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扬州百年来有变化】,今天犇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扬州百年来有变化:扬州变化如此大!热门景点前世今生照片对比,看看有你记忆身影吗2、扬州百年来有变化,江苏省扬州市的历史发展变化1、扬州百年来有变化:扬州变化如此大!热门景点前世今生照片对比,看看有你记忆身影吗
哈喽,大家好,这里小辉去旅行。扬州是历史名城,不但文化底蕴非常浑厚,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今天就带大家去看看扬州著名景点以及地标建筑的对比照片,以便让大家更好的去了解扬州的历史与发展。
瘦西湖是扬州最有名的景区,这组对比照的角度刚好拍了瘦西湖两个最著名的景点,一个是五亭桥,一个是白塔。五亭桥可以说是瘦西湖乃至扬州最著名的景点之一,也是地标建筑。因从空中看仿佛盛开的莲花,又叫做莲花桥。此桥有15个桥洞,据说中秋之夜,每个桥洞都能看见一轮圆月,甚是奇特,其他地方有仿建此桥,但是都没有这个效果。
白塔据传闻是当年乾隆帝游历瘦西湖说了一句此处像北海公园,可惜少了一座白塔。盐商闻言便连夜用盐仿北海公园喇嘛塔堆了这座塔,后来干脆就在原址修建了一座真塔。
文昌阁是扬州的另一处地标建筑,位于汶河路和文昌中路交汇之处。原本是修建于扬州府学(相当于现在的学校)文津桥上的一座亭子,后来解放后,扬州为了城市发展填河造路,填了下面的汶河和文津桥,就只单留了文昌阁矗立于马路中间,见证扬州的变迁。老照片应该是当年拓宽文昌中路时候拍的照。
这个图的所在地叫石塔寺,此处原来有寺庙,寺庙原名叫做木兰院,后来因为得了佛舍利,便建了石塔收藏,从此改名石塔寺。后来也是解放后拓宽道路,周围建筑都拆除了,只留了这座石塔在绿化带之中。老照片之中石塔周围的建筑还依稀可见。
四望亭修建于南宋年间,原名文奎楼,后来改名魁星阁,一直以来都是县学的组成部分。1950年县学被拆除之后,变成了汶河小学西门街校区,四望亭就变成了四望亭路和汶河北路交叉口的一座孤亭。老照片是建国之前拍的,当时周围还有不少县学的建筑。
大明寺出名是因为6次东渡传法的鉴真大师曾经是此地的主持。当年日本长屋亲王因慕佛法,特地做了一千件绣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的袈裟给遣唐使带来大唐送给诸多高僧结缘,希望有人去日本传法。鉴真得此袈裟甚是感动,于是发宏愿东渡日本传法,在中日友好史上面传下了一段佳话。前年我国疫情刚刚发生的时候日本支援物品上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就是出自这个典故。至今大明寺还有著名书法家赵朴初所写的这八字石碑。
个园原是盐商的私家园林,园内以春夏秋冬四季假山出名。春山乃是在竹从之中插入石笋。夏山叠石以青灰色太湖石为主,图上便是夏山。秋山用粗犷的黄石叠成,通体褐黄色。冬季假山倚墙叠置色洁白、体圆浑的宣石(雪石),宣石假山内含石英,迎光则闪闪发亮,仿佛积雪。
何园也是一处私家园林,也叫寄啸山庄,被称为晚清第一园。上面那张老照片是何园原主人还居住期间时候所拍的,何氏子孙虽然现在散居海内外各地,但是成名成才的很多,几年前国家七十年国庆,光是何园后人就有九人获得七十周年纪念章。
此处是纪念明朝抗清英雄史可法的纪念馆。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里面的梅岭就有他的衣冠冢,老照片拍的就是梅岭。扬州的梅岭小学,史可法路都是以他名字命名的
冶春位于扬州御马头下面,是扬州有名的吃早茶的地方。图中对比照片就是御马头刚刚下来的斜坡这里,远处的几所茅草顶屋子就是冶春。当年的冶春就是几间半茅草顶的屋子,如今也扩张了好多
富春可以说是扬州名气最大的早餐店了,外地游客来了一般都喜欢来尝一尝,当年的富春更像是大排档,档次不高大家都喜欢去,不过这20年本地人去的倒是少了[捂脸]为什么我不说大家都知道。
最后我要说虽然介绍的都是与旅游有关的景点和茶社,但是从这些地方也能看出扬州的发展和变迁。旅游不光要了解一个地方的今生,也要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这样才有意义对吧[耶]
2、扬州百年来有变化,江苏省扬州市的历史发展变化
【由来】 古越之一部称扬越据《尔雅》:越,扬也注谓发扬也又其性轻扬也李巡曰:江南其气燥劲厥性轻扬据《太康地纪》:“以扬州建太阳位天气奋扬履正含文故取名焉”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吴州为扬州【沿革】 约在西周初期,今扬州市区为周的封国——干(邗)国约在春秋初、中期,邗国被吴国所灭,此地属吴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在此筑邗城,作屯兵之所,并开凿水道,沟通江淮(一说吴城邗后,即迁都于邗)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灭吴,邗城属越,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扬州百年来有变化?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扬州百年来有变化
【由来】 古越之一部称扬越。据《尔雅》:越,扬也。注谓发扬也。又其性轻扬也。李巡曰:江南其气燥劲。厥性轻扬。据《太康地纪》:“以扬州建太阳位。天气奋扬。履正含文。故取名焉。”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吴州为扬州。【沿革】 约在西周初期,今扬州市区为周的封国——干(邗)国。约在春秋初、中期,邗国被吴国所灭,此地属吴。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在此筑邗城,作屯兵之所,并开凿水道,沟通江淮(一说吴城邗后,即迁都于邗)。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灭吴,邗城属越。
