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朱自清绿好句赏析
好词:
薄阴 晶莹多芒 离合 皱缬 蕴蓄 临风飘举 明眸善睐 宛然 温润 飞花碎玉 厚积
好句:
1.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2.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
3. 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
4.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
5. 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2.吴召儿好句赏析
《吴召儿》这篇小说中,对吴召儿这个形象的观察就只是抓住了特别打动人的几个瞬间:反扫荡开始,村长派吴召儿给“我”当向导,在兵荒马乱中她居然从容不迫地换上一件红棉袄,在爬山途中尽管山“黑的怕人,高的怕人,危险的怕人”吴召儿却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上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当一大批敌人包围了大山,吴召儿毫不犹豫地迎上去,把棉袄翻过来她就象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在不断被风吹着象从她身上撒出一朵朵火花,落在她身上,——尽管只是几个瞬间,描写对象外在、内在的美,与作者主观感情上对美的赞赏,完全融为一体了。
作者抓住人物思想性格最主要最特殊的部分,“强调它,突出它,更多的提出它,用重笔描写它使它鲜明起来,凸现起来,发射亮光,照人眼目。”让读者通过这样一个鲜亮的环节,抓住整条链接,看到全部的生活,而人物思想性格的其他部分,非主要特点不鲜明的部分,则坚决的舍弃,已达到单纯与完整的统一,同时在客观形象中倾注了作家的主观情感,在某种程度上,作家写人也是在写自己,达到主客体的完美融合。
3.关于秋魂的好句赏析
《秋魂》解读 细读《秋魂》,文中那优美的画面吸引了我:缤纷的色彩,慈祥的风儿,飘落的秋叶,无不把人带人一个美妙的意境之中。
从宋玉的《九辨》起,写秋的诗文,如满地黄叶,堆积在文坛的每一个角落。「悲秋」一直是这些诗文的主题,如:宋玉的《九辨》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欧阳修的《秋声赋》中:「悲哉,此秋声也。」杜甫的《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直至现代诗中,都有无数悲秋的画面。这些景物是黯淡的、萧条的,其构建起来的艺术氛围无疑是沈郁而又苍凉的。
而刘增山的《秋魂》却一改常态,从一开始就寻求另外一种能够歌咏「秋」的方式。 「人们啊,你可知秋天为何有一个丰厚的收获?因为它有著一个成熟的头脑。
」在文章开头的题记中,作者就把自己对秋的赞美之情毫不保留地呈现给了读者,并且在行文之中,一层层地把现实生活中的秋到意识形态中的秋展示出来。「秋实·秋色·秋味」这三节可以说是实写:成熟的果实经历了风吹雨打,光照日晒;装扮秋天的色彩缤纷美丽;酸、甜、苦、辣各种味道更是融人秋天的收获之中。
「秋风」和「秋叶」不仅从表层对秋进行描写,更对秋的内在品质进行发掘。欧阳修笔下那使「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的秋风,变得仁慈多情;那飘落的秋叶也不再把秋带人「满地黄叶,秋声四起」、「其声凛冽」、「其意萧条」(元好问《秋声赋》)的景象之中,它默默奉献,化作春泥,以期有一个更美的明天。
「秋土」和「秋景」让我们感受到土地不再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有机物无机物的聚合,而是孕育并呵护万物的母亲。她的胸怀是如此温存、慷慨。
同时她还让人们领悟到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道理。这不正是慈母般的情怀麽?秋天的景既暗示著秋本身是成熟的,也印证了作者题记中所言「它有著一个成熟的头脑」,它有著一颗博大的胸襟,这就是秋魂。
品读《秋魂》,为作者那优美的文笔,细腻的描述所吸引,更为作者那种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所折服。由传统意义上的「悲秋」到《秋魂》中的「赞秋」,可以看出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正是「秋魂」之所在。
亮点探究 1.「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世界上有不经过光照日晒而成熟的果实吗?」这两句所蕴涵的深意是:不经过风吹雨打,不经历艰难困苦,是达不到理想的彼岸的,正如冰心所言: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2.「在我的收获里,充满著酸、甜、苦、辣各种味道,不信,就请去问问那饱经忧患的庄稼人吧!」这句话给人的启示是:要想有一个丰收的秋,必须有一个勤劳的春,如果虚度年华,不去奋力拼搏,那麽就永远没有成功的一天。
3.「既然生命已有了一个不寻常的开头,就当有一个不寻常的结尾。」这「不寻常的开头」和「不寻常的结尾」指的是:秋叶一生劳作,无私奉献,抚育枝条。
