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文摘抄 > 内容

校园贷背后的真相有哪些,校园贷背后的真相有哪些案例(11个月催收1.5亿)

关于【校园贷背后的真相有哪些】,校园贷背后的真相有哪些案例,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瞄准大学生,11个月催收1.5亿,致3人自杀!“套路贷”惊人内幕曝光2、校园贷背后的真相有哪些

1、瞄准大学生,11个月催收1.5亿,致3人自杀!“套路贷”惊人内幕曝光

2022年12月3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4件依法惩治涉网络黑恶犯罪典型案例。

该批典型案例聚焦当前司法实践中常见、多发情形,涉及群众反映强烈、被害人群体广泛的网络“套路贷”、网络舆情敲诈、网络裸聊敲诈、网络“软暴力”催收等信息网络重点犯罪领域。其中包含汤某甲等人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案。

该组织向在校大学生以及大学毕业三年以内的群体实施网络“套路贷”犯罪活动,累计放款8000余万元,收款1.5亿余元,违法所得7000余万元。

纪律规约与一般公司不同

案情显示,2017年9月起,被告人汤某甲先后邀约被告人汪某柏、邓某龙、汤某乙注册成立南昌赤之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公司,内设技术部、市场部、风控部、贷后部等部门,依托公司形式运作,利用信息网络,通过“任你花”“100分”等7个App平台,采取现金贷或者虚假购物再回购形式,签订虚假合同,以扣除服务费、保证金、中介费名义恶意减少实际放贷数额、恶意垒高违约金等手段,向在校大学生以及大学毕业三年以内的群体实施网络“套路贷”犯罪活动。

该组织采取发送拼接被害人头像的淫秽图片和侮辱、威胁性短信,以及电话滋扰、短信轰炸等“软暴力”手段,对不能按期还款的被害人及其父母、亲友、同事、同学进行滋扰施压,索取“债务”,逐步形成了以汤某甲为组织、领导者,汪某柏、邓某龙、汤某乙等人为积极参加者,涂某玉等人为一般参加者,层级分明、骨干成员固定的黑社会性质组织。

该组织人数较多、层级分明,有不同于一般公司的纪律规约,如部门之间禁止相互串门交流;禁止透露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公司地址;贷后部门员工不得在食堂吃饭,每日催收额未达到3000元以上的员工不得吃饭;不准向公检法子女、政法、军警院校学生放贷等。

该组织通过信息网络在全国范围内长期实施诈骗、敲诈勒索、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犯罪。该组织累计放款8000余万元,收款1.5亿余元,违法所得7000余万元,违法所得用于支持组织运转,向组织成员发放薪酬和提成,剩余由汤某甲等人按比例分赃。

该组织“软暴力”催收共计1万余单,导致陈某某、李某某等20余名年轻被害人自杀、自残、抑郁、退学等,引发网络上大量投诉,严重影响被害人及周边亲朋正常生产生活,影响被害人所在校园安全稳定,在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造成重大影响,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生活秩序。

在实施犯罪过程中,技术部被告人潘某勇、何某、彭某煊,在被告人汤某甲等人的授意下,以“任你花”App为基础,先后开发了“100分”“52购物”“365钱包”“91购”“88商城”“9号店”6个App用于网络贷款,并在App内植入具有窃取公民个人信息功能的子程序,在被害人通过贷款App申请贷款的过程中,该子程序即非法获得被害人手机内的通话记录和通讯录内容等公民个人信息。经统计,该组织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共计370万余条。

如何认定“套路贷”犯罪

该案控辩争议焦点之一为网络无接触型非法放贷能否认定为“套路贷”犯罪。经审查认为,被告人的行为已经形成“套路贷”闭环型特征。

汤某甲等人以低息、无抵押、无担保、快速放款等诱饵,诱骗在校或毕业三年以内的大学生在其App平台借款,隐瞒被害人需要扣除高额服务费、保证金、中介费等事实,以各项费用的名义恶意减少实际放贷数额,实际扣除高达40%-50%费用,属于“制造民间借贷假象”。采取现金贷或者在购物平台中拟制虚假商品,由被害人高价购买、平台低价回购的形式高贷低支,属于“制造资金走账流水等虚假给付事实”。对逾期被害人按照贷款金额每期、每天3%的比例收取高额违约金,通过修改平台的提示内容恶意延长逾期天数,并不断累加,属于“恶意垒高还款数额”。诱使被害人在该组织控制的不同App贷款来偿还之前欠款,属于“转单平账”。以发送侮辱性图片等“软暴力”方式进行“索债”的行为,属于“软硬兼施索债”。

