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案:《普洱茶的特殊工艺价值》是陈杰先生系列文章《普洱茶四大价值》的第二部分。延续了之前刊发过的《普洱茶的地理价值》的文风,文章即深入浅出,又轻快好读。他指出普洱茶工艺貌似门槛很低,实则是易学难精,其中的奥秘还需要长期不懈的求证与探索。同时,也站在科技的高度,提出了一些新颖观点——比如普洱茶的“饼茶、沱茶、团茶”的造型,并不仅是方便运输,而是为微生物菌群的后发酵搭建了适宜后续发展的载体;比如“重力揉搓”对普洱茶到底有利还是有弊?比如普洱茶的工艺是后工业社会中难能可贵、拥有奇效的“后发酵”食品......除此之外,文中还提到了普洱茶拼配的六个方面,可谓处处独具慧眼!这些渗透着陈杰先生独到的科学视点的文字,于传统中发现智慧,于平凡中发现神奇,令人茅塞顿开,撩人思绪......它告诉我们,科学也需要发现的眼光。
在中国制茶工艺史上,人类从发现茶树到加工茶叶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基本形成了三种工艺思路。
一是炒青或烘青的“保鲜”法(也可称为“做鲜”法),如绿茶系列。这种加工方法,以新鲜为特色,新生产出来的茶叶品质最好,随着时间的推移,品质迅速下降,过了保质期 (保质期一般为十二个月),快速进入霉变的过程,干茶发黄,茶汤混浊,难以入口;因此绿茶的品饮讲究的是“第一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