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诗中的对仗句】
【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工对】:近体诗中用得很工整的对仗,称为“工对”.要做到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如名词中天文、地理、时令、器物、服饰等同一意义范畴的词.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对仗相当工整.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数量结构对数量结构),“黄鹂”对“白鹭”(禽类名词相对)、“翠”对“青”(颜色名词相对)、“千”对“万”(数词相对)都是同类词为对,非常工整.【宽对】:近诗体对仗中的一种.它与工对是相对的概念.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这样的对仗,一般称之为“宽对”.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再宽一些.如一般以名词对名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便可以.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便是宽对.【邻对】: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叫“邻对”.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如白居易《感春》中的两句:“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自对】:也叫当句对,对仗的一种,一句之中某些词语自成对偶,叫作自对.如洪迈《容斋随笔》中引李义山诗:“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但觉游蜂绕舞蝶,岂知孤凤接离鸾,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诗中多各相为对,如第二句的秦楼对汉宫,瓦对盘;第五句的游蜂对舞蝶;第六句的孤凤对离鸾等等.【借对】:近体诗的一种对仗方式,或称为假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 A: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如杜甫《曲江》诗:“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这就是“借义对”. B:借音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乙词(字).例如对句用了甲字,对句本来应当使用与甲字意义相类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中的意义上又不合适,于是就选用一个与甲字同音而又字义相关的丙字来结成对仗.俞弁《逸老堂诗话》说:“洪觉范《天厨禁脔》有琢句法,中假借格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以红对子(谐紫),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以十对迁(谐千)”皆是假借,以寓一时之兴,唐人多此格,何以穿凿为哉.”文中所举就是“借音对”.【扇面对】:诗、词、曲对仗的一种格式,即隔句相对.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各联中的出句和对句,本身不构成对仗.就诗方面说,例如唐人白居易的《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诗:“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万重云水思,令夜月明前.”第一、三句为对,第二、四句为对.词中也使用扇面对,如柳永的《玉蝴蝶》上片:“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下片“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曲中的扇面对,如程景初散套《春情》:“小小亭轩,燕子来时帘未卷.深庭小院,杜鹃啼处月空圆.”“燕子”句与“杜鹃”句即为扇面对.也即是第二句与第四句隔句为对.【错综对】:古代韵文对仗的一种方式,它不拘字词的位置,相对的词语处于错综交叉的情况.如中唐诗人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诗“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六幅”与“一段”结成对仗,“湘江”与“巫山”也结成对仗,但位置不同.这便属于错综对.【流水对】:近体诗对仗的一种.流水对是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对立的,而是有上下相承的关系,两者不能脱离或颠倒,而是有一定秩序的语言结构。
.。
二、古诗中的对仗句
【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
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
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
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
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工对】:近体诗中用得很工整的对仗,称为“工对”。要做到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如名词中天文、地理、时令、器物、服饰等同一意义范畴的词。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对仗相当工整。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数量结构对数量结构),“黄鹂”对“白鹭”(禽类名词相对)、“翠”对“青”(颜色名词相对)、“千”对“万”(数词相对)都是同类词为对,非常工整。
【宽对】:近诗体对仗中的一种。它与工对是相对的概念。
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这样的对仗,一般称之为“宽对”。
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再宽一些。如一般以名词对名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便可以。
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便是宽对。【邻对】: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
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叫“邻对”。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
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如白居易《感春》中的两句:“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
【自对】:也叫当句对,对仗的一种,一句之中某些词语自成对偶,叫作自对。如洪迈《容斋随笔》中引李义山诗:“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
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但觉游蜂绕舞蝶,岂知孤凤接离鸾,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
诗中多各相为对,如第二句的秦楼对汉宫,瓦对盘;第五句的游蜂对舞蝶;第六句的孤凤对离鸾等等。【借对】:近体诗的一种对仗方式,或称为假对。
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 A: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