比如,自杀未遂的被害人陈某某在该组织的“100分”App平台借款,合同约定各项费用总额为借款金额的2%至6%,其借款3177元,实际扣除了高达40%的费用,到手借款为1906元。该借款分三期归还,每期默认还款金额为1059元,每期还款期限为7天,逾期按照每日3%计算违约金。截至案发,陈某某三期借款实际逾期121天,违约金累计高达10865.34元,并被“软暴力”催收。

该组织的放贷行为体现出明显的非法占有故意,与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民间借贷在主观意图、借贷方式及纠纷处理方式等方面有明显不同,符合“套路贷”认定标准。

主要手段为“软暴力”索债

该案组织特征和经济特征较为明显,审查的重点在该组织的行为特征和危害性特征。行为特征方面,该组织的主要行为手段为“软暴力”索债,且达到了与“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等相当的程度。

贷后部对贷款逾期一至九天的被害人及其父母采取电话、短信联系的手段“索债”,对贷款逾期十天以上的被害人及其父母、亲友、老师、同学、同事等发送拼接了被害人头像的淫秽图片及侮辱、威胁性短信,并进行电话、短信轰炸等“软暴力”手段“索债”,对被害人及其父母、亲友、老师、同学、同事等进行滋扰施压,迫使被害人按照虚假合同载明的贷款总额归还本金、利息及违约金等费用,牟取暴利。

校园贷背后的真相有哪些,校园贷背后的真相有哪些案例(11个月催收1.5亿)

虽然“软暴力”行为未直接造成被害人肉体上伤害,但长期的侮辱、滋扰、威胁给被害人及周边亲朋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恐惧,扰乱了正常的工作、生活、教学管理秩序。特别是该组织主要针对在校或者毕业三年内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放贷,该群体社会阅历和经验少、周边关系单纯、心理承受能力差,对被害人的长期侮辱、威胁及对其周边亲朋的频繁滋扰导致被害人与身边亲朋无法正常交往,甚至形成了比现实暴力更为恶劣的危害后果。

抽样取证的259名被害人中,涉及全国181所院校的223名在校大学生,占比86%。从2017年9月至2018年7月间,该组织累计向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852名被害人虚假放贷8000余万元,收款1.5亿余元,违法犯罪所得高达7000余万元。该组织“软暴力”催收10000余笔,抽样取证259名被害人中就有140余人被“软暴力”催收,230名被害人亲朋被滋扰。经对扣押的手机进行抽查,仅18部手机中就存有发送过的侮辱、淫秽图片500余张。

经查证的被害人中,3人自杀身亡,3人自杀未遂,3人患抑郁症,14人被迫退学或休学、辞职,后果特别严重。据“聚投诉”和“华声在线”网站统计,“聚投诉”网站涉及28个省区市129件对该犯罪组织7个App的投诉,点击量达到了47483次,“华声在线”仅涉及“任你花”App 就有23条投诉,涉及11个不同地区,点击量达到了289929次,在网络空间和网络贷款行业造成较大影响。

被害人相对集中在四川、云南、陕西、重庆、湖北等地高校,对一定区域内的高校生活、教学秩序稳定造成重大影响。综上,该组织通过实施违法犯罪活动,在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中形成重大影响,严重破坏经济和社会生活秩序,符合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危害性特征。

据悉,上述组织已于2020年由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其中汤某甲被判处有期徒刑25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对其余被告人分别判处20年至6年不等有期徒刑和相应的财产刑。

“要加强在校学生、老年人等容易被网络黑恶犯罪侵害群体的普法宣传工作,协同有关部门加强对网络贷款、债务催收、自媒体运营、直播平台等领域的治理工作。”最高检第一检察厅负责人表示,打击惩治涉网黑恶犯罪专项行动是扫黑除恶斗争进入常态化后启动的一项专项执法行动,各级检察机关要切实提升案件质量。

最高检表示,对以老年人、未成年人、在校学生、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为对象实施“套路贷”犯罪,或因实施“套路贷”导致被害人及相关人员自杀、精神失常的,应该评价为在相关领域造成重大影响,依法从严从重惩处。

2、校园贷背后的真相有哪些

校园贷背后的真相有哪些

打着“零利息、低门槛”的幌子

高校里“校园贷”的“零利息”“分期付”的广告标语随处可见,这其实就是分期购物和贷款,功能与信用卡类似。一般只要是在校大学生持身份证或学生证就可以办理分期付款或贷款,有些黑平台甚至只要拥有身份证号,非本人就可以办理,无需任何担保。而且以零利息为幌子吸引大学生贷款,校园贷看似易近零利息,实际上一旦涉足就如同上了贼船。

瞒报实际资费

许多校园网贷平台的利润都来源于贷款利息、服务费等,费用标准一般由网贷公司自行制定,一些产品抛出“零首付、零利息”的噱头吸引学生,实际上却隐瞒资费标准、如逾期滞纳金、违约金等,有时种类繁多的服务费可能就占到贷款总额的5%,有的甚至超过10%

