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百科摘抄 > 内容

信念是什么意思(社会信念和社会判断)

网友提问

被浏览:4798

关注者:264

最佳回答:

1 社会世界的感知

我们对社会世界的感觉究竟是如何的呢?事实研究证明,我们并非如此的对现实进行反应,而是根据我们对现实的构建作出反应。换句话说,我们对世界的感知是有“添油加醋”的,不是完全它本来的样子。

通常,我们所做所想会受到那些我们没有意识到的事件的启动。例如,在充满清新剂味道的环境中的人们,更能迅速地辨别出与清洁相关的词语。并且,他们在回忆一天的活动时,能够回忆出更多与清洁有关的行为;甚至,在吃一种易碎的曲奇饼干时,也更能保持桌面的洁净。有意思的是,在所有的现象中,人们对这种气味和它所产生的作用,毫不知情。

我们的记忆系统是一个相互连接的网络,而启动就是唤醒或激活其中某种特定联结。生活中有许多启动效应:

1. 一个人在家中看恐怖片会激活令人恐惧的情绪,这些情绪因为我们下意识将炉子发出的声响错误知觉为有人闯入;2.观看暴力影时,人们更容易将推人、握拳理解为攻击性行为。

即使是刺激时间很短,意识无法捕捉,也会诱发启动效应。一个行为无法察觉的电击会增加随后电击强度的感觉。因此,眼不见不一定心未知。我们对社会信息的加工是自动的,它是无目的的,不会肉眼所见的,而且发生在我们意识之外——这是21世纪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发现。

人总是主观的,每个地方的人都认为媒体和调解人站在对方的立场。如果你是某一个人还过得去,那对于那些很喜欢他的人来说,这似乎是在贬低他,而对于那些不尊敬佩他的人来说,好像是在表扬他。两边都得罪了。先入为主很重要,可以直接影响对可以中性社会信息的解释。而且人们总是存在的一种主观的偏执,什么意思呢?就是他们只听的进去有利于自己观点的言论。研究发现,支持和反对死刑的学生都较容易接受与他们观念相同的证据,而极力批评和反对与其观念相悖的证据。如果一种证据可以同时支持两个观点,有趣的是,这反而不会降低他们对自己信念的支持,却起了促进的作用。人们的思维好像就是无意识地虑掉反对自己的,接受可以赞成自己的。赞成自己的还会进一步强化自己的观念。美国总统竞选的电视辩论,很大程度上会强化变选民的观点 ,发现双方的支持者在观看完辩论后都更加支持自己的候选人。

那我们我们对他人的知觉是什么样?先入之见,影响我们对别人的看法。举个例子,如果有人告诉我们一张图片上中性表情的人是一个纳粹分子,那么我们会将它的中性表情解读为冷酷无情;如果有人告诉我们,图片上的人是个纳粹组织的地下领导者,那么我们会认为他面容慈善。这真的是人言可畏。

那别人又是怎么看待我们的呢?有一种现象叫做自发性特质转移。那如果你经常说别人“喜欢说闲话”,那么人们就会自觉地将“喜欢说闲话”和你联系在一起,如果你也喜欢把一个人说成“迷人的,有同情心”的,人们也会将这些特点与你联系在一起,你还认为你也是这种人。

我们通过自己的信念、态度和价值来看待我们的社会。除了我们自动的过滤观点的习惯外,还有更奇怪的一种叫做信念固着的现象,就是一旦我们接受了一种信念,就算否定它的证据出现,我们还是偏执的相信,它是独立存在的。这怎么说呢?如果一个人认为愿意冒险的人会成为一个成功的消防队员,然后他做出自己这样认认为的解释后(冒险的人勇敢等),那么,他(她)认为勇敢的人会成为一个成功的消防队员的结论,将独立于理由存在。就算他们的解释后来被证明是错的,但是他们就是相信自己归纳出来结论。人们总是这样,越是极力想证明自己的理论和解释可能是正确的,就对挑战自己信念的信息越封闭。所以我们的信念和期待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我们对世界的建构,因为我们的信念和预期会使我们有所收益。但是因此,我们也成了自己思维图示的囚徒。比如说有人见了火星上的灰尘或陨石坑,就认为火星存在“运河”,但这其实是一种智慧生物的创造——地球这边望远镜后生物的智慧产物。除了人,谁还有运河这个概念,意淫到火星就过分了啊。

是有方法可以纠正我们的信念固着的。就是我们从相反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并为,这个角度找到证据,那么可以降低甚至消除信念固着。