如杜甫《曲江》诗:“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
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这就是“借义对”。
B:借音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乙词(字)。例如对句用了甲字,对句本来应当使用与甲字意义相类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中的意义上又不合适,于是就选用一个与甲字同音而又字义相关的丙字来结成对仗。
俞弁《逸老堂诗话》说:“洪觉范《天厨禁脔》有琢句法,中假借格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以红对子(谐紫),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以十对迁(谐千)”皆是假借,以寓一时之兴,唐人多此格,何以穿凿为哉。”文中所举就是“借音对”。
【扇面对】:诗、词、曲对仗的一种格式,即隔句相对。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
各联中的出句和对句,本身不构成对仗。就诗方面说,例如唐人白居易的《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诗:“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
万重云水思,令夜月明前。”第一、三句为对,第二、四句为对。
词中也使用扇面对,如柳永的《玉蝴蝶》上片:“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下片“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曲中的扇面对,如程景初散套《春情》:“小小亭轩,燕子来时帘未卷。
深庭小院,杜鹃啼处月空圆。”“燕子”句与“杜鹃”句即为扇面对。
也即是第二句与第四句隔句为对。【错综对】:古代韵文对仗的一种方式,它不拘字词的位置,相对的词语处于错综交叉的情况。
如中唐诗人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诗“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六幅”与“一段”结成对仗,“湘江”与“巫山”也结成对仗,但位置不同。这便属于错综对。
【流水对】:近体诗对仗的一种。流水对是出句与对句在意义。
三、古诗中,诗句对仗是什么意思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 对偶又是什么呢?一般来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
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
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
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象《诗经》那样随便的。
这个规则是: ⑴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⑵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①。 因此,象上面所举的《易经》和《诗经》的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下面这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出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的: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②。 就修辞方面来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
“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③,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
“头” 对“嘴”,“脚” 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
“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例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四、古诗中的对仗句
屈原《湘君》
1“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这就是一个有意识地进行对仗的例子。采对搴,薜荔对芙蓉,水中对木末,极是工整,只有兮字同字了,但是兮是楚辞特有的语气助词。
2“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这里已经注意到了词义群的对仗,以屋对堂,以上对下。单从对仗的意义来讲,这已经和后世成熟的对仗完全一致了,只是还没注意到声律的问题而已。
《孔雀东南飞》
1.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这个句子对词义群的对仗已经极为讲究了,东西对左右,植对种,松柏对梧桐。甚至从音律上,也仅仅一字出律而已。
2.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显然这个句子也很注重词义群的对仗,音律也开始注意到平仄对仗(或许还是无意识的),只不过重了一字。
五、谁知道诗词中的句内对是什么意思
句内对——当句对
当句对
也称句中对,对仗的一种,一句之中某些语词自成对偶。语出:宋 洪迈 《容斋续笔·诗文当句对》:“ 唐人诗文,或於一句中自成对偶,谓之当句对。
当句对用在句中,有灵活多变、抑扬顿挫的效果。
如:野水自添田水满,晴鸠却唤雨鸠归。这是当句对的一个典型的例对:野水——田水互对。晴鸠——雨鸠互对,而上下联又遥遥成对.十分工整。如白居易的<;寄韬光禅师>;中也有一首: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全诗共四句,不仅名句之中有当句对.非有妙思者不能为。当句对也称“句中自对”,是对联格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则和技巧。当句对中也有工对和宽对,尤以宽对最具魅力,利用当句对宽对的技巧,可以大大拓宽对联创作的思路。例如嵌字、嵌名联,使用当句对规则可以将两个不同词性的字嵌在同一个位置。
希望能帮助到你
六、诗中对子的诗句有哪些
出句:春风梳柳裁诗句
对句:晓雨浇荷淌泪珠
窗虚权借月栖榻
夜静猛闻风打门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剪取吴淞半江水
聊寄江南一枝春
四面花果然好样
一肚草格外大声
集唐诗句联
美花多映竹 乔木自成林
柳深陶令宅 月静庚公楼
云山起翰墨 星斗焕文章
松风清耳目 蕙气袭认襟
顾视清高气深稳 文章彪炳光陆离
鸟啼碧树闲临水 竹映高墙似傍山
倾壶待客花开后 出竹吟诗月上初
实事渐消虚事在 长年方悟少年非
一路沿溪花复水 几家深树碧藏楼
舍南舍北皆春水 他席他乡送客怀
城隅绿水明秋日 江上诗情为晚霞
集李白诗句联
桂子落秋月 荷花羞玉颜
天长落日远 意重泰山轻
闲吟步竹石 长醉歌芳菲
心悬万里外 兴在一杯中
秀句满江国 芳声腾海隅
死生一度人皆有 意气相倾山可移
浣溪石上窥明月 向日楼中吹落梅
集杜甫诗句联
倚杖看孤石 开林出远山
甘从千日醉 耻与万人同
穷愁但有骨 诗兴不无神
闻说江山好 终嗟风趣频
万里秋风吹锦水 九重春色醉仙桃
不知明月为谁好 更有澄江消客愁
侧身天地更怀古 独立苍茫自咏诗
歌词自作风格老 诗卷长流天地间
集韩愈诗句联
莫忧世事兼身事 却道新花胜旧花
正值万株红叶满 问言何处芙蓉多
自笑平生夸胆气 须知节候即风寒
集宋诗句联
立脚怕从风俗转 商怀犹有古人知
深林闲数新添竹 残烛贪看未见书
好山当户碧云晚 古屋贮月松风凉
吾山自信云舒卷 片心高与月徘徊
林花经雨香犹在 芳草留人意自闲
藏书万卷可教子 买地十亩皆种松
门无车马终年静 卒对琴书百虑清
林罅忽明知月上 竹梢微响觉风来
我书意造本无法 此老胸中常有诗
集苏轼诗句联
身行万里半天下 眼高四海空无人
才大古来难适用 人生何处不相逢