欺骗学生做贷款兼职

网贷平台甚至采取“邀请同学注册得分红”的策略吸引大学生做代理,扩大学生顾客群,一般推荐用户下载APP后,填注册者的姓名、手机、身份证号,就可以获得几十块钱的分红,有的大学生一天甚至可以挣几千元。

逾期利息就是高利贷

贷款的大学生们虽然前期可以享受超支消费带来的乐趣,但还款时间到了,却还不上款,就会发现自己被坑了。

校园贷背后的真相有哪些

打着“零利息、低门槛”的幌子

高校里“校园贷”的“零利息”“分期付”的广告标语随处可见,这其实就是分期购物和贷款,功能与信用卡类似。一般只要是在校大学生持身份证或学生证就可以办理分期付款或贷款,有些黑平台甚至只要拥有身份证号,非本人就可以办理,无需任何担保。而且以零利息为幌子吸引大学生贷款,校园贷看似易近零利息,实际上一旦涉足就如同上了贼船。

瞒报实际资费

许多校园网贷平台的利润都来源于贷款利息、服务费等,费用标准一般由网贷公司自行制定,一些产品抛出“零首付、零利息”的噱头吸引学生,实际上却隐瞒资费标准、如逾期滞纳金、违约金等,有时种类繁多的服务费可能就占到贷款总额的5%,有的甚至超过10%

欺骗学生做贷款兼职

网贷平台甚至采取“邀请同学注册得分红”的策略吸引大学生做代理,扩大学生顾客群,一般推荐用户下载APP后,填注册者的姓名、手机、身份证号,就可以获得几十块钱的分红,有的大学生一天甚至可以挣几千元。

逾期利息就是高利贷

贷款的大学生们虽然前期可以享受超支消费带来的乐趣,但还款时间到了,却还不上款,就会发现自己被坑了。

校园贷背后的真相有哪些

如何正确认识校园贷

助力创业要谨慎量力

两位大学生,都通过“校园贷”筹集创业资金,一个成功了,另一个至今背着沉重的还贷“包袱”。创业创新点燃了大学生的`激情和梦想,“校园贷”提供了资金支持的可能性。不过,创业有风险,贷款需谨慎。

“校园贷”是把双刃剑,用得好能助创业一臂之力,用不好则会负债累累。创业成功的那位大学生,根据创业的实际需要,稳扎稳打地用好贷到的每一分钱,最终事业越创越大。创业失败的那位大学生,绞尽脑汁地贷到了不少钱,一心想干大事,却最终跌倒在用钱不慎的路上。可见,钱不在多,更不在“贷”得多,而在于能否量力而行,用好每一笔钱,这样才会“贷”出精彩、“创”出精彩。

扶正年轻人的消费观

最近,网贷消费引起不少争议。一些大学生为了讲排场,不惜借贷来“任性”血拼,招来不少麻烦。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指责、批评“校园贷”的声音。其实,消费信贷是一种金融工具,并无道德标签。如果消费观歪了,大学生借贷不免有风险,扶正消费观至关重要。

有什么样的消费观就有什么样的消费行为。消除大学生借贷消费的弊端,有必要从学校做起、从班级团体做起。一方面,培养科学消费观,努力营造适度消费、理性消费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自觉抵制攀比消费、盲目消费的不良风气,立足实际,养成健康的消费习惯。消费观摆正了,就不容易陷入“校园贷”的陷阱;消费观摆正了,也会最大化地利用好“消费贷”提供的便利。

用成熟“财商”抵制攀比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校园刮起“攀比风”,误导消费。学生借助“校园贷”,实现超前消费和高消费,有的明显超出了承受能力,背负“巨额债务”,教训深刻。从自身出发找原因,主要是虚荣心作怪,没有养成理性而成熟的“财商”。

一个人有没有理财意识和能力,是“财商”的重要体现。“财商”并非天生就有,离不开有益的教育,更是抵制攀比消费的法宝。对大学生来说,首先要找准自身定位,消费不能替代学业、攀比无助进步,需要提倡节俭节约风尚;其次,合理规避风险,以“能承担、减轻家庭负担”为消费原则,拒绝盲目跟风;最后,提高金融、消费领域的敏锐性,既不回避新生经济事物,也要有相应的警惕意识。

本文关键词:校园贷真实,校园贷背后的陷阱有哪些,校园贷背后的真相有哪些案例,校园贷背后的真相有哪些人,你怎么看待校园贷事件。这就是关于《校园贷背后的真相有哪些,校园贷背后的真相有哪些案例(11个月催收1.5亿)》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新会陈皮的功效与作用,新会陈皮的功效与作用15年(新会陈皮有什么功效)

下一篇: 第一次坐公务舱常见尴尬,第一次坐飞机常见尴尬(走进客舱那一刻连老司机都惊呆了)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