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有个术语叫“盲品”。一群人在不知道茶叶的制作商、品牌、山头、年份等相关信息的前提下,仅凭自己品茶的主观感受,就能得出一个相对客观的结论。由于盲品可以最大限度地丢弃附着在茶品上的冗余信息,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茶斗和品评活动中。
盲品的本质是把握茶叶的真伪。放下对名人、大师、天价、年份的崇拜,回归茶叶本身。好就是好,坏就是坏。
盲法的结果主要取决于参与者的饮酒水平,并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当代哲学家李泽厚认为,“一个自然是否美丽,一个自然物是否能有美感,是否能被欣赏,首先是由自然物在社会时代的广泛而客观的社会性所决定的。”同样,一座山的茶叶质量,只看其“群众基础”就一目了然。热点的“热”绝非偶然。包装纸可以骗人,但喝酒的人味蕾是诚实的。
失明的价值在于回归初心。你可以对茶源“视而不见”,但不能对心“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