我们的记忆是如何保存的呢?大多数人想当然的认为我们的记忆是我们记忆库中所有存信息的精确复制品。相反,我们会在提取信息的同时对记忆进行构建。就像古生物学家根据化石推断出恐龙的实际样子那样,我们也是用自身当前的感受和期许将许多不连贯的信息碎片整合起来,重构我们的过去。因此,我们可以轻易地(无意识地)修正自己的记忆,以使其更符合我们当前的认识。那么有意思的事,记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虚构。在一个经典的实验中,人们会目击一个事件,然后获得关于该事件的误导性信息,之后参加一项记忆测验。多次发现了误导信息效应,即人们将误导性的信息整合在他们的记忆中:把《时尚》杂志,回忆成《小姐》杂志。

总是会出现这种现象:曾经是对某事表示同意态度,之后的又转变了态度,再后来对其其进行询问,但是他却一直认为自己是反对的态度,这是怎么回事呢?基于记忆构建,人们还会重构自己过去的态度。毛毛虫化茧成蝴蝶之后,会认为自己小时候是小蝴蝶这种事情太常见了,成长和成熟把我们变成了说谎的人。自己的记忆构建的确可以美化我们的回忆。人们经常给回忆蒙上一层玫瑰色,他们把一些细小的令人愉快的事件回想的比实际所经历的要美好的多。对于任何积极的经历,那些愉快的感觉有的存在于我们的预期里,有的存在于实际经历中,还有则留在玫瑰色的回忆里。

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两人关系的改变也改变了彼此的回忆。让大学生评价他们的固定伴侣,两个月后,他们再一次评价自己的伴侣。那些更加相爱的学生倾向于高估他们的第一印象,认为他们是一见钟情;而那些已经分手的学生,则可能低估他们曾经的喜爱程度,把伴侣回忆成自私和坏脾气的人。这并不是说我们对过去的感觉毫无意识,只是当记忆模糊的时候,现在的感受主导了我们的回忆,我们就又开始了自我构建。

在记忆中,事情有必要按照期望的方式发生。我们都有一个“独裁的自我”,他改变我们的过去,使其符合我们现在的观点,这样我们低估了些不好的行为,突出了那些好的行为。有时候们现在的观点是经过改良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将自己的过去回忆的与实际情况更加不同。

2 社会世界的感知

直觉的判断。直觉有多大的魅力呢?直觉主义者认为,不经过有意识的分析就可以获得重要信息,而怀疑论者则认为直觉不过是“我们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而不管实际是不是那样”。研究表明,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生活日常并不取决于清醒的意图和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而是受内部心理过程的控制,它通过加工环境特征而起作用,并不是受意识和指导的控制。等交通灯变为红色时,我们下意识做出反应,踩下刹车。

自觉的力量很强大,我们知道的比我们意识到的我们知道的要多的多。有点绕,就是我们不知道我们知道可多,因为有一部分知道的东西,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我们的思维只有一部分是受控制加工,而还有一部分是自动化加工。我们对一些事物——事实、名字和过去经验——的记忆是外显的(有意识的)。而对其他一些事物——技能和条件特征——的记忆是内隐的,意识无从知晓。举个例子,有个脑损伤的病人,永远都认不出他的医生,医生不得不每天与他握手重新认识彼此。有一天,医生手上粘了枚针,和她握手时,她痛得跳了起来。当医生下次与他见面时,他还是个无法认出她(外显的),但是这个病人保存了内隐记忆,不愿意再和这位医生握手。

我们的心里竟然很像一个大公司,首席执行官——我们的控制意识——处于最重要或者最新异的事件,而将日常事务分配给各个子系统处理。和首席执行官一样,意识在设定目标和优先级时,通常对基层部门的运营活动知之甚少。这种资源分配方式使我们能够对许多情况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总而言之,我们的大脑所知道的比他告诉我们的要多得多。当然直觉有其局限性。

过度自信现象。讽刺的是,能力不足反而会促进过度自信的倾向。对能力的认识也需要能力的,那些在语法、幽默以及逻辑测验中得分最低的学生,反而最有可能高估他们在这些方面的才能。那些不知道何谓好的语法和逻辑的人通常也不知道自己缺乏这些东西。仿佛得出有意思的结论就是,信心的来源竟然是对自身缺陷的忽视。为什么会过度自信呢?一方面,人们总是将过去错误的判断回忆为基本上是正确的。