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得吴国旧地,邗城属楚。周慎靓王二年(前319年),楚怀王在此修葺城垣,并改邗城为广陵邑。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立九江郡,广陵县属之(一说后置东海郡,广陵县属之)。项楚时又置东阳郡,广陵县属之。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封刘贾为荆王,广陵县属荆国。高祖十二年(前195年),改荆国为吴国,封刘濞为吴王,领秦时的郸郡和楚汉时期的东阳郡、会稽郡3郡53县,都于广陵,广陵县属之。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刘濞举兵反叛朝廷,兵败被杀。景帝改吴国为江都国,封刘非为江都王,领吴国旧地之郸、东阳两郡。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江都王刘建(刘非之子)获罪自杀,江都国废。元狩五年(前118年),置广陵国,领广陵、江都、高邮、平安4县。元封五年(前106),在全国设置十三部州刺史,广陵国属徐州刺史部。
王莽始建国元年(9年),广陵国改江平郡,郡治广陵县改安定县。东汉初,复称广陵郡、广陵县。明帝永平元年(58年),广陵郡改广陵国,封刘荆为广陵王;水平十年(68年),除国复郡。水平十四年(72年),又封刘元寿为广陵侯,食故国6县。顺帝永和三年(138年),广陵郡领广陵、江都、高邮、平安、凌(今宿迁县东南)、东阳(今盱眙县境)、射阳(今淮安市东南)、盐渎(今盐城市西北)、舆(今仪征市东北)、堂邑(今六合县北)、海西11县。
三国时,江淮之间为吴魏两国争斗的瓯脱之地,广陵县废。魏于淮阴置广陵郡。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广陵郡仍治淮阴,属徐州,先后领有淮阴、射阳、舆、海陵、广陵、盐渎、淮浦(今涟水县西)、江都8县。愍帝建兴元年(313年),广陵郡还治广陵。
“永嘉之乱”时期,北方人大批南下。东晋元帝初,青州侨置于广陵。明帝太宁三年(325年),兖州也侨置于广陵。晋成帝时,兖州改称南兖州,治所还于京口。晋安帝义熙七年(411年),分广陵郡置海陵、山阳2郡;并以淮河为界分徐州、北徐州,广陵郡仍属徐州。义熙八年(412年),东晋收复青州旧地,在东阳城(今山东省益都县北)复置青州,而称侨置于广陵者为南青州。
南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撤南青州并入南兖州,侨置在广陵郡的原青州各侨郡侨县改属南兖州。次年,徐州改称南徐州,广陵郡仍属之。文帝元嘉八年(431年),改南徐、南兖为实州,分江而治,南兖州割江淮为境,治广陵,广陵郡改属南兖州。宋末,南兖州领广陵、海陵、山阳、盱眙、秦(治所今六合县北)、南沛(治所今安徽省天长县西北)、新平(治所今海安县)、北淮阳(治所今宿迁县东南)、北济阴(治所当在今扬州境内)、北下邳(治所当在今江苏省境内)、东莞(治所当在今江苏省境内)11郡。其中,广陵郡领广陵、海陵、高邮、江都4县。
齐高帝建元四年(482年),南兖州置广陵、海陵、山阳、盱眙、南沛五郡。其中,广陵郡领海陵、广陵、高邮、江都、齐宁(今江都县境内)5县。北齐天保三年(552年),南兖州归属北齐,并改名为东广州,下置广陵、江阳2郡。陈宣帝太建六年(574年),东广州入南朝,复称南兖州。太建十一年(579年),南兖州又入北朝,并改名吴州,置总管刺史。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存州废郡。开皇九年(589年),改吴州为扬州,置扬州总管府,广陵始有扬州之名。开皇十八年(598年)广陵县改称邗江,炀帝大业元年(605年)称江阳。大业三年(607年),改扬州为江都郡,领江阳、江都、海陵、宁海、高邮、安宜(今宝应县)、安阳(今砀山县东北)、盱眙、盐城、清流(今安徽省滁县)、全椒、六合、永福(今安徽省天长县西北)、句容、延陵(今镇江市西南)、曲阿(今丹阳县)16县。郡治江阳县。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农民起义军李子通部由海陵攻占江都,建吴国,以江都为国都,年号明政。吴国是历史上唯一建都于扬州市区的农民政权。武德三年(620年),李子通败走京口,江都郡改为兖州,江阳县并入江都县。武德七年(624年),改兖州为邗州。武德九年(626年),扬州大都督府移治广陵,改邗州为扬州,领江都、六合、海陵、高邮4县。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10道,扬州属淮南道。贞观十年(636年)改大都督为都督,领扬、滁、常、润、和、宣、歙七州。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扬州为广陵郡,领江都、江阳、六合、海陵、高邮、扬子、天长7县。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广陵郡复改扬州。
唐末,江淮大乱。昭宗天复二年(902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在扬州受封吴王。天祜十六年(919年),杨渭正式建吴国,以江都为国都,改扬州为江都府,改元武义。吴天祚三年(937年),吴帝杨溥禅位于齐王李异。李异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以金陵为国都,以扬州为东都。南唐保大十五年(957年),后周改江都府仍为扬州。