如今,当神圣的使命已完成时,它又悄然离开枝头,化作肥沃的土壤,报答大树的恩情,为来年的丰收作准备。正是「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人们啊,在你播种时,最好先想想秋天会有什麽样的收获吧!」这句话给人的启示是:正如俗话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你希望将来有一个好的收获,就必须播下诚实的种子。不然,等待你的只会是一片荒芜。
5.「秋天听了摇了摇头说:不,不,我是五彩缤纷的。」由秋天的五彩缤纷可以联想到: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如果仅有一种色调,那生活该是何等苍白无力。
6.《秋魂》中个人情态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古来悲秋的诗文颇多,以秋景人诗人文者更多,但一般都是借秋来抒发或烘托萧瑟、肃杀、冷峻、悲怆的情感或氛围。杜甫的《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都属此类。
至於以秋来表达凄清、悲切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也是相当丰富的。《秋魂》也是借秋抒情,写实写虚,写轻盈写成熟,都一反前辈关於秋的立意,而赞美秋的多姿多彩、多滋多味,从深层次上探讨了生命的来源、生命的尊严和生命的责任,成功地将个人对生命的理解如行云流水般地展示出来。
7.《秋魂》有序转换的变化之美:文中的题记与七个小节有序转换,形成了一种摇曳之美。题记统领全篇,「秋实」延伸出「秋色」、「秋味」,「秋风」引领出「秋叶」、「秋景」,由对生命表象的探讨深入到对生命来源及其尊严的理解。
这本是有序的结构,但文章在表述过程中,又将之打破,造成文本阅读与欣赏习惯的对立,呈现出一种文化之美。同时,文章在行文过程中三种人称不断转换,在形式上推进了这种由有序转换所形成的摇曳之态。
4.好句摘抄及赏析
一群傣族少女姗姗走来,肩上扛着小纺车,手里提着小灯笼,紧身拖曳的筒裙在随风摇摆。她们的身材是那样苗条,步履是那样轻盈,仪态大方,好像一群美丽的仙子从天而降。
2、看见冰场上的人,穿梭一般地滑来滑去,我的心激荡着,也急忙换上冰鞋,上场去了。开始的几步,多少有些荒疏了的感觉,转了几下之后,恢复常态了。我又向前滑行,左右转弯,猛然停止,倒退滑行……一个年龄和我差不多的小孩,像我当初头次进冰场一样,他趔趔趄趄,一个跟头;摇摇摆摆,一个屁股蹲儿。
1、他大约有十三、四岁。又黑又胖的小脸上,嵌着一个尖尖的翘鼻子。长长的头发,好久没理了。浓浓的眉毛下闪着一对大眼睛,乌黑的眼珠挺神气地转来转去。
2、树丛被拨开了,一个小孩的脑袋钻了进来,这是个男孩子,大约有十二、三岁,又黑又瘦的小脸上,满是灰尘,头发约有二寸多长,乱蓬蓬的,活像个喜鹊窝。
3、翠儿是这里远近山区里出名的俊女孩,成日价雨淋日晒,就是淋不萎,晒不黑,脸盘白白净净,眉眼清清亮亮。一笑起来,嘴瓣儿像恬静的弯月,说起话来,声音像黄莺打蹄。
5.好句好段加赏析
1、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在心里安家落户。心里的事情一多,就会变得杂乱无序,然后心也跟着乱起来。有些痛苦的情绪和不愉快的记忆,如果充斥在心里,就会使人委靡不振。所以,扫地除尘,能够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别烦乱;把一些无谓的痛苦扔掉,快乐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间。
赏析:人,只有量力而行,该放就放,当止则止,才能在轻松快乐的节奏中,收获真正应该属于自己的那份成功。
2、苦乐全凭自已判断,这和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正如一个不爱珠宝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极其重视虚荣的环境,也无伤她的自尊。拥有万卷书的穷书生,并不想去和百万富翁交换钻石或股票。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人也并不艳羡任何学者的荣誉头衔,或高官厚禄。
赏析:你的爱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兴趣就是你的资本,你的性情就是你的命运。各人有各人理想的乐园,有自已所乐于安享的花花世界。
3、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赏析:微笑着弹奏从容的弦乐,去面对挫折,去接受幸福,去品味孤独,去战胜忧伤。
4、承受幸福。幸福需要享受,但有时候,幸福也会轻而易举的击败一个人。当幸福突然来临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被幸福的旋涡淹没,从幸福的颠峰上跌落下来。承受幸福,就是要珍视幸福而不是一味的沉淀其中,如同面对一坛陈年老酒,一饮而尽往往会烂醉如泥不省人事,只有细品慢咂,才会品出真正的香醇甜美。
赏析:人生是一种承受,需要学会支撑。支撑事业,支撑家庭,甚至支撑起整个社会,有支撑就一定会有承受,支撑起多少重量,就要承受多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