验证性偏差:有一种倾向,我们更愿意寻找证据证明我们的信念,而不是寻找证据证伪我们的信念。因此,人们寻找那些支持他们自我观点的人做朋友和配偶。

过度自信是可以矫正的:一种是即时反馈;二是分布完成任务;三是,设想判断可能出错的原因。

我们有时需要在十分有限而宝贵的时间内同时加工众多的信息,所以我们的认知系统是快速而简单的,它形成了专门化的心理捷径。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形成印象,作出决定和生成解释。我们通过启发式判断做到这一点,它是一种简单、高效的思维策略。而代表性启发式判断是指对某个事物进行评价时,在直觉的指导下,将其与某一类别的心理表征进行比较。我们越容易回想起某个东西,那个东西就越可能是真的,而这个现象被称为易得性启发式判断。举个例子,在亚特兰大,洛杉矶,纽约和圣路易斯,你觉得各城市犯罪率高低的顺序是怎样的?如果根据记忆的犯罪影视剧情中的易得图像,你会认为洛杉矶和纽约犯罪猖獗;而事实上这两个城市在四个城市中犯罪率最低。易得性启发式判断的运用可以揭示出一条基本的社会思维规律:人们从一条一般公理演绎出一个具体例证的过程是缓慢的,但是,他们从一个鲜活的例证归纳出一般公理的过程则是非常迅速的。生动的奇闻轶事通常会比统计数据更引人注目:我们为了鲜少发生的儿童绑架事件焦虑不安,但在孩子坐车时却不给他们寄安全带;我们害怕恐怖主义,但对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缓慢走向世界末日”无动于衷。简言之,我们为了小概率事件忧心忡忡,却忽略了高概率事件,这就是所谓“概率性忽视”现象。9.11事件后,人们都不敢坐飞机了,而改乘汽车,事实上,在相同出行距离的情况下,发生汽车事故的概率是飞机失事的238倍。这样一来,随着人们放弃飞机旅行而改为陆路旅行,那么预计接下来一年会增加更多的交通事故。从这个方面来看,9.11事件的恐怖袭击者又以另一种令人察觉不到的方式——在公路上——杀死更多的人。

至此,事实已经相当明了,我们天真的统计直觉,以及对统计结果的恐惧,并不是建立在计算和推理的基础上,而是受易得性启发式判断所带来的情绪的影响。一些不可思议的自然灾害或恐怖事件发生后,会积极激起我们新的恐惧、警戒以及易得性启发资源。在媒体的强化下,恐怖主义者将再次达到他们的目的,引起我们的关注、耗尽我们的资源,使我们的注意力转离那些日常的、平淡无奇的、潜伏的危险,而它们才是能够通过时间的积累摧毁生命的。

反事实思维:假如我们一分之差输掉了一场重要的比赛,我们很容易想象出这场比赛的另一种结果,我们多得两分胜利了,但事实是我们输了,因此我们会感到十分的遗憾。反事实思维是构建我们幸福感的基础。如果我们刚好逃过一场灾难——避免最后一分钟的失球而败北或者站在离一根坠落的冰柱非常近的地方,我们很容易想象事实的反面情景(输掉比赛,被击中),并因此觉得自己“运气好”。从另一方面讲,“坏运气”则与那些本可以不发生但却发生了的糟糕事件相连。事情本身越重要,反事实思维的强度就越大,绝大部分人对已做事情的悔恨比对没有做事情的悔恨要少。

还有一种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思维方式是我们试图在随机事件中寻找规律,这种倾向会令我们误入歧途。人就是这样,当我们想起某个朋友之后,恰好他打来电话,我们会记住这个特殊时刻;但是往往我们想朋友的时候,他们通常并没有打来电话,对于这种寻常的状态,我们并没有在意。人们就是愿意盯着“说曹操,曹操到”的意外时刻。将随机事件知觉为有联系的倾向往往容易产生一种控制错觉——认为随机事件受我们的影响。这会驱使赌徒不断下注,也令我们其余的人去干各种不可能的事。我们都喜欢控制感,因此当觉得控制感丧失时,我们会设法创造某种预测感。

为什么我们会产生控制错觉?一种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意识趋均数回归。由于测验分数在一定程度上会随机上下波动,所以绝大部分上一次考试得分很高的人,下一次的考试分数将稍有下降,因为他们第一次的分数达到了最高值,所以第二次分数更可能下降 ,而不是继续将最高值推向更高。

社会判断既包括容易出错的信息加工过程,也包括我们的感受:情绪会影响我们的判断。不幸福的人更倾向于自我关注和陷入冥思苦想,抑郁的情绪会激发强烈的思索——寻找那些是个体的生存环境中更可以被理解和控制的信息。快乐的人正好相反,他们表现出更多的信任、关爱和敏捷。情绪会渗入到我们的思维中,刚刚看完一场温馨的电影的人来说,人们似乎个个都是热心肠,生活简直好极了。在愉悦情绪的感染下,是节前的更友好,做决定似乎也更简单,人们也更容易回忆好消息。如果心情阴郁低落的话,思维将会转向另一条截然不同的轨道。摘下玫瑰色的眼镜,换上深色的眼镜。这时坏心情将会启动我们对消极事件的记忆,我们的人际关系开始变质了,我们的自我意向骤然下降,我们觉得未来黯淡无光,他人的行为似乎看起来包含了更多的恶意。