天下几人学杜甫 诗中自合爱陶潜
古来画师非俗士 此间风物属诗人
集黄庭坚诗句联
小雨藏山客来久 长江接天帆到迟
园中鸟语劝沽酒 窗下日长宜读书
周鼎汤盘见蝌蚪 深山大泽生龙蛇
集陆游诗句联
山河兴废人搔首 风雨纵横乱入楼
看镜已成双白鬓 名山踏破几青鞋
小楼一夜听春雨 孤桐三尺泻秋泉
七、关于古诗中的词语
1、走[古义]跑。
[今义]走路,行走。[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2、居[古义]表示经过的时间。[今义]住,住处。
[例句]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3、请[古义]问。
[今义]请求,邀请。[例句]臣是以无请也。
(《扁鹊见蔡桓公》)4、缀[古义]紧跟。[今义]缝,装饰。
[例句]缀行甚远。(《狼》)5、股[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例句]屠自后断其股。
(《狼》)6、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加水煮熟后的液汁。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狼》)7、去[古义] ①距离;②离开。
[今义]往,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例句]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两小儿辩日》)②得钱千五百,乃去。(《宋定伯捉鬼》)8、跪[古义]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臀部靠在脚跟上。
耸身挺腰时则为跪。[今义]屈膝,膝盖着地。
[例句]妻跪问其故。(《乐羊子妻》)9、鄙[古义]①边境;②鄙陋,目光短浅。
[今义]粗俗,恶劣;看不起。[例句] ①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10、逮[古义]及,赶得上。
[今义]捉。[例句]不逮人也。
(《为学》)11、将[古义]或者。[今义]把,拿;将近。
[例句]将非鬼也。(《宋定伯捉鬼》)12、唧唧[古义]织布机声。
[今义]低声交谈,也可指虫的叫声。[例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木兰诗》)13、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新鲜。
[例句]芳草鲜美。(《桃花源记》)14、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15、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16、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17、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例句]无论魏晋。(《桃花源记》)18、如此[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例句]诣太守,说如此。
(《桃花源记》)19、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
[例句]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20、中间[古义]当中夹杂着。
[今义]当中。[例句]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21、博士[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的最高级。
[例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22、稍稍[古义]渐渐地。[今义]稍微。
[例句]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23、指[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例句]指通豫南。
(《愚公移山》)24、曾[古义]乃,并。[今义]曾经。
[例句]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25、诸[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例句]投诸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6、毛[古义]草木。[今义]动植物皮上所生的丝状物。
[例句]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27、虽[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例句]虽我之死。
(《愚公移山》)28、且[古义]将近。[今义]而且,并且。
[例句]年且九十。(《愚公移山》)29、以为[古义]把……当做。
[含义]认为。[例句]以为神。
(《黔之驴》)30、因[古义]于是。[今义]因为;原因。
[例句]因跳踉大口阚。(《黔之驴》)31、烈士[古义]有雄心壮志的人。
[今义]为革命而牺牲的人。[例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32、一般[古义]一种。[今义]普通,通常。
[例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33、奔[古义]飞奔的马。
[今义]奔跑。[例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34、盖[古义]原来。[今义]覆盖;覆盖器物的东西。
[例句]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35、比[古义]并;等到。
[今义]对比,比较。[例句]比肩继踵而在。
(《晏子故事两篇》)比至陈。(《陈涉世家》)36、方[古义]①正要;②当……的时候。
[今义]方形;地方。[例句] ①今方来。
(《晏子故事两篇》)②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墨池记》)37、其实[古义]它的果实。
[今义]实际上。[例句]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晏子故事两篇》)38、赞[古义]传记结尾评论性文字。[今义]赞扬,夸赞。
[例句]赞曰:……(《五柳先生传》)39、可[古义]约,大约。[今义]同意;能够。
[例句]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40、十九[古义]十分之九。
[今义]十九。[例句]死者十九。
(《寓言四则》)41、相[古义]一起,共同。[今义]互相。
[例句]父子相保。(《寓言四则》)42、虽然[古义]尽管如此。
[今义]关联词语,表让步。[例句]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公输》)43、所以[古义]①用什么(方法);②……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
[例句] ①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②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44、夷[古义]平。[今义]泛指少数民族。
[例句]其船背稍夷。(《核舟记》)45、夫[古义]句首发语词,不译。
[今义]丈夫。[例句]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唐雎不辱使命》)46、始[古义]才。[今义]开始。
[例句]始悟为山市。(《山市》)47、若[古义]你。
[今义]如果,好像。[例句]若为佣耕。
(《陈涉世家》)48、苟[古义]假如,如果。[今义]随便,暂且。
[例句]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49、诚[古义]果真。
[今义]真心,的确。[例句]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50、往往[古义]到处。[今义]常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