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春节风俗习惯等知识?1、 在我国古时,农历正月初一被叫作“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开始改用公历纪年即从1912年之后,阳历一月一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也就是俗称的“过年”,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有关春节风俗习惯等知识?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有关春节风俗习惯等知识
1、 在我国古时,农历正月初一被叫作“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开始改用公历纪年。即从1912年之后,阳历一月一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也就是俗称的“过年”。
2、扫尘是汉族传统年俗之一。我国不少地方把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的这段时间叫做“扫尘日”,也叫“迎春日”,起源于古代汉族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这种仪式后来演变成了年底的大扫除,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3、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楹联”。写春联时需要注意上下联的字数要相等、词性需对仗、平仄相协调、语义不重复等。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4、 宋代王安石的《元日》中,“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的是我国传统节日春节的景象。
5、 除夕夜吃团圆饭是我国的一项传统民俗。北方人一般吃饺子,取谐音“更岁交子”,寓意辞旧迎新;同时取其与元宝相像之形,也寓意“招财进宝”。南方人一般吃年糕,取谐音“年年高”,寓意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6、 宋代诗人苏轼的《守岁》中,描写的春节传统习俗是诗句“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7、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都是描写守岁的诗句。
8、 大年初一早晨,开门大吉,传统习俗是先放爆竹,叫“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9、 根据我国传统民俗,大年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发给晚辈。
10、 我国古时称之为“归宁”的传统过年习俗是“回娘家”,指嫁出去的女儿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11、 春节期间,我国各地有祭财神的传统习俗财神多由历史人物或神话人物演化而来,如,范蠡 被称为“文财神”,关羽被称为“武财神”。
12、 春节每天的庆祝内容不相同。从初一到初七,分别是鸡日、犬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和人日。传说女娲先用六天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积累了经验后在第七天才造出了人。
13、 大门上的“福”字不能倒贴,在民俗传统中,水缸、垃圾箱和柜子才要倒贴福字。为了避讳在倒水和倒垃圾时把家里的福气倒走,便在这两处倒贴福字,巧用“福至”来抵消“福去”。
14、 关于爆竹的最早可靠记载见于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当时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而新年起床第一件事也是爆竹。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汉族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
15、 “正月不理发”是有由来的,《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认为春天应该让头发散开自由生长,而不该剪断,诊察发爪可以断重病、决生死。
16、 男子拜年抱拳要“左抱右”,中国传统习惯尚左贬右,所以抱拳时要用左手包右手,此谓“吉拜”;如果右手包左手,则称为“哀拳”,是向别人报丧或求饶时使用的手势。女性抱拳则相反,但女子不抱拳,只压手。
16、压岁钱其实不是“钱”,而是铸成钱币形状的辟邪品。最早叫“厌胜钱”、“压胜钱”、“压祟钱”。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名叫“祟”,每年除夕夜里出来害人,压祟钱就是专门用来吓走它的。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17、 历史上的春节指的是节气,通常特指24节气中的立春。而到了南北朝之时,春节甚至指代的是整个春季。
18、 春节时贴的春联是由桃符演化而来的,古人在正月初一的时候,一定会制造桃符,以用来驱鬼避邪。造桃符的习俗演化变成春联最早的记载出现于五代十国时期,据记载后蜀主孟昶曾命学士张逊在桃木板上题词,学士写完之后蜀主感觉他写的不对仗,便提笔写道:“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传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幅春联。而到了宋代,将桃木板更换成红纸张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不过直到明代,桃符才正式以春联的形式亮相。
19、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
20、 小年习俗:祭灶、扫尘;除夕习俗:年夜饭、守岁;初一习俗:开门炮仗、拜年;初二习俗:开门炮仗、拜年,初五习俗:剁小人,迎财神。俗称破五,要迎财神,“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
21、 祭灶: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