3 社会世界的解释 人们总喜欢解读别人生活中的一些事情,那人们解读别人有什么规律和奥秘吗?在归因因果的角度来看,人们主要将事情的解释归于个人(内部原因,例如个人性格)或者是归于情境(外部原因)。

男性比女性更喜欢将女性的亲密行为归结于温柔的性挑逗。当男性为高权重时这种错误归因,尤其容易发生。所以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男性表现出更高的性自信。

人们在解释别人的行为时,偏向将其归结为内在特质和态度,那是因为当我们观察某个人的表现有的时候,那个人就是我们注意的中心,而环境相对是不可见的。Have,但当我们观察自己的行为时,我们的注意力通常是放在需要做出反应的情境上,这个时候情境是可见的,因此我们会对环境的影响更加敏感。这个有关于环境归因的例子。有个面试官面试应聘人的时候,第一个面试者是在正式的场合面试,面试结束后,面试官对他的印象是太呆板太笨拙了,而第二个面试者是在喝咖啡单独会面谈话的,面试官觉得他们就像一对亲密的朋友,所以面试官最第二个面试者形成了热情有魅力的影响,后面试官反思他们的差异主要是由于面试环境不同造成的。

4 社会期望的影响 信念能够导向自我实现。如果人们相信银行即将倒闭,纷纷排队去提款,他们的错误知觉便可以创造出事实。如果咱们相信股票会上涨,那么它们可能真的会上涨,大家都去买,从而推高了股价。

那老师的期望与学生的表现有什么关系呢?老师对学生的期望,确实会影响学生的成绩表现,它的影响力不可忽略并不是非常的强大,较低的希望并不会毁掉一个有能力的孩子,同样较高的期望也不会魔术般的将一个学习吃力的孩子变成毕业典礼上致辞的毕业生代表。老师对学生施以更多的关注、微笑和点头,对成就较低的学生来说,老师正面态度可能是一缕带来希望的清新的空气。学生对老师的期望效应,效果也是相同的。如果一个班级比其他班对同一个老师的期望更高,那么这个班级相对相对来说在上这个老师课时更专心,成绩也会更好。显然,一个班里的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和老师的学生的态度同样重要。

一旦形成错误的社会信念,就可能引发他人做出某些行为反应以支持这些信念,这种现象叫做行为确证。敌意总是会招致敌意:那些认为对手不合作的人很容易诱发对手的不合作;如果每一个团队都将其他团队视为攻击性的、怨恨的和报复性的,自然会招致其他团队表现这样的行为,以自我防御,且形成一个自我延续的恶性循环。

那么,当伴侣理想化对方时,是否更容易保持亲密关系呢?对伴侣品质的积极错觉会导致其自我实现?还是他们更经常表现出自我挫败,一次次地制造自己无法实现并最终会破灭的期望?事实上,对伴侣持有积极的想法是好的预兆。理想化有助于减缓冲突,保持满意度,将做自我自觉的青蛙变为王子和公主。当某人真爱并崇拜我们时,这有助于我们成为那个其想象中的人。

当约会中的情侣处理争执时,充满希望的乐天派情侣倾向于认为对方都在做有建设性的努力。和那些持有更为悲观预期的人相比,他们更会感觉到更多的相互支持,对争执处理结果的满意度也更高。在夫妻之间同样如此,那些担心伴侣不爱和不接受自己的人,将微小的伤害解释为拒绝,导致他们贬损并疏远情侣。那些对伴侣的爱和接受抱有信心的人,表现出较少的自我防御,与伴侣的关系也更为亲密。爱确实有助于创造出想象中的真实。别人怎样对待我们,可以反映出我们和别人怎样对待他们。

5 社会信念和判断的结论 社会认知研究揭示出我们的信息加工能力的确有很高的效率和适应性,然而却难以避免可预测性的错误和误判。社会心理学家过多关注人类天性中的负性的一面,但是也不要忘记用积极的眼光看待人类的天性。那些研究错觉思维的认知的社会心理学家并不是要使我们成为毫无感情的逻辑机器。他们知道感情可以丰富人们的体验和直觉,而且它还是创造性想法的一个重要来源。尽管如此,它们的发现却可以提醒人们,我们容易犯错误,也正好说明我们接受严格思维训练的必要性。从错觉中寻找需要开放的好奇心和冷静的头脑,用正确的态度对待生活:批判而不愤世嫉俗,好奇而不受蒙蔽,开放而不被操纵。

#社会心理学#

#社会信念和社会判断#

获赞:862

收藏:77

回答时间:2022-11-22 04:59:42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形容车多的成语(二年级上册语文《刘胡兰》同步练习,可打印)

下一篇: 形容高兴的词语有哪些(从药品到瘾品,槟榔在中国的流行史)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