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时尚 > 内容

老师坐孩子身上三分钟(我尊敬的人老师)

老师坐孩子身上三分钟(我尊敬的人老师)?如果你对这个不了解,来看看!

古有面壁思过,今有面壁而坐。学生被老师惩罚,面壁而坐长达半年,下面是永留童心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老师坐孩子身上三分钟

看到两则关于老师的新闻,我觉得现在家长和老师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老师也占有很大一部分责任的。

01

先来看第一个。老师让两名男同学在讲台两侧,面壁而坐,时间长达半年之久。暂且不说时间是否如网上说的那么长,就这个做法确实欠缺了。

孩子淘气固然可气,老师的初衷也是好的。放在眼皮子底下好管理,否则管不住,一个班级就没法上课。或许老师真的有苦衷,不得已而为之。

有的学生确实调皮的很,上课不睡觉就说话。老师一讲课,他就在下面小声说,老师停,他也停。影响一圈学生听课,也影响老师讲课。

为了保证课程正常进行,老师不得已把调皮的学生调到前面来。这是经常有的事。在班里,你会经常看到讲桌两边坐的有人,这就是老师带的“研究生”。但不会像网上说的那样,面壁而坐,有点太过分了。

我就曾经带过“研究生”。但是我把调到讲桌旁边,和我同桌!有问题,先给他讲,作业,先给他改。一个星期下来,让他回到原来的位置,他不愿回了。他说,在这个位置上,待遇好!

作为老师,想让学生学习的本意是好的,但方法一定要把握好。

有些老师真的不好说,看到调皮的学生,用咬牙切齿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像这种让学生面壁而坐,别说家长了,我作为同行,我都脸红。俩孩子脱离了集体,好像被孤立了!

老师手里的权利说小也不小,但不要滥用。

学生不学习,破坏纪律。适当的给以惩罚是可以的,也是必须的。但是一直像这样长达半年,换作是我的孩子,我也会去找学校要说法。谁家的孩子不是宝啊?

有人说老师变坏了,我想说的是坏人进去了教师队伍。把纯洁的教师队伍弄的乌烟瘴气。

02

第二个新闻更让人气愤。

西安一小学生被老师狂扇数十耳光,学生被打得对巴掌都有了应激反应。

这是老师吗?打一个小孩子,还配为人师

当我听到孩子哭着说“妈妈,我害怕,我害怕。是老师打得……”,我的泪在眼里打圈圈。既心疼又气愤。

尤其是有了孩子,我希望孩子遇到的老师都是好老师。见不得孩子被欺负。孩子有错,作为老师,你可以教育,可以批评。但你动手,还打了十几下,这就不是一个老师所做的事了。

经孩子讲,原因是孩子的作业做错了。老师可以恨铁不成钢,但动手去打就不对了。

这位老师虽然已经得到免职的处分,或许他觉得很委屈,明明是在为孩子好,但是,孩子受到的精神伤害怎么去弥补?

可能以后,孩子都不会再相信老师,喜欢老师了。

03

曾经,老师是被歌颂的对象,“辛勤的园丁”“老师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如今呢,老师被当成嘲讽的对象,买东西扣扣搜搜“你是老师吧?”、做事爱较真儿“你是老师吧?”

前段时间教师退出机制一出来,好多网友拍手称快,“老师就是太清闲了,一年上半年的班,旱涝保丰收。这下好了,也让老师尝尝下岗呢滋味儿。”

就这样一些话,就足以看出人们对老师的不满,但也反应出老师在日常教学中确实有点欠缺啊。不得人心。

如果我们对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孩子自然会和老师亲近,家长也会和老师积极配合。

你说呢?

我尊敬的人老师

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

——雨果(法)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待人处事,强调心存善良;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个人修身,主张独善其身。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构建良好的社会生态,需要修炼一颗诚实善良的心。善良是发自内心深处无私的奉献和给予,是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心灵修行。

儒家的核心是孔子提出的“仁”,一个人是人,两个人就是“仁”了,什么意思?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己欲不施,勿施于人”,当医生的多想想病人,当老师的多想想孩子,多想想家长,如果你是孩子,你是家长,你的孩子在学校过得不开心,你会怎么想?想到别人了,恻隐之心就产生了,人就变得美好了……修行人平时要处处与人为善,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时刻保持着祥和的心态,这样做事就不容易冲动,说话就不容易造很多业。一个充满善意、多为他人考虑的人,更容易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心灵的丰盈。

一、管理好学生,先要学会管理自己

俗话说,“忍得一时气,免得百日忧”。一个成大器的人,一要经得起烦恼,二要受得了气愤。别人让我们生气,我们要忍得住气愤。遇到事情,先处理心情,后处理事情。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在愤怒时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死盯着负面现象不放。如果事情让我们生气了,我们要立刻调整自己的心态,告诉自己不能生气。在自己快要情绪失控前,试着通过6秒的冷静来提高情商,让自己从问题中走出来。在人生的路上,每个人都会碰到这样或者那样的挫折,弱者任情绪控制行为,强者任行为控制情绪。只有积极主动地控制情绪,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在专业学术论坛上,专家、学者们经常激烈地争论、争吵乃至谩骂。每当这时,受雇于论坛的一名勤杂工总会停下来,专注地观看专家之间的争吵。

一个学者发现了这件事,他想,一个没有受到过多少教育的勤杂工,居然装模作样地听起了专家之间的辩论,一定听得云缠雾绕、不明就理。于是他走上前,问:“你听得懂他们在争吵什么吗?”

