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网友们好,相信很多人对濠梁之辩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濠梁之辩以及濠梁之辩扩写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濠梁之辩
2、庄惠濠梁之辩翻译
濠梁之辩
濠梁之辩"是什么意思? 惠施与庄子是一对辩友,两人经常为各自的学说主张进行激烈的富有哲理且又充满情趣的论辩。 其中,最为著名的论辩是“濠梁之辩”:庄子与惠子游 于 濠 (濠水) 梁 (河堰) 之上。庄子曰:“鯈 ( tiao 白鲦鱼) 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 ,全 矣 (这就够了)。”庄子曰:“请 循 (追溯) 其 本 (开头的话题)。 惠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濠梁之辩”是千古奇辩。在这则论辩中,双方都在斗智斗巧,辩才均为无与伦比,但各自的逻辑毛病还是可以分析出来的。 庄周梦蝶与濠梁之辩的翻译 庄周梦蝶 原文: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译文: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然,十分轻松惬意。这时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一会儿醒来,对自己还是庄周十分惊奇疑惑。认真想一想,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 濠梁之观鱼之辩 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濠梁之辩庄子和惠施分别采用了哪些论辩手法 “偷梁换柱”的诡辩,自古已然.其中有著名的“濠梁之辩”: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濠水)梁(河堰)之上.庄子曰:“儵(tiao 白鲦鱼)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 全矣(这就够了).” 庄子曰:“请循(追溯)其本(开头的话题).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秋水》) 庄子与惠施是古代一对奇特的辩友,从“运斤成风”这个成语典故中可窥见斑.“濠梁之辩”是他俩之间最著名的一个论辩,可以称得上是千古奇辩.在这则论辩中,双方都在斗智斗巧,辩才均为无与伦比,但各自的诡辩也是可以分析出来的. 在“濠梁之辩”中,话题的焦点是“异类能不能相比”与“异类能不能相知”的问题.庄子根据“鱼出游从容”断定是“鱼之乐”.惠施提出“子非鱼”之句的反驳,明确表示了“子”与“鱼”是异类,不存在“相比”、“相知”的问题.但庄子“子非我”之句的再反驳就开始玩弄诡辩了,他把惠施说的异类不可以相知、相比的“子”与“鱼”偷换成了“子”与“我”,从而把同类可以相知、相比的“子”与“我”说成是不可以相知.在这里,庄子以“构造法”偷换话题,违反了在一个论辩过程中“论题必须同一”的同一律要求. 惠施当然不会善罢甘休,马上抓住话柄,提出了新的反驳:“我非子……全矣.”虽然惠施的这个反驳使庄子陷入了困境,但惠施的这个反驳也不是无懈可击的.首先,从思维规律角度讲,惠施一方面肯定“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表明自己对庄子已经有所知;另一方面却又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又承认了自己不知道庄子.这样,由于自己也违反了在一个论辩过程中,不能对一个论题(话题)既肯定又否定的矛盾律要求,使得惠施自己也陷入了自相矛盾.其次,从认识论角度讲,惠施错误地把本来属于同一物类的“子”与“我”(可以相知)混同于不属于同一物类的“子”与“鱼”(不可以相知),从而也混淆了话题,使自己也陷入了不可知论.在最后一轮论辩中,庄子继续玩弄诡辩.他反驳惠施说,你曾经说“汝安知鱼乐”,表明你已经认为我知道了鱼之乐,只是问我从哪里知道的(“安知”).我可以明明白白地告诉你,我是在濠梁之上知道的.这是一种“循辞”,是庄子故意转移话题,并且偷换概念,歪曲了惠施的原意.按“安”字在古汉语中,作为代词使用时,有两种含义,一是“哪里”,一是“怎么”.均表示疑问.如《诗·小雅·小弁》:“天之生我,我辰安在?”此处的“安”指“哪里”;《荀子·解蔽》:“彼愚者之定物,以疑决疑,决必不当.夫苟不当,安能无过乎?”此处的“安”指“怎么”.在“濠梁之辩”中,惠施所说的“汝安知鱼乐”是一句反问句,意谓“你怎么知道鱼乐呢?”但庄子显然利用了“安”的这种语义上的歧义性,似乎漫不经心地用偷换概念的手法,将惠施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乐”偷成“你从哪里知道鱼乐”.亦即将惠施所说的“安知”的“安”(怎么)偷换成“安”(哪里).把所问的问题疑问偷换成了地点疑问.于是,原来惠施的反问句似乎包含了肯定庄子知道鱼之乐的肯定句了.庄子自然可以大大方方地回答“我知之濠上也”.在这里,庄子的诡辩违反了在一个论辩过程中“使用概念必须同一”的同一律要求. 濠梁之辩的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濠梁之辩结局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条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点评]这是我国古代两位胸辩家庄子与惠子的一次精彩舌战。 面对老朋友庄子抒情诗的判断,惠子不以为然,以人与鱼不可能相互了解的事实,反驳 庄子。庄子不甘示弱,用同样的手法回击了惠子。惠子毕竟是辩论的高手,他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巧妙的回答了庄子的问提。辩论似乎将以惠子取胜而告终,但庄子没有局限于惠子圈定的逻辑框架,钻了空子,利用了惠子“安知鱼之乐”(“你哪里知道鱼儿的快乐”只句话的歧义,釜底抽薪,推翻了惠子的立论基础。惠子可以同样钻空子,不过第二次钻同样的空子,就比人逊了许多.。惠子可以说: 亦循其本,子曰“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汝既不知之。 庄子与惠子濠梁之辩是个怎样的故事? “庄周梦蝶”的故事,表现了一种人生如梦的人生态度。 (庄子〉里的另一个故事“濠梁之辩”,主要反映了庄子对于“知”的态度。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脩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历来对庄子和惠施的辩论输赢,见仁见智。从逻辑上说,惠施占了上风,因为人和鱼是不同类的,人不可能知道鱼的心理。 但从审美体验上说,庄子也是有道理的,动物的动作、表情、痛苦、快乐,是可以凭观察来体验的。
庄惠濠梁之辩翻译
翻译如下:
庄子和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散步。
庄子看着水里的鲦鱼说:“鲦鱼在水里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儿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断定的。”
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说:‘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河边上知道的。”
赏析
惠施是先秦名家的代表人物,和庄子既是朋友,又是论敌。《庄子》一书,记载了他们之间的许多辩论,这只是其中的一次。这个故事是很有名的,受到古今中外读者的欣赏。他们的辩论究竟谁是谁非,谁输谁赢,历来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名家是研究逻辑的,从逻辑上说,似乎惠施占了上风,因为人和鱼是不同类的,人不知道鱼的心理。但从审美体验上说,庄子也是有道理的,任何动物的动作、表情,痛苦或快乐,人是可以凭观察体验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