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胀气如何用药(治疗小儿胀气的药)?如果你对这个不了解,来看看!
宝宝食积,你用对药了吗?,下面是山西中医药大学附院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小儿胀气如何用药
上次我们讲到食积是因小儿喂养不当,内伤乳食,停积胃肠,脾运失司所引起的一种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临床以不思乳食,腹胀嗳腐,大便酸臭或便秘为特征,甚至部分孩子会有发热、呕吐、腹泻,这时候家长们必然会想尽一切办法消食、消食、再消食!!!各种食疗及消食药齐上阵,那么你们用对了吗?下面我们来介绍几种常用的消食积中成药:
1 小儿复方鸡内金散
主要成分:鸡内金、六神曲。
主要功效:健脾开胃,消食化积。
这是一个比较平和的消积方子,对于儿童因饮食过饱而出现的积食腹胀,效果不错。其主要成分鸡内金呢其实就是鸡的胃,具有促进胃液分泌,提高消化能力的作用。
对应食疗方:将鸡内金烘干后磨成细粉,闷大米或者熬粥的时候撒如少许,有一定的助消化作用。
2 大山楂丸
主要成分:山楂、六神曲(麸炒)、麦芽(炒)。
主要功效:开胃消食。
大山楂丸的主要成分是山楂,而山楂的主要作用是消除肉积,所以更适合吃肉食较多的孩子,如果今晚孩子刚刚吃了一大块牛排,那么来一颗酸酸甜甜的大山楂丸吧。
对应食疗方:大家可能很熟悉,那就是山楂粥啦,因为山楂不是每个季节都有,所以我们可以去药店买一瓶山楂干备上,熬白粥的时候放几块用,或者有的孩子不喜欢喝白开水,泡一小片在水里喝也是可以的,稍许的酸味可以刺激胃酸分泌,帮助消化,但是注意酸味不可太重,并且1岁以下的宝宝不要喝。
3 健胃消食片
药中的太子参益气健脾,陈皮理气和胃,山药健脾和胃,山楂消肉食油腻之积,麦芽消米面食积,所以这是个比较全面的消食方,又是一个兼顾扶正的方子,适合平素脾胃偏弱,稍食多则积食,还容易腹胀腹泻的孩子。
主要成分:太子参,陈皮,山药,麦芽(炒),山楂
主要功效:健胃消食。
对应食疗方:山药红枣陈皮粥,就是煮粥的时候放几段铁棍山药,3-5个红枣,一小撮陈皮,具有健脾扶正的作用,脾胃虚弱的孩子可以经常食用,或者做成山药红枣蛋糕也是好吃又健康的辅食
4 保和丸
主要成分: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可以消食导滞、下气;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和胃,降逆止呕;茯苓健脾利湿,使湿有出路;食积日久则易生热,连翘可清热散结,去除食积所化之热。
主要功效:适合孩子积食已经化热阶段,出现舌苔厚黄、舌质红、唇红、便秘等热象,也可以在食积发热的治疗中配合其他退热药使用。
5 小儿七星茶
主要成分:薏苡仁、稻芽、山楂、淡竹叶、钩藤、蝉蜕、甘草。七味药制成,故名七星茶。
主要功效:主要用于小儿积滞化热,消化不良,不思饮食,烦躁易惊,夜寐不安,大便不畅,小便短赤。此方适合于儿童因为积食导致的情绪烦躁,睡眠欠安。
6 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
主要成分:山楂(炒)、槟榔、枳实、枇杷叶(蜜炙)、瓜蒌、莱菔子(炒)、葶苈子(炒)、桔梗、连翘、蝉蜕。
主要功效:用于小儿因食积引起的咳嗽有痰,症见咳嗽,以夜重,或喉间痰鸣,伴腹胀,口臭,便秘等。注意如果孩子咳嗽较重,一定要去医院请医生诊断后使用药物。
7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
主要成分:连翘,淡豆豉,薄荷,荆芥,栀子(炒),大黄,青蒿,赤芍,槟榔,厚朴,黄芩,半夏、柴胡、甘草。
主要功效:疏风解表,清热导滞。用于小儿风热感冒挟滞证,症见发热咳嗽,鼻塞流涕,咽红肿痛,纳呆口渴,脘腹胀满,便秘或大便酸臭,溲黄。适合因食积又伴有外感而引起的发热,如果体温未超过38.5℃可以作为退热中成药使用,如果体温高于38.5℃,或者家长不能辨别发热原因的话一定及时去医院就诊。
再介绍一组消食健脾的推拿方法:
1.顺时针摩中脘穴3~5分钟,以中脘为圆心,用手掌或者食中指指端顺时针方向在宝宝的肚子上缓缓转圈。
2.揉天枢100~150次,用大拇指指腹揉腹中部,肚脐旁开2寸的天枢。
3.按揉足三里100~150次,用大拇指指腹按揉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的足三里。
4.捏脊3~5遍,三捏一提2~3遍。
以上推拿手法可以每日操作1-2次。
文字|推拿二科 任艳
排版|宣传科 康曦
审核|宣传科 袁晓霞
治疗小儿胀气的药
宝宝胀气可能是由多种原因造成,例如吃的奶太急导致过多空气进入体内,又或者是宝宝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吃的太多导致胀气等。建议通过适当多拍嗝、按摩、腹部保暖、药物治疗、调整饮食等方式来帮助宝宝缓解症状。
1、适当多拍嗝:在宝宝刚吃完奶的时候,不要立刻让宝宝平躺到床上。在宝宝吃了大量的奶以后,竖着抱宝宝,轻轻地拍打宝宝的后背,可以防止呛咳的出现,还可以帮助宝宝排气,缓解腹部胀气的症状;
2、按摩:宝宝胀气时,家长还可以按摩宝宝腹部,可以促进排气。注意家长按摩时力度不要过大,以免宝宝出现不适;
3、腹部保暖:家长要注意宝宝腹部的保暖,有助于减少宝宝胀气的发生以及气体的排出;
4、药物治疗:必要时可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服用特定的益生菌来缓解宝宝胀气;
5、调整饮食:注意调整喂养技巧,避免宝宝吞气。
愿我们的宝宝健健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