勤杂工挠着头回答道:“我从没有听懂过。不过我能够判别出谁对谁错。台上正在争吵的两位先生,错的一定是身穿黑色西服的先生。”

他很是狐疑。

果不其然,没多久,“黑西服”先生就狼狈地败下阵来。勤杂工接连三次提前预告了错误的一方。面对着眼前不可思议的情形,学者压抑不住强烈的好奇心,问:“你真的是一名勤杂工吗?”

勤杂工回答道:“我在这里做勤杂工才三年,以前是在别的地方做勤杂工的。”

“那么,你是如何判断出专家们的对错的呢?”

“这很简单,”勤杂工轻描淡写地回答道,“有点脑子的都知道,最先发怒的一方肯定是错误的一方!”(潮州日报/陈蓉)

发怒,意味着错误;发怒,意味着失败。人有情绪反应很正常,但要懂得控制和调试,不会一直被愤怒牵引才是真正的强大。

教师要修心,首先就要修“大忍”之心,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在教育教学中不管遇到多调皮的学生,不管遇到多难处理的问题,教师都要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要以人为本,把学生当作平等的朋友,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不和自己的身体过不去,不和自己的情绪过不去。要敏锐地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和情绪的变化,积极预防,及时地控制好身体和情绪的不适。从思想上不能和学生、和家长产生对立情绪,感情上不要厌恶,行为上不能打击,要保持和颜悦色的教师形象。

二、正视自己的错误,原谅别人的错误

有人说厚德载物就是改过行善。改过有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是从事上改:克己复礼。第二层次是从理上改:正己化人。最高层次是从心上改:卑己尊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会做一些妨碍别人的错事。善良的人心怀恻隐之心,能敏感地意识到自己对他人的伤害及对自己造成的不利影响。为此就要学会控制自己,坚决不去做伤害他人的事,不说伤害别人的话。一时由于言行不妥发生误解或矛盾,也要有承认和改正错误的勇气,更要有接受别人道歉的雅量。

我们常常会为生活中的琐事大发雷霆,归根结底,都是我们的心不够沉静,随便一件事情都能触发心底的不满。当他人,特别是学生或家长冲撞了我们,我们理应更多地去理解和包容,并互换角色,多去想想我们是否有做的不妥当的地方。当他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而向我们道歉时,我们更应该热情地接受别人的歉意。即使他人没有向我们道歉,也不能耿耿于怀、心存过节。

三、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善良的心对待他人,要做到四施:

第一种,眼施。教师要习惯用柔和明媚、善解人意的眼神去看待别人。眼睛是心灵之窗,当你用善意的眼神去看别人,对方能感受到善意。而当你用犀利的眼光看别人,别人的心理上则会有压力感和不安全感。

第二种,颜施。颜施是指保持和颜悦色,给人一个好脸色。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微笑就是心灵的发言人。“你好、欢迎你”这些礼貌的词汇都可以通过微笑来负载和传导。一个人的容颜代表了她内心的能量,施与对方一张微笑的脸、一份温柔的表情,不但能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而且还能增强他人的自信,传递给人以正面的能量。教师的面部表情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情感信号,它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如果教师流露的是肯定和赞扬的微笑,就会给学生支持和鼓励;如果教师流露的是否定和批评的表情,则会使学生感到羞愧和自卑。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才能信任教师、尊重教师,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和谐稳定的关系。因此,教师千万不能吝惜自己的感情,要尽量展示发自内心深处、传达爱意的微笑,使孩子们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形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个性。

第三种,言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对学生说话,首先,从态度语气上应该让学生感觉老师是在真心地关心他、帮助他;其次,教师的言语应当是肯定的,鼓励的。把带刺儿的话变成花儿送给学生,把批评的话涂满蜜汁送给学生,尝到甜头的学生一定会很乐意接受教师的批评。

第四种,心施。心施指的是善心的布施。加里宁在谈到做人的品质时说:“第一是善良的情感。”雨果也说过:“善良是生命的黄金,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优于伟大的人。”如果教师做不到高尚,那就一定要做到善良。起心动念对别人心怀善意,即使生气时也要表现出友善,更不要以自己强者的姿态去成心戏弄和捉弄学生。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来的,假如他们是温和的,是循循善诱的,不用粗鲁的办法去疏远学生,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言语去吸引学生;假如他们和善地对待他们的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卡布奇诺电影图解,今年不能错过的恐怖电影

下一篇: 传统节日有哪些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