宋初分扬州为五:扬州、真州(今仪征市)、泰州(今泰州市)、通州(今南通市)、高邮郡,扬州领江都县。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又分全国为15路,扬州属淮南路。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扬州属淮南东路。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后,江都县析出广陵县,扬州增领广陵、泰兴2县。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置扬州大都督府。次年,改大都督府为扬州路总管府,领高邮府和真、滁、通、泰、崇明(今上海市)5州,并直领江都、泰兴2县。元惠宗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军占领扬州,改扬州路为淮南翼元帅府,寻改淮海府,属江南行中书省。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淮海府改为扬府。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改称扬州府。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罢除江南行中书省,设置京师(后改南京),扬州府属之。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分六合属应天府,崇明属苏州府,扬州府领3州7县,并直辖江都、仪真、泰兴县,高邮州领宝应、兴化县,泰州领如皋县,通州领海门县。
清顺治二年(1645年),设立江南省,扬州府属之。顺治十一年(1654年),海门县并入通州(后置海门厅),扬州府领3州6县。雍正三年(1725年),通州直隶江南省,分泰兴、如皋2县属之。雍正九年(1731年),析江都县置甘泉县,与扬州府、江都县同治于扬州城中。后以高邮为散州,兴化、宝应县直隶扬州府。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江南省正式分为江苏、安徽二省,扬州府属江苏省。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分泰州置东台县。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太平军攻占扬州,曾改扬州府为扬州郡,改甘泉县为甘泉天县,历时8个多月。清末,扬州府领高邮州、泰州和江都、甘泉、仪征、兴化、宝应、东台县,俗称“扬八属”。
清宣统三年九月十七日(1911年11月7日),扬州光复。二十日,扬州军政分府宣布成立,隶属镇江都督管辖。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扬州府,并甘泉入江都县,原扬州府所属各县直隶江苏省。民国三年(1914年)6月,江苏省分为5道,江都县属淮扬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4月,废道,江都县直属于省。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3月,分江苏省为13个行政区,江都县城设第九行政区(江都区)专员公署,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占领扬州,国民党江都县政府撤离城区。同月,扬州成立伪江北自治会。翌年3月,维新政府在南京成立后,伪江北自治会改组为伪江都县公署,先后属伪苏北行营第四行政督察区和伪江苏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新四军北渡长江以后,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今扬州市全境内民主政权建置: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4月设立苏中第三行政区。抗日战争胜利后,汪伪政权崩溃,国民党江都县政府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迁回江都县城。第五行政区专员公署也由泰县迁入江都县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1月,中共领导的原苏中、淮南、淮北行政区撤销,设立苏皖边区。12月,原苏中第三、四行政区合并为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25日,江都县城(扬州)解放。26日,扬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27日,设立扬州市,隶属苏皖边区第二行政区。
1950年1月11日,泰州专区、扬州专区合并为苏北行政区泰州专区,专员公署驻泰州市。1月13日,苏北行政公署自泰州迁扬州,5月8日,扬州市改扬州县。8月8日复称扬州市,直属苏北行署(县级市)。8月10日,苏北泰州专区改称苏北泰州督察专区。10月10日,又改称苏北泰州专区。1952年9月9日,苏南、苏北两个行政区和南京合并设立江苏省,次年1月1日,苏北行政公署在扬州停止办公。5日,泰州区专员公署迁驻扬州市,改称江苏省扬州专区。1971年5月12日,扬州专区改称扬州地区,1983年2月28日,扬州市和扬州地区合并为地级扬州市。
本文关键词:扬州几千年历史,扬州的变化与发展资料,扬州变迁,扬州发展历史,扬州百年来有变化的景点。这就是关于《扬州百年来有变化,热门景点前世今生照片对比》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