受到制约,而家庭和学校对劳动教育的不重视,导致大学生劳动意识较为淡薄,经常存在忽视他人的劳动成果、轻视体力劳动的情况。学生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却养成了懒散、好逸恶劳的习惯,导致在就业中面临诸多问题,如求职能力较低、职业规划不完善、社会实践参与积极性不高等。

二、解决对策

一、在青年修身思想的引导下培育大学生劳动价值观

高校在对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养上,应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年修身思想为基本理论引导,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奋斗事迹的研究和了解,激发大学生的思想活力,使其树立良好的劳动价值观。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过程中,以青年修身思想为基础,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奋斗、踏实肯干的精神。同时,还要通过对其家国情怀的培养,使其明确自身的使命和责任,并结合时代需求,不断为之奋斗。

二、落实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实现学生自我价值

劳动价值观的树立对于大学生日后发展及其他价值观念的.养成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因此,高校在培育学生劳动价值观时,还需结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让大学生充分意识到劳动的意义所在,克服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倦怠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不断增强自身能力,实现自身价值。

三、弘扬劳动模范精神,树立大学生的劳动情怀

社会劳动情感及情怀的提升对于大学生树立劳动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可帮助大学生意识到劳动在生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劳动能力。而在劳动情感及情怀提升的过程中,高校还需加大对劳模精神及工匠精神的推广和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对劳模及工匠的学习中,明确劳动目的,提高自身的精神层次,降低不良思想的影响。

四、提高大学生劳动信心,树立崇高的劳动信仰

劳动信心及劳动信仰的树立可增强劳动价值观在大学生思想中的坚固地位,并为其日后就业指明方向。在劳动信心及劳动信仰建设过程中,高校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通过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宣传,深化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不断提高其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应不断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激励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相应的收益,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提高自身的成就感,并不断挖掘发挥自身的潜能,最终实现奋斗目标。

三、結语

在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育上,只有找出影响劳动价值观形成的因素,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才能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进而全面优化大学生的能力素质,提升就业率。

大学生劳动价值观

一、当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现状

当前大学生群体与以往的大学生有所不同,他们很大一部分、独生子女。他们生长在一个特殊环境中,一般没有兄弟姐妹可以交往,但生活条件比以前的大学生普遍优越。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以及两代人的溺爱,其自我意识、自我中心意识更加强烈,实用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在他们身上滋长。他们不仅劳动观念、集体主义观念及艰苦朴素的作风比较淡薄,普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而且鄙视体力劳动,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比吃比穿,花钱大手大脚,不爱护公物,浪费水电、粮食等。他们在劳动价值观方面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价值取向的功利性。受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上的功利性日益明显,物质需求日趋强烈,超过了对精神的需求,而对集体,对国家的责任感淡化了。那些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能很快产生“效益”的知识受重视,那些“实惠”的工作受欢迎。大学生的工作选择更看重的、待遇,而不、专业对口,就业口号由原来的“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变成了今天的“到外企去”与“到赚钱最多的地方去”。“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价值观也被大多数学生认同,大学生价值观的功利性倾向曰益彰显。

二、价值判断多元化。上世纪50年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整齐划一的,当时的主体价值就、一种社会价值观,大学生认同的价值尺度就、社会贡献。80年代以来,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呈现出价值多元化、利益多样化倾向,这种思想倾向,容易诱发“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出现,腐蚀人们的头脑,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到大学校园,使大学生的劳动价值判断也呈多元化:一种、盲目夸大自我价值的“自我型”,认为人的劳动价值在于自我奋斗,注重个人发展、个人利益,而忽视了社会利益和整体利益,甚至将二者截然对立起来;一种、“金钱型”,认为金钱就、力量,人的劳动价值在于钱的多少,钱、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另一种、“创造型”,这些大学生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创造,在于创造金钱的多少不同的劳动价值观,在大学生中形成价值判断的多重标准。

三、大学生价值主体的个体本位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多元的,个人、企业都成为利益主体,都有着自己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作为利益主体都可以为价值目标的实现自主地做出努力。这使得青年学生意识到,自我作为独立的价值单位有着更加明确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再加上大学生活自身的特点,更增强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价值观上,追求自我为中心和自我为本位。表现为过多的要求社会对个人的满足,但自己为社会尽义务的观念却比较淡薄。缺少对集体的责任感和义务感,缺少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

二、当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产生的原因

纵观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历程,不难发现他们的劳动价值观产生的原因有多方面的。

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大学生们虽能清楚地意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在现实生活中,新旧观念的冲撞、新旧体制的更替,使一部分人不能正确地理解市场经济,以为发展市场经济就、“一切向钱看”。于、“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的想法在一些人心中滋长,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在一些人头脑中膨胀,社会腐化现象滋生。大学生们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化、在劳动价值观上讲奉献的少了,讲索取的多了,急功近利,以“自我”为中心,金钱意识急剧膨胀。部分学生在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面前显得焦躁不安,充满困惑与苦恼,在择业的知与行的矛盾中进行着痛苦的选择,甚至徘徊和迷惘。

二、家庭小环境的影响。家庭对子女的宠爱,导致家庭教育失范,加之“隔代抚养”,使父母与祖父母在孩子的管理上易产生分歧。家庭教育的失衡,影响了对独生子女的劳动教育。有些家长为了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只要子女们愿学习,劳动方面都由自己包办,几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样,他们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带到社会中表现为自负、自私、缺乏艰苦奋斗精神。

三、学校的影响。近年来学校逐渐淡化了对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和艰苦朴素精神的教育,致使青年学生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他们缺乏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往往只注重理论、轻实践、轻视工农、厌恶劳动、贪图安逸、不珍惜劳动果。

四、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由中学毕业直接进人大学,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不足,社会实践少,因而自我评价不够成熟,整体上心理状态还不成熟,对如何就业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充满困惑。大事干不来,小事不愿做,择业也就自然、高不成,低不就了。

三、劳动在人的价值的实现中的作用

马克思曾经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的结合,它不仅、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造就全面发展个人的唯一途径。劳动不仅可以使人全面发展,而且人的价值的实现与其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劳动价值观论文1500字,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大学生劳动价值观调查报告,大学生劳动价值观调查问卷,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心得体会。这就是关于《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浅谈当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与思政教育研究)》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什么东西人们都不喜欢吃,大部分人不喜欢吃的食物(这“4种”食物不建议买)

下一篇: 怎样挑选边牧幼犬,怎样挑选边牧幼犬幼崽(边境牧羊犬怎么看纯